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導遊帶著大家參觀大雁塔地宮。小馬導遊說:


    ”2008年5月,有個專家表示,和法門寺寶塔下有地宮一樣,西安大雁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宮。


    由此推測玄奘自印度取經歸來後,所帶迴的珍寶有可能藏於大雁塔下的地宮內。


    據史料記載,唐貞觀十九年,玄奘從印度取經歸來後,帶迴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貝葉梵文真經及八尊金銀佛像。


    為了供奉和珍藏帶迴的佛經、金銀佛像、舍利等寶物,經朝廷批準,玄奘親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但直到現在,玄奘所帶迴的珍寶到底珍藏在哪裏,卻無人知曉。


    專家認為,古塔地下一般情況下都有地宮,和法門寺寶塔下有地宮一樣,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宮,隻是大雁塔地宮尚未發掘而已。


    由此推測,大雁塔下的地宮裏極有可能藏有玄奘當初帶迴的佛教珍寶。


    西安大雁塔保管所所長解守濤介紹,2007年有關部門曾對大雁塔的內部結構進行探測,探地雷達曾經探測出大雁塔地下有空洞,這些空洞應該就是大雁塔的地宮。“


    沈笑夫問:”大雁塔這麽多珍貴的文物,那文物保護很重要啊!“


    小馬導遊說:


    ”我們現在可以看出,大雁塔塔身傾斜。


    大雁塔由於人為破壞,加之自身結構等問題,在公元1719年就發現塔身傾斜。


    導致古塔傾斜主要原因為:


    一、古塔的基礎處理不太均勻以及古塔的防水、排水不暢等;


    二、長期以來,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大雁塔周邊過量開采地下水,使承壓水位大幅下降,引起地麵大範圍的不均勻沉降,加速了古塔傾斜下沉。到1985年古塔已傾斜了998毫米,至1996年,古塔向西北方向傾斜達1010.5毫米,平均每年傾斜1毫米。


    1983年長安市政府將《大雁塔傾斜問題及其加固研究》列為重大科研項目,並成立了課題組。後經有關部門20多年的探查、保護、排水、防滲等方麵綜合整治,大雁塔的傾斜狀況已明顯趨於緩和和穩定,2005年傾斜量為1001.9毫米。“


    陳老師忽然問:”馬導,大雁塔的名稱由來是怎麽樣的啊?大雁塔,真的與雁有關嗎?”


    小馬導遊說: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他在印度所聞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


    《大唐西域記》卷九載:在摩伽陀國的因陀羅勢羅婁河山中,有雁塔,相傳雁投身欲開悟小乘教徒,也許這一記事就是雁塔名稱的出處。


    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內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淨食(即雁、鹿、犢肉)。


    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


    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


    話音未落,一隻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麵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


    於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並取名雁塔。


    唐朝高僧玄奘於公元629年至645年間,在印度遊學時,瞻仰了這座雁塔。


    迴國後,在慈恩寺譯經期間,為存放從印度帶迴的經書佛像,於公元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磚塔,這座塔就叫雁塔。


    名稱延續至今未變。


    劉星海說:”看來,大雁塔與玄奘源遠不淺啊!“


    小馬導遊說:


    “大雁塔以‘唐僧(玄奘)取經’故事馳名。


    大雁塔前的大慈恩寺提到慈恩寺、大雁塔,自然會想起唐代高僧玄奘,曾在這裏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


    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


    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


    他是這裏的第一任住持方丈。這位傳奇人物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河南偃師人,是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譯家、佛學家,玄奘於公元628年自長安西行,曆經艱難險阻到達印度,得到戒賢法師的精心指導,公元645年迴國,朝廷在慈恩寺舉行了空前盛大的儀式。


    玄奘帶迴佛經657部,先後在弘福寺、慈恩寺、玉華寺等處翻譯佛經74部,共計1335卷,在中國佛教四大譯家中譯書最多,譯文最精。


    玄奘還應唐太宗的囑托,由他口述,其弟子筆錄,將他17年旅途中經曆的110個城邑和傳聞的28個地區和國家的曆史、山川交通、民俗風情、物產氣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記》12卷,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自唐代以來,他不畏艱難,排除九九八十一難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廣為流傳。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在此基礎上寫成了中國古代四大小說之一《西遊記》。”


    陳老師指著大雁塔的一排排書法名作道:“大雁塔人文景觀很豐富啊!”


