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璡邁步而出,出現在郭子儀麵前。
郭子儀眼見來人,卻是疑惑,看向陪在一旁的葛分問道:“葛兄弟,這位是誰?”
葛分聽後先是指著李璡說道:“這位是當朝汝陽王。”又指向卓亦疏說道:“這位則是江湖中大名鼎鼎的卓亦疏公子。”
聽得葛分此言,郭子儀卻是大感意外,這時李璡又掏出令牌表明身份,郭子儀這才相信眼前之人就是汝陽王李璡,他當即行禮參道:“下官郭子儀,見過汝陽王。”
縣令張巡也隨其跪地參拜。
“郭大人不必多禮。”李璡說道:“郭大人湊賑災銀的辦法倒真是難得一見啊。”
郭子儀笑道:“沒辦法啊,即為本地刺史,卻逢天災,隻得如此。”
“朝廷撥的賑災銀呢?”李璡問道。
郭子儀答道:“到我手中的銀子都已經分發給受災各處了。”
“那沒到的銀子呢?”李璡聽出郭子儀有所顧慮所以說話吞吞吐吐,隱約猜到這筆賑災銀必然牽扯甚廣,其中肯定還有幾個大人物,但越是如此,李璡就越要弄明白這事,此時便追問道:“朝廷的賑災銀是從國庫直接撥發,又有誰敢克扣?我奉皇命而來,就是要徹查此事。”
郭子儀等的就是這句話,於是便道:“正如汝陽王所說,這筆賑災銀是國庫直接撥發的,所以也並非一人之力就能克扣,據我所知,這五十萬兩賑災銀未出長安便已隻剩半數。”
汝陽王皺眉道:“你是說朝中官員帶頭克扣這筆賑災銀?”
“若非如此,下麵的這些官員又怎敢拿這筆錢?”郭子儀如此說道。
汝陽王皺眉道:“這裏沒有外人,你有話直說就是了。”
郭子儀聽後神色一動,然後方才說道:“這筆銀子先是鮮於仲通克扣了大部分,然後分發下來,層層克扣,到我手裏時已十不存一。”
“層層克扣?”李璡皺眉道:“本地的各方官員也都拿了這錢?”
“除了張巡以外,所有縣令都拿了。”郭子儀說道:“我也拿了。”
李璡聽後卻是一愣,看向郭子儀時卻見他神色坦然,這是又聽張巡說道:“郭大人拿了這筆錢也是迫不得已,現在已將這筆錢連同所有家當全都用於治理水患,隻不過郭大人一己之力還是杯水車薪,此地災情確實難以緩解。”
“關於這件事,汝陽王要怎樣懲處我都可以,郭子儀絕不怨言。”郭子儀如此說道。
張巡卻又趕忙接道:“汝陽王息怒,郭大人若是不拿這筆錢,那就一定會被算計,這刺史之位必然不保,可若換個別人來當這個刺史,就肯定不會理會百姓的死活,所以郭大人拿了這筆錢就是為了保住官位,如此才能為民出力。”
“郭子儀此舉確實有違朝綱。”郭子儀低頭拜道:“還請汝陽王治我罪名,殺一儆百,以振超綱。”
張巡在一旁忙道:“郭大人。”
張巡還未說完,卻被郭子儀揮手阻止,隻聽他說道:“現在汝陽王已經來了,必能治理好此地水患,我已無怨。”
李璡掃視這二人一眼,然後又道:“鮮於仲通?他一個小小的京兆尹還能有如此本事?”
