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影響東廷的最後底牌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 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能在這種戰亂年代,將瓷器這種非常脆弱的物件,遠途運到阿瞞掌控的六州去賺取暴利。
這種豪強那都不是一般的豪強。
不光是在司並,在整個大漢地界兒十三州基本都是關係網盤根錯節,擁有相當的影響力。
不然也辦不成這種事兒賺不到這份錢。
立周廟賣周廟正品,讓他們暴利轉薄利多銷都擔心他們不滿鬧事。
跟阿瞞那邊徹底鬧僵,卻是直接徹底斬斷了他們的財路。
這他們要是鬧將起來,雖不至有什麽傾覆之危,焦頭爛額是免不了的。
好在小朝廷緩慢且溫柔的推行了公田製。
司並絕大多數的豪族不能再通過掌握田畝而間接掌握大量佃農。
他們大都變成了影響力比較大的有錢人家而已。
但他們的能量,依舊不可小覷。
數百年累積的或明或暗的人脈加起來,把他們都徹底惹急了,皇帝死得不明不白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兒。
荀彧覺得曹侯阿瞞這迴請立周廟,算是給他出了個難題。
破局唯一的方式,大概就是如何能不太傷害兩邊關係的拒絕掉阿瞞的請求。
稍微鬧僵一點也沒關係,但不能讓阿瞞動斷絕商旅的心思。
斷絕商旅也不能讓人覺得是東廷這邊處置不當所致
正在荀彧為此事頭疼的時候,荀諶跑迴來找他了。
在荀諶跑迴荀府找荀彧之前,許攸找過荀諶。
荀諶與裴綰不同。
裴綰公開的身份就是一個商賈,雖然是皇商。
荀諶卻是天下聞名的名士,還是一縣周廟的正經主祭。
許攸是在逐義司吏員的陪同下,親自跑去他任職的緱氏縣周廟拜訪他的。
荀諶應該很不喜歡緱氏縣這個名稱,因為緱氏諧音狗屎。
所以他現在忝為狗屎主祭。
友若同學有理由懷疑,荀文若是不是不滿他朝祝祭方麵發展,故意在這方麵坑他。
許攸當然不可能把這次促成東廷賜立阿瞞治下四十餘郡周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裴綰與聞喜裴氏身上。
聞喜裴氏能量再大,在東廷之中怕是也說不上話。
隻可能敲個邊鼓。
他們看重的主要是裴綰運營外郡周廟雙坊的經驗。
東廷這個小朝廷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重臣,除了皇甫、盧、朱、荀四姓算是世家之外,基本就剩宦官和寒族。
這其中隨著朱儁的故去,他兒子朱皓朱文明雖頗類其父,亦有才行,本人性格卻是寬厚仁和一脈的。
說白了就是不怎麽喜歡爭,遇事喜歡謙和退讓。
這是個很招人喜歡的性格,但吃了他爹得罪人太多的虧,朱皓這時候並沒有占據什麽方麵主官的職位。
朱氏因此影響力已經排在荀氏之後,隱隱有掉出第一梯隊的趨勢。
不像皇甫氏。
雖然皇甫嵩已逝,但皇甫鴻皇甫堅壽擔任了鏡事司的主官,家世還維持在第一梯隊。
有庚哥那個高妹禦姐媽和張讓的刻意約束,宦官們的族人鄉黨之類的再想沾他們的光就沒那麽容易了。
想當官,都老老實實考科試去。
所以宦官族人故友當官的,西廷那邊倒比東廷多。
那還是靈帝在位時候任用的官員,被二穎一並攜裹去長安了。
軍中則主要是呂大憨批的並州派,徐晃為首以白波係為核心的河東派這兩派為主。
近些年隨著流民大量湧入司並,軍伍中流民出身的兵卒將佐也在增加。
徐榮的幽冀派,高順的青兗派勢力也有增長。
但作為將軍府裏位階最高的驃騎將軍,蹇碩卻知道他們這幫人最重鄉黨的臭毛病,故意將兵卒將校錯開分配。
主官為並州則將校兵卒多分河東和流民係,主官為河東則兵源以並州與流民為主。
主官像徐榮和高順這種,兵源則是並州和司州各郡。
這麽上下製衡之下,也不能說哪個派係能單獨掌控哪支軍力。
隻是按照歸於庚哥陣營的先後,有些派係高級軍官更多一些而已。
這方麵,蹇碩絕對是個謹慎人。
將軍府的將軍們雖然也參與小朝議,對與軍事無關的政務,發表意見向來異常慎重。
再說許攸這樣的方伯臣屬,貿然接觸掌兵之臣也犯忌諱。
真正影響東廷決策的努力,許攸放在了荀氏身上。
而他下手荀氏的媒介,就是荀諶。
拜訪荀諶之時,許攸很快展開了勸誘。
“友若兄便是誌在奉聖,又豈為尋常祝祭?”
一看見荀諶,許子遠就開始跌足歎息,為荀諶不平。
覺得荀諶如此大才卻屈居那些丟了封國的劉姓宗室的養老坑,東廷這邊太不把人才當人才了。
荀諶算是老心髒了,哪裏會吃他這套?