    小馬導說:


    “唐代許多著名詩人登臨大雁塔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章八元的‘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等。


    尤其是唐代詩人岑參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


    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


    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於哲理的感歎,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雁塔題名就已形成風俗。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園遊宴,然後登臨大雁塔,並題名塔壁留念。


    當年27歲的白居易成為進士,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


    劉滄更豪邁地題下“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紫豪粉壁題仙籍,柳色簫聲拂玉樓’,把雁塔題名與登仙並提了,可見他們洋溢著春風得意的喜悅心情,把雁塔題名視作莫大的榮譽了。


    到後來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題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間一場大火毀掉了珍貴的題壁。”


    說到這兒,馬導遊帶著大夥參觀大雁塔。


    首先看到塔座。


    大雁塔塔底皆有石門,門楣門框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及磚雕對聯。


    在南門東西兩側的碑龕內鑲嵌著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述三藏聖教序記》碑,均為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碑文高度讚揚玄奘法師西天取經,弘揚佛法的曆史功績和非凡精神。


    世稱《雁塔聖教》。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珍貴書法碑刻。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


    來到第一層。


    在唐時新進士及第後,有大唐天子於杏園賜宴,於曲江聚會飲酒,慈恩塔下題名等風俗活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曲江流飲”和“雁塔題名”。


    進入南門,洞壁兩側鑲嵌有多通明代題名碑,其中“名題雁塔,天地間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是當時“雁塔”之風光寫照。


    此外,描寫玄奘輝煌一生的《玄奘負笈像碑》、《玄奘譯經圖碑》也值得一觀。


    在塔內一層通天明柱之上,懸掛著四幅長聯,寫的是唐代的曆史、人物、故事,身臨其境,吟誦一番,頗有原詞原句的感受。


    一層塔內,還設有古塔常識及中國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與發展,佛塔的結構和分類。


    塔座登道的動測墁磚處,平臥有一通“玄奘取經跬步足跡石”,所刻圖案生動地反映了玄奘當年西天取經的傳說故事,以及他萬裏征途、始於跬步的奮鬥精神。


    接著參觀第二層。


    大雁塔二層的塔室內,供奉著一尊銅質鎏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像,係明初寶貴文物,被視為“定塔之寶”。到此遊覽的遊客均爭先禮拜瞻仰。


    在兩側的塔壁上,還附有文殊、普賢菩薩壁畫兩幅及現代名人書法多幅。多是唐代詩人登臨大雁塔有感而發的詩句,琅琅上口、意味悠長。


    大家來到第三層。


    在三層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貴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


    有關舍利的由來有著一段故事,係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謙法師所贈,屬一乘佛寶。


    大雁塔的模型是嚴格按照1:60的比例製作,惟妙惟肖。


    來到第五層。


    大雁塔五層,陳列著一通釋迦如來足跡碑,該碑是依據唐代玄奘法師晚年於銅川玉華寺請石匠李天詔所刻製的佛足造像複製而成。


    上有諸多佛教圖案,內涵十分豐富,素有“見足如見佛,拜足如拜佛”之說法。


    在五層的塔室內,還收集展出有玄奘鮮為人知的數首詩詞。可窺見玄奘高超的詩詞藝術造詣。


    大雁塔六層懸掛有唐代五位詩人詩會佳作。公元752年晚秋,詩聖杜甫與岑參、高適、薛據、儲光羲相約同登大雁塔,憑欄遠眺觸景生情,酒籌助興賦詩述懷,個個才華橫溢,詩句出神入化。每人賦五言長詩一首,流傳千古不衰。


    七層是大雁塔的最高處,可向四周遠眺,古城四方四景盡收眼底。七層的塔頂,刻有聖潔的蓮花藻井,中央為一碩大蓮花,花瓣上共有14個字,連環為詩句,可有數種念法。


    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他在印度所聞的僧人埋燕造塔傳說,向遊人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無人駕駛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無人車來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無人車來也並收藏無人駕駛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