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原高爐每天生產的良鐵已經超過了萬斤,單此一項,讓郡守府每日的進項就接近了兩千貫。
與京城的右軍煙花廠一樣,河原鋼鐵廠也是非常賺錢的。
這很是讓掌管郡守府賬目的小鸞長舒了口氣,同時又眉開眼笑。
河原建設幾乎花光了他們從秦王府帶來的所有錢,尤其是第二座、第三座高爐的建造,花費靡多,差點把小鸞愁壞了。
張靈姝進了秦王府之後,沒有接管所有的王府事務,依然將賬目管理的任務交給了小鸞,雖然她自己也會算學,而且還相當精通。
這是一種信任,同時也是一種智慧。
在很多類似的事情上,張靈姝都表現得非常大氣成熟,讓楊浩完全可以放下心來。
大隋鐵器不算昂貴,普通的生鐵大約合一貫錢十斤,而河原出產的良鐵,品質自然在普通生鐵之上,是可以直接鍛造兵器的,價格比普通生鐵貴了幾分。
每日產如此多的良鐵,河原還沒有足夠多的工匠將良鐵全部鍛造成兵器或日常鐵器,因此,楊浩也樂於跟太原城諸世家買賣生鐵。
至於世家們買去了做什麽,楊浩是不管的,隻要他們不與突厥人、高句麗人交易鐵器,不但楊浩管不著,就算是朝廷也不會有任何限製。這些世家從河原買鐵之後,除了造鐵器自給自足之外,也有一些世家開始往太原郡以外販賣,即使算上不菲的運輸費用,仍然有利可圖。
崔長芳在河原越發如魚得水,不管是天工院管理、還是人員調度,都處理的井井有條。
要不是因為人力因素,崔長芳巴不得建議楊浩再興建幾座高爐。
河原高爐煉鐵已成規模,但是基本上所有的作業都是依靠人力,機械化程度很低,效率自然沒法與現代工業相比,這是製約河原發展的最關鍵瓶頸。說到這個,倒是開山采礦已經越來越多使用火藥,節省了許多人力。楊浩在天工院裏下設了一個火藥局,暫時由崔長芳全權負責,挑選忠誠之士,專門從事火藥生產,以滿足開采煤炭和鐵礦的需求。
楊浩也沒有好的辦法,隻能等待著蒸汽機的改良。
孫行是國子寺博士,在大興城還要待到春闈結束,然後正式辭去博士之職,與參加完科舉的房英和長孫無忌等人一同趕赴太原。
“算著日子,如果順利的話,孫行他們估計已經在路上了。”楊浩默默想著。
……
得益於河原的收益,楊浩終於能放開手腳去組建郡兵。
太原郡凡十五縣,每縣都有軍府機構,負責府兵的訓練和征召。府兵們農閑訓練、戰時出征,除去正在十六衛中服役的府兵,能夠應召的人數並不多。
這也是半個月時間才征召了三千名新兵的主要原因。
當然了,郡守府征召郡兵,並不隻是局限於府兵,普通人家子弟也可以應召,但收效不大,總共隻募集了三千多人,離著要征召數萬人的目標,相去甚遠。
楊浩命穆離和慕容長玉照常對新兵進行分營訓練。
新兵營地在太原城外,臨近懸甕山,依晉水而設。
三千人的營地並不是很大,當身為河東總管的長孫晟把軍職遴選辦法公布出來的時候,整片營地先是一片安靜,然後爆發出了震天的歡唿聲。
這副情景卻是讓長孫晟大為震驚。
將士的反應都是最真實的,無論朝堂上有多少爭議,世家們如何反對,眼前這三千兒郎,他們的的唿聲證明了楊浩的做法毫無疑問是得人心的。至於此中的對與錯、是與非,則要看你是站在什麽位置和角度去看的。
長孫晟歎了口氣,然後公布了另一個消息——從即日起,無論是軍戶出身、還是普通家戶出身的郡兵,全部享受每人每月一貫錢的農時補貼。
聽到這個消息,營地裏爆發出更加熱烈的歡唿聲。
關於農時補貼要不要發放,長孫晟與楊浩爭論過,不過楊浩堅持己見,長孫晟隻好同意。
他和楊浩心裏都清楚,農事補貼不過是個名目而已,純粹是掩耳盜鈴——從今以後,河東郡兵已經不能算是府兵了,而是更接近驍果軍那種軍製的募兵了。
“嗬嗬,長孫將軍毋庸多慮,農時補貼隻是權宜之計,我會如實稟報給陛下的,而且這筆銀錢,小部分由河東諸郡承擔,其餘全由我來想辦法籌措。”楊浩笑著對長孫晟解釋道。
“由殿下來籌措?”