因此頗有風儀的笑了笑,挺雲淡風輕的看他繼續演。
替荀諶抱完屈,許攸又開始替他祖宗抱屈了。
兩漢時候荀子顏子地位其實都比孟子高,庚哥因為不懂才生抬孟子的。
他這一手很多人看來都覺得很謎。
大家各有各的解讀,但這麽長時間下來也慢慢接受了。
特別是博士院的老儒們,越品還真的越覺得孟子有東西。
許攸當然不會提這個,他連顏子和顏姓都不提,反正把孟子和荀子拎出來各種比。
說是夫子為奉聖王理所應當,孟子憑什麽當排在周公與夫子後麵的第三位。
衍仁王應該是衍聖王,該封荀子。
他這都是荀彧當初在博士院跟諸老儒相爭說過的口水話。
荀彧的理由可比許攸更充分更入木三分。
你要對荀彧說這些話,他可能還會為自己的祖宗不平,跟你起共鳴。
但荀諶呢,他看事兒不是這麽看的。
他看得很透,夫子為什麽地位高?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從夫子思想總結出來的君為臣綱這四個字兒。
對維護皇權意義重大,這誰都沒法兒跟他爭。
孟子為什麽被今上抬?
因為他要行所謂仁政,要搞那什麽推舉製,要實現縣一級的國民大會。
所以他需要“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種民本思想。
卻又不能讓這種思想太泛濫,真影響到皇權。
所以孟子隻能被抬到夫子下麵的地位。
他祖宗荀子的思想精神最符合當今的朝政。
所以他哥那種儒皮法骨學術思想的人會被重用。
但他祖宗卻不適合大肆宣揚,因為他祖宗提倡性惡論。
提倡性惡論的目的並不是認為惡行應該獲得原諒和理解。
而是在進一步強調教化和法規的重要性。
用教化來改變惡的本性,讓人向善。用法規來約惡的行為,促其行善。
一直到現代,很多法規紀律和規則的製定,都秉承著以最大惡意推測人的準則。
然後才能限製大家做出這種推測下最壞的行為。
你要以最大善意去揣摩大家?
那好麽我們相信人性的光輝,任何法律和法規都根本沒必要,你隻要製定法律和規則你就是在懷疑人性的善。
可性惡這玩意兒隻能實操,你拎出來說就不合適了。
荀彧寫信跟他弟說過當初跟博士院老儒們相爭的各種論點和論據。
他是想讓荀諶幫他出出主意。
荀諶卻一直在勸他哥接受現實,因為祖宗就合適在這個位置上。
主張性惡論隻能成為實用主義者心中尊敬與信仰的標杆,而不適合被打造成一個供人膜拜的聖人偶像。
雖然荀子或許是對的,但說了真話就是他的汙點。
所以如果說荀氏中什麽人最能接受現在周廟的座次,那必然是荀諶。
許攸居然試圖用這一點來激發他心中的不滿與不平。
荀諶卻如他所願的,露出了些許似乎掩飾不住的憤慨與不甘來。
這種豪強那都不是一般的豪強。
不光是在司並,在整個大漢地界兒十三州基本都是關係網盤根錯節,擁有相當的影響力。
不然也辦不成這種事兒賺不到這份錢。
立周廟賣周廟正品,讓他們暴利轉薄利多銷都擔心他們不滿鬧事。
跟阿瞞那邊徹底鬧僵,卻是直接徹底斬斷了他們的財路。
這他們要是鬧將起來,雖不至有什麽傾覆之危,焦頭爛額是免不了的。
好在小朝廷緩慢且溫柔的推行了公田製。
司並絕大多數的豪族不能再通過掌握田畝而間接掌握大量佃農。
他們大都變成了影響力比較大的有錢人家而已。
但他們的能量,依舊不可小覷。
數百年累積的或明或暗的人脈加起來,把他們都徹底惹急了,皇帝死得不明不白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兒。
荀彧覺得曹侯阿瞞這迴請立周廟,算是給他出了個難題。
破局唯一的方式,大概就是如何能不太傷害兩邊關係的拒絕掉阿瞞的請求。
稍微鬧僵一點也沒關係,但不能讓阿瞞動斷絕商旅的心思。
斷絕商旅也不能讓人覺得是東廷這邊處置不當所致
正在荀彧為此事頭疼的時候,荀諶跑迴來找他了。
在荀諶跑迴荀府找荀彧之前,許攸找過荀諶。
荀諶與裴綰不同。
裴綰公開的身份就是一個商賈,雖然是皇商。
荀諶卻是天下聞名的名士,還是一縣周廟的正經主祭。
許攸是在逐義司吏員的陪同下,親自跑去他任職的緱氏縣周廟拜訪他的。
荀諶應該很不喜歡緱氏縣這個名稱,因為緱氏諧音狗屎。
所以他現在忝為狗屎主祭。
友若同學有理由懷疑,荀文若是不是不滿他朝祝祭方麵發展,故意在這方麵坑他。
