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複了三河國,並為織田信長剿滅了今川家的餘黨後,鬆平家康向天皇上奏表,並呈上了家書,證明德川家出自“清和源氏”,乃是源氏分支“新田氏”的後裔,希望天皇赦許,讓鬆平家改換姓氏。(鬆平在瀛洲並不是一個貴族的姓氏,而按照當時的風氣,如果不是貴族的姓氏出身,至少要家族裏有三代以上天皇賜姓的貴族,才有機會成為擁有實際兵權的“大名”,鬆平家原本隻是岡峻城的城主,並不是郡國的大名。)
清和源氏乃是清和天皇的後裔,也就是說,源氏乃是真正的皇族血脈,在瀛洲的所有貴族中,是最高等的存在,新田氏雖然隻是源氏中一個十分渺小的分支,但是毫無疑問流著的也是天皇之血。更關鍵的是,清和源氏正是“鐮倉幕府”的開創者,源賴朝、源義經都是清和源氏的代表人物。雖然當時鐮倉幕府已經名存實亡,但是清和源氏對於民間的影響力依然十分巨大,鬆平家康自稱清和源氏後裔,一般人既無從查起,更是不敢亂查。最關鍵的是,當時把持著朝政的並不是天皇本人,而恰好就是鬆平家康的發小——織田信長。
作為好友,織田信長十分樂於見到的鬆平家康成為大名,於是便讓天皇頒布赦許,將鬆平家改姓為“德川氏”。而鬆平家康,也成為了那個日後鼎鼎有名的“戰國三大名”之一,也就是戰國時代最後的終結者,江戶時代的開創人——德川家康。事實上,德川家康是篡改了祖譜,僭越改姓。但自此德川氏被公認源自清和源氏分支新田氏支流德川氏係。這一舉動是為了表明自己是源氏後裔,希望有朝一日成為征夷大將軍,從此德川家康就開始了自己的爭奪天下之路。
在戰勝武田信玄後,織田信長以“天下人”自居,在上洛受封為右大臣後,委任家臣明智十兵衛光秀、丹羽惟住長秀在近江國建造一座代表信長偉業的巨城,三年後竣工,取名安土城,即意味著信長將創造“平安樂土”,並且開始進攻中國地方(指瀛洲的本州地區以西的山陰山陽兩道十六國地區),意圖一統天下。
康被織田信長招待到安土城,部下嫌料理難吃,當場懲處主辦人明智光秀。6月2日,明智光秀突然謀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京都本能寺,織田信長被迫切腹自焚,史稱本能寺之變(ほんのうじのへん)。織田信長一死,圍繞政權落入誰手的問題各大名之間展開了激烈鬥爭。本能寺之變時德川家康正在堺市,因急取近道需經伊賀返迴三河,期間由服部半藏正成、茶屋四郎次郎清延等護送平安迴到三河,才免遭危難,後稱“神君伊賀穿越”。此時豐臣秀吉在山崎之戰(又稱天王山之戰)擊敗明智光秀。明智光秀逃亡至時小栗棲被專門獵殺落魄武士的農民刺殺。
迴到領地後的德川家康,原本欲打著替織田信長複仇名義討伐明智光秀,但被織田信長的家臣豐臣秀吉搶先一步,從而放棄進軍京都轉而堅定了東進的決心準備將來與豐臣秀吉分庭抗禮。德川家康不久發兵占領了甲斐,同時把手伸進了信州,後與後北條氏交戰,最終與北條軍達到和睦狀態(天正壬午之亂)。
至天正十一年前後,德川家康已先後把三河、遠江、駿河、甲斐及信濃南部地區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成為擁有一百萬石實力的超級大名。當時東海道地區兵農分離進行得很緩慢,還沒有像大內氏和北條氏那樣形成大名的城下町,家臣和自己的封地還緊密地聯在一起,因此要控製家臣必須牢牢地控製住土地。鑒於這種情況,德川家康當時對所屬家臣一律采取給予封地的形式,通過土地這個紐帶來控製家臣。