郭子儀聽後答道:“汝陽王有所不知,這個鮮於仲通本是蜀地人,與楊國忠關係莫逆,楊國忠未發跡前窮困潦倒,都是靠著鮮於仲通混日子,後來楊國忠被章仇兼瓊引薦入朝,又靠著貴妃楊玉環這層關係而節節高升,這個鮮於仲通也因此一步登天,每筆朝廷撥款不論是賑災還是獎賞,這個鮮於仲通都會克扣一大筆,然後與楊國忠分贓。”
李璡聽得郭子儀所言,當真是又驚又怒,他雖知楊國忠貪贓枉法,但卻沒想到竟然到了如此地步,這時又聽張巡說了句:“如這次的賑災款經過層層克扣以後,這些官員又會拿出一部分迴敬給鮮於仲通,實則上也是迴敬給楊國忠,這筆賑災銀到了最後,楊國忠和鮮於仲通都會貪汙下六七成。”
汝陽王又道:“章仇兼瓊不就是本地節度使嗎,他有沒有拿這筆錢?”
郭子儀聽後思忖片刻後答道:“自是拿了的,隻不過章仇節度使的那筆錢也拿了出來,交給我了,已被我用於加固河壩。”
李璡冷笑說道:“看來這位章仇節度使也是個好官啊。”
郭子儀說道:“章仇兼瓊對楊國忠有知遇之恩,楊國忠也對他甚為尊敬,給到他手裏的錢無需再迴敬,隻是章仇兼瓊對於楊國忠的所作所為並不是十分認同,但現在眼看著楊國忠的官越做越大,章仇兼瓊也有些騎虎難下,正在逐漸疏遠楊國忠,但又不好直接撕破臉。”
聽了這話後,李璡卻是說道:“楊國忠的官確實是越做越大,但他現在還沒當上右相呢就已經如此目無王法,將來一旦坐上右相之位,豈不是更加無法無天。”
汝陽王李璡說這話實則有些無用,安祿山退出洛陽之爭以後,朝中再無人能與楊國忠爭奪右相之位,此事已無法阻止,當然,李璡知道安祿山也非好人,若是他當上了右相就不會隻是貪一些銀子了。
右相之位已成定局,再想也是無益,當務之急是這受災的數萬百姓該當如何安置。
李璡向郭子儀問道:“現在你還差多少銀子?”
郭子儀答道:“最少也要再有四十萬兩。”
李璡又道:“你找那些官員和商賈要錢,此舉隻管去做,要是有人因此問責,你就說是我準許的。”
郭子儀聞言大喜,趕忙行禮道:“有汝陽王這句話,下官終是能放開手腳了。”
李璡又道:“你可還有什麽難處?一並說出來就是了。”
郭子儀想了一下,然後說道:“這些小縣令縱然常年貪汙,但官職太小,所以財力有限,現在也被我要的差不多了,但賑災款項還是差了不少,隻能再向高官去要。”
“何不向朝廷檢舉此事,讓那些官員把錢都吐出來,用之於民方是本意。”卓亦疏如此說道。
郭子儀卻道:“公子有所不知,這些人拿了錢又迴敬了不少給楊國忠,那楊國忠必然在朝中蒙蔽聖聽,咱們的奏折根本到不了皇上手裏就會被攔截。”
李璡身為朝中重臣,更是知道如此,現在大唐王朝搖搖欲墜,根源就是楊國忠等人蒙蔽聖聽、結黨營私。
是以李璡說道:“無妨,凡是拿了這筆賑災銀的,三日之後都要來此見我,這次我請他們來吃席。”
郭子儀聽後大喜,心中暗道:終是有了靠山,百姓有救了。
眼見郭子儀再無別的話要說,葛分卻是急道:“郭大人怎麽不說那些人雇傭殺手的事?”
此話一出,李璡便是疑惑,開口問道:“什麽雇傭殺手?”
葛分便又道:“郭大人找各縣官員和各地商賈要錢賑災,自然是得罪了許多人,前些天我們得到消息,有十餘人共出錢財在江湖中買兇殺人,目標就是郭子儀郭大人。”
卓亦疏問道:“他們要在江湖中雇人殺害朝廷命官?”
