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笑夫和老師同學一起,沿著動感隧道,來到“海港新貌”展區,看到一個湛藍色的海底世界——伴著水聲、泛著氣泡,水光倒映四射。
人們好似躍出水麵一般,眼前忽然呈現出一幅動人的、指向未來的畫卷:燦爛陽光下的漢堡海港,藍天白雲,海鷗翱翔,還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現代建築群。
在德國館,沈笑夫參觀了的“未來規劃室”、“人文花園”、“發明檔案室”、“創新工廠”,感到展示的內容處處顯示德國在科技方麵的前沿位置,眾多創新產品從多方麵描述人類未來生活。
“未來規劃室”的地麵和牆上布滿巨幅設計圖、建築模型、設計草圖和城區規劃圖,這裏展示出德國工程諮詢工作者是如何構建未來的城市生活;
“人文花園”是在一個以強烈紅光照明的通道裏,設計了一個人們在都市內休養、在小花園或者後院烤肉的場景;
“發明檔案館”和“創新工廠”則展示了德國的設計產品,以及“德國製造”的、顯示未來發展趨向的新發明,並且使都市生活顯得更美好。
沈笑夫特別關注“材料之園”展廳,這裏陳列的90個展示櫃中,其中60個展櫃是由著名的肖特公司提供的光纖和led技術照明,還展出了肖特公司的“賽蘭”微晶玻璃灶具麵板、雙立人專業刀具等。
解說員說:
“‘賽蘭微晶玻璃灶具麵板自1971年以來的銷量已超過一億片,成為廣泛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新材料之一;
這裏還有來自拜耳公司的板材。
拜耳材料科技是球最大的聚合物生產公司之一,其2009年度銷量達到75億歐元(持續經營)。
其業務範圍主要集中在高科技聚合物材料製造及用於日常生活許多領域的創新解決方案的發展。”
沈笑夫從展示的內容看到了德國城市居民生活越來越美好的一幅又一幅的圖畫。
圖畫一:被稱為“超能社區”——席立爾山的太陽能社區的美好生活。
009年開始,德國禁止建造沒有配備隔熱設施或者沒有配備再生能源利用係統的建築物。
席立爾山的太陽能社區便是一個成功案例:59幢太陽能居民房以及一幢大型商住兩用房年所生產的用於電力及供暖的能量,甚至超過了住戶本身的需求。
這不但實現了100%的無汙染零排放,還保證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圖畫二:加強社會溝通。
斯圖加特西區父母一兒童活動中心協會的多代屋。
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社會老齡化程度持續加劇,多重文化對社會的影響日益加深,人們迫切需要一條能夠加強社會凝聚力的新途徑。
在多代屋中,幼兒園、青少年俱樂部、中老年人的聚會地點以新穎時尚的方式集中到了一起,從而為人們創造了本地區居民自由會麵隨意交談的好場所。
在這裏,不同年齡層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可以輕鬆地交談,增進彼此了解。
多代屋的固定職員和誌願義工者們還為青年人和老年人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幫助他們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
圖畫三:高瞻遠矚的綠化草案——科隆綠化帶。
一個城市的公共綠化麵積往往會對城市生活質量帶來巨大影響。
特別是在成長型地區,對公共休閑綠化區域的預先詳細規劃以及定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科隆的綠化係統便是此類可持續性綠化麵積管理的成功範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將圍繞城市的半圓形的防禦工事改建成一條內環綠化帶。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又在這條市內綠化帶的基礎上修建了一條外綠化帶,同時人們還通過修建放射狀的綠化設施在不斷地擴大城市的綠化麵積。
目前,實現“綠色區域”這一項目,使科隆的綠化係統繼承了史上的綠化草案並將其發揚光大,進行第三條延伸至郊區的綠化帶的修建。
圖畫四:柏林,亞曆山大廣場——大城市發展的轉折點。