這一時期德川家康也很重視發展領內的工商業。早在三河國時他就把三河的小山新市作為“樂市”,免除各種稅役。遷入浜鬆後,他又整頓了各種工商業團體。征服甲斐後,統一了通過甲斐全境的度量衡,招攬外地商人到三河、遠江進行貿易。通過這些措施,德川家康不僅穩定了對新領地的控製,而且增強了經濟實力。
但是,德川家康一直沒有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向豐臣秀吉宣戰,他一直隱藏著,等待著一個合適的時機,他相信自己可以成為一統天下的主君。
慶長三年,兩次發動侵略棒洲戰爭失敗的豐臣秀吉病逝,繼承人是隻有六歲的無法理政的幼子豐臣秀賴。豐臣秀吉於病逝前設立的五大老和五奉行製度開始運行,德川家康為五大老首席。大阪城的實權逐漸掌握在豐臣秀賴生母澱殿及其寵臣手中,豐臣家內部逐漸分裂為以澱殿為精神領袖,石田三成為首的近江派(文吏派)和以豐臣秀吉正室北政所為精神領袖,福島正則、加藤清正等武將為首的尾張派(武功派)兩大閨閥,兩派之間逐漸開始了明爭暗鬥。根據豐臣秀吉的遺囑,德川家康以五大老首席的身份代理國政,前田利家則擔任豐臣秀賴的庇護人。
但德川家康隨後開始著手謀求天下,慶長四年,前田利家去世,德川家康逐漸暴露自己奪取天下的野心。德川家康降服了前田家,並通過拉攏北政所取得武功派諸侯的好感,廣泛與武功派諸侯私下結親,逐漸成為武功派的“後台”和北政所仰賴的豐臣家的“扞衛者”,從而利用武功派和文吏派之間的矛盾削弱豐臣家的實力。
慶長五年,德川家康成立“東京軍”向豐臣氏宣戰,整個瀛洲劃分成了東西兩大陣營,關原之戰爆發。最初西軍逐步進迫到本陣,不過到了中午左右,西軍的小早川秀秋受到德川軍恐嚇射擊後叛變支持德川軍,形勢得以扭轉,最後德川軍輕鬆獲勝。自此,德川家康消滅了敵對諸侯,為德川家製霸天下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本章完)
清和源氏乃是清和天皇的後裔,也就是說,源氏乃是真正的皇族血脈,在瀛洲的所有貴族中,是最高等的存在,新田氏雖然隻是源氏中一個十分渺小的分支,但是毫無疑問流著的也是天皇之血。更關鍵的是,清和源氏正是“鐮倉幕府”的開創者,源賴朝、源義經都是清和源氏的代表人物。雖然當時鐮倉幕府已經名存實亡,但是清和源氏對於民間的影響力依然十分巨大,鬆平家康自稱清和源氏後裔,一般人既無從查起,更是不敢亂查。最關鍵的是,當時把持著朝政的並不是天皇本人,而恰好就是鬆平家康的發小——織田信長。
作為好友,織田信長十分樂於見到的鬆平家康成為大名,於是便讓天皇頒布赦許,將鬆平家改姓為“德川氏”。而鬆平家康,也成為了那個日後鼎鼎有名的“戰國三大名”之一,也就是戰國時代最後的終結者,江戶時代的開創人——德川家康。事實上,德川家康是篡改了祖譜,僭越改姓。但自此德川氏被公認源自清和源氏分支新田氏支流德川氏係。這一舉動是為了表明自己是源氏後裔,希望有朝一日成為征夷大將軍,從此德川家康就開始了自己的爭奪天下之路。
在戰勝武田信玄後,織田信長以“天下人”自居,在上洛受封為右大臣後,委任家臣明智十兵衛光秀、丹羽惟住長秀在近江國建造一座代表信長偉業的巨城,三年後竣工,取名安土城,即意味著信長將創造“平安樂土”,並且開始進攻中國地方(指瀛洲的本州地區以西的山陰山陽兩道十六國地區),意圖一統天下。
