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舉太師的必要性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 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司並已經湧入並且養活的近百萬流民,證明詔書所言非虛。
他們的確能起到這一功能。
不然這些流民毫無去處與生計,那不是餓死,就是會淪為流寇盜匪的。
詔書說有太師治下的平穩,他們也敢於做更為激進的嚐試。
當然在嚐試的過程中,他們難免也會犯錯。
譬如楊彪指出的,奪被強遷富戶之田畝的問題。
朝廷願意用現在的田畝市價,向這部分遷迴的富戶購買他們失去的土地。
東廷願意接受天下士紳的監督,繼續為尋找大漢天下的長治久安之策而奮鬥。
而為更好的實現這一目的,在董武烈諱卓仲穎公逝去後,東廷將正式發布舉太師詔。
誠邀天下有識之士來一起來推舉太師人選,並商討舉太師的相關規則與製度。
這就是後世聞名天下的坦胸詔。
這會兒還沒有開誠布公這個詞兒,詔書的正式名稱是《答光祿大夫楊文先及諸公卿疑東廷諸政詔》。
會被叫做坦胸詔,是因為詔書裏頭完全擺出了開誠布公的姿態,與天下士紳豪強乃至世家,就皇權所麵臨的問題進行探討。
就猶如一個人扒開衣襟攤開胸膛與你赤誠交流。
毫不避諱,每句話都非常的憑良心。
是真的開誠布公嗎?其實未必。
詔書寫成這樣,其實是因為東廷諸臣仍舊沒有放棄為東廷之治謀求正統地位。
聽起來邏輯自洽並且毫無保留。
最起碼東廷諸公達成共識的全力防範、削弱與打壓世家豪強的政策,整篇詔書中無一字提及。
就跟美帝滿世界推廣普世價值自由民主一樣。
普世價值的核心到最後就是西方民主自由那一套,但你自不自由民不民主跟他們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他們鼓吹這一套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良藥,核心就是你實行他們那一套之後,對這一套無比精熟的他們總有辦法扶植自己的傀儡政權上位。
然後你的國家就會長久成為他們的附庸,成為買辦們的樂園。
但那一套蠱惑力總是非常的強。
坦胸詔也是這種狀況,一定程度的揭露了真相又沒有完全揭露真相。
桓帝朝的人口真的超過了土地承載上限,以至於導致流寇四起麽?
不是,可供耕種的土地其實還有很多,天下大亂起到主導地位的就是兼並之禍。
就是佃租過高,土地過於集中,大量的土地和糧食都囤積在少數世家豪強手裏,底層活路越來越少。
黨錮之亂真的隻是世家豪強不理解皇室政令的動機麽?
也不是,他們隻是不甘心自己到手的既得利益受到損害,所以奮起反撲而已。
甚至以袁氏為代表的一些世家更因此起了不臣之心,從中攪弄風雲。
東廷無意揭露這些險惡,裝作理想主義的傻白甜挑選了最容易被世家豪強們接受和理解的委婉的提法。
偽裝成坦誠,也真的被士紳們認為是在坦誠而已。
《答光祿大夫楊文先及諸公卿疑東廷諸政詔》一出,楊彪和西廷公卿們還真的沉默了。
皇權擺出一副跟他們講良心的姿勢,他們再胡攪蠻纏,那就沒說法了。
這場爭端不光是他們把控輿論,天下其他士紳也都看著呢。
而且說真的,《答光祿大夫楊文先及諸公卿疑東廷諸政詔》中最狠的一招,就是破了他們的天人感應。
之前天下流賊四起民不聊生,他們是甩鍋給皇帝不修德政宦官為禍天下,惹惱上天所致。
但詔書裏頭說的明明白白,人口太多啦,又沒有足夠土地耕種,以至於淪為流寇。
這還是客氣點的說法,說是兼並所導致的人禍也完全成立。
大家都有眼睛,平時也都看著。
這一套說法,可比他們虛無縹緲的天人感應更有說服力。
天下大亂的鍋已經沒辦法甩到皇帝和宦官身上了,就是他們豪強世家作的。
你要繼續反對別人可就問了:以有限之土,養無限之民,公有何策?
