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嘉林說:“嗯嗯!確實如此!”
林雙喜興致正濃,口若懸河:
“汽車修理企業的賣點是什麽?
這個問題是問給所有的管理者的,一個企業如果不能很好地迴答出自己的賣點、產品是什麽,將是一個很大的失敗。沈笑夫,你這個高材生來答一答?”
沈笑夫笑著迴答:“汽車修理企業的賣點是什麽?是服務?是維修的汽車?是技術的轉移?是配件的銷售?是技術支持?是修理工的勞動?是等等等等。”
林雙喜道:
“其實都有道理,但是又總覺得有些牽強。
因為,實際上我們搞的是一種無形的附加勞動,是修理工的技術轉化成了商品,所以我認為修理廠的主要賣點、產品應該是修理工。
因此,如何選擇好的原材料(選人),如何進行有效、深入的再加工,使其成為合格品(培訓、訓練),如何對產品進行符合實際需要的包裝(推出自己企業的標杆),如何減少產品自動流失的可能,如何減少不合格產品的可能(留人與去人),如何使產品在自己所能支配的情況下升值(合理使用),這是幾個關鍵環節。”
鄧嘉林說:
“其實,一個核心問題是:如何對待企業員工,是企業內部對員工進行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麵,它的好壞不僅可以影響到員工的利益,也可以影響企業的利益。
它就像一根繩子把員工和企業緊緊地綁在了一起;同時,它更像一個相互支撐的人字架,如果其中一方坍塌了,那麽另一方也不可能挺立。
因此可以認為:沒有滿意的員工,就沒有滿意的客戶。”
林雙喜接過話茬:
“在社會製度和經濟體製不斷發生變化的今天,如何對待員工已成為擺在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麵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這個問題處理得好與壞,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就汽車維修企業來講,這點顯得尤為重要,它屬於第三產業,而且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其對員工的技術要求較高,因此也加大了對員工管理的難度。”
鄧嘉林點頭道:
“是啊,最難得的其實就是對員工的使用和管理了。
一方麵,企業因得不到有較高技術的人才而苦惱,終日四處高薪挖人,甚至於動用知名的獵頭公司;
另一方麵也因對有技術的員工難以管理而傷感。”
林雙喜說:
“特別是在如何使用技術員工及防止他們流失的問題上,眾多經營者和管理者更是有‘同病相憐’之感。
從他們的口中,聽到了許許多多有關員工‘不是’的話,有的甚至把員工說得‘一無是處’。
他們可以找到一百條員工做得不對的理由,但卻很少提及自己是如何對待員工的;很少提及是怎麽樣用誠信來對待他們的。
我認識一位朋友,他經營著一家規模較大的汽車修理廠。
企業的硬件設施堪稱一流,但不知何故,企業的員工卻像‘走馬燈’似地舉行著‘接力比賽’,一撥接著一撥。
這些似‘流星閃爍’一般的員工中,雖有一些‘庸才’,但真正的“高手”也並不少。難道他們個個都不符合企業管理者的用人標準?
為了探明其中真相,我找到了剛剛離開這家維修企業的員工——小武,從他口中了解到了一些人員流動的原因。
憑心而論,小武是一名很不錯的汽車修理工。
不但技術高、悟性好,人品也很好,而且小夥子長得也精幹,幹起活來非常利落,人們都喜歡他。
參加維修工技能比賽,曾拿到過全市第三名的成績。
當我問他為何要“跳槽”時,他動情地說:
“其實我並不怕受苦受累,但我們又是為了誰呢?
客戶要車要得急,晚上經常加班加點到夜裏一、兩點鍾,可每當收工後,肚子餓得咕咕直叫,這時不用說老板,就連業務員也找不見,嘴裏嚼著方便麵,心裏卻是酸酸的。
我們也是人呀!機器還定期保養呢,可我們如此賣力又有誰知道呢?