康被織田信長招待到安土城,部下嫌料理難吃,當場懲處主辦人明智光秀。6月2日,明智光秀突然謀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京都本能寺,織田信長被迫切腹自焚,史稱本能寺之變(ほんのうじのへん)。織田信長一死,圍繞政權落入誰手的問題各大名之間展開了激烈鬥爭。本能寺之變時德川家康正在堺市,因急取近道需經伊賀返迴三河,期間由服部半藏正成、茶屋四郎次郎清延等護送平安迴到三河,才免遭危難,後稱“神君伊賀穿越”。此時豐臣秀吉在山崎之戰(又稱天王山之戰)擊敗明智光秀。明智光秀逃亡至時小栗棲被專門獵殺落魄武士的農民刺殺。
迴到領地後的德川家康,原本欲打著替織田信長複仇名義討伐明智光秀,但被織田信長的家臣豐臣秀吉搶先一步,從而放棄進軍京都轉而堅定了東進的決心準備將來與豐臣秀吉分庭抗禮。德川家康不久發兵占領了甲斐,同時把手伸進了信州,後與後北條氏交戰,最終與北條軍達到和睦狀態(天正壬午之亂)。
至天正十一年前後,德川家康已先後把三河、遠江、駿河、甲斐及信濃南部地區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成為擁有一百萬石實力的超級大名。當時東海道地區兵農分離進行得很緩慢,還沒有像大內氏和北條氏那樣形成大名的城下町,家臣和自己的封地還緊密地聯在一起,因此要控製家臣必須牢牢地控製住土地。鑒於這種情況,德川家康當時對所屬家臣一律采取給予封地的形式,通過土地這個紐帶來控製家臣。
這一時期德川家康也很重視發展領內的工商業。早在三河國時他就把三河的小山新市作為“樂市”,免除各種稅役。遷入浜鬆後,他又整頓了各種工商業團體。征服甲斐後,統一了通過甲斐全境的度量衡,招攬外地商人到三河、遠江進行貿易。通過這些措施,德川家康不僅穩定了對新領地的控製,而且增強了經濟實力。
但是,德川家康一直沒有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向豐臣秀吉宣戰,他一直隱藏著,等待著一個合適的時機,他相信自己可以成為一統天下的主君。
慶長三年,兩次發動侵略棒洲戰爭失敗的豐臣秀吉病逝,繼承人是隻有六歲的無法理政的幼子豐臣秀賴。豐臣秀吉於病逝前設立的五大老和五奉行製度開始運行,德川家康為五大老首席。大阪城的實權逐漸掌握在豐臣秀賴生母澱殿及其寵臣手中,豐臣家內部逐漸分裂為以澱殿為精神領袖,石田三成為首的近江派(文吏派)和以豐臣秀吉正室北政所為精神領袖,福島正則、加藤清正等武將為首的尾張派(武功派)兩大閨閥,兩派之間逐漸開始了明爭暗鬥。根據豐臣秀吉的遺囑,德川家康以五大老首席的身份代理國政,前田利家則擔任豐臣秀賴的庇護人。
但德川家康隨後開始著手謀求天下,慶長四年,前田利家去世,德川家康逐漸暴露自己奪取天下的野心。德川家康降服了前田家,並通過拉攏北政所取得武功派諸侯的好感,廣泛與武功派諸侯私下結親,逐漸成為武功派的“後台”和北政所仰賴的豐臣家的“扞衛者”,從而利用武功派和文吏派之間的矛盾削弱豐臣家的實力。
慶長五年,德川家康成立“東京軍”向豐臣氏宣戰,整個瀛洲劃分成了東西兩大陣營,關原之戰爆發。最初西軍逐步進迫到本陣,不過到了中午左右,西軍的小早川秀秋受到德川軍恐嚇射擊後叛變支持德川軍,形勢得以扭轉,最後德川軍輕鬆獲勝。自此,德川家康消滅了敵對諸侯,為德川家製霸天下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