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金匱之盟”中內容,無論是在廟堂還是在坊間,一直都傳言有兩個版本,即“獨傳約”和“三傳約”。
所謂“獨傳約”是指,當初太祖與其母杜太後定下兄終弟及的盟約時,隻約定太祖要傳位於其弟,也就是太宗,至於之後並不提及。
而“三傳約”則是指,在太祖傳位於太宗之後,太宗再傳之弟廷美,而廷美複傳之太祖之子德昭。
當然,在廟堂之中,“三傳約”一直是不可說的禁忌,所以此種說法隻見於私史稗乘,在民間流傳甚廣。
“柳女俠所言確有些道理,不過私史稗乘多有杜撰,未必可考,亦未必可信。”靜覺大師道。
“大師,奴家倒是以為不盡然。”柳如煙道,“就算是以君實先生《涑水記聞》中所錄,也有可疑之處。”
“哦。何以見的?”
“若是奴家沒有記錯的話,在《涑水記聞》中關於杜太後遺命一節,所記應當是‘汝萬歲後,當以次傳之二弟,則並汝之子亦獲安耳’。”柳如煙道,“其中這‘以次傳之二弟’之言便大有講究。”
“有何講究?”
“這二弟究竟是指太宗一人,還是指太祖的兩位弟弟,即太宗與齊王廷美呢?”柳如煙接著道,“若是隻是太宗一人,為何之前又要加上‘以次’二字?”
“柳女俠之意是??”靜覺大師也皺起了眉頭。
“大師方才也說,涑水先生素來治學嚴謹,那涉及國君傳位之事必然要字斟句酌才是。”柳如煙接著道,“而在此處加上‘以次’二字恐怕絕非隨筆吧。”
“那柳女俠是傾向於相信所謂的三傳約?”靜覺大師道。
柳如煙點了點頭,“奴家的推斷還不僅於此,從趙知州留存的起居注中還可找到佐證。”
“還有什麽佐證?”
“奴家想先請問大師,可知當年太祖之子德昭是因何而死?”柳如煙道。
“據官史所記,德昭隨太宗征遼,夜裏軍中驚亂,一時不知太宗身在何處。有人便欲立德昭為帝,太宗複歸之後大為不悅。”靜覺大師道,“迴朝之後,德昭因為將士請功未果,遭太宗訓斥,太宗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退朝之後,德昭
自刎而亡。”
“大師,以小僧之見你也別在少林寺出家了。”未待柳如煙接話,亥言卻先開口了,“你應該入翰林院,去修史更合適。”
“小師父又來取笑老衲了。”靜覺大師知道他雖口無遮擋,卻並無惡意,所以也不惱,“老衲也隻是粗略一讀而已。”
“你先別打岔,聽娘子接著說。”武鬆抬手拍了一下亥言的腦袋。
“大師所言分毫不差,世人也皆以為德昭是因羞憤自刎而亡。”柳如煙道,“不過據起居注中所錄,太平興國四年八月初二,德昭曾應詔入宮,後自刎於宮中,經翰林醫官勘驗之後,才送迴其府。”
說著,柳如煙將一冊起居注推到了靜覺大師麵前。
靜覺仔細看了兩遍,已是神色微變:“他真是在宮中自盡的?”
“倘若自盡之說不假,但自盡之地卻是大有蹊蹺。”柳如煙道,“大師不覺得可疑嗎?”
“如此看來,確有存疑之處。”靜覺大師道。
“還有,據奴家所知,宮禁之內是不可攜帶兵器的。”柳如煙接著道,“也就是說,德昭入宮見駕,自己是沒有刀劍的,那這自刎的刀劍又是從何而來?”
