345 大燕公主
眼見卓亦疏出現在此地,眾人的反應各不相同,畢風鶴頗為驚愕,但他與卓亦疏素有恩怨,此時見他前來,必然是敵非友,又有星嬋兒和安慶儀在一旁虎視眈眈,畢風鶴隻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星嬋兒則直接說道:“卓公子救走了岑參,現在又來了此處,不知意欲何為?”
卓亦疏輕笑一聲,也不迴答,而是轉頭看向安慶儀,安慶儀眼見心上人就在眼前,先是喜出望外,而後卻是神色黯然,似乎有千言萬語要與他說,但最終隻是動了動嘴,並未說出口。
眼見於此,卓亦疏輕佻一笑,旋即攬過安慶儀,然後縱身而去。
捉生營出手攔截,卻被卓亦疏連殺數人,然後揚長而去。
星嬋兒與畢風鶴互相忌憚,誰也不敢貿然出手,隻怕自己對付卓亦疏時會被對方偷襲,如此一來,這二人也就眼睜睜的看著卓亦疏遠去。
卓亦疏帶著安慶儀行至一處空穀之中,兩人相對而立,默然無語。
良久以後,終是卓亦疏說道:“你還是成了大燕公主。”
當初的安慶儀深信父親乃是忠臣良將,絕非世人口中的亂臣賊子,為此不惜身入靈山島,九死一生隻為救出顏真卿,讓天下人看看安家人的忠義,而如今安祿山起兵造反,卓亦疏本以為她會與父親劃清界限,卻沒想到她竟然助紂為虐,坦然成為大燕公主。
安慶儀說道:“我知道你在河北諸郡的所作所為,何千年就是你殺的。”
“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聽得此話,安慶儀心中凜然,旋即長歎一聲,說道:“現在我也是你口中的亂臣賊子了。”
“安祿山起兵造反,不知害了多少無辜百姓,如今天下大亂,百姓生靈塗炭,流離失所,皆是安祿山之過。”
可安慶儀聽後卻道:“李隆基不理朝政,任用楊國忠這等奸臣為相,這個天下早已是民不聊生,隻不過是在用一種假象苦苦支撐,如今之亂隻是撕破了假象,這樣的大唐,本就不該存在於世。”
卓亦疏聽後默然不語,他年紀雖輕,但卻經曆了大唐王朝盛極而衰的過程,而這個衰落的始作俑者就是李隆基,誠然,年輕的李隆基英明神武,替父親奪迴了皇位,後來自己登基稱帝,更是將大唐帶至極致,八方來拜、萬邦來朝,大唐帝國已至盛世,隻是任誰也沒想到,晚年的李隆基日漸荒唐,好大喜功,已無年輕時的英明,先後任用了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為相,朝中內外烏煙瘴氣,大唐各地民不聊生,盛唐隻剩下一個華麗的外衣,實則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就算沒有安祿山,恐怕也會有別人來反抗唐廷。
眼見卓亦疏不語,安慶儀又道:“我父親造反,又何嚐不是被逼迫的,他雖手握重兵,但終究不過是三鎮節度使而已,與大唐帝國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語,安史大軍之所以能勢如破竹,既是因為李唐王室失了民心,也是因為李家父子勾心鬥角,這才給了別人可乘之機。”
此時安慶儀的心思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卓亦疏甚至覺得眼前的她已經非常陌生。
隻聽安慶儀說道:“此次之戰,最危險的一戰就是潼關之戰,我父親兵臨潼關,但身後有顏真卿攪亂河北諸郡,前方潼關天險,高仙芝與封常清堅守不出,無需一年半載,隻需三五月就能耗垮我父親的大軍,但是李隆基竟然因為高仙芝和封常清不肯出兵而斬殺了他二人,臨陣斬將本就是兵家大忌,後來他又逼迫哥舒翰率兵出關,直接致使潼關失守,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皆是當世名將,卻盡數敗於潼關,打敗他們並不是燕國的大軍,也不是李隆基,而是太子李亨。”
卓亦疏聽後頗感意外,不知安慶儀為何有此一說。
卻聽安慶儀說道:“高仙芝與封常清被殺,是因這二人據守不出,這本是最正確的決定,但卻因此被李隆基所殺,你可知是為了什麽?”
