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孫教授一行在常主任的陪同下參觀德國館。


    在前往的路上,常主任說:


    “曆屆世博會都被視為展現高新技術和展示人類未來的舞台,滬上世博會亦如是。


    在世博會眾多場館裏,你都可以領略到改變世界的技術力和人類不平凡的想象力。


    由此你的心底會撞擊出對幾十年後人類生活的美好幢景。


    一般來說,在一個展館參觀的時間大約僅有十幾分鍾,最長也不到半小時。


    但是在德國館,我們可能逗留的時間卻可能比較長。


    這是為什麽呢?”


    常主任笑眯眯地看著幾位客人。


    孫教授有意識地掃視了一下幾個弟子,意思是你們誰能迴答?


    王立誌同學答道:“這是因為,這裏的高新技術令人震撼,使人們興趣盎然;這是因為,這裏展示著人類的未來!”


    常主任點點頭道:“嗯!是這樣子的!專家們說啊,德國館的場館建設引領未來20年建築革命呢!”


    說話間,已經到了德國館前麵。


    沈笑夫第一次看到德國館就有一種新鮮感:建築造型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幾何多麵體,在建築設計上給人一種輕盈到幾近飄逸的感覺,外觀如同一個空間體雕塑。外牆包裹著透明的銀色發光建築膜。


    在世博會眾多展館中可謂獨創一格。


    沈笑夫仔細觀看這座懸浮式建築,迴想起之前網上報道的展館內容及以前了解的有關情況,不由得對頭重腳輕、變形劇烈、連成整體卻輕盈穩固的德國館建築更加刮目相看。


    孫教授這時候說:“滬上世博會開展以來,有人不止一次對我說:滬上世博會的德國館引領未來20年建築革命。起初我對這一評價不以為然,現在親眼所見,才覺得這句話並不過分。”


    常主任安排的解說員道:“德國館是參加滬上世博會最大的展館之一,麵積約6000平方米。滬上世博會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世界博覽會,德國館是德國參加世博會以來最大的展館。”


    孫教授和一幫弟子露出驚訝之色:“這麽多最啊?!”


    解說員微笑著道:


    “說德國館建築引領未來20年建築革命,體現在展館規劃、設計的先進理念和建材使用的‘可持續’技術以及‘生態建築’的發展方向。


    德國館的建設采用了37歲的德國建築師魏悉理的方案。


    三年前,這位年輕人以‘和諧都市’的設計理念從25個德國國內競標方案中勝出,這是他在亞洲所作的第一個項目。


    z字形展廳、圓形劇場、倒t字形輔助用房,整個場館造型輕盈,流線組織合理,空間上相互穿插並與景觀造坡相配合,整個建築宛若飄落於綠地的白雲,極富創意。”


    孫教授一行一邊聽著解說,一邊參觀,不由自主地點頭誇讚。


    確實巧奪天工,別樹一幟!


    解說員接著說:


    “魏悉理在向新聞媒體介紹設計思想時說,未來建築除了注重人居,大發展方向將是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所以德國館大到鋼樁、鋼結構,小到工作人員的服裝都屬於可迴收資源。


    ‘和諧都市’是英文by的組合,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科技和自然間的平衡。”


    這時候,沈笑夫隨同大家沿著坡道漫步,一邊是城市空間,另一邊就是大自然。


    沈笑夫覺得,這樣的空間安排,是體現今後的生活即便在城市中,也能享受綠色帶來的愜意。


    解說員繼續說:


    “很多高科技設備被隱形化,埋在地下或牆體中,並不影響景致的美觀。


    例如,微型的太陽能板被植入窗戶,卻不礙視野,提供德國館5%的供電……


    這些都是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以生態、環保為使命的未來建築的趨勢。


    如同我國園林哲學中所避諱的‘一覽無遺’,在場館的設計中還運用了不規則的線條延伸(坡道、天花板)來勾連不同區域和氣氛:


    有時是豁然開朗的大空間,有時是精巧的小屋,移步換景大大增添了視覺樂趣。”


    忽然,常主任問道:“我剛才看到德國館的屋頂設計成為大傘狀,這樣子是不是既擋住了太陽的熱量,也可以避雨?”


    解說員笑著答道:“魏悉裏說,這一設計靈感來自華國姑娘喜歡在夏天打傘遮陽。”


    孫教授問:“左右建築的迴廊是不是讓遊客休息的?”


    解說員道:“左右建築部分之間是一個迴廊似的公共空間,為不願意排長隊的遊客提供了一個可以駐足觀賞建築和參與節目互動的地方。”


    蘇教授點頭道:“考慮的很周到、很人性化!”


    常主任道:“節能是衡量未來建築品質的重要指標。好像德國館通過特殊材料的使用來實現低碳建築降低能耗的‘減’和環保能源的‘增’吧?”


    解說員說:


    “為了降低能耗,德國館使用了特殊材質製成的節能網膜,麵積達1.2萬平方米的半透明網膜,這種發著銀光的薄膜既通透明亮,又可以擋風遮雨。


    展館通過這層透明薄膜在不同的時候和天氣情況下變換出不同形象,時而像未經雕琢的水晶,時而透視出館內的景象。


    白天可以反射紫外線和熱量,夜間猶如‘燈罩’,使德國館整體散發出白色溫潤的亮光。


    這種薄膜可以隔絕80%的熱量,在夏日炎炎天氣,德國館單憑借網膜就可以抵禦滬上長時間的光照對場館的侵襲,人們在館內參觀時仍可以享受到陰涼和舒適。


    世博會後,這層巨大網膜拆卸下來還可以返廠進行再生產成為箱包、遮陽傘和服裝等。


    連工作人員身著的橙色工作服,也可以進行百分百的降解。”


    孫教授說:“確實考慮的很科學、很環保!”


    解說員點點頭,繼續解說:


    “環保能源的‘增’則通過場館外層的塗料來完成。


    展館展露在外的自然景區與地質學的分層模式形似。最上麵一層種植一種特殊的‘草’,它們在整個世博期間將隨季節從綠變紅。


    下麵一層的紅褐色的矽材料則用來吸收太陽能,降低碳排放。


    同時,這些薄膜還能產生電力,甚至可以用作投影屏。


    據提供這種透明太陽能薄膜的肖特公司管理委員會主席伍德·翁格蒙爾介紹,從更具創造性的觀點來看,這些薄膜對於建築師而言,是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設計元素,是可持續性和美學的有機結合。


    這些薄膜能滿足建築業的需要,可以與諸多標準金屬建築係統相結合,構成完整的幕牆或太陽能天棚。


    你們看,這裏有一個顯示器顯示的數字,德國館每天有5%的電能是由展館外層的光伏材料吸收提供的。”


    沈笑夫和大家湊了上去,果然看到一個顯示器。


    哇!真是太牛了!


    解說員繼續帶領大家參觀,沈笑夫感覺進入了一個完新奇的世界。


    解說員接續解說:


    “世界各個城市都麵臨著按照未來城市的需要改造舊城的任務。


    在這一改造過程中,如何在保留舊有建築的基礎上,注入現代的建築元素,賦予城區一種嶄新的風貌和生活質量?


    在這方麵,德國館展示的漢堡海港新城作出了榜樣。


    德國館由自然景區和展館主體兩部分組成。


    在展館主體內,分為海港貌、發明檔案館、動力之源、未來規劃室,每個部分環環相扣、相互襯托,使人感覺流暢和富有動感。


    4大展區之間有自然景區、人文花園、動感隧道、活力廣場等空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無人駕駛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無人車來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無人車來也並收藏無人駕駛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