你說土地出產有限隻能養這麽多人,但大家都知道世家豪族糧倉裏就是囤積著無數糧草啊。
陛下興四民,又不白要你的糧食。
用這幫沒有土地的流民轉作匠戶生產東西,來換你手裏的糧食。
而且司並士紳好像的確比以前活得滋潤。
經曆過這麽久的戰亂大家也明白了,真繼續亂下去,絕大多數豪族世家都會遭殃倒黴。
隻有極少數有野心並且有實力的世家能夠獲利。
當下獲利的世家可以說隻有曹孫和公孫,以及劉家的劉璋劉備。
最後搞不好最後得利的隻有一家。
對於其他絕大多數世家來說,還不如繼續由漢室老劉家統治呢。
綜合考量之下,分東西廷之政的確好像是當下對他們的最優選。
這一道詔令下來,衝擊府寺他們也不用衝擊了。
尚書台諸司臨時搬遷騰出來了一些房舍,掛上了舊官製的府寺牌匾。
讓他們進去坐班,除了沒有實際的事兒可管,倒也算是有地兒上班了。
連俸祿都降了幾等還照舊給他們發放著。
一群下崗公卿閑著沒事兒,就開始聚堆商議起來。
有責任感的就開始探討除了陛下的興四民之策,還有沒有辦法讓天下能容納更多的人口。
隻考慮自己得失利益的,主要就商量起舉太師的事兒來了。
隨《答光祿大夫楊文先及諸公卿疑東廷諸政詔》發布的,自然還有一篇《舉太師詔》。
不止是推舉太師,更要奠定與太師相關的一係列製度與規則。
太師是代行皇權的,要使太師之職能發揮作用,當然要至少天下一半以上的州郡能聽從太師的政令。
而作為東廷治下的特區,司並涼三州根本不必聽太師的政令,按說是不參與這種推舉的。
但東廷說他們要參與。
而且天下州郡的推舉方式,不是一州州牧或刺史表態或者派代表來投票。
而是每一郡都需要派代表來洛陽,代表郡守投票。
每個州的過半郡同意的人選,才能算得這一州的一張選票。
而且這種投票由鴻臚寺主持,搞不記名投票。
這種投票權,就不再是擁有無情的蓋章機器蓋過章的詔令就算的。
你得實控那一郡土地,並且獲得過蓋章的詔令。
實控權和詔令缺一,都沒資格投票。
如果存在爭議,那這一郡的票選就作廢。
譬如江夏郡,備崽兒二謀和阿瞞勢力各占一部分,這地兒是沒有投票權的郡。
而且郡還得按舊製,譬如被阿瞞分南郡北部所成的襄陽郡不算。
南郡其他領土在備崽兒手裏,襄陽郡在阿瞞手裏,南郡這一票也廢了。
好在南陽郡被阿瞞劃分出來的南鄉郡雖然沒票,但南陽郡和被並入南陽的章陵郡還是各有荊州一票的。
阿瞞趕緊重設章陵郡,使人推舉郡守。
揚州那邊,廬陵郡什麽的也是一樣的狀況。
(感謝大包扛大包同學的2個愛電,感謝’☆’同學的2個愛電,感謝暗帥、潛水窺屏同學的愛電,感謝每一位同學的閱讀評分和催更,愛你們喲)
他們的確能起到這一功能。
不然這些流民毫無去處與生計,那不是餓死,就是會淪為流寇盜匪的。
詔書說有太師治下的平穩,他們也敢於做更為激進的嚐試。
當然在嚐試的過程中,他們難免也會犯錯。
譬如楊彪指出的,奪被強遷富戶之田畝的問題。
朝廷願意用現在的田畝市價,向這部分遷迴的富戶購買他們失去的土地。
東廷願意接受天下士紳的監督,繼續為尋找大漢天下的長治久安之策而奮鬥。
而為更好的實現這一目的,在董武烈諱卓仲穎公逝去後,東廷將正式發布舉太師詔。
誠邀天下有識之士來一起來推舉太師人選,並商討舉太師的相關規則與製度。
這就是後世聞名天下的坦胸詔。
這會兒還沒有開誠布公這個詞兒,詔書的正式名稱是《答光祿大夫楊文先及諸公卿疑東廷諸政詔》。
會被叫做坦胸詔,是因為詔書裏頭完全擺出了開誠布公的姿態,與天下士紳豪強乃至世家,就皇權所麵臨的問題進行探討。
就猶如一個人扒開衣襟攤開胸膛與你赤誠交流。
毫不避諱,每句話都非常的憑良心。
是真的開誠布公嗎?其實未必。
詔書寫成這樣,其實是因為東廷諸臣仍舊沒有放棄為東廷之治謀求正統地位。
聽起來邏輯自洽並且毫無保留。
最起碼東廷諸公達成共識的全力防範、削弱與打壓世家豪強的政策,整篇詔書中無一字提及。
就跟美帝滿世界推廣普世價值自由民主一樣。
普世價值的核心到最後就是西方民主自由那一套,但你自不自由民不民主跟他們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他們鼓吹這一套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良藥,核心就是你實行他們那一套之後,對這一套無比精熟的他們總有辦法扶植自己的傀儡政權上位。
然後你的國家就會長久成為他們的附庸,成為買辦們的樂園。
但那一套蠱惑力總是非常的強。
坦胸詔也是這種狀況,一定程度的揭露了真相又沒有完全揭露真相。
桓帝朝的人口真的超過了土地承載上限,以至於導致流寇四起麽?
不是,可供耕種的土地其實還有很多,天下大亂起到主導地位的就是兼並之禍。
就是佃租過高,土地過於集中,大量的土地和糧食都囤積在少數世家豪強手裏,底層活路越來越少。
黨錮之亂真的隻是世家豪強不理解皇室政令的動機麽?