長孫晟摸了摸鼻子,不由苦笑了一下。
楊浩這麽做是有極大風險的,若是讓朝堂眾臣知曉其中詳情,隻怕都要跳起來指責其‘私蓄兵馬、圖謀不軌’了。
楊浩仿佛看穿了長孫晟的心思,笑道:“河原是我替陛下經營的,用來替陛下養兵練兵,再合適不過!”
長孫晟語塞,無言以對。
郡兵遴選辦法和農時補貼的消息很快傳了出去,短短幾日,就有數千新兵應召,營地一下子暴增到了萬人規模。一萬新兵,再加上原先的兩萬郡兵,也就是三萬人,光是農時補貼,每月便需要支出三萬貫錢!
“什麽!需要這麽多錢?”
太原郡丞王績聽到這個數目,差點嚇暈過去!
楊浩倒沒覺得怎樣,以河原鋼鐵廠的收入,三萬貫錢堪堪占到一半,理論上僅僅以目前河原鋼鐵廠的規模,起碼能支撐近六萬人的消耗!
當然了,真要將六萬郡兵裝備起來,軍械、甲胄、馬匹等等等等,花錢的地方還有很多,不過,河原鋼鐵廠也是不斷成長的,到時候仍能輕鬆養活河東郡兵。
“嗬嗬,別說是馬匹、甲衣而已,真要發揮出大工業的能量來,便是飛機、坦克、大炮都能養得起,區區河東郡兵又算得了什麽呢。”
楊浩望著日漸壯大的河東郡兵,心中滿滿的成就感和信心。
就在太原郡日新月異中,時間來到了四月的尾巴。
郡兵改革非常順利,第一次軍考已經結束了,合格率七成左右,其中樊雲霄成績最好,得了所有軍考中的第一名。
而郡尉樊朗卻以自己不識字為由,拒絕參加軍考。
長孫晟前去勸說,樊朗更是直接拿出了皇帝楊廣敕封的聖旨,揚言自己絕對不會參加軍考,長孫晟若是覺得不行,盡管將他革職了便是。
長孫晟登時頭大如鬥,去跟楊浩商量。
楊浩聞言,一笑置之。
宣布農時補貼的時候,太原郡的老兵們都擔心自己不能享受補貼,紛紛去找長孫晟詢問,長孫晟給了肯定的答案,好生將老兵們勸了迴去。老兵們自然歡欣鼓舞,再加上郡兵改革,普通的士卒隻覺得對他們有利,因此對長孫晟更加支持。
如今的太原郡兵,已經徹底被楊浩分化了,即使以樊朗的郡尉身份,也等同於被架空了。尤其是當新老郡兵合營之後,通過軍考的原先的部下們,全被打散了建製,重新分配職位,樊朗對郡兵的影響力降到了最低。
一切都進行的兵不血刃,楊浩輕鬆奪走了舊郡兵的兵權,讓後來明白過來的長孫晟歎為觀止。
……
四月二十日,張乾文、張乾璟兄弟趕到了太原郡,讓楊浩精神一振。河原事務甚多,崔長芳一個人都快忙不過來了,張氏兄弟兩人正好可以幫崔長芳減輕些壓力。
楊浩初步的想法,是將煤、鐵、鋼三大部分分離出來,既相對獨立又統籌發展,崔長芳負責其一,自己的兩個大舅哥負責剩下的兩部分。不過,這隻是個粗淺的想法,真正要實施起來,恐怕需要考慮的事情還有很多。為了將來不至於把河原搞成一鍋亂粥,提前的規劃是很有必要的。
兩天後,孫行、房英和長孫無忌也隨後而來。
同日,二十二日,大隋皇帝楊廣親禦八衛府軍幾十萬大軍,劍指遼東。
其中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右翊衛大將軍於仲文、右驍衛大將軍來護兒等十幾員大將護駕遠征。內史令蕭琮、吏部尚書牛弘與太子楊昭坐鎮京師,居中調度。
秦叔寶和驍果右軍則被派去了武威,鎮守西北邊境,阻止突厥人、吐穀渾人可能發起的進攻。
楊浩得知這些具體消息的時候,卻是楊昭的信使到達了。
前來的信使,楊浩見過兩麵,是楊昭東宮裏的千牛備身——柴紹。
楊昭派柴紹來河東,並非是不信任楊浩,而是覺得柴紹頗此人有才幹,想著放到楊浩身邊曆練一番。
楊浩自然不會誤會楊昭的用心,柴紹是楊昭的隨從侍官,楊昭想培養他,也是人之常情。
與京城的右軍煙花廠一樣,河原鋼鐵廠也是非常賺錢的。