“這??”靜覺大師撚著胡須的手停住了,“此事真是細思不得,細思不得啊。”
“還不止於此。”柳如煙又道,“這德昭逝後二年,太祖幼子德芳也突然暴斃,時年方二十三歲。而據起居注所錄,德芳是寢疾薨,也就是睡了一覺就死了。這實在不合常理。”
“如此眾多疑點,莫非全是巧合不成?”柳如煙又補了一句。
“以小僧之見,巧合太多,便不再是巧合。”亥言道,“而且,倘若所有的巧合皆指向一事,那便更加不是巧合,而是預謀了。”
<a id="wzsy" href="http://m.cxzww.com">暢想中文網</a>
“小師父之意是??”靜覺大師看著亥言道。
“我就明言吧,若這金匱之盟確實存在,那我也相信是三傳約,而非獨傳約。”亥言道,“也正因是三傳約,才令太宗漸生歹念。不過,小僧此論也是由果及因,從結果反推其動機而得。故而也不敢定論。”
“聽小和尚之言,奴家倒覺得這三傳約或許還有佐證。”此時,柳如煙若有所思道。
“哦
,娘子又想到了什麽,趕緊說來聽聽。”亥言一臉興奮道。
“奴家方才仔細想了想,確有所獲。”柳如煙道,“記得當年太宗以遺命即位,除了有金匱之盟一說之外,其以晉王之號出任開封府尹亦被視為憑證。”
“娘子所言可是自前朝梁、唐、晉、漢、周以來,以開封府尹為‘儲君’的傳統?”亥言馬上問道。
“正是,自前朝以來,開封府尹並非常置官職,實乃為儲君加授。”柳如煙道,“而太宗即位之後,便封其弟廷美為齊王,授開封府尹,立儲之意不言自明。不僅如此,奴家記得,太宗還讓太祖之子德昭接任了廷美之前的京兆尹兼侍中之職,這不正暗合了‘三傳約’以次傳位之說嗎?可見,太宗自己並非不知金匱之盟乃是三傳之約。”
“柳女俠之學真是令人佩服,也難怪這其中破綻逃不過你的法眼。”靜覺大師道,“不過,貧僧卻有個疑問。”
“大師請講。”柳如煙道。
“既然太宗已按傳位之約,安排了如此任命,說明他已接受了三傳之約定,怎會又起異心,對太祖二子下手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靜覺大師道。
“大師,以小僧之見這前後矛盾就對了。”亥言馬上道,“此正是人心所致!”
“何解?”靜覺大師追問道。
“以小僧所料,初即大統之時,太宗確有遵約之念,所以一切行事安排皆是以三傳之約為矩。”亥言道,“可是,尋常百姓尚有貪念,何況是坐上君位之人。加之即位經久,太宗掌控朝綱之力日增,又豈肯再將江山拱手讓於非嫡之人。漸起異心亦是人性使然。”
“慚愧慚愧,這權欲之念小師父比老衲看得更深啊。”靜覺大師一邊點頭一邊道。
“也並非如此,隻是大師慈悲為懷,慣於以善念度人罷了。”亥言道,“可這皇權之爭,曆朝曆代又有多少狠辣詭譎之事,即使以最險惡之心揣測怕是也不為過。”
“哎??”靜覺大師長歎了一口氣。
“如此說來,這三傳約自然是對太宗大大的不利。”此時,武鬆也徹底聽明白了,“這足以說明,他以盟約即位在先,卻又背盟於後,違母遺命,是為不孝,不遵遺詔,是為不忠啊。”
所謂“獨傳約”是指,當初太祖與其母杜太後定下兄終弟及的盟約時,隻約定太祖要傳位於其弟,也就是太宗,至於之後並不提及。
而“三傳約”則是指,在太祖傳位於太宗之後,太宗再傳之弟廷美,而廷美複傳之太祖之子德昭。
當然,在廟堂之中,“三傳約”一直是不可說的禁忌,所以此種說法隻見於私史稗乘,在民間流傳甚廣。
“柳女俠所言確有些道理,不過私史稗乘多有杜撰,未必可考,亦未必可信。”靜覺大師道。
“大師,奴家倒是以為不盡然。”柳如煙道,“就算是以君實先生《涑水記聞》中所錄,也有可疑之處。”
“哦。何以見的?”
“若是奴家沒有記錯的話,在《涑水記聞》中關於杜太後遺命一節,所記應當是‘汝萬歲後,當以次傳之二弟,則並汝之子亦獲安耳’。”柳如煙道,“其中這‘以次傳之二弟’之言便大有講究。”
“有何講究?”
“這二弟究竟是指太宗一人,還是指太祖的兩位弟弟,即太宗與齊王廷美呢?”柳如煙接著道,“若是隻是太宗一人,為何之前又要加上‘以次’二字?”
“柳女俠之意是??”靜覺大師也皺起了眉頭。
“大師方才也說,涑水先生素來治學嚴謹,那涉及國君傳位之事必然要字斟句酌才是。”柳如煙接著道,“而在此處加上‘以次’二字恐怕絕非隨筆吧。”
“那柳女俠是傾向於相信所謂的三傳約?”靜覺大師道。
柳如煙點了點頭,“奴家的推斷還不僅於此,從趙知州留存的起居注中還可找到佐證。”
“還有什麽佐證?”