卓亦疏並沒說話,隻是靜靜地看著安慶儀。
安慶儀長歎一聲,說道:“邊令誠誣陷這二人貪汙軍糧,並且領兵不力,這才使得高仙芝和封常清惹來了殺身之禍,但邊令誠隻是個宦官,而高仙芝和封常清皆是位居高位,邊令誠能扳倒他二人,自然不是他一人之功,而是因為身後太子相助。”
“你是說想殺高仙芝和封常清的人不是皇上,而是太子?”關於這件事,卓亦疏在馬嵬驛時就曾聽高力士說過,高力士還曾明言相告,太子布下了天策局,潼關失守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果然,隻聽得安慶儀說道:“邊令誠本就是太子的心腹,他奉太子之命誣陷高仙芝和封常清,若無太子相助,兩大名將又怎會一日同死。”
卓亦疏卻道:“太子為什麽要這樣做?難道他不要李家的江山了嗎?”
“太子的儲君之位坐了這麽多年,他最大的願望自然就是登上皇位,但隻要李隆基在一天,這個皇位就不可能落到太子頭上。”安慶儀說道:“所以隻有削減李隆基的勢力,太子才能成事。”
此處掠過風沙,讓人不禁渾身一顫。
安慶儀繼續說道:“潼關一失,長安必然岌岌可危,李隆基為求自保必然要離京避難,而出了長安的李隆基,也就成了砧板之肉,隻要太子布置妥當,自然能讓李隆基自願交出皇位。”
聽到此處,卓亦疏已經知道安慶儀所言合情合理,如今太子已然脫離了李隆基的掌控,恐怕用不了多久自會登基稱帝。
安慶儀說道:“世間之事皆有定數,我父親此時起兵也是順應天意。”
卓亦疏輕笑道:“公主殿下此來玉門關,想必也是奉了大燕皇帝之命。”
安慶儀聽出卓亦疏話中的譏諷之意,雖然早就料到會是如此,但真正發生在眼前時仍不禁心中淒然,但她還是想讓卓亦疏理解自己,於是說道:“亦疏,我父親是對是錯暫且不論,但你可知我為何要做這大燕公主?”
因為這大燕公主的名頭,安慶儀已然被師父逐出了師門,如今又被心愛之人冷眼相看,如此種種,無不打擊著安慶儀。
卓亦疏輕笑不答,兀自未語。
安慶儀無奈長歎,隻得繼而續道:“李隆基殺了我哥哥還有我母親。”
說到此處,安慶儀已然雙眼噙淚,這其中不隻有悲傷,還有許久以來的委屈,她不怕天下人的唾罵,卻怕卓亦疏的橫眉冷對,此時隻盼著自己的苦衷能被卓亦疏理解,隻聽她說道:“我幫我父親不是為了奪得天下,而是為了給我母親和哥哥報仇。”
卓亦疏聞言愕然,安慶儀的哥哥就是娶了榮義郡主的安慶宗,此人給了卓亦疏很深的印象,而且還曾出手救了公孫和,卻不想自己竟死於長安,成了這場戰爭的犧牲品。
話至於此,安慶儀終是再也撐不住了,當即崩潰大哭,卓亦疏見此動了惻隱之心,不禁伸手抱住了她。
入了心上人的懷中,安慶儀像是找到了依靠,所有的委屈盡數發泄,她不惜背上天大的罵名,隻是為了給母親和哥哥報仇,畢竟她的仇人是一國之君李隆基,唯有依靠父親之力才能報仇。
卓亦疏不知該如何安慰,隻能讓她在懷中放肆大哭。
良久以後,安慶儀止住了哭泣,她將頭埋在卓亦疏的懷中說道:“我知道這一路上都是你在保護李隆基,若非如此,李隆基就算不死在太子之手也會被史思明的手下殺了,可若是如此,我和你早晚有一天都會刀兵相向。”
卓亦疏默然不語,他不想與安慶儀為敵,卻也不能眼睜睜看著她襲殺李隆基。
安慶儀知他雖然桀驁不馴,但忠義無雙,自會力保唐廷,自己成為大燕公主的那一刻起,雙方就注定要勢不兩立。
對於這個接過,安慶儀早就料到了,也隻能接受,她說道:“我這次離開長安本是有三件事要做,一是要從烈日部手中救迴師父,二是將王摩詰送往懸天宮,第三就是殺了李隆基,卻不想竟能在這裏遇見你,倒也讓我歡喜的很。”
卓亦疏微微一怔,開口道:“王摩詰在你手中?”