這很是讓掌管郡守府賬目的小鸞長舒了口氣,同時又眉開眼笑。
河原建設幾乎花光了他們從秦王府帶來的所有錢,尤其是第二座、第三座高爐的建造,花費靡多,差點把小鸞愁壞了。
張靈姝進了秦王府之後,沒有接管所有的王府事務,依然將賬目管理的任務交給了小鸞,雖然她自己也會算學,而且還相當精通。
這是一種信任,同時也是一種智慧。
在很多類似的事情上,張靈姝都表現得非常大氣成熟,讓楊浩完全可以放下心來。
大隋鐵器不算昂貴,普通的生鐵大約合一貫錢十斤,而河原出產的良鐵,品質自然在普通生鐵之上,是可以直接鍛造兵器的,價格比普通生鐵貴了幾分。
每日產如此多的良鐵,河原還沒有足夠多的工匠將良鐵全部鍛造成兵器或日常鐵器,因此,楊浩也樂於跟太原城諸世家買賣生鐵。
至於世家們買去了做什麽,楊浩是不管的,隻要他們不與突厥人、高句麗人交易鐵器,不但楊浩管不著,就算是朝廷也不會有任何限製。這些世家從河原買鐵之後,除了造鐵器自給自足之外,也有一些世家開始往太原郡以外販賣,即使算上不菲的運輸費用,仍然有利可圖。
崔長芳在河原越發如魚得水,不管是天工院管理、還是人員調度,都處理的井井有條。
要不是因為人力因素,崔長芳巴不得建議楊浩再興建幾座高爐。
河原高爐煉鐵已成規模,但是基本上所有的作業都是依靠人力,機械化程度很低,效率自然沒法與現代工業相比,這是製約河原發展的最關鍵瓶頸。說到這個,倒是開山采礦已經越來越多使用火藥,節省了許多人力。楊浩在天工院裏下設了一個火藥局,暫時由崔長芳全權負責,挑選忠誠之士,專門從事火藥生產,以滿足開采煤炭和鐵礦的需求。
楊浩也沒有好的辦法,隻能等待著蒸汽機的改良。
孫行是國子寺博士,在大興城還要待到春闈結束,然後正式辭去博士之職,與參加完科舉的房英和長孫無忌等人一同趕赴太原。
“算著日子,如果順利的話,孫行他們估計已經在路上了。”楊浩默默想著。
……
得益於河原的收益,楊浩終於能放開手腳去組建郡兵。
太原郡凡十五縣,每縣都有軍府機構,負責府兵的訓練和征召。府兵們農閑訓練、戰時出征,除去正在十六衛中服役的府兵,能夠應召的人數並不多。
這也是半個月時間才征召了三千名新兵的主要原因。
當然了,郡守府征召郡兵,並不隻是局限於府兵,普通人家子弟也可以應召,但收效不大,總共隻募集了三千多人,離著要征召數萬人的目標,相去甚遠。
楊浩命穆離和慕容長玉照常對新兵進行分營訓練。
新兵營地在太原城外,臨近懸甕山,依晉水而設。
三千人的營地並不是很大,當身為河東總管的長孫晟把軍職遴選辦法公布出來的時候,整片營地先是一片安靜,然後爆發出了震天的歡唿聲。
這副情景卻是讓長孫晟大為震驚。
將士的反應都是最真實的,無論朝堂上有多少爭議,世家們如何反對,眼前這三千兒郎,他們的的唿聲證明了楊浩的做法毫無疑問是得人心的。至於此中的對與錯、是與非,則要看你是站在什麽位置和角度去看的。
長孫晟歎了口氣,然後公布了另一個消息——從即日起,無論是軍戶出身、還是普通家戶出身的郡兵,全部享受每人每月一貫錢的農時補貼。
聽到這個消息,營地裏爆發出更加熱烈的歡唿聲。
關於農時補貼要不要發放,長孫晟與楊浩爭論過,不過楊浩堅持己見,長孫晟隻好同意。
他和楊浩心裏都清楚,農事補貼不過是個名目而已,純粹是掩耳盜鈴——從今以後,河東郡兵已經不能算是府兵了,而是更接近驍果軍那種軍製的募兵了。
“嗬嗬,長孫將軍毋庸多慮,農時補貼隻是權宜之計,我會如實稟報給陛下的,而且這筆銀錢,小部分由河東諸郡承擔,其餘全由我來想辦法籌措。”楊浩笑著對長孫晟解釋道。
“由殿下來籌措?”
