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汗!”
雙方迴營的途中,咄吉領了數千騎兵前來接應啟民可汗。
遠遠看到天際邊隋軍徐徐而退的隊伍,咄吉數次動了截殺楊浩的心思,隻是轉念想到曾被河東騎兵瘋狂追殺幾乎付出身死的代價,才熄滅了心中的冒險一搏念頭。
迴營的隋軍當然察覺到了突厥的異動,並沒有即刻脫離,而是陣型微變,速度慢慢地降了下來,似乎是引誘突厥騎兵來攻的樣子。
見此情景,咄吉反而心中越發不敢肯定偷襲能有多大成效。
“既然隋軍敢以這種姿態應對,恐怕早已有了萬全之策,此時自己再衝上去,豈不是正好落入了他的圈套?楊浩果然狡詐!幸好我早已有了應對的計策,且留你多囂張一些時間……”
咄吉恨得牙癢癢,卻無可奈何。要不是心中早已有了一個天衣無縫的計謀,恐怕這時候,他早就被新仇舊恨折騰地失去理智了!
“我們迴營!”
啟民陰沉著臉趕路,側首看了兒子咄吉世一眼。
與大隋開戰是咄吉極力主張的,而且還聲稱大隋危在旦夕,正是他們突厥崛起的大好機會。
啟民秘密見過遠道中原而來的使者之後,才終於下定決心支持咄吉,但是幾日前河東郡兵擊敗咄吉十萬大軍,卻是讓他對之前的判斷產生了動搖。
大隋遠比他想象的難以對付。
即使有那麽多謀劃在裏麵,即使中原來的使者做出了極其豐厚的承諾,在這一刻,啟民仍不禁疑慮重重。
他是一個極端謹慎的人,要不然也不會從一無所有,到將部落重新整頓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他借助了很多大隋的力量,這也是他對楊堅父子稱臣的原因所在。
沒有大隋,沒有楊堅,就沒有他啟民的今天。
但是知恩歸知恩,他並不完全忠誠於大隋。
大隋能給與他的,他當然感激,但楊堅和他的大隋也獲得了他們想要的東西——草原勢力分裂,與大隋敵對的達頭可汗被嚴重削弱,而他啟民則成為了維持草原平衡的重要支點,這使得大隋後顧無憂。他依附大隋,是一件合則兩利的事情。尤其是在大隋蒸蒸日上,越來越強大的時候。
如今他走上了與大隋決裂的道路,也不過是世轉時移。
世界都變了,人當然也要變。大隋內部矛盾重重,草原的機會,也真正到來了,他啟民怎麽會甘心於一直做大隋的附庸呢?別說一統天下,就算是能一統草原的機會,他也絕不會輕易放棄。
隻是他沒有想到的是——
在他信心最盛的時候,楊浩新組建的河東郡兵給了他當頭棒喝!而且如今,河東郡兵就盤踞在六鎮舊地,看樣子竟然是要從突厥嘴裏,將六鎮這塊肥肉搶走!這不禁讓啟民又驚又怒,又怒又怕!
他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中了楊廣和一些世家的陰謀詭計,但轉念想卻又覺得不太可能,心中的糾結難以言表。
另外,讓他不安的還有一件事,那便是遼東的局勢。大隋皇帝楊廣禦駕親征之後,遼東的高句麗似乎有些軟弱,竟然讓大隋軍隊過了遼水,往東推進了幾十裏!
高句麗似乎根本擋不住隋軍的進攻。
如果現在有人告訴他,楊廣的的大軍會在遼東栽一個大跟頭,他恐怕第一個就不相信。天下這盤棋,似乎並沒有脫離開大隋和楊廣的掌控。
“這該如何是好呢?難道我突厥要首當其衝,率先對大隋開戰?隻是這麽一來,恐怕再想隔岸觀火、坐收漁翁之利,就難上加難了。”
啟民心中十分苦惱,眼下與大隋秦王談崩了,真要發動大戰,他一時還難以作出這樣的決定。
河東郡兵並不好惹,咄吉十萬大軍被擊敗非戰之罪,實在是這支隋軍太強大了!如今他舉突厥全族之兵前來,也不敢有絲毫大意,生怕給河東郡兵抓了機會。
隋軍有一種新式弩箭,也令他不得不小心應對。據咄吉迴報,武川鎮的兩千金狼衛就是折損在這種弩箭之下。如果隋軍有大規模裝備此弩箭,對突厥人來說,恐怕不是什麽好消息。不過,此弩也並非完全無解,除了破甲犀利之外,似乎射程相比普通弓箭反而略有不如。
啟民得知此點,也不由長舒了一口氣。
咄吉看見父汗心事重重,猜到其在憂心與河東郡兵之戰,不由騎馬上前,與其並肩而行,並低聲在父親耳邊說了一番話。
啟民一開始還有些不以為然,不過聽了幾句之後,臉色連續變了數變,目光一下子淩厲了起來:“你說的可是真的?”
咄吉笑道:“父汗放心!我已經安排妥當,必會給楊浩一個大大的驚喜!”
