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落了個如此淒慘的下場,都是因為範蠡,但他卻成為“陶朱公”,為後世所敬仰,真是可笑至極!
“蠡”什麽意思?本意為蛀蟲齧(nie,第四聲,同“齒”,咬的意思),一聽就不是好字,怎麽可能是個好人?!
對西施來說,範蠡就是個蛀蟲!
此刻,木舟上的氣氛有些凝重。簡傑覺得不好意思,他說的西施的故事影響了納蘭紅藥的心情,造就了此刻的氣氛。
“你有學習垂釣術嗎?”簡傑問道,試圖打破沉悶的氣氛。
“嗯?沒有。”納蘭紅藥迴道。
“那太可惜了,我也沒學。不然現在不失為垂釣的好時機。”
“太湖三寶,我可是向往很久了。”簡傑故意露出快流口水的樣子,逗的納蘭紅藥嫣然一笑,心中的鬱悶去了不少,古人畢竟是古人,緬懷一下可以,但不能因此破壞了心情。
“太湖三寶?”
“嗯,太湖三寶即銀魚、梅鱭和白蝦。
梅鱭,俗稱毛葉魚,體側扁腹稍圓,尾細長,銀白色。肉質細嫩,味鮮,營養豐富。
漁民通常習慣把剛捕撈起來的梅鱭及時用木炭火緩慢烤幹,製出鮮美而無腥味的梅鱭幹,為太湖著名特產,被人們視為席上珍品。
太湖白蝦甲天下,蝦殼薄、肉嫩、味鮮、出肉率高。
銀魚俗稱麵條魚,身長數寸,體長略圓。因其在湖中遊動時,如銀箭離弦,故叫銀魚。
太湖銀魚被開發成華夏珍貴食用魚曆史已久,清康熙年間被列為貢品。
太湖銀魚體細長,潔白如玉、晶瑩透亮,肉質鮮嫩細膩,無鱗、無刺、無腥味,可烹製成各種菜肴。
納蘭紅藥在家也是個小吃貨,聽著簡傑說著“太湖三寶”的怎麽怎麽好,心裏終於撥開雲霧見天明。可惜,兩人都沒有學垂釣術,說不得今天可以大飽口福。
並且這是遊戲中的太湖,裏麵的三寶相比較現實中的更無公害、更綠色,味道也肯定更加鮮美!
兩人談談說說,木舟向著西北飄行,不覺已離岸很遠。隻見遠處有不少太湖漁民正在打漁。
現在正值秋季,秋天的魚鮮肥,是捕魚的好季節。但要選好魚種和方位。民間有“秋打插江魚,冬打穩水魚”之說。
一般捕魚都在春秋兩季,春天的魚十分香嫩,在水下生活一冬的魚,由於不受外界環境的汙染,所以這個時候的魚最好吃。
漁民一般不在夏天捕魚,一是因為夏天空氣潮濕,容易爛網,二是因為魚的繁殖期多在夏季,所以漁民自然不捕。
一條舢板,在船靠岸一側裝有一塊用三根竹竿支起的一張離開水麵的“布兜”,船底下有一根與船身前進方向垂直的竹竿。那竹竿橫躺在水中,基本和水底貼近,但絕不會離水底太近而影響船的前進。
捕魚者劃著船,悠哉悠哉地逆水向前,橫竿在前,魚兜在旁。隻要橫竿貼水底掃過,那受驚的魚兒就會躍出水麵。一部分迴到水中,但總有些魚迷失了方向,跳錯了地方——跳到了魚兜裏!
隻見捕魚者一直朝前劃,總有魚兒跳進去!
簡傑與納蘭紅藥看得不眨眼,都覺得頗有意思。
一陣輕風吹來,水波啪啪啪地打在船頭,納蘭紅藥隨手檔槳,唱起歌來:“太湖美呀,太湖美……”
隻一句簡傑就起全身起了雞皮疙瘩,她的聲音本就甜美,在“呀”後麵,“太”的前麵帶了個語氣“啊”,接著“太湖美”,“太”字用了重音,“湖”又拖了一個音。此時,湖美聲美人更美!