沒人關心生活倒也罷了,更令人傷心的是:自己外地的父母來探望小武的時候,居然要花錢租用自己廠裏的宿舍,而老板在知道的情況下,連一句起碼的客氣話都沒有,更不要說免住宿費了。
每次老板在說起加班的事情時,總是說:‘你們還掙到了工時獎金呢!’。像這樣的老板怎能不讓人‘棄暗投明’呢?”
鄧嘉林道:
“有道理!士為知己者死!
我想起了一件我親身經曆的事。
去年冬季的一天,北風唿嘯、大雪紛飛,保養間內的溫度也隻有5c左右。
我與幾個員工正在搶修一輛事故車。
從當天下午2點到次日清晨4點,我自始至終和他們一起工作著。
其間,我多次讓他們到休息室去烤火取暖,並把棉衣脫下來給他們穿上,自己卻穿著單薄的工作服維修冰冷的車輛。
一夜下來,真可謂‘饑寒交迫’,之後,我又挨門挨戶地去敲飯店和食品店的門,用自己的錢為這些員工解決‘饑荒’。
此時,我不知這些員工心裏在想些什麽,但一位員工所說的話卻使我永遠難忘,他說:‘能和你這樣的管理者在一起幹活,不用說錢了,再累再苦我們也心甘情願。’”
林雙喜道:
“我認識的那位宋先生所經營的企業規模並不大。
企業的固定資產不及一百萬,員工也隻有十幾個人,是典型的大作坊企業,但企業的利潤卻是大企業的兩倍。
其中的奧秘除了大家熟知的以誠待客、遵守合同、服務好、質量高、費用低、技術精、配件優等經營方式以外,關健的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了企業員工的工作熱情。
宋先生常和我講這樣一句話:‘我每次見到修理工,就感覺到他們是我的孩子,很多修理工隻比我的小孩大兩、三歲。’
實際上,這家小企業的人員流失率非常低,幹了企業近十年,還沒有因為老板而流失的員工。
用錢可以買到現代化的生產設備,也可以建一座規模非常大的廠房,但卻買不到企業員工那顆真誠的心。
這顆心隻有用真誠才能換來!”
沈笑夫插了一句:“這叫做以真心換真心!”
鄧嘉林:“留住了員工的心,企業當然興旺!”
林雙喜點頭說:
“在宋先生的經營過程中,有時他所幹的事與他的身份很不相稱,看上去他更像個搞後勤保障的工作人員:
員工親屬來到企業,無論是什麽人,他都要盡可能地抽出時間陪同吃一頓飯;
員工家中遇到困難,第一個趕到現場的總是他;
員工的勞保用品、各種福利他都要親自過問、下發;
遇到加班加點搶修車輛時,經常會見到他和員工一起修車;
員工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從不缺少一個月;
簽訂的勞動合同條款他能夠嚴格履行,有些條款中沒有的內容他也總是以員工的利益為重來處理。
時下,有許多企業存在著拖欠員工工資的現象,有些企業還借機克扣員工的工資或福利,而宋先生卻總是按合同中所規定的時間來發放。
有一段時期,企業訂購了一批配件,而部分修理費一時也結算不迴來,企業的資金周轉暫時遇到了一些困難,但他還是以較高的利息借到款,及時地把工資發到了員工的手中。
正是因為宋先生能夠始終如一地對待員工、恪守誠信,所以才會使企業的經營處於良好的發展之中。
在他的企業裏,所有的員工都是一家人,好像這個企業屬於每一個員工。
在這種環境下,每個員工把自己的最大工作能量都有效地釋放了出來,而這種能量正是企業所必須的。
現在這家企業已經是當地最大的、經營最好的企業,用宋先生的話說,‘企業要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企業’。
——企業內涵可見一斑。
現在,全社會都在談論誠信。
汽車維修企業作為第三產業中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除了要對客戶講究誠信以外,對自己的員工也要講誠信。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要生存、要發展,這一點是必不可少的。
隻有這樣,才能夠生產出好的‘汽修產品’,汽修企業也才有賣點!”
鄧嘉林笑著說:“得員工者得天下!員工的忠心、誠信、技術、服務、奉獻,才是汽車修理廠賣點!有意思!”
這時,菜已上齊,沈笑夫叫道:“開餐哪!”