張巡苦笑道:“郭大人為了賑災已經得罪了不知多少人,皆是達官顯貴,他們都恨不得郭大人趕緊殞命,郭大人這次若是真被江湖黑道的殺手取了性命,這件事也很快就會被壓下來,聖上不明真相,也就會不了了之。”
葛分又道:“現在有不少人認準這點所以接了殺令,都想著以此揚名立萬。”
“當真是不把朝廷放在眼裏了。”李璡怒道。
“有楊國忠這樣的奸臣在,朝廷也不會為我們做主的。”郭子儀如此說道。
他說這話本是大逆不道,李璡也不禁看了他一眼,但轉念一想,郭子儀此話中更多的是無奈之意,如今朝中奸臣當權,別說是他一個刺史,就是李璡自己也並非高枕無憂。
這時卻聽卓亦疏輕笑道:“朝廷的事我不懂,但身為江湖人,隻會些打打殺殺,郭、張兩位大人隻管賑災救民就是了,至於那些宵小鼠輩何足掛齒,我倒要看看他們能不能勝的過我。”
葛分聞言大喜,便即說道:“我們這次得到消息有人要害郭大人的性命,這才趕緊趕來,隻可惜幫主因為身在關外所以趕不迴來,現在有卓公子主持大局,那可真是高枕無憂了。”
卓亦疏輕佻一笑,卻是根本沒將那些江湖黑道放在眼裏。
郭子儀行禮道:“為我一人之事勞煩公子大駕,愧不敢當。”
卓亦疏扶起郭子儀,然後又對李璡說道:“賑災之事就要多靠汝陽王了,至於江湖中事,自有我應付。”
李璡也知卓亦疏武功高強,有他在確可後顧無憂,便也心中大定,對卓亦疏說道:“有勞亦疏公子了。”
若是正麵相對,身為朝廷命官的李璡和郭子儀自然是無懼,可江湖中的殺手無孔不入,他們趁虛而來,一擊即退,縱有百萬大軍也阻擋不及。
李璡自有思慮,他決定在開展所有的事情之前先去見一見節度使章仇兼瓊。
郭子儀眼見來人,卻是疑惑,看向陪在一旁的葛分問道:“葛兄弟,這位是誰?”
葛分聽後先是指著李璡說道:“這位是當朝汝陽王。”又指向卓亦疏說道:“這位則是江湖中大名鼎鼎的卓亦疏公子。”
聽得葛分此言,郭子儀卻是大感意外,這時李璡又掏出令牌表明身份,郭子儀這才相信眼前之人就是汝陽王李璡,他當即行禮參道:“下官郭子儀,見過汝陽王。”
縣令張巡也隨其跪地參拜。
“郭大人不必多禮。”李璡說道:“郭大人湊賑災銀的辦法倒真是難得一見啊。”
郭子儀笑道:“沒辦法啊,即為本地刺史,卻逢天災,隻得如此。”
“朝廷撥的賑災銀呢?”李璡問道。
郭子儀答道:“到我手中的銀子都已經分發給受災各處了。”
“那沒到的銀子呢?”李璡聽出郭子儀有所顧慮所以說話吞吞吐吐,隱約猜到這筆賑災銀必然牽扯甚廣,其中肯定還有幾個大人物,但越是如此,李璡就越要弄明白這事,此時便追問道:“朝廷的賑災銀是從國庫直接撥發,又有誰敢克扣?我奉皇命而來,就是要徹查此事。”
郭子儀等的就是這句話,於是便道:“正如汝陽王所說,這筆賑災銀是國庫直接撥發的,所以也並非一人之力就能克扣,據我所知,這五十萬兩賑災銀未出長安便已隻剩半數。”
汝陽王皺眉道:“你是說朝中官員帶頭克扣這筆賑災銀?”
“若非如此,下麵的這些官員又怎敢拿這筆錢?”郭子儀如此說道。
汝陽王皺眉道:“這裏沒有外人,你有話直說就是了。”
郭子儀聽後神色一動,然後方才說道:“這筆銀子先是鮮於仲通克扣了大部分,然後分發下來,層層克扣,到我手裏時已十不存一。”
“層層克扣?”李璡皺眉道:“本地的各方官員也都拿了這錢?”