早在19世紀,馬拉車鐵路就已經在這裏和長途火車接軌。
如今的亞曆山大廣場是很現代化的,四通八達,無障礙,有新式的自行車存放處,行駛著有害物質排放量極低的車輛。
柏林交通運輸公司與其合作夥伴未來將使用移動鑰匙係統,即一張適用任何交通工具的車票,無論是使用賽格威思維車、出租自行車還是e.car電動車,都可以憑著這張車票直接轉乘地鐵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
圖畫五:運轉中的城市——1900年至2010年柏林的交通網。
柏林地區在20世紀初期大約有一百八十萬居民,現如今大約有三百四十萬居民。
人口的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城市生活空間的迅速膨脹和居住密度的提高,柏林的公共交通最初以縱橫交通作為支柱。
人口的增長急需擴建短途公共交通線。
在現有的結構基礎上逐步建成了覆蓋麵越來越大、越來越細密的公共交通網絡。
它借助大量不同的交通工具將德國首都完地連接在一起。
如今,柏林交通運輸公司每年在它的交通線上運送的乘客人數超過九億,這相當於每天都要運送柏林總人口的70%。
圖畫六:綠色革命——城市園藝家。
在德國城市裏,綠意蔥蔥的小花園會不時出現在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有些年輕人利用市內暫時閑置的空地,將可移動的小花壇放在那裏,用來種植日常食用的蔬菜;
或是做起“遊擊園丁”,在夜間出動,將這些地方改造成花團錦簇的漂亮花園。
如果有人覺得這樣的行動太冒險,他也可以成為樹木的官方監護人,義務承擔起養護自己心愛的一顆樹的責任。
他還可以參加像“為地球植樹“這樣的活動。
該活動由一名12歲的小學生發起,倡議種植一百萬棵樹來防止球氣候惡化。
圖畫七:綠色課堂——學校花園。
在德國學校中,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加深他們對生態循環係統的理解,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課題。
因為在這些花園裏,孩子們能夠直觀地理解環保與生態的關係,並切身體驗兩者之間的關係。
此外,在大自然中的共同勞作能夠發揮重要的社交功能,並能營造寓教於樂的良好氛圍。特別是在大城市裏,人們缺少親近自然的天然渠道,小花園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畫八:有益於民族融合的跨文化花園。
共同的園藝勞作能夠促進民族互相理解。
在居住德國的流亡人士、移民和德國家庭的倡議下,於1996年誕生了第一個跨文化花園“哥廷根國際園圃協會”。
在花園裏,本地居民與外來移民自然而然的聚到一起,加深了相互之間的了解。
目前,德國大概有100個跨文化花園,它們都成為了廣受認可的有益於民族融合的有效工具,同時也為大家提了很多學習和深造的機會。
沈笑夫一行沿著德國館的蛇形走廊,經過三個懸浮狀的長廊展廳,進入德國館最後一個離地12米、高聳的劇場式大廳——“動力之源”展廳。
這個展廳被稱為德國館的“鎮館之寶”。
在這個錐形展廳裏,引人入勝的彩色電子投影圖像充溢著空間。
從迴廊上可以觀望到大廳正中懸掛著的物體——一個直徑3米、重量1噸、有互動性傳感的金屬球。
球麵上密布的40萬個發光二極管led,使得球麵能顯示多種圖像、色彩和圖形。
在這裏,記者與大約600名參觀者一起,圍在球的周圍。
在虛擬展館解說員“嚴思”和“燕燕”的帶領下,大家開始了一場激動人心的互動活動:
當觀眾齊聲叫喊、鼓掌時,聲音會影響金屬球的電腦程序,原本靜止的金屬球會開始作環行運動,球表麵的圖片也亮起來。
眾人通過齊心協力的運作和高聲唱和,使金屬球來迴擺動,讓球麵色彩愈加濃重。
金屬球散發出的能量放射到四周欄柱、輻射到四麵八方,越轉越快,來自德國各個城市的不同圖像,迅速在觀眾眼前閃現。
一個重達一頓的金屬球,時而變成一朵蒲公英,時而變成飛火流星,時而變成人類棲息的湛藍地球。
地球上出現了一粒種子,種子又變成一朵花,新的生命誕生了。
在這種高昂熱烈氣氛中,沈笑夫感到整個大廳被一種氣氛渲染、被一種氣勢感染、被一種精神印染,大家忘卻了排隊的疲勞,忘卻了付出的艱辛,忘卻了個體的存在而投身到了人流之中,投身到了集體之中,投身到了世界之中!
人們深深感悟到“團結就是力量”、“努力就有成果”和“眾誌成城”等詞匯的力量!