“……美就美在太湖水。
水上,有白帆哪,啊水下,有紅菱哪。
啊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
湖水織出,灌溉網,稻香果香,繞湖飛。
哎咳唷……
太湖美呀,太湖美。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紅旗,映綠波哪,啊春風,湖麵吹哪。
啊水是,豐收酒,湖是,碧玉杯。
裝滿深情,盛滿愛,捧給祖國,報春暉。
哎咳唷……
太湖美呀,太湖美。
哎咳唷……
太湖美呀,太湖美。
哎咳唷……”
這首《太湖美》旋律優美、婉轉、流暢,是一首典型的水鄉歌謠,被納蘭紅藥甜美的聲音唱的更添一抹清澈、明麗。
以抒情的曲調展現出太湖的萬頃碧波、煙霧茫然的景象,表現出了太湖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物產資源。
“這首歌已經有50多年的曆史了,紅藥,沒想到你竟然會唱?”簡傑驚喜的說道。
《太湖美》創作於78年,當時淩秀妃都還未出生,他之所以知道,就是因為他老媽喜歡便經常哼唱。
淩秀妃是土生土長的梁溪人,這首歌在02年時被定為梁溪市市歌,當時正值青春年華的她自然會唱這首家鄉市歌。
“我唱的好聽嗎?”納蘭紅藥問道,臉上帶著自信滿滿的笑容。
“嚇到我了。”
“嗬嗬……”
納蘭紅藥聽到簡傑的話,笑容越發燦爛,正要解釋自己為何會這首老歌時,不遠處忽然飄來一陣一陣的歌聲。
“一網金,二網銀,三網珠寶四網珍,五網六網眼也花,太湖是隻聚寶盆。”
“太湖浩大跨三州,四邊清溪盡曲流,大小孤山七十二,要吃鮮魚網來兜。”
“一張漁網撒上天,吾有山歌萬萬千。南湖唱到北湖去,迴來還唱二三年。”
“三條鯽魚六個鰓,要聽山歌遊攏來。大哥愛聽梁山伯,二哥要唱祝英台。”
“妹妹唱歌開個頭,一唱就是大半天。
隻要哥哥出道題,妹妹唱得勿想停。
漁歌落進彩霞裏,化著魚兒三斤三,哥若有心愛妹妹,網住漁歌把家還。”
“啥格魚白來啥格魚黑?啥格魚出須身無形?
啥格魚嘴浪帶須須?啥格魚膽大腳闊走江湖?
白魚白來黑魚黑,鯰魚出須身無形。
鰓魚嘴小鑽頭形,鱖魚身上拖槍出。
黑魚頭上張北鬥,鯉魚想把龍門跳。”
興許是被納蘭紅藥唱得帶起了興致,捕魚的漁民一個個引吭高歌起來。
他們唱吟漁歌,即景生情,脫口而出,隨編隨唱,頗為有趣。
“蠡”什麽意思?本意為蛀蟲齧(nie,第四聲,同“齒”,咬的意思),一聽就不是好字,怎麽可能是個好人?!
對西施來說,範蠡就是個蛀蟲!
此刻,木舟上的氣氛有些凝重。簡傑覺得不好意思,他說的西施的故事影響了納蘭紅藥的心情,造就了此刻的氣氛。
“你有學習垂釣術嗎?”簡傑問道,試圖打破沉悶的氣氛。
“嗯?沒有。”納蘭紅藥迴道。
“那太可惜了,我也沒學。不然現在不失為垂釣的好時機。”
“太湖三寶,我可是向往很久了。”簡傑故意露出快流口水的樣子,逗的納蘭紅藥嫣然一笑,心中的鬱悶去了不少,古人畢竟是古人,緬懷一下可以,但不能因此破壞了心情。
“太湖三寶?”
“嗯,太湖三寶即銀魚、梅鱭和白蝦。
梅鱭,俗稱毛葉魚,體側扁腹稍圓,尾細長,銀白色。肉質細嫩,味鮮,營養豐富。
漁民通常習慣把剛捕撈起來的梅鱭及時用木炭火緩慢烤幹,製出鮮美而無腥味的梅鱭幹,為太湖著名特產,被人們視為席上珍品。
太湖白蝦甲天下,蝦殼薄、肉嫩、味鮮、出肉率高。
銀魚俗稱麵條魚,身長數寸,體長略圓。因其在湖中遊動時,如銀箭離弦,故叫銀魚。
太湖銀魚被開發成華夏珍貴食用魚曆史已久,清康熙年間被列為貢品。
太湖銀魚體細長,潔白如玉、晶瑩透亮,肉質鮮嫩細膩,無鱗、無刺、無腥味,可烹製成各種菜肴。
納蘭紅藥在家也是個小吃貨,聽著簡傑說著“太湖三寶”的怎麽怎麽好,心裏終於撥開雲霧見天明。可惜,兩人都沒有學垂釣術,說不得今天可以大飽口福。
並且這是遊戲中的太湖,裏麵的三寶相比較現實中的更無公害、更綠色,味道也肯定更加鮮美!