“奴家想先請問大師,可知當年太祖之子德昭是因何而死?”柳如煙道。
“據官史所記,德昭隨太宗征遼,夜裏軍中驚亂,一時不知太宗身在何處。有人便欲立德昭為帝,太宗複歸之後大為不悅。”靜覺大師道,“迴朝之後,德昭因為將士請功未果,遭太宗訓斥,太宗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退朝之後,德昭
自刎而亡。”
“大師,以小僧之見你也別在少林寺出家了。”未待柳如煙接話,亥言卻先開口了,“你應該入翰林院,去修史更合適。”
“小師父又來取笑老衲了。”靜覺大師知道他雖口無遮擋,卻並無惡意,所以也不惱,“老衲也隻是粗略一讀而已。”
“你先別打岔,聽娘子接著說。”武鬆抬手拍了一下亥言的腦袋。
“大師所言分毫不差,世人也皆以為德昭是因羞憤自刎而亡。”柳如煙道,“不過據起居注中所錄,太平興國四年八月初二,德昭曾應詔入宮,後自刎於宮中,經翰林醫官勘驗之後,才送迴其府。”
說著,柳如煙將一冊起居注推到了靜覺大師麵前。
靜覺仔細看了兩遍,已是神色微變:“他真是在宮中自盡的?”
“倘若自盡之說不假,但自盡之地卻是大有蹊蹺。”柳如煙道,“大師不覺得可疑嗎?”
“如此看來,確有存疑之處。”靜覺大師道。
“還有,據奴家所知,宮禁之內是不可攜帶兵器的。”柳如煙接著道,“也就是說,德昭入宮見駕,自己是沒有刀劍的,那這自刎的刀劍又是從何而來?”
“這??”靜覺大師撚著胡須的手停住了,“此事真是細思不得,細思不得啊。”
“還不止於此。”柳如煙又道,“這德昭逝後二年,太祖幼子德芳也突然暴斃,時年方二十三歲。而據起居注所錄,德芳是寢疾薨,也就是睡了一覺就死了。這實在不合常理。”
“如此眾多疑點,莫非全是巧合不成?”柳如煙又補了一句。
“以小僧之見,巧合太多,便不再是巧合。”亥言道,“而且,倘若所有的巧合皆指向一事,那便更加不是巧合,而是預謀了。”
<a id="wzsy" href="http://m.cxzww.com">暢想中文網</a>
“小師父之意是??”靜覺大師看著亥言道。
“我就明言吧,若這金匱之盟確實存在,那我也相信是三傳約,而非獨傳約。”亥言道,“也正因是三傳約,才令太宗漸生歹念。不過,小僧此論也是由果及因,從結果反推其動機而得。故而也不敢定論。”
“聽小和尚之言,奴家倒覺得這三傳約或許還有佐證。”此時,柳如煙若有所思道。
“哦
,娘子又想到了什麽,趕緊說來聽聽。”亥言一臉興奮道。
“奴家方才仔細想了想,確有所獲。”柳如煙道,“記得當年太宗以遺命即位,除了有金匱之盟一說之外,其以晉王之號出任開封府尹亦被視為憑證。”
“娘子所言可是自前朝梁、唐、晉、漢、周以來,以開封府尹為‘儲君’的傳統?”亥言馬上問道。
“正是,自前朝以來,開封府尹並非常置官職,實乃為儲君加授。”柳如煙道,“而太宗即位之後,便封其弟廷美為齊王,授開封府尹,立儲之意不言自明。不僅如此,奴家記得,太宗還讓太祖之子德昭接任了廷美之前的京兆尹兼侍中之職,這不正暗合了‘三傳約’以次傳位之說嗎?可見,太宗自己並非不知金匱之盟乃是三傳之約。”
“柳女俠之學真是令人佩服,也難怪這其中破綻逃不過你的法眼。”靜覺大師道,“不過,貧僧卻有個疑問。”
“大師請講。”柳如煙道。
“既然太宗已按傳位之約,安排了如此任命,說明他已接受了三傳之約定,怎會又起異心,對太祖二子下手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靜覺大師道。
“大師,以小僧之見這前後矛盾就對了。”亥言馬上道,“此正是人心所致!”
“何解?”靜覺大師追問道。
“以小僧所料,初即大統之時,太宗確有遵約之念,所以一切行事安排皆是以三傳之約為矩。”亥言道,“可是,尋常百姓尚有貪念,何況是坐上君位之人。加之即位經久,太宗掌控朝綱之力日增,又豈肯再將江山拱手讓於非嫡之人。漸起異心亦是人性使然。”
“慚愧慚愧,這權欲之念小師父比老衲看得更深啊。”靜覺大師一邊點頭一邊道。
“也並非如此,隻是大師慈悲為懷,慣於以善念度人罷了。”亥言道,“可這皇權之爭,曆朝曆代又有多少狠辣詭譎之事,即使以最險惡之心揣測怕是也不為過。”
“哎??”靜覺大師長歎了一口氣。
“如此說來,這三傳約自然是對太宗大大的不利。”此時,武鬆也徹底聽明白了,“這足以說明,他以盟約即位在先,卻又背盟於後,違母遺命,是為不孝,不遵遺詔,是為不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