林雙喜興致正濃,口若懸河:
“汽車修理企業的賣點是什麽?
這個問題是問給所有的管理者的,一個企業如果不能很好地迴答出自己的賣點、產品是什麽,將是一個很大的失敗。沈笑夫,你這個高材生來答一答?”
沈笑夫笑著迴答:“汽車修理企業的賣點是什麽?是服務?是維修的汽車?是技術的轉移?是配件的銷售?是技術支持?是修理工的勞動?是等等等等。”
林雙喜道:
“其實都有道理,但是又總覺得有些牽強。
因為,實際上我們搞的是一種無形的附加勞動,是修理工的技術轉化成了商品,所以我認為修理廠的主要賣點、產品應該是修理工。
因此,如何選擇好的原材料(選人),如何進行有效、深入的再加工,使其成為合格品(培訓、訓練),如何對產品進行符合實際需要的包裝(推出自己企業的標杆),如何減少產品自動流失的可能,如何減少不合格產品的可能(留人與去人),如何使產品在自己所能支配的情況下升值(合理使用),這是幾個關鍵環節。”
鄧嘉林說:
“其實,一個核心問題是:如何對待企業員工,是企業內部對員工進行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麵,它的好壞不僅可以影響到員工的利益,也可以影響企業的利益。
它就像一根繩子把員工和企業緊緊地綁在了一起;同時,它更像一個相互支撐的人字架,如果其中一方坍塌了,那麽另一方也不可能挺立。
因此可以認為:沒有滿意的員工,就沒有滿意的客戶。”
林雙喜接過話茬:
“在社會製度和經濟體製不斷發生變化的今天,如何對待員工已成為擺在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麵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這個問題處理得好與壞,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就汽車維修企業來講,這點顯得尤為重要,它屬於第三產業,而且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其對員工的技術要求較高,因此也加大了對員工管理的難度。”
鄧嘉林點頭道:
“是啊,最難得的其實就是對員工的使用和管理了。
一方麵,企業因得不到有較高技術的人才而苦惱,終日四處高薪挖人,甚至於動用知名的獵頭公司;
另一方麵也因對有技術的員工難以管理而傷感。”
林雙喜說:
“特別是在如何使用技術員工及防止他們流失的問題上,眾多經營者和管理者更是有‘同病相憐’之感。
從他們的口中,聽到了許許多多有關員工‘不是’的話,有的甚至把員工說得‘一無是處’。
他們可以找到一百條員工做得不對的理由,但卻很少提及自己是如何對待員工的;很少提及是怎麽樣用誠信來對待他們的。
我認識一位朋友,他經營著一家規模較大的汽車修理廠。
企業的硬件設施堪稱一流,但不知何故,企業的員工卻像‘走馬燈’似地舉行著‘接力比賽’,一撥接著一撥。
這些似‘流星閃爍’一般的員工中,雖有一些‘庸才’,但真正的“高手”也並不少。難道他們個個都不符合企業管理者的用人標準?
為了探明其中真相,我找到了剛剛離開這家維修企業的員工——小武,從他口中了解到了一些人員流動的原因。
憑心而論,小武是一名很不錯的汽車修理工。
不但技術高、悟性好,人品也很好,而且小夥子長得也精幹,幹起活來非常利落,人們都喜歡他。
參加維修工技能比賽,曾拿到過全市第三名的成績。
當我問他為何要“跳槽”時,他動情地說:
“其實我並不怕受苦受累,但我們又是為了誰呢?
客戶要車要得急,晚上經常加班加點到夜裏一、兩點鍾,可每當收工後,肚子餓得咕咕直叫,這時不用說老板,就連業務員也找不見,嘴裏嚼著方便麵,心裏卻是酸酸的。
我們也是人呀!機器還定期保養呢,可我們如此賣力又有誰知道呢?
沒人關心生活倒也罷了,更令人傷心的是:自己外地的父母來探望小武的時候,居然要花錢租用自己廠裏的宿舍,而老板在知道的情況下,連一句起碼的客氣話都沒有,更不要說免住宿費了。
每次老板在說起加班的事情時,總是說:‘你們還掙到了工時獎金呢!’。像這樣的老板怎能不讓人‘棄暗投明’呢?”