也不是,他們隻是不甘心自己到手的既得利益受到損害,所以奮起反撲而已。
甚至以袁氏為代表的一些世家更因此起了不臣之心,從中攪弄風雲。
東廷無意揭露這些險惡,裝作理想主義的傻白甜挑選了最容易被世家豪強們接受和理解的委婉的提法。
偽裝成坦誠,也真的被士紳們認為是在坦誠而已。
《答光祿大夫楊文先及諸公卿疑東廷諸政詔》一出,楊彪和西廷公卿們還真的沉默了。
皇權擺出一副跟他們講良心的姿勢,他們再胡攪蠻纏,那就沒說法了。
這場爭端不光是他們把控輿論,天下其他士紳也都看著呢。
而且說真的,《答光祿大夫楊文先及諸公卿疑東廷諸政詔》中最狠的一招,就是破了他們的天人感應。
之前天下流賊四起民不聊生,他們是甩鍋給皇帝不修德政宦官為禍天下,惹惱上天所致。
但詔書裏頭說的明明白白,人口太多啦,又沒有足夠土地耕種,以至於淪為流寇。
這還是客氣點的說法,說是兼並所導致的人禍也完全成立。
大家都有眼睛,平時也都看著。
這一套說法,可比他們虛無縹緲的天人感應更有說服力。
天下大亂的鍋已經沒辦法甩到皇帝和宦官身上了,就是他們豪強世家作的。
你要繼續反對別人可就問了:以有限之土,養無限之民,公有何策?
你說土地出產有限隻能養這麽多人,但大家都知道世家豪族糧倉裏就是囤積著無數糧草啊。
陛下興四民,又不白要你的糧食。
用這幫沒有土地的流民轉作匠戶生產東西,來換你手裏的糧食。
而且司並士紳好像的確比以前活得滋潤。
經曆過這麽久的戰亂大家也明白了,真繼續亂下去,絕大多數豪族世家都會遭殃倒黴。
隻有極少數有野心並且有實力的世家能夠獲利。
當下獲利的世家可以說隻有曹孫和公孫,以及劉家的劉璋劉備。
最後搞不好最後得利的隻有一家。
對於其他絕大多數世家來說,還不如繼續由漢室老劉家統治呢。
綜合考量之下,分東西廷之政的確好像是當下對他們的最優選。
這一道詔令下來,衝擊府寺他們也不用衝擊了。
尚書台諸司臨時搬遷騰出來了一些房舍,掛上了舊官製的府寺牌匾。
讓他們進去坐班,除了沒有實際的事兒可管,倒也算是有地兒上班了。
連俸祿都降了幾等還照舊給他們發放著。
一群下崗公卿閑著沒事兒,就開始聚堆商議起來。
有責任感的就開始探討除了陛下的興四民之策,還有沒有辦法讓天下能容納更多的人口。
隻考慮自己得失利益的,主要就商量起舉太師的事兒來了。
隨《答光祿大夫楊文先及諸公卿疑東廷諸政詔》發布的,自然還有一篇《舉太師詔》。
不止是推舉太師,更要奠定與太師相關的一係列製度與規則。
太師是代行皇權的,要使太師之職能發揮作用,當然要至少天下一半以上的州郡能聽從太師的政令。
而作為東廷治下的特區,司並涼三州根本不必聽太師的政令,按說是不參與這種推舉的。
但東廷說他們要參與。
而且天下州郡的推舉方式,不是一州州牧或刺史表態或者派代表來投票。
而是每一郡都需要派代表來洛陽,代表郡守投票。
每個州的過半郡同意的人選,才能算得這一州的一張選票。
而且這種投票由鴻臚寺主持,搞不記名投票。
這種投票權,就不再是擁有無情的蓋章機器蓋過章的詔令就算的。
你得實控那一郡土地,並且獲得過蓋章的詔令。
實控權和詔令缺一,都沒資格投票。
如果存在爭議,那這一郡的票選就作廢。
譬如江夏郡,備崽兒二謀和阿瞞勢力各占一部分,這地兒是沒有投票權的郡。
而且郡還得按舊製,譬如被阿瞞分南郡北部所成的襄陽郡不算。
南郡其他領土在備崽兒手裏,襄陽郡在阿瞞手裏,南郡這一票也廢了。
好在南陽郡被阿瞞劃分出來的南鄉郡雖然沒票,但南陽郡和被並入南陽的章陵郡還是各有荊州一票的。
阿瞞趕緊重設章陵郡,使人推舉郡守。
揚州那邊,廬陵郡什麽的也是一樣的狀況。
(感謝大包扛大包同學的2個愛電,感謝’☆’同學的2個愛電,感謝暗帥、潛水窺屏同學的愛電,感謝每一位同學的閱讀評分和催更,愛你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