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湊一塊兒就開始商量各種陰損主意。


    這塊兒商量完了繼續商量怎麽答複現在鬧騰的西廷公卿。


    你塞人家去西廷也得有個說法的,阿瞞又不會像二穎那樣強掠。


    好在有了解決問題的方向,就這麽熬夜開會到天亮,基本對策也就都商量出來了。


    他們商量這些細則的時候,庚哥就老實不客氣的幹迴他的老本行,摸魚打瞌睡了。


    大家也習慣了,刻意壓低聲音不去吵到他。


    討論到寅時方休,下去各自幹活兒。


    沒幾天兩份正式的詔書出來了。


    一份是對楊彪以及西廷諸臣奏表的正式迴複,卻是一封類似罪己詔的詔書。


    各種承認大家說的對,並且把天下大亂盜賊蜂起的鍋也攬到皇家身上。


    卻並沒有甩鍋給宦官們。


    說是自桓帝以降,皇室發現諸多導致天下不穩的弊端,卻沒有與代表臣民意見的士大夫階層廣泛討論。


    自以為是的拿出諸多解決方案,在沒有獲得士人廣泛理解的情況下強製推行,導致天下士人與皇家之間生出齷齪。


    因此才導致士人將對皇室的怒火發泄到宦官身上,無須諱言,此乃皇室之過。


    他今天就想把問題拎出來講一講。


    天下大亂,不是皇室不修德政,而是桓帝朝人口達到頂峰,有限之土不足以養無限之民。


    民無生計,自然紛紛聚為盜寇,所以才搞出天下大亂的末世跡象。


    這其中,沒辦法有效抑製的豪強世家對土地的兼並以及對佃租的提升,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當然,你們隻是次鍋,主鍋是人口數量。


    這麽說不過是為了讓世家豪強更容易接受。


    那有限之土如何養不停繁衍壯大的無限之民?


    不解決這個問題,帝國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重複發生一樣的局麵。


    這不是君主賢明就能避免的問題。


    如果任由發展下去,遭殃的不僅是皇家社稷,必然導致富戶世家與豪強也難避免刀兵之禍。


    皇室和你們的利益是一體的。


    詔書解釋說桓靈二帝的政策,是希望厘清田產,使有限之土得以養更多民眾,從而解決流賊遍地的狀況。


    這就牽扯到抑製兼並的問題了。


    但在試圖抑製兼並的過程中,皇家發現各地世家豪強並不配合,並且互結朋黨對抗政令。


    桓帝陛下因此才將重點轉移到先肅清吏治,開始搞三互法以及黨錮。


    桓帝陛下的心是好心,但他不應該不信任廣大與皇室休戚與共的臣子與士紳。


    畢竟你們這麽通情達理,不配合隻是因為不理解而已。


    反正馬屁一堆堆的送上。


    讓看詔書的豪強們覺得果真如此,勞資本來就是通情達理的。


    是你沒說明白勞資才搞你的。


    靈帝朝持續了桓帝朝的政策,結果導致士紳與代表皇權的宦官們之間的惡鬥。


    並導致張角之輩借機得以擾亂天下。


    點到即止,明白的自然都明白黃巾之亂是豪強士紳們私底下縱容包庇,甚至暗地裏支持起來的,用以威脅皇室廢除黨錮的手段。


    不明白的以為黃巾真的隻是趁機搞了波大的而已。


    雖然聖人教誨我們,子不言父之過,臣不彰君之惡,但既然問題依舊存在,我們也不得不拎出來分析。


    黃巾之亂既平,黨錮之政也已廢止,皇室願意與世家豪族們重歸於好。


    庚哥在詔書裏詢問,誰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誰有辦法用有限之土養無限之民,兼並的問題怎麽破?


    庚哥在詔書裏說,他一直思索這個問題。


    因為這個,他才發現上古聖賢所定士農工商為天下四民的睿智。


    士予萬民以教化,農予萬民以衣食,工利萬民以器皿,商通萬民於有無。


    長久以來,他們或許偏離了聖人之道,隻重士農,導致農人出產大量堆積在士人倉中,不得流轉。


    工商不興,導致失去了吸納超過土地承載的人口,並為他們提供生計的渠道。


    糧食白白在士人倉庫中腐爛,沒有出路的失地農人隻能變成流寇,屠殺士人擾亂天下。


    詔書上說庚哥覺得,會出現這樣的局麵,就是因為他們違背聖人教化,擅自將四民劃分等級,輕賤商賈的後果。


    商賈不興,自然匠工無利,天下四民廢其二矣,猶如隻有兩條腿的案幾,自然容易傾覆。


    詔書說因為呂不韋之禍,輕賤防範商賈至此簡直是因噎廢食。


    庚哥因此期望恢複四民之治,使天下重歸於安穩。


    當務之急是讓土地得以安置更多的農業人口,這就要解決兼並之弊。


    詔書說庚哥不願意效仿王莽之亂政,運用皇權強行收取士紳的土地。


    哪怕是違製,士紳手中的土地也是他們一代一代通過購買獲得的。


    這裏故意忽略了士紳豪強運用權勢非法聚斂 土地的過錯,對他們表示理解。


    所以庚哥隻能以皇家為表率,經商獲利,再以商利向士紳購買土地,用類似過往國家賦稅一般極低的佃租供給農人耕種。


    這樣就解決了失地農民聚為盜匪的問題。


    但沒有土地這種穩定獲利的方式,世家豪強何以保證家族繁衍的生息之道?


    詔書說之前之所以防範商人,正是因為商人聚斂財富的速度。


    士人是帝王最親近的依靠,皇家願意將這種最容易聚斂財富的生計,賜予士人。


    所以才有皇商這麽個身份。


    庚哥相信以士人的品格,可以發揮商賈對社會的貢獻而避免商人對社會的危害。


    並且還通過皇商行會來教化和規範以及約束商人。


    這才是聖人之道。


    發現一種民眾有禍害社會的能力,應該教化他們發揮有益社會的一麵,克製與摒棄對社會不利的行為。


    通過繁榮貨殖和商業,他發現果然使匠工行業也繁榮起來。


    需要大量人口的匠工行業,也果然吸納了超級多的失地農民。


    這樣通過繁榮商業和購買公田,他就解決了治下流賊遍地的狀況。


    這就是複上古四民的好處。


    “然上古至今,已遙不可考,又經焚毀之禍,典籍萬不存一。”


    “朕亦不知,此政得聖賢之智幾何,其弊又如何?”


    所以身為帝王,他願意冒著風險身先士卒的帶領臣民走最艱難的道路。


    但他不能用天下去豪賭。


    所以他才決定,選有德之士作為太師,遵循舊製穩固天下。


    而他治理一部分國土,作為試驗田特區來嚐試新政。


    兩種製度並行,用時間來選擇哪一種製度更為適合用在天下推廣。


    如此一動一靜,得陰陽互濟之道。


    這樣新政萬一出什麽紕漏,大漢天下的大部分國土還可以穩定。


    而他治下的特區,也能作為人口泄洪池,吸納各地土地無法容納的多餘人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其實但是榴蓮醬並收藏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