“除了張巡以外,所有縣令都拿了。”郭子儀說道:“我也拿了。”
李璡聽後卻是一愣,看向郭子儀時卻見他神色坦然,這是又聽張巡說道:“郭大人拿了這筆錢也是迫不得已,現在已將這筆錢連同所有家當全都用於治理水患,隻不過郭大人一己之力還是杯水車薪,此地災情確實難以緩解。”
“關於這件事,汝陽王要怎樣懲處我都可以,郭子儀絕不怨言。”郭子儀如此說道。
張巡卻又趕忙接道:“汝陽王息怒,郭大人若是不拿這筆錢,那就一定會被算計,這刺史之位必然不保,可若換個別人來當這個刺史,就肯定不會理會百姓的死活,所以郭大人拿了這筆錢就是為了保住官位,如此才能為民出力。”
“郭子儀此舉確實有違朝綱。”郭子儀低頭拜道:“還請汝陽王治我罪名,殺一儆百,以振超綱。”
張巡在一旁忙道:“郭大人。”
張巡還未說完,卻被郭子儀揮手阻止,隻聽他說道:“現在汝陽王已經來了,必能治理好此地水患,我已無怨。”
李璡掃視這二人一眼,然後又道:“鮮於仲通?他一個小小的京兆尹還能有如此本事?”
郭子儀聽後答道:“汝陽王有所不知,這個鮮於仲通本是蜀地人,與楊國忠關係莫逆,楊國忠未發跡前窮困潦倒,都是靠著鮮於仲通混日子,後來楊國忠被章仇兼瓊引薦入朝,又靠著貴妃楊玉環這層關係而節節高升,這個鮮於仲通也因此一步登天,每筆朝廷撥款不論是賑災還是獎賞,這個鮮於仲通都會克扣一大筆,然後與楊國忠分贓。”
李璡聽得郭子儀所言,當真是又驚又怒,他雖知楊國忠貪贓枉法,但卻沒想到竟然到了如此地步,這時又聽張巡說了句:“如這次的賑災款經過層層克扣以後,這些官員又會拿出一部分迴敬給鮮於仲通,實則上也是迴敬給楊國忠,這筆賑災銀到了最後,楊國忠和鮮於仲通都會貪汙下六七成。”
汝陽王又道:“章仇兼瓊不就是本地節度使嗎,他有沒有拿這筆錢?”
郭子儀聽後思忖片刻後答道:“自是拿了的,隻不過章仇節度使的那筆錢也拿了出來,交給我了,已被我用於加固河壩。”
李璡冷笑說道:“看來這位章仇節度使也是個好官啊。”
郭子儀說道:“章仇兼瓊對楊國忠有知遇之恩,楊國忠也對他甚為尊敬,給到他手裏的錢無需再迴敬,隻是章仇兼瓊對於楊國忠的所作所為並不是十分認同,但現在眼看著楊國忠的官越做越大,章仇兼瓊也有些騎虎難下,正在逐漸疏遠楊國忠,但又不好直接撕破臉。”
聽了這話後,李璡卻是說道:“楊國忠的官確實是越做越大,但他現在還沒當上右相呢就已經如此目無王法,將來一旦坐上右相之位,豈不是更加無法無天。”
汝陽王李璡說這話實則有些無用,安祿山退出洛陽之爭以後,朝中再無人能與楊國忠爭奪右相之位,此事已無法阻止,當然,李璡知道安祿山也非好人,若是他當上了右相就不會隻是貪一些銀子了。
右相之位已成定局,再想也是無益,當務之急是這受災的數萬百姓該當如何安置。
李璡向郭子儀問道:“現在你還差多少銀子?”