這父子二人又細說了一會,啟民終於了解了兒子咄吉的所有計劃,心中不由一喜,暗歎道:“竟然有這樣的巧合!真是天助我也!看來連老天都要滅亡大隋!”
兩人返迴了黑鳳山之後,除了下令斥候警戒隋軍動向之外,卻沒有任何主動進攻的勢頭。
這一情況不止令遠遠盯著突厥人動靜的隋軍斥候驚訝,就連突厥士兵們也都有些茫然,他們是來與隋軍打仗的,但可汗卻下令按兵不動,隨身的幹肉糧草恐怕消耗不起,再耽擱幾天,不用隋軍進攻他們,他們自己也要撤了。
……
武川鎮。
隋軍營地,寧謐而又嚴整。眾將士嚴陣以待,心中也好奇著為何突厥人一點動靜也沒有。
“突厥人怎麽迴事,宣戰了卻不開戰?啟民在想什麽呢?”長孫晟也十分不解,對著楊浩抱怨道。
楊浩笑道:“突厥人的補給不過幾日,這麽耗下去對我們百利無一害,等到他們糧草斷絕的時候,就是我們動手的好機會了。”
長孫晟憂心忡忡道:“我隻怕其中有什麽貓膩,還是下令將士們不能鬆懈,防止突厥人狗急跳牆半夜攻城才好。”
“好。”楊浩微笑點了點頭。
長孫晟的顧慮不無道理,但是楊浩覺得不太可能,武川鎮雖是小城,但以突厥人的戰鬥風格,想要趁夜攻取此城也極為困難,河東郡兵並不害怕對方來攻。
河東郡兵一直在等著突厥人露出破綻,一旦突厥人開動了,才有機會可乘,突厥人不急,楊浩更不可能著急,樂見雙方互相消耗下去,到時候最先支撐不住的一定是突厥人!
長孫晟到底沒有楊浩的淡定從容,他從楊浩那裏離開後,便去找魚俱羅商議,並囑咐斥候營全力戒備,密切關注著突厥人的一舉一動。
……
距離啟民和楊浩的談判已經過去了兩天,夜已深沉,巧的是,這天月亮正好藏在烏雲裏,漫天的星鬥也蒙上了薄薄的雲紗,並沒有什麽光亮,整個大地灰蒙蒙的。
一道幽暗的身影,從突厥營地悄無聲息閃了出來,認準了武川鎮的方向,身形一展,整個人像鬼影一般,完美融入了夜色中,再無任何蹤跡。
雙方迴營的途中,咄吉領了數千騎兵前來接應啟民可汗。
遠遠看到天際邊隋軍徐徐而退的隊伍,咄吉數次動了截殺楊浩的心思,隻是轉念想到曾被河東騎兵瘋狂追殺幾乎付出身死的代價,才熄滅了心中的冒險一搏念頭。
迴營的隋軍當然察覺到了突厥的異動,並沒有即刻脫離,而是陣型微變,速度慢慢地降了下來,似乎是引誘突厥騎兵來攻的樣子。
見此情景,咄吉反而心中越發不敢肯定偷襲能有多大成效。
“既然隋軍敢以這種姿態應對,恐怕早已有了萬全之策,此時自己再衝上去,豈不是正好落入了他的圈套?楊浩果然狡詐!幸好我早已有了應對的計策,且留你多囂張一些時間……”
咄吉恨得牙癢癢,卻無可奈何。要不是心中早已有了一個天衣無縫的計謀,恐怕這時候,他早就被新仇舊恨折騰地失去理智了!
“我們迴營!”
啟民陰沉著臉趕路,側首看了兒子咄吉世一眼。
與大隋開戰是咄吉極力主張的,而且還聲稱大隋危在旦夕,正是他們突厥崛起的大好機會。
啟民秘密見過遠道中原而來的使者之後,才終於下定決心支持咄吉,但是幾日前河東郡兵擊敗咄吉十萬大軍,卻是讓他對之前的判斷產生了動搖。
大隋遠比他想象的難以對付。
即使有那麽多謀劃在裏麵,即使中原來的使者做出了極其豐厚的承諾,在這一刻,啟民仍不禁疑慮重重。
他是一個極端謹慎的人,要不然也不會從一無所有,到將部落重新整頓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他借助了很多大隋的力量,這也是他對楊堅父子稱臣的原因所在。
沒有大隋,沒有楊堅,就沒有他啟民的今天。
但是知恩歸知恩,他並不完全忠誠於大隋。
大隋能給與他的,他當然感激,但楊堅和他的大隋也獲得了他們想要的東西——草原勢力分裂,與大隋敵對的達頭可汗被嚴重削弱,而他啟民則成為了維持草原平衡的重要支點,這使得大隋後顧無憂。他依附大隋,是一件合則兩利的事情。尤其是在大隋蒸蒸日上,越來越強大的時候。
如今他走上了與大隋決裂的道路,也不過是世轉時移。
世界都變了,人當然也要變。大隋內部矛盾重重,草原的機會,也真正到來了,他啟民怎麽會甘心於一直做大隋的附庸呢?別說一統天下,就算是能一統草原的機會,他也絕不會輕易放棄。
隻是他沒有想到的是——
在他信心最盛的時候,楊浩新組建的河東郡兵給了他當頭棒喝!而且如今,河東郡兵就盤踞在六鎮舊地,看樣子竟然是要從突厥嘴裏,將六鎮這塊肥肉搶走!這不禁讓啟民又驚又怒,又怒又怕!