這正是“動力之源”展示所要達到的效果。
解說員介紹說:
“這是一個高科技的項目,綜合運用了機械、電力、電腦等多種技術。
碩大的金屬球代表和諧城市,代表人類的未來。城市需要動力,未來需要人類自己推動。
隻有人們齊心協力,才能實現和諧,才能贏得未來。”
人們好似躍出水麵一般,眼前忽然呈現出一幅動人的、指向未來的畫卷:燦爛陽光下的漢堡海港,藍天白雲,海鷗翱翔,還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現代建築群。
在德國館,沈笑夫參觀了的“未來規劃室”、“人文花園”、“發明檔案室”、“創新工廠”,感到展示的內容處處顯示德國在科技方麵的前沿位置,眾多創新產品從多方麵描述人類未來生活。
“未來規劃室”的地麵和牆上布滿巨幅設計圖、建築模型、設計草圖和城區規劃圖,這裏展示出德國工程諮詢工作者是如何構建未來的城市生活;
“人文花園”是在一個以強烈紅光照明的通道裏,設計了一個人們在都市內休養、在小花園或者後院烤肉的場景;
“發明檔案館”和“創新工廠”則展示了德國的設計產品,以及“德國製造”的、顯示未來發展趨向的新發明,並且使都市生活顯得更美好。
沈笑夫特別關注“材料之園”展廳,這裏陳列的90個展示櫃中,其中60個展櫃是由著名的肖特公司提供的光纖和led技術照明,還展出了肖特公司的“賽蘭”微晶玻璃灶具麵板、雙立人專業刀具等。
解說員說:
“‘賽蘭微晶玻璃灶具麵板自1971年以來的銷量已超過一億片,成為廣泛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新材料之一;
這裏還有來自拜耳公司的板材。
拜耳材料科技是球最大的聚合物生產公司之一,其2009年度銷量達到75億歐元(持續經營)。
其業務範圍主要集中在高科技聚合物材料製造及用於日常生活許多領域的創新解決方案的發展。”
沈笑夫從展示的內容看到了德國城市居民生活越來越美好的一幅又一幅的圖畫。
圖畫一:被稱為“超能社區”——席立爾山的太陽能社區的美好生活。
009年開始,德國禁止建造沒有配備隔熱設施或者沒有配備再生能源利用係統的建築物。
席立爾山的太陽能社區便是一個成功案例:59幢太陽能居民房以及一幢大型商住兩用房年所生產的用於電力及供暖的能量,甚至超過了住戶本身的需求。
這不但實現了100%的無汙染零排放,還保證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圖畫二:加強社會溝通。
斯圖加特西區父母一兒童活動中心協會的多代屋。
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社會老齡化程度持續加劇,多重文化對社會的影響日益加深,人們迫切需要一條能夠加強社會凝聚力的新途徑。
在多代屋中,幼兒園、青少年俱樂部、中老年人的聚會地點以新穎時尚的方式集中到了一起,從而為人們創造了本地區居民自由會麵隨意交談的好場所。
在這裏,不同年齡層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可以輕鬆地交談,增進彼此了解。
多代屋的固定職員和誌願義工者們還為青年人和老年人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幫助他們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
圖畫三:高瞻遠矚的綠化草案——科隆綠化帶。
一個城市的公共綠化麵積往往會對城市生活質量帶來巨大影響。
特別是在成長型地區,對公共休閑綠化區域的預先詳細規劃以及定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科隆的綠化係統便是此類可持續性綠化麵積管理的成功範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將圍繞城市的半圓形的防禦工事改建成一條內環綠化帶。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又在這條市內綠化帶的基礎上修建了一條外綠化帶,同時人們還通過修建放射狀的綠化設施在不斷地擴大城市的綠化麵積。
目前,實現“綠色區域”這一項目,使科隆的綠化係統繼承了史上的綠化草案並將其發揚光大,進行第三條延伸至郊區的綠化帶的修建。
圖畫四:柏林,亞曆山大廣場——大城市發展的轉折點。
早在19世紀,馬拉車鐵路就已經在這裏和長途火車接軌。
如今的亞曆山大廣場是很現代化的,四通八達,無障礙,有新式的自行車存放處,行駛著有害物質排放量極低的車輛。
