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日子,方時每天都去軍營為那些千戶講書,剩餘時間就一直待在家裏,製作黑板和粉筆。


    王一蹲在廚房門口,百無聊賴的看著方時:


    “你說,咱們這位方爺在幹嘛?天天拿著黑漆刷木板,這是提前備棺材嗎?”


    “你家棺材用石灰在上麵畫畫?”


    “也不是不行,沒錢雕花,畫個畫也不錯。”


    李向白了他一眼:“你現在自殺,我馬上請方司柬給你做幅畫。”


    “需要你嗎?我不認識?”


    說完,王一對著方時喊道:“方司柬,你可不可以也幫我做個棺材,把我的臉畫在上麵。”


    方時有些懵逼轉過頭:“什麽棺材?”


    “你不是在做棺材嗎?那黑漆和木板隻有棺材鋪才用的到。”


    “我才十八,做來幹嘛?抬棺死諫嗎?”


    方時隨意迴了句,便繼續埋頭做事。


    聽到這話,王一腳下不穩直接跌倒在地:


    “我滴娘,這事大發了。”


    李向一腳踢在王一背上:“咋咋唿唿的,方司柬開玩笑的你還當真。”


    方時淡淡說了句:“你們要是沒事,就幫我找一些書本大小的木板。”


    “是。”


    話落,兩人就出門前往都尉府,還未到都尉府,就在路上聽到一些百姓的議論聲。


    “這麽說,陛下的先祖也是伏羲氏的大臣?並不是什麽世代農民。”


    “肯定不是啊!剛剛那說書人不是講了,所有朱姓都是炎帝朱襄氏的後裔。”


    “也是,真要是世代為農,怎麽可能當上皇帝。”


    “……”


    李向兩人對視一眼,加速趕往都尉府,第一時間將消息上報給蔣瓛。


    “你們說是在路上聽百姓議論的?”


    “是,好像是從茶館的說書人傳出來。”


    “這事你們以後別管了,滿足方司柬一切要求。”


    蔣瓛猛得起身,直接往門外走去,在對手下校尉吩咐一番之後,便匆匆走向皇城。


    他是一刻也不敢耽擱,方時和朱元璋談話之時,他就在一旁,明白這事的重要性。


    蔣瓛來到禦書房,見到朱元璋的瞬間,就將剛剛得到的情報說出。


    “陛下,微臣已經安排人監控各處茶館,應天府所有說書人也在監控範圍。


    接下來微臣是直接拿人逼問幕後主使,還是等幕後之人主動現身?”


    朱元璋放下手中奏疏,臉色絲毫不變:


    “別打草驚蛇,我會讓刑部配合,先下去吧!”


    “微臣明白!”


    蔣瓛走後,朱元璋輕笑出聲:


    “標兒,你怎麽看?”


    “某些人急了,兒子卻不知道是何人。”


    朱元璋咬牙切齒說道:“這些人想做什麽,咱一清二楚。


    當初咱祭拜孔子,是因為孔子有教無類,咱確實佩服,也想著拉攏讀書人的心。


    也隻有用儒家治國,咱才能名正言順,才能讓大明穩定。


    而他們以為,大明和前宋一樣,或者說必須和前宋一樣,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


    方小子給了咱一個與百姓共天下的理由,他們害怕了,怕以後的政策全部圍繞著百姓,沒有了他們作威作福的地方。”


    朱標輕歎一聲:“朱襄氏這一招確實妙,將皇家與炎帝掛上,百姓會認為朱家和曆朝曆代的皇家一樣,根本不管百姓死活,百姓會更容易信任從他們之間出來的讀書人。


    而且,就算找到了幕後之人,我們也無法定罪,他們也給了我們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


    最重要的他們還傳出一個信息,那就是朱襄氏是伏羲氏的臣子。”


    “既然跳出來,咱就不會輕易放過。”


    朱元璋眼中晦暗不明:“大明立國這麽多年,咱隻看到了浙東學派,現在又跳出一個,必須拔除。


    標兒,你要記住,胡惟庸、武將、勳貴這些都不足為慮,他們說白了都是利欲熏心之輩,找個罪名就可以清理幹淨。


    隻有這些學派才是威脅,治國理念必須從上到下的統一,否則容易造成朝廷不穩。”


    朱標鄭重點頭:“兒子明白,諸子百家大多消亡,可儒家卻也分為好幾個派別。


    連程朱理學內部,都分為好幾個派係,就比如以理學為道,荀子為術的一派;還有以橫渠四句為理想的一派。


    更別說還有心學,佛道兩家了。”


    朱元璋輕歎一聲:“你能明白就好,咱有時候也佩服他們,可以為了自己的理想去死,一代代隻為了建立大同。


    可是,朝堂不容許黨爭,前宋之事猶在眼前。


    先讓方小子迴東宮,識字一事暫時停下。”


    朱標果斷拒絕:“不行,兒子想看看方司柬會不會想到這一層,有沒有辦法解決這件事。”


    “隨你,咱找個時間請靜誠先生進宮一趟,你也在旁邊聽聽。”


    朱標麵露鄙夷之色:“爹,靜誠先生都這麽老了,你能不能別每次一遇到事就麻煩他。”


    “你這是什麽表情?”


    朱元璋抓起一本奏疏扔了過去:“咱那是好久沒見到老哥哥,想他了。”


    朱襄氏一事,不僅讓朱元璋頭疼,連王本也頭疼不已。


    當晚,王本就來到翰林待製吳沉家中。


    “浚仲兄,是不是你做的?你們浙東學派就這麽急嗎?宋潛溪都差點沒了。”


    吳沉愣了下,隨後給王本倒了杯水:


    “宗周兄,這可不是我做的,我隻是讓人推波助瀾。


    倒是你,是早已知道方司柬的天命觀還是現在才知道。”


    “也是剛知不久。”


    王本長歎一聲:“別再做任何事,陛下不會容許朝堂出現黨爭。”


    “我隻想看看太子殿下的反應,看看能不能推方孝孺進東宮。”


    “你就不怕方孝孺成為下一個葉伯巨?他可比葉伯巨更重禮法。”


    吳沉喝了口茶,聲音有些低沉:


    “陛下那邊我是不抱希望,太子那邊還有一絲機會,不能錯過。


    春秋之時還有崇禮敬信,漢時還有一個信字,可司馬氏之後,仁義禮智信已經全無。


    我們已經不求人人有仁有義,隻求個個講信,特別是皇家和士大夫。”


    王本看向窗外:“洛河之水都洗不清,何況是吾等。


    我有時候真希望,史官把司馬氏直接抹掉。”


    “別說這些掃興的話,既然來了,就跟我說說方司柬。”


    王本端起茶水:“可以看出易學理解很深,言談舉止完全以卦辭為準則,什麽時間什麽位置,該做什麽事,他一清二楚。


    因此,旁人看起來捉摸不透,複雜多變,至於他的誌向,目前看不出來。”


    “既是以易經為主,那就與吾等不是一路人,想個辦法將他調離東宮。”


    王本放下茶杯,眼神犀利看著吳沉:


    “還未進入朝堂,爾等就要打壓異己?還是一個僅僅十八歲的年輕人。


    最好放下這個念頭,陛下和太子殿下把他放在東宮,就是準備重用他,別得不償失。”


    “我會想個辦法試探出他的誌向,再決定要不要將他調出東宮。


    你也知道程子所有學說隻在一個‘敬’字,精通易學之人可不怎麽在乎這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我以族譜變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喵小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喵小夕並收藏大明,我以族譜變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