長孫晟摸了摸鼻子,不由苦笑了一下。
楊浩這麽做是有極大風險的,若是讓朝堂眾臣知曉其中詳情,隻怕都要跳起來指責其‘私蓄兵馬、圖謀不軌’了。
楊浩仿佛看穿了長孫晟的心思,笑道:“河原是我替陛下經營的,用來替陛下養兵練兵,再合適不過!”
長孫晟語塞,無言以對。
郡兵遴選辦法和農時補貼的消息很快傳了出去,短短幾日,就有數千新兵應召,營地一下子暴增到了萬人規模。一萬新兵,再加上原先的兩萬郡兵,也就是三萬人,光是農時補貼,每月便需要支出三萬貫錢!
“什麽!需要這麽多錢?”
太原郡丞王績聽到這個數目,差點嚇暈過去!
楊浩倒沒覺得怎樣,以河原鋼鐵廠的收入,三萬貫錢堪堪占到一半,理論上僅僅以目前河原鋼鐵廠的規模,起碼能支撐近六萬人的消耗!
當然了,真要將六萬郡兵裝備起來,軍械、甲胄、馬匹等等等等,花錢的地方還有很多,不過,河原鋼鐵廠也是不斷成長的,到時候仍能輕鬆養活河東郡兵。
“嗬嗬,別說是馬匹、甲衣而已,真要發揮出大工業的能量來,便是飛機、坦克、大炮都能養得起,區區河東郡兵又算得了什麽呢。”
楊浩望著日漸壯大的河東郡兵,心中滿滿的成就感和信心。
就在太原郡日新月異中,時間來到了四月的尾巴。
郡兵改革非常順利,第一次軍考已經結束了,合格率七成左右,其中樊雲霄成績最好,得了所有軍考中的第一名。
而郡尉樊朗卻以自己不識字為由,拒絕參加軍考。
長孫晟前去勸說,樊朗更是直接拿出了皇帝楊廣敕封的聖旨,揚言自己絕對不會參加軍考,長孫晟若是覺得不行,盡管將他革職了便是。
長孫晟登時頭大如鬥,去跟楊浩商量。
楊浩聞言,一笑置之。
宣布農時補貼的時候,太原郡的老兵們都擔心自己不能享受補貼,紛紛去找長孫晟詢問,長孫晟給了肯定的答案,好生將老兵們勸了迴去。老兵們自然歡欣鼓舞,再加上郡兵改革,普通的士卒隻覺得對他們有利,因此對長孫晟更加支持。
如今的太原郡兵,已經徹底被楊浩分化了,即使以樊朗的郡尉身份,也等同於被架空了。尤其是當新老郡兵合營之後,通過軍考的原先的部下們,全被打散了建製,重新分配職位,樊朗對郡兵的影響力降到了最低。
一切都進行的兵不血刃,楊浩輕鬆奪走了舊郡兵的兵權,讓後來明白過來的長孫晟歎為觀止。
……
四月二十日,張乾文、張乾璟兄弟趕到了太原郡,讓楊浩精神一振。河原事務甚多,崔長芳一個人都快忙不過來了,張氏兄弟兩人正好可以幫崔長芳減輕些壓力。
楊浩初步的想法,是將煤、鐵、鋼三大部分分離出來,既相對獨立又統籌發展,崔長芳負責其一,自己的兩個大舅哥負責剩下的兩部分。不過,這隻是個粗淺的想法,真正要實施起來,恐怕需要考慮的事情還有很多。為了將來不至於把河原搞成一鍋亂粥,提前的規劃是很有必要的。
兩天後,孫行、房英和長孫無忌也隨後而來。
同日,二十二日,大隋皇帝楊廣親禦八衛府軍幾十萬大軍,劍指遼東。
其中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右翊衛大將軍於仲文、右驍衛大將軍來護兒等十幾員大將護駕遠征。內史令蕭琮、吏部尚書牛弘與太子楊昭坐鎮京師,居中調度。
秦叔寶和驍果右軍則被派去了武威,鎮守西北邊境,阻止突厥人、吐穀渾人可能發起的進攻。
楊浩得知這些具體消息的時候,卻是楊昭的信使到達了。
前來的信使,楊浩見過兩麵,是楊昭東宮裏的千牛備身——柴紹。
楊昭派柴紹來河東,並非是不信任楊浩,而是覺得柴紹頗此人有才幹,想著放到楊浩身邊曆練一番。
楊浩自然不會誤會楊昭的用心,柴紹是楊昭的隨從侍官,楊昭想培養他,也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