柏林交通運輸公司與其合作夥伴未來將使用移動鑰匙係統,即一張適用任何交通工具的車票,無論是使用賽格威思維車、出租自行車還是e.car電動車,都可以憑著這張車票直接轉乘地鐵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
圖畫五:運轉中的城市——1900年至2010年柏林的交通網。
柏林地區在20世紀初期大約有一百八十萬居民,現如今大約有三百四十萬居民。
人口的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城市生活空間的迅速膨脹和居住密度的提高,柏林的公共交通最初以縱橫交通作為支柱。
人口的增長急需擴建短途公共交通線。
在現有的結構基礎上逐步建成了覆蓋麵越來越大、越來越細密的公共交通網絡。
它借助大量不同的交通工具將德國首都完地連接在一起。
如今,柏林交通運輸公司每年在它的交通線上運送的乘客人數超過九億,這相當於每天都要運送柏林總人口的70%。
圖畫六:綠色革命——城市園藝家。
在德國城市裏,綠意蔥蔥的小花園會不時出現在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有些年輕人利用市內暫時閑置的空地,將可移動的小花壇放在那裏,用來種植日常食用的蔬菜;
或是做起“遊擊園丁”,在夜間出動,將這些地方改造成花團錦簇的漂亮花園。
如果有人覺得這樣的行動太冒險,他也可以成為樹木的官方監護人,義務承擔起養護自己心愛的一顆樹的責任。
他還可以參加像“為地球植樹“這樣的活動。
該活動由一名12歲的小學生發起,倡議種植一百萬棵樹來防止球氣候惡化。
圖畫七:綠色課堂——學校花園。
在德國學校中,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加深他們對生態循環係統的理解,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課題。
因為在這些花園裏,孩子們能夠直觀地理解環保與生態的關係,並切身體驗兩者之間的關係。
此外,在大自然中的共同勞作能夠發揮重要的社交功能,並能營造寓教於樂的良好氛圍。特別是在大城市裏,人們缺少親近自然的天然渠道,小花園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畫八:有益於民族融合的跨文化花園。
共同的園藝勞作能夠促進民族互相理解。
在居住德國的流亡人士、移民和德國家庭的倡議下,於1996年誕生了第一個跨文化花園“哥廷根國際園圃協會”。
在花園裏,本地居民與外來移民自然而然的聚到一起,加深了相互之間的了解。
目前,德國大概有100個跨文化花園,它們都成為了廣受認可的有益於民族融合的有效工具,同時也為大家提了很多學習和深造的機會。
沈笑夫一行沿著德國館的蛇形走廊,經過三個懸浮狀的長廊展廳,進入德國館最後一個離地12米、高聳的劇場式大廳——“動力之源”展廳。
這個展廳被稱為德國館的“鎮館之寶”。
在這個錐形展廳裏,引人入勝的彩色電子投影圖像充溢著空間。
從迴廊上可以觀望到大廳正中懸掛著的物體——一個直徑3米、重量1噸、有互動性傳感的金屬球。
球麵上密布的40萬個發光二極管led,使得球麵能顯示多種圖像、色彩和圖形。
在這裏,記者與大約600名參觀者一起,圍在球的周圍。
在虛擬展館解說員“嚴思”和“燕燕”的帶領下,大家開始了一場激動人心的互動活動:
當觀眾齊聲叫喊、鼓掌時,聲音會影響金屬球的電腦程序,原本靜止的金屬球會開始作環行運動,球表麵的圖片也亮起來。
眾人通過齊心協力的運作和高聲唱和,使金屬球來迴擺動,讓球麵色彩愈加濃重。
金屬球散發出的能量放射到四周欄柱、輻射到四麵八方,越轉越快,來自德國各個城市的不同圖像,迅速在觀眾眼前閃現。
一個重達一頓的金屬球,時而變成一朵蒲公英,時而變成飛火流星,時而變成人類棲息的湛藍地球。
地球上出現了一粒種子,種子又變成一朵花,新的生命誕生了。
在這種高昂熱烈氣氛中,沈笑夫感到整個大廳被一種氣氛渲染、被一種氣勢感染、被一種精神印染,大家忘卻了排隊的疲勞,忘卻了付出的艱辛,忘卻了個體的存在而投身到了人流之中,投身到了集體之中,投身到了世界之中!
人們深深感悟到“團結就是力量”、“努力就有成果”和“眾誌成城”等詞匯的力量!
這正是“動力之源”展示所要達到的效果。
解說員介紹說:
“這是一個高科技的項目,綜合運用了機械、電力、電腦等多種技術。
碩大的金屬球代表和諧城市,代表人類的未來。城市需要動力,未來需要人類自己推動。
隻有人們齊心協力,才能實現和諧,才能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