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這事兒,諸葛孔明是沒認。


    因為曆史上太和二年(228年),諸葛孔明率軍北伐,聽聞徐庶與石韜官職都不太高,感歎過一句話。


    “難道是魏國的人才太多了嗎,為什麽連徐庶與石韜這樣的人都得不到重用呢?”


    看似是捧徐庶,卻透露了太多。


    如果徐庶對備崽兒這邊有什麽承諾,或者沒承諾卻故意隱藏才能,你諸葛孔明這麽說不合適吧?


    不是得了便宜還賣乖麽?


    就有點故意惡心人,勞資為了表示心向你們而隱藏才能不發揮,你特麽還陰陽勞資官職小。


    你擱這兒感歎尼瑪呢?


    於理不合,孔明也不是這樣的人。


    目測身在曹營心在漢,是後人捧徐庶時為了掩蓋他一輩子沒什麽高光時刻亮眼表現,生編出來的說辭。


    當然筆者隻是指出一種可能,這種可能未必是真相。


    或者徐庶真如大家以為的那樣牛掰,人家隻是不想發揮,沒那個必要向咱們這群俗人證明而已。


    (怕了怕了)


    記載說徐庶是因為長阪坡之戰家眷被曹軍所獲,為了保全親媽不得已投奔阿瞞的。


    這事兒還成全了徐庶的孝名。


    但沒任何記載明確說過阿瞞拿徐庶媽威脅過徐庶,甚至當時徐庶都不具備能收到這種威脅信息的條件。


    所以他是主動的。


    而且徐庶一輩子在曹營勤勤懇懇,魏國史書還有為他立傳。


    裴鬆之注三國誌曰:“《魏略》列傳以徐福、嚴幹、李義、張既、遊楚、梁習、趙儼、裴潛、韓宣、黃朗十人共卷……”


    徐庶徐元直原本跟誆了始皇帝的那位方士同名,後來殺了人避禍才改名徐庶,立傳時用了他的本名徐福。


    他在曹魏任職一直做到病死,阿瞞時代並沒有獲得重用。


    在223年魏文帝曹丕時代,徐元直才被封為右中郎將、禦史中丞。


    這也是他官職的巔峰。


    如果當初真的是被逼著投奔,完全可以事後致仕淡出。


    你隻要不投備崽兒就行了,何必不情不願做到死?


    這事兒吧,它更像是一場和和氣氣維持著體麵的分手。


    雙方都承認一個說得過去的借口。


    就跟你辭職時跟你老板說,我媽病了我得迴去照看一陣。


    可名其曰:媽遁。


    居然跟陳登一樣擺脫了備崽兒的魅魔光環的影響。


    徐庶真實的離職原因到底是什麽呢?


    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


    他是潁川人,潁川當時像徐庶石韜之類避禍荊州的士人一大堆,後頭基本都投了阿瞞。


    徐庶先投了備崽兒,後頭投了阿瞞的同鄉好友捎信兒跟他說,過來這邊吧我們都混得不錯。


    別小看這種召喚,那個時代的同鄉同郡抱團力量是個人的一大資本。


    東吳的淮泗集團備崽兒的荊楚集團阿瞞的潁汝集團紹寶的潁川派和南陽幫呂大憨批手下的並州係。


    用流寓打壓製衡本土也是有講究的,你要保證流寓團結就最好盡量用一個地方的人。


    高順和鞠義這兩個牛掰人物是怎麽個際遇,這就是身邊沒老鄉的下場。


    徐庶心動了,但是吧備崽兒對他又不錯。


    他就隻能委婉的給自己找後路了。


    先推薦了諸葛孔明接替自己的位子,然後送走家眷,最後在備崽兒長阪坡兵敗之際,媽遁就用上了。


    你都做到這一步了,我能說啥?


    應該是早都跟備崽兒說開了,雙方留著體麵,一致承認媽遁成立。


    再次申明,筆者隻是指出一種可能。


    孔明是什麽個情況呢?