安慶儀離開了卓亦疏的懷中,說道:“不錯,正是如此,我父親要用王摩詰拉攏司萬裏。”
卓亦疏說道:“我也在找王摩詰,卻不想他竟在你手中。”
安慶儀聞言卻也頗感意外,隨即便即了然,黯然道:“是李隆基請你來救王摩詰的嗎?”
卓亦疏搖了搖頭。
安慶儀又道:“難道是李亨?”
這次不待卓亦疏迴話,忽見得遠處升起一道煙花信號,安慶儀驚道:“是我的屬下發出的信號,看來他們遇到麻煩了。”
說完這話後,安慶儀看了看卓亦疏,心中不禁越發黯然,然後說道:“今日與君就此別過,將來再見,恐要生死相向了。”
安慶儀勉強擠出笑容,努力讓卓亦疏記住自己最美好的一麵,旋即轉身離去。
卓亦疏怔在原地許久,漫天的風沙唿嘯,方才將他拉迴了現實。
卓亦疏縱身而動,想著安慶儀離開的方向追了去。
眼見卓亦疏出現在此地,眾人的反應各不相同,畢風鶴頗為驚愕,但他與卓亦疏素有恩怨,此時見他前來,必然是敵非友,又有星嬋兒和安慶儀在一旁虎視眈眈,畢風鶴隻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星嬋兒則直接說道:“卓公子救走了岑參,現在又來了此處,不知意欲何為?”
卓亦疏輕笑一聲,也不迴答,而是轉頭看向安慶儀,安慶儀眼見心上人就在眼前,先是喜出望外,而後卻是神色黯然,似乎有千言萬語要與他說,但最終隻是動了動嘴,並未說出口。
眼見於此,卓亦疏輕佻一笑,旋即攬過安慶儀,然後縱身而去。
捉生營出手攔截,卻被卓亦疏連殺數人,然後揚長而去。
星嬋兒與畢風鶴互相忌憚,誰也不敢貿然出手,隻怕自己對付卓亦疏時會被對方偷襲,如此一來,這二人也就眼睜睜的看著卓亦疏遠去。
卓亦疏帶著安慶儀行至一處空穀之中,兩人相對而立,默然無語。
良久以後,終是卓亦疏說道:“你還是成了大燕公主。”
當初的安慶儀深信父親乃是忠臣良將,絕非世人口中的亂臣賊子,為此不惜身入靈山島,九死一生隻為救出顏真卿,讓天下人看看安家人的忠義,而如今安祿山起兵造反,卓亦疏本以為她會與父親劃清界限,卻沒想到她竟然助紂為虐,坦然成為大燕公主。
安慶儀說道:“我知道你在河北諸郡的所作所為,何千年就是你殺的。”
“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聽得此話,安慶儀心中凜然,旋即長歎一聲,說道:“現在我也是你口中的亂臣賊子了。”
“安祿山起兵造反,不知害了多少無辜百姓,如今天下大亂,百姓生靈塗炭,流離失所,皆是安祿山之過。”
可安慶儀聽後卻道:“李隆基不理朝政,任用楊國忠這等奸臣為相,這個天下早已是民不聊生,隻不過是在用一種假象苦苦支撐,如今之亂隻是撕破了假象,這樣的大唐,本就不該存在於世。”
卓亦疏聽後默然不語,他年紀雖輕,但卻經曆了大唐王朝盛極而衰的過程,而這個衰落的始作俑者就是李隆基,誠然,年輕的李隆基英明神武,替父親奪迴了皇位,後來自己登基稱帝,更是將大唐帶至極致,八方來拜、萬邦來朝,大唐帝國已至盛世,隻是任誰也沒想到,晚年的李隆基日漸荒唐,好大喜功,已無年輕時的英明,先後任用了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為相,朝中內外烏煙瘴氣,大唐各地民不聊生,盛唐隻剩下一個華麗的外衣,實則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就算沒有安祿山,恐怕也會有別人來反抗唐廷。