鄧嘉林道:
“有道理!士為知己者死!
我想起了一件我親身經曆的事。
去年冬季的一天,北風唿嘯、大雪紛飛,保養間內的溫度也隻有5c左右。
我與幾個員工正在搶修一輛事故車。
從當天下午2點到次日清晨4點,我自始至終和他們一起工作著。
其間,我多次讓他們到休息室去烤火取暖,並把棉衣脫下來給他們穿上,自己卻穿著單薄的工作服維修冰冷的車輛。
一夜下來,真可謂‘饑寒交迫’,之後,我又挨門挨戶地去敲飯店和食品店的門,用自己的錢為這些員工解決‘饑荒’。
此時,我不知這些員工心裏在想些什麽,但一位員工所說的話卻使我永遠難忘,他說:‘能和你這樣的管理者在一起幹活,不用說錢了,再累再苦我們也心甘情願。’”
林雙喜道:
“我認識的那位宋先生所經營的企業規模並不大。
企業的固定資產不及一百萬,員工也隻有十幾個人,是典型的大作坊企業,但企業的利潤卻是大企業的兩倍。
其中的奧秘除了大家熟知的以誠待客、遵守合同、服務好、質量高、費用低、技術精、配件優等經營方式以外,關健的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了企業員工的工作熱情。
宋先生常和我講這樣一句話:‘我每次見到修理工,就感覺到他們是我的孩子,很多修理工隻比我的小孩大兩、三歲。’
實際上,這家小企業的人員流失率非常低,幹了企業近十年,還沒有因為老板而流失的員工。
用錢可以買到現代化的生產設備,也可以建一座規模非常大的廠房,但卻買不到企業員工那顆真誠的心。
這顆心隻有用真誠才能換來!”
沈笑夫插了一句:“這叫做以真心換真心!”
鄧嘉林:“留住了員工的心,企業當然興旺!”
林雙喜點頭說:
“在宋先生的經營過程中,有時他所幹的事與他的身份很不相稱,看上去他更像個搞後勤保障的工作人員:
員工親屬來到企業,無論是什麽人,他都要盡可能地抽出時間陪同吃一頓飯;
員工家中遇到困難,第一個趕到現場的總是他;
員工的勞保用品、各種福利他都要親自過問、下發;
遇到加班加點搶修車輛時,經常會見到他和員工一起修車;
員工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從不缺少一個月;
簽訂的勞動合同條款他能夠嚴格履行,有些條款中沒有的內容他也總是以員工的利益為重來處理。
時下,有許多企業存在著拖欠員工工資的現象,有些企業還借機克扣員工的工資或福利,而宋先生卻總是按合同中所規定的時間來發放。
有一段時期,企業訂購了一批配件,而部分修理費一時也結算不迴來,企業的資金周轉暫時遇到了一些困難,但他還是以較高的利息借到款,及時地把工資發到了員工的手中。
正是因為宋先生能夠始終如一地對待員工、恪守誠信,所以才會使企業的經營處於良好的發展之中。
在他的企業裏,所有的員工都是一家人,好像這個企業屬於每一個員工。
在這種環境下,每個員工把自己的最大工作能量都有效地釋放了出來,而這種能量正是企業所必須的。
現在這家企業已經是當地最大的、經營最好的企業,用宋先生的話說,‘企業要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企業’。
——企業內涵可見一斑。
現在,全社會都在談論誠信。
汽車維修企業作為第三產業中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除了要對客戶講究誠信以外,對自己的員工也要講誠信。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要生存、要發展,這一點是必不可少的。
隻有這樣,才能夠生產出好的‘汽修產品’,汽修企業也才有賣點!”
鄧嘉林笑著說:“得員工者得天下!員工的忠心、誠信、技術、服務、奉獻,才是汽車修理廠賣點!有意思!”
這時,菜已上齊,沈笑夫叫道:“開餐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