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最終還是選擇了去河東郡兵。


    楊浩很欣慰。


    不愧是前世曆史上曾輔佐李二的功勳重臣,果然是聰慧之人,自己隻是隨手點撥了一下,便突破了心理障礙,實在是難得。


    “李二我也見過了,還是個流鼻涕的小屁孩,至少這一世,長孫無忌還與他沒有交集。如果我稍加誘導一下,說不定真能讓他們君臣此生形同陌路……”


    楊浩一邊腹誹,心中說不出來的愉悅。


    河原的建設計劃,很快就熱火朝天展開了,公孫棠帶領著天工院鑄造司的幾十名工匠,開始鍛造鐵軌。鐵軌製式是楊浩與眾工匠一起定下來的,以河原的鑄造水平,每天隻能鑄造十幾丈的鐵軌。


    楊浩默默在工作簿上記下‘重工裝備發展計劃’、‘軋鋼技術’等內容。相比前世,目前河原的技術、生產能力,幾乎全是空白,不過曆史的車輪,從來都是滾雪球一樣前進的,隻要不懈的沿著工業化的路子走下去,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正麵困難、解決問題,技術自然會一步步進化。


    楊浩相信有一天,在他的一力支持下,大隋會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經過幾天了解之後,大舅子張乾璟接手了西山的煤山,而二舅子張乾文則主抓北川的鐵礦。兩人皆是能幹之士,很快便就兩處的工作全部接手了過去。


    河原與兩地之間的鐵軌,一段段鋪設了出去,像巨龍延伸出去的觸須,將三地連在了一起。在公孫棠的主持下,天工院的工匠們特製了運輸礦石的礦車。


    望著礦車在鐵軌上滑行的英姿,工匠們喜極而泣。


    雖然還沒有利用上蒸汽機車,能夠滑行的礦車已經極大地提高了礦石原料的運輸效率,節省了幾乎三分之二的人力,讓河原的鋼鐵生產一下子輕鬆了不少。崔長芳總管河原事務,自然大喜,向楊浩報告之後,開始帶領張氏兄弟和天工院工匠們籌備第四座、第五座高爐。


    有了三座高爐的建造經驗,公孫棠和孫行更加胸有成竹,兩人計劃將高爐的的容量再度擴大,預計新建的高爐,一座每天產量即可超過一萬斤!


    楊浩聽了兩人的計劃,表示讚同。


    隨著生產經驗的積累,高爐的構造,也陸續經過了數次改良,其中有一項‘分離礦渣和鐵水出口槽’的改良,還是小鐵匠徐作亮提出來的,之後徐作亮更是因此被擢升為二級匠師,待遇連升兩等,僅次於一級匠師的公孫棠和孫行。


    對高爐認識越多,工匠們自然摸索出了高爐容量的極限,公孫棠和孫行一致認為,單座高爐日產鐵一萬斤,是絕對可以做到的。


    楊浩當然知道是能夠做到的,而且極限遠遠不止一萬斤,不過卻沒有點破。很多技術上遇到的瓶頸,他雖然有先見之明,但絕對不適合過多幹預進去。如果過早提出來,反而容易讓公孫棠孫行瞻前顧後,產生心理障礙。


    因此,讓他們充分、自由地思考,發揮創造力,自己則僅僅在他們即將超過彎道的時候輕輕推一把,或者是即將犯重大失誤的時候拉一把,就可以了。


    總之,楊浩不會也做不到事必躬親。就像當初培養秦叔寶、穆離獨當一麵一樣,公孫棠、孫行、崔長芳、張乾璟張乾文兄弟,也需要讓他們在各自的位置上,慢慢成長為自己堅實的助力和臂膀。


    在河原的工作順利展開的同時,河東郡兵也日益壯大了起來。


    郡兵改革非常有成效,被打散了的郡兵老兵,與應召的新兵結合成了新的郡兵體係。軍職人員的遴選,比之當初驍果右軍還要嚴格了幾分,考核的標準更加複雜、科學。


    駐守在太原城外的河東郡兵規模已經增長到了四萬餘,幾乎翻了一番。


    而王仁恭在馬邑行事雷厲風行,頗有手段,將此重鎮的郡兵全部肅清,重整之後規模仍舊維持在萬餘人左右。


    此外,駐守馬邑的魚俱羅檢校右武衛將軍,所率領的右武衛一部,約九千餘人,負責協防北方突厥,一直駐守在馬邑。這便是太子楊昭所說的,除了河東郡兵之外,楊浩能借用的另一支力量了。


    “長孫將軍曾與魚將軍是同袍,不知此人如何?”


    楊浩對魚俱羅沒有什麽印象,卻是聽坊間傳聞過,此人目生雙瞳,閃爍碧光,十分奇異。不由向長孫晟多打聽了幾句。


    “殿下問魚將軍哦,是這樣的,魚將軍……”


    長孫晟與魚俱羅交情匪淺,在上任河東總管之前,與魚俱羅同在右武衛中,一同應付北疆邊患,警惕突厥襲擊,當即把自己對魚俱羅的了解說給楊浩聽。


    楊浩聽得連連點頭。


    右武衛不在他的轄製範圍內,但隻要魚俱羅識大體,在收複六鎮舊地的時候稍加配合,便足以了。而且還有太子的命令,不用擔心此人節外生枝。


    雖然楊昭給了他兩三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但按照他所設想,河東郡兵一旦成軍,便要盡快爭取時間一步步將六鎮之地納入掌握之中,尤其是可以利用鮮卑人和突厥人的矛盾,一一擊破。


    如果能趕在遼東戰事之前,將河東局麵徹底奠定基調,楊浩便可更從容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變數,將河東之地麵臨的風險降到最低。


    “唉,不知楊廣這次遼東之行,會否像上次征討吐穀渾一般順利?我隱約記得,曆史上楊廣似乎三征高句麗,如此看來,這第一次應該會無功而返咯?隻希望別損失太大就好……”


    楊浩仍是情不自禁擔憂起遼東的局勢來。


    他還記得曾與楊昭的對話,左武衛大將軍郭衍之所以剿滅高句麗屢屢受挫,應該是有人與遼東人私通消息,這是他最擔心的事情。


    如果單純是遼東人布置在大隋境內的眼線,楊浩還不覺得如何,可怕的是,如果與遼東人私通的,乃是某個世家的人,那就非常嚴重了!可能會給大隋軍隊前所未有的巨大創傷!


    大隋朝政暗潮洶湧,世家與皇權角力,不由得楊浩不小心打算。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隋秦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清河雲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清河雲上並收藏大隋秦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