他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中了楊廣和一些世家的陰謀詭計,但轉念想卻又覺得不太可能,心中的糾結難以言表。
另外,讓他不安的還有一件事,那便是遼東的局勢。大隋皇帝楊廣禦駕親征之後,遼東的高句麗似乎有些軟弱,竟然讓大隋軍隊過了遼水,往東推進了幾十裏!
高句麗似乎根本擋不住隋軍的進攻。
如果現在有人告訴他,楊廣的的大軍會在遼東栽一個大跟頭,他恐怕第一個就不相信。天下這盤棋,似乎並沒有脫離開大隋和楊廣的掌控。
“這該如何是好呢?難道我突厥要首當其衝,率先對大隋開戰?隻是這麽一來,恐怕再想隔岸觀火、坐收漁翁之利,就難上加難了。”
啟民心中十分苦惱,眼下與大隋秦王談崩了,真要發動大戰,他一時還難以作出這樣的決定。
河東郡兵並不好惹,咄吉十萬大軍被擊敗非戰之罪,實在是這支隋軍太強大了!如今他舉突厥全族之兵前來,也不敢有絲毫大意,生怕給河東郡兵抓了機會。
隋軍有一種新式弩箭,也令他不得不小心應對。據咄吉迴報,武川鎮的兩千金狼衛就是折損在這種弩箭之下。如果隋軍有大規模裝備此弩箭,對突厥人來說,恐怕不是什麽好消息。不過,此弩也並非完全無解,除了破甲犀利之外,似乎射程相比普通弓箭反而略有不如。
啟民得知此點,也不由長舒了一口氣。
咄吉看見父汗心事重重,猜到其在憂心與河東郡兵之戰,不由騎馬上前,與其並肩而行,並低聲在父親耳邊說了一番話。
啟民一開始還有些不以為然,不過聽了幾句之後,臉色連續變了數變,目光一下子淩厲了起來:“你說的可是真的?”
咄吉笑道:“父汗放心!我已經安排妥當,必會給楊浩一個大大的驚喜!”
這父子二人又細說了一會,啟民終於了解了兒子咄吉的所有計劃,心中不由一喜,暗歎道:“竟然有這樣的巧合!真是天助我也!看來連老天都要滅亡大隋!”
兩人返迴了黑鳳山之後,除了下令斥候警戒隋軍動向之外,卻沒有任何主動進攻的勢頭。
這一情況不止令遠遠盯著突厥人動靜的隋軍斥候驚訝,就連突厥士兵們也都有些茫然,他們是來與隋軍打仗的,但可汗卻下令按兵不動,隨身的幹肉糧草恐怕消耗不起,再耽擱幾天,不用隋軍進攻他們,他們自己也要撤了。
……
武川鎮。
隋軍營地,寧謐而又嚴整。眾將士嚴陣以待,心中也好奇著為何突厥人一點動靜也沒有。
“突厥人怎麽迴事,宣戰了卻不開戰?啟民在想什麽呢?”長孫晟也十分不解,對著楊浩抱怨道。
楊浩笑道:“突厥人的補給不過幾日,這麽耗下去對我們百利無一害,等到他們糧草斷絕的時候,就是我們動手的好機會了。”
長孫晟憂心忡忡道:“我隻怕其中有什麽貓膩,還是下令將士們不能鬆懈,防止突厥人狗急跳牆半夜攻城才好。”
“好。”楊浩微笑點了點頭。
長孫晟的顧慮不無道理,但是楊浩覺得不太可能,武川鎮雖是小城,但以突厥人的戰鬥風格,想要趁夜攻取此城也極為困難,河東郡兵並不害怕對方來攻。
河東郡兵一直在等著突厥人露出破綻,一旦突厥人開動了,才有機會可乘,突厥人不急,楊浩更不可能著急,樂見雙方互相消耗下去,到時候最先支撐不住的一定是突厥人!
長孫晟到底沒有楊浩的淡定從容,他從楊浩那裏離開後,便去找魚俱羅商議,並囑咐斥候營全力戒備,密切關注著突厥人的一舉一動。
……
距離啟民和楊浩的談判已經過去了兩天,夜已深沉,巧的是,這天月亮正好藏在烏雲裏,漫天的星鬥也蒙上了薄薄的雲紗,並沒有什麽光亮,整個大地灰蒙蒙的。
一道幽暗的身影,從突厥營地悄無聲息閃了出來,認準了武川鎮的方向,身形一展,整個人像鬼影一般,完美融入了夜色中,再無任何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