眼見卓亦疏不語,安慶儀又道:“我父親造反,又何嚐不是被逼迫的,他雖手握重兵,但終究不過是三鎮節度使而已,與大唐帝國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語,安史大軍之所以能勢如破竹,既是因為李唐王室失了民心,也是因為李家父子勾心鬥角,這才給了別人可乘之機。”
此時安慶儀的心思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卓亦疏甚至覺得眼前的她已經非常陌生。
隻聽安慶儀說道:“此次之戰,最危險的一戰就是潼關之戰,我父親兵臨潼關,但身後有顏真卿攪亂河北諸郡,前方潼關天險,高仙芝與封常清堅守不出,無需一年半載,隻需三五月就能耗垮我父親的大軍,但是李隆基竟然因為高仙芝和封常清不肯出兵而斬殺了他二人,臨陣斬將本就是兵家大忌,後來他又逼迫哥舒翰率兵出關,直接致使潼關失守,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皆是當世名將,卻盡數敗於潼關,打敗他們並不是燕國的大軍,也不是李隆基,而是太子李亨。”
卓亦疏聽後頗感意外,不知安慶儀為何有此一說。
卻聽安慶儀說道:“高仙芝與封常清被殺,是因這二人據守不出,這本是最正確的決定,但卻因此被李隆基所殺,你可知是為了什麽?”
卓亦疏並沒說話,隻是靜靜地看著安慶儀。
安慶儀長歎一聲,說道:“邊令誠誣陷這二人貪汙軍糧,並且領兵不力,這才使得高仙芝和封常清惹來了殺身之禍,但邊令誠隻是個宦官,而高仙芝和封常清皆是位居高位,邊令誠能扳倒他二人,自然不是他一人之功,而是因為身後太子相助。”
“你是說想殺高仙芝和封常清的人不是皇上,而是太子?”關於這件事,卓亦疏在馬嵬驛時就曾聽高力士說過,高力士還曾明言相告,太子布下了天策局,潼關失守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果然,隻聽得安慶儀說道:“邊令誠本就是太子的心腹,他奉太子之命誣陷高仙芝和封常清,若無太子相助,兩大名將又怎會一日同死。”
卓亦疏卻道:“太子為什麽要這樣做?難道他不要李家的江山了嗎?”
“太子的儲君之位坐了這麽多年,他最大的願望自然就是登上皇位,但隻要李隆基在一天,這個皇位就不可能落到太子頭上。”安慶儀說道:“所以隻有削減李隆基的勢力,太子才能成事。”
此處掠過風沙,讓人不禁渾身一顫。
安慶儀繼續說道:“潼關一失,長安必然岌岌可危,李隆基為求自保必然要離京避難,而出了長安的李隆基,也就成了砧板之肉,隻要太子布置妥當,自然能讓李隆基自願交出皇位。”
聽到此處,卓亦疏已經知道安慶儀所言合情合理,如今太子已然脫離了李隆基的掌控,恐怕用不了多久自會登基稱帝。
安慶儀說道:“世間之事皆有定數,我父親此時起兵也是順應天意。”
卓亦疏輕笑道:“公主殿下此來玉門關,想必也是奉了大燕皇帝之命。”
安慶儀聽出卓亦疏話中的譏諷之意,雖然早就料到會是如此,但真正發生在眼前時仍不禁心中淒然,但她還是想讓卓亦疏理解自己,於是說道:“亦疏,我父親是對是錯暫且不論,但你可知我為何要做這大燕公主?”