郭子儀答道:“最少也要再有四十萬兩。”
李璡又道:“你找那些官員和商賈要錢,此舉隻管去做,要是有人因此問責,你就說是我準許的。”
郭子儀聞言大喜,趕忙行禮道:“有汝陽王這句話,下官終是能放開手腳了。”
李璡又道:“你可還有什麽難處?一並說出來就是了。”
郭子儀想了一下,然後說道:“這些小縣令縱然常年貪汙,但官職太小,所以財力有限,現在也被我要的差不多了,但賑災款項還是差了不少,隻能再向高官去要。”
“何不向朝廷檢舉此事,讓那些官員把錢都吐出來,用之於民方是本意。”卓亦疏如此說道。
郭子儀卻道:“公子有所不知,這些人拿了錢又迴敬了不少給楊國忠,那楊國忠必然在朝中蒙蔽聖聽,咱們的奏折根本到不了皇上手裏就會被攔截。”
李璡身為朝中重臣,更是知道如此,現在大唐王朝搖搖欲墜,根源就是楊國忠等人蒙蔽聖聽、結黨營私。
是以李璡說道:“無妨,凡是拿了這筆賑災銀的,三日之後都要來此見我,這次我請他們來吃席。”
郭子儀聽後大喜,心中暗道:終是有了靠山,百姓有救了。
眼見郭子儀再無別的話要說,葛分卻是急道:“郭大人怎麽不說那些人雇傭殺手的事?”
此話一出,李璡便是疑惑,開口問道:“什麽雇傭殺手?”
葛分便又道:“郭大人找各縣官員和各地商賈要錢賑災,自然是得罪了許多人,前些天我們得到消息,有十餘人共出錢財在江湖中買兇殺人,目標就是郭子儀郭大人。”
卓亦疏問道:“他們要在江湖中雇人殺害朝廷命官?”
張巡苦笑道:“郭大人為了賑災已經得罪了不知多少人,皆是達官顯貴,他們都恨不得郭大人趕緊殞命,郭大人這次若是真被江湖黑道的殺手取了性命,這件事也很快就會被壓下來,聖上不明真相,也就會不了了之。”
葛分又道:“現在有不少人認準這點所以接了殺令,都想著以此揚名立萬。”
“當真是不把朝廷放在眼裏了。”李璡怒道。
“有楊國忠這樣的奸臣在,朝廷也不會為我們做主的。”郭子儀如此說道。
他說這話本是大逆不道,李璡也不禁看了他一眼,但轉念一想,郭子儀此話中更多的是無奈之意,如今朝中奸臣當權,別說是他一個刺史,就是李璡自己也並非高枕無憂。
這時卻聽卓亦疏輕笑道:“朝廷的事我不懂,但身為江湖人,隻會些打打殺殺,郭、張兩位大人隻管賑災救民就是了,至於那些宵小鼠輩何足掛齒,我倒要看看他們能不能勝的過我。”
葛分聞言大喜,便即說道:“我們這次得到消息有人要害郭大人的性命,這才趕緊趕來,隻可惜幫主因為身在關外所以趕不迴來,現在有卓公子主持大局,那可真是高枕無憂了。”
卓亦疏輕佻一笑,卻是根本沒將那些江湖黑道放在眼裏。
郭子儀行禮道:“為我一人之事勞煩公子大駕,愧不敢當。”
卓亦疏扶起郭子儀,然後又對李璡說道:“賑災之事就要多靠汝陽王了,至於江湖中事,自有我應付。”
李璡也知卓亦疏武功高強,有他在確可後顧無憂,便也心中大定,對卓亦疏說道:“有勞亦疏公子了。”
若是正麵相對,身為朝廷命官的李璡和郭子儀自然是無懼,可江湖中的殺手無孔不入,他們趁虛而來,一擊即退,縱有百萬大軍也阻擋不及。
李璡自有思慮,他決定在開展所有的事情之前先去見一見節度使章仇兼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