兩人談談說說,木舟向著西北飄行,不覺已離岸很遠。隻見遠處有不少太湖漁民正在打漁。
現在正值秋季,秋天的魚鮮肥,是捕魚的好季節。但要選好魚種和方位。民間有“秋打插江魚,冬打穩水魚”之說。
一般捕魚都在春秋兩季,春天的魚十分香嫩,在水下生活一冬的魚,由於不受外界環境的汙染,所以這個時候的魚最好吃。
漁民一般不在夏天捕魚,一是因為夏天空氣潮濕,容易爛網,二是因為魚的繁殖期多在夏季,所以漁民自然不捕。
一條舢板,在船靠岸一側裝有一塊用三根竹竿支起的一張離開水麵的“布兜”,船底下有一根與船身前進方向垂直的竹竿。那竹竿橫躺在水中,基本和水底貼近,但絕不會離水底太近而影響船的前進。
捕魚者劃著船,悠哉悠哉地逆水向前,橫竿在前,魚兜在旁。隻要橫竿貼水底掃過,那受驚的魚兒就會躍出水麵。一部分迴到水中,但總有些魚迷失了方向,跳錯了地方——跳到了魚兜裏!
隻見捕魚者一直朝前劃,總有魚兒跳進去!
簡傑與納蘭紅藥看得不眨眼,都覺得頗有意思。
一陣輕風吹來,水波啪啪啪地打在船頭,納蘭紅藥隨手檔槳,唱起歌來:“太湖美呀,太湖美……”
隻一句簡傑就起全身起了雞皮疙瘩,她的聲音本就甜美,在“呀”後麵,“太”的前麵帶了個語氣“啊”,接著“太湖美”,“太”字用了重音,“湖”又拖了一個音。此時,湖美聲美人更美!
“……美就美在太湖水。
水上,有白帆哪,啊水下,有紅菱哪。
啊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
湖水織出,灌溉網,稻香果香,繞湖飛。
哎咳唷……
太湖美呀,太湖美。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紅旗,映綠波哪,啊春風,湖麵吹哪。
啊水是,豐收酒,湖是,碧玉杯。
裝滿深情,盛滿愛,捧給祖國,報春暉。
哎咳唷……
太湖美呀,太湖美。
哎咳唷……
太湖美呀,太湖美。
哎咳唷……”
這首《太湖美》旋律優美、婉轉、流暢,是一首典型的水鄉歌謠,被納蘭紅藥甜美的聲音唱的更添一抹清澈、明麗。
以抒情的曲調展現出太湖的萬頃碧波、煙霧茫然的景象,表現出了太湖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物產資源。
“這首歌已經有50多年的曆史了,紅藥,沒想到你竟然會唱?”簡傑驚喜的說道。
《太湖美》創作於78年,當時淩秀妃都還未出生,他之所以知道,就是因為他老媽喜歡便經常哼唱。
淩秀妃是土生土長的梁溪人,這首歌在02年時被定為梁溪市市歌,當時正值青春年華的她自然會唱這首家鄉市歌。
“我唱的好聽嗎?”納蘭紅藥問道,臉上帶著自信滿滿的笑容。
“嚇到我了。”
“嗬嗬……”
納蘭紅藥聽到簡傑的話,笑容越發燦爛,正要解釋自己為何會這首老歌時,不遠處忽然飄來一陣一陣的歌聲。
“一網金,二網銀,三網珠寶四網珍,五網六網眼也花,太湖是隻聚寶盆。”
“太湖浩大跨三州,四邊清溪盡曲流,大小孤山七十二,要吃鮮魚網來兜。”
“一張漁網撒上天,吾有山歌萬萬千。南湖唱到北湖去,迴來還唱二三年。”
“三條鯽魚六個鰓,要聽山歌遊攏來。大哥愛聽梁山伯,二哥要唱祝英台。”
“妹妹唱歌開個頭,一唱就是大半天。
隻要哥哥出道題,妹妹唱得勿想停。
漁歌落進彩霞裏,化著魚兒三斤三,哥若有心愛妹妹,網住漁歌把家還。”
“啥格魚白來啥格魚黑?啥格魚出須身無形?
啥格魚嘴浪帶須須?啥格魚膽大腳闊走江湖?
白魚白來黑魚黑,鯰魚出須身無形。
鰓魚嘴小鑽頭形,鱖魚身上拖槍出。
黑魚頭上張北鬥,鯉魚想把龍門跳。”
興許是被納蘭紅藥唱得帶起了興致,捕魚的漁民一個個引吭高歌起來。
他們唱吟漁歌,即景生情,脫口而出,隨編隨唱,頗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