    別信什麽他本來想耕讀於南陽。


    之前還去拜見過備崽兒呢,隻是備崽兒忙著編犛牛尾巴沒顧上理他。


    他其實是避禍南陽的徐州琅琊郡籍人士。


    雖然很可能看不上糜竺糜芳他們,但卻跟他們是確確實實的老鄉。


    徐州四傑簡雍、孫乾、糜竺、曹豹,其中仨都跟在備崽兒麾下。


    徐州派在備崽兒麾下勢力可不算小。


    所以諸葛投備崽兒倒是個不錯的選擇。


    徐庶作為好友推薦了他,接自己的班填自己的坑。


    但為什麽又鬧出個三顧茅廬呢?


    之前勞資就去拜會過你,結果你看勞資年輕沒給臉,這會兒又來找勞資。


    孔明那會兒也年輕,才二十多呢,誰還沒個脾氣啊。


    你心不誠別想勞資幫忙,所以才開始考驗備崽兒的誠意。


    這事兒發生的時候徐庶還沒走,估計私底下還在給備崽兒支招。


    不然備崽兒雖然流亡卻也是一股子勢力的首領,不可能隨便一個人才就做到這種地步。


    這才有備崽兒前倨後恭,前麵不理人家後頭又跪舔人家的典故。


    他也著急用人啊那會兒。


    然後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備崽兒一聽,真特麽香啊。


    所以才果斷放走徐庶徐元直,成就他媽遁的美名。


    《隆中對》是諸葛亮的出山之作。


    以其對政治、軍事形勢的精準預判而稱譽當時,流芳後世。


    定策隆中之際,赤壁之戰尚未發生,而之後的曆史進程則與《隆中對》的預判存在驚人的一致。


    如果排除《隆中對》係後人偽作的情況,這篇策論的潛在價值便愈發難以估量,堪稱戰略構想的典範之作。


    但這麽偉大的戰略構想,卻不幸倒在了“身率益州之眾出秦川”的最後一步,未能實現“興複漢室,還於舊都”的夙願。


    是因為戰略還不夠完美嗎?


    粗看似乎是的,因為《隆中對》的原始設想當中,存在某些難以調和的矛盾。


    比如“結好孫權”與“跨有荊益”這兩項目標,根本無法同時實現。


    東吳不可能坐視備崽兒這個流浪勢力小卡拉米,在自己眼睛頭上坐大。


    因此在備崽兒占據益州的一刻起,東吳襲擊荊州便已提上日程。


    這也是日後蜀漢北伐,隻能“率益州之眾出秦川”,卻無法“將荊州之軍向宛洛”的根本原因。


    是諸葛孔明智計不足嗎?


    當然不是,而是因為《隆中對》根本不是為備崽兒量身打造的。


    就算諸葛孔明多智近妖,大抵也不可能在備崽兒三顧之後拍腦袋就想出來《隆中對》這種級數的戰略構想。


    當是遇見備崽兒之前孔明殫精竭智數年才想出來的。


    結合孔明當時身處的位置,《隆中對》大約是站在劉表劉景升立場上,進行的籌劃。


    隻有劉表劉景升,荊州原本的擁有者,才能實現“結好孫權”與“跨有荊益”這兩項目標。


    這篇策論本應成為孔明在劉表那裏的進身之階。


    但可惜,劉表麾下卻不可能有這麽重要的位置讓給孔明。


    他是靠荊州本地豪強起家的,還得娶本土豪強的妹子結好籠絡本土。


    在此之外,劉表竭力扶持的是兗州山陽郡他老家的鄉人勢力。


    他手頭但凡重要的位置,都不可能輪到孔明這個徐州流寓。


    劉景升自己也不自由啊,唯才是用不是嘴上說說就行的。


    其中牽扯太大。


    想隻憑一番奇謀上位,孔明還是太年輕。


    當時尚年輕且名聲不顯的諸葛孔明,估計連獻策於劉景升的機會都撈不到。


    《隆中對》這種級數的戰略構想,就算是孔明,究其一生也很難提出第二個。


    畢竟是對時事潛心研究後見縫插針的騰挪之作,倒讓備崽兒撿了這個便宜。


    也所以,才會給《隆中對》留下了這個致命的缺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其實但是榴蓮醬並收藏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