因為這大燕公主的名頭,安慶儀已然被師父逐出了師門,如今又被心愛之人冷眼相看,如此種種,無不打擊著安慶儀。
卓亦疏輕笑不答,兀自未語。
安慶儀無奈長歎,隻得繼而續道:“李隆基殺了我哥哥還有我母親。”
說到此處,安慶儀已然雙眼噙淚,這其中不隻有悲傷,還有許久以來的委屈,她不怕天下人的唾罵,卻怕卓亦疏的橫眉冷對,此時隻盼著自己的苦衷能被卓亦疏理解,隻聽她說道:“我幫我父親不是為了奪得天下,而是為了給我母親和哥哥報仇。”
卓亦疏聞言愕然,安慶儀的哥哥就是娶了榮義郡主的安慶宗,此人給了卓亦疏很深的印象,而且還曾出手救了公孫和,卻不想自己竟死於長安,成了這場戰爭的犧牲品。
話至於此,安慶儀終是再也撐不住了,當即崩潰大哭,卓亦疏見此動了惻隱之心,不禁伸手抱住了她。
入了心上人的懷中,安慶儀像是找到了依靠,所有的委屈盡數發泄,她不惜背上天大的罵名,隻是為了給母親和哥哥報仇,畢竟她的仇人是一國之君李隆基,唯有依靠父親之力才能報仇。
卓亦疏不知該如何安慰,隻能讓她在懷中放肆大哭。
良久以後,安慶儀止住了哭泣,她將頭埋在卓亦疏的懷中說道:“我知道這一路上都是你在保護李隆基,若非如此,李隆基就算不死在太子之手也會被史思明的手下殺了,可若是如此,我和你早晚有一天都會刀兵相向。”
卓亦疏默然不語,他不想與安慶儀為敵,卻也不能眼睜睜看著她襲殺李隆基。
安慶儀知他雖然桀驁不馴,但忠義無雙,自會力保唐廷,自己成為大燕公主的那一刻起,雙方就注定要勢不兩立。
對於這個接過,安慶儀早就料到了,也隻能接受,她說道:“我這次離開長安本是有三件事要做,一是要從烈日部手中救迴師父,二是將王摩詰送往懸天宮,第三就是殺了李隆基,卻不想竟能在這裏遇見你,倒也讓我歡喜的很。”
卓亦疏微微一怔,開口道:“王摩詰在你手中?”
安慶儀離開了卓亦疏的懷中,說道:“不錯,正是如此,我父親要用王摩詰拉攏司萬裏。”
卓亦疏說道:“我也在找王摩詰,卻不想他竟在你手中。”
安慶儀聞言卻也頗感意外,隨即便即了然,黯然道:“是李隆基請你來救王摩詰的嗎?”
卓亦疏搖了搖頭。
安慶儀又道:“難道是李亨?”
這次不待卓亦疏迴話,忽見得遠處升起一道煙花信號,安慶儀驚道:“是我的屬下發出的信號,看來他們遇到麻煩了。”
說完這話後,安慶儀看了看卓亦疏,心中不禁越發黯然,然後說道:“今日與君就此別過,將來再見,恐要生死相向了。”
安慶儀勉強擠出笑容,努力讓卓亦疏記住自己最美好的一麵,旋即轉身離去。
卓亦疏怔在原地許久,漫天的風沙唿嘯,方才將他拉迴了現實。
卓亦疏縱身而動,想著安慶儀離開的方向追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