許攸當然不可能把這次促成東廷賜立阿瞞治下四十餘郡周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裴綰與聞喜裴氏身上。
聞喜裴氏能量再大,在東廷之中怕是也說不上話。
隻可能敲個邊鼓。
他們看重的主要是裴綰運營外郡周廟雙坊的經驗。
東廷這個小朝廷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重臣,除了皇甫、盧、朱、荀四姓算是世家之外,基本就剩宦官和寒族。
這其中隨著朱儁的故去,他兒子朱皓朱文明雖頗類其父,亦有才行,本人性格卻是寬厚仁和一脈的。
說白了就是不怎麽喜歡爭,遇事喜歡謙和退讓。
這是個很招人喜歡的性格,但吃了他爹得罪人太多的虧,朱皓這時候並沒有占據什麽方麵主官的職位。
朱氏因此影響力已經排在荀氏之後,隱隱有掉出第一梯隊的趨勢。
不像皇甫氏。
雖然皇甫嵩已逝,但皇甫鴻皇甫堅壽擔任了鏡事司的主官,家世還維持在第一梯隊。
有庚哥那個高妹禦姐媽和張讓的刻意約束,宦官們的族人鄉黨之類的再想沾他們的光就沒那麽容易了。
想當官,都老老實實考科試去。
所以宦官族人故友當官的,西廷那邊倒比東廷多。
那還是靈帝在位時候任用的官員,被二穎一並攜裹去長安了。
軍中則主要是呂大憨批的並州派,徐晃為首以白波係為核心的河東派這兩派為主。
近些年隨著流民大量湧入司並,軍伍中流民出身的兵卒將佐也在增加。
徐榮的幽冀派,高順的青兗派勢力也有增長。
但作為將軍府裏位階最高的驃騎將軍,蹇碩卻知道他們這幫人最重鄉黨的臭毛病,故意將兵卒將校錯開分配。
主官為並州則將校兵卒多分河東和流民係,主官為河東則兵源以並州與流民為主。
主官像徐榮和高順這種,兵源則是並州和司州各郡。
這麽上下製衡之下,也不能說哪個派係能單獨掌控哪支軍力。
隻是按照歸於庚哥陣營的先後,有些派係高級軍官更多一些而已。
這方麵,蹇碩絕對是個謹慎人。
將軍府的將軍們雖然也參與小朝議,對與軍事無關的政務,發表意見向來異常慎重。
再說許攸這樣的方伯臣屬,貿然接觸掌兵之臣也犯忌諱。
真正影響東廷決策的努力,許攸放在了荀氏身上。
而他下手荀氏的媒介,就是荀諶。
拜訪荀諶之時,許攸很快展開了勸誘。
“友若兄便是誌在奉聖,又豈為尋常祝祭?”
一看見荀諶,許子遠就開始跌足歎息,為荀諶不平。
覺得荀諶如此大才卻屈居那些丟了封國的劉姓宗室的養老坑,東廷這邊太不把人才當人才了。
荀諶算是老心髒了,哪裏會吃他這套?
因此頗有風儀的笑了笑,挺雲淡風輕的看他繼續演。
替荀諶抱完屈,許攸又開始替他祖宗抱屈了。
兩漢時候荀子顏子地位其實都比孟子高,庚哥因為不懂才生抬孟子的。
他這一手很多人看來都覺得很謎。
大家各有各的解讀,但這麽長時間下來也慢慢接受了。
特別是博士院的老儒們,越品還真的越覺得孟子有東西。
許攸當然不會提這個,他連顏子和顏姓都不提,反正把孟子和荀子拎出來各種比。
說是夫子為奉聖王理所應當,孟子憑什麽當排在周公與夫子後麵的第三位。
衍仁王應該是衍聖王,該封荀子。
他這都是荀彧當初在博士院跟諸老儒相爭說過的口水話。
荀彧的理由可比許攸更充分更入木三分。
你要對荀彧說這些話,他可能還會為自己的祖宗不平,跟你起共鳴。
但荀諶呢,他看事兒不是這麽看的。
他看得很透,夫子為什麽地位高?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從夫子思想總結出來的君為臣綱這四個字兒。
對維護皇權意義重大,這誰都沒法兒跟他爭。
孟子為什麽被今上抬?
因為他要行所謂仁政,要搞那什麽推舉製,要實現縣一級的國民大會。
所以他需要“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種民本思想。
卻又不能讓這種思想太泛濫,真影響到皇權。
所以孟子隻能被抬到夫子下麵的地位。
他祖宗荀子的思想精神最符合當今的朝政。
所以他哥那種儒皮法骨學術思想的人會被重用。
但他祖宗卻不適合大肆宣揚,因為他祖宗提倡性惡論。
提倡性惡論的目的並不是認為惡行應該獲得原諒和理解。
而是在進一步強調教化和法規的重要性。
用教化來改變惡的本性,讓人向善。用法規來約惡的行為,促其行善。
一直到現代,很多法規紀律和規則的製定,都秉承著以最大惡意推測人的準則。
然後才能限製大家做出這種推測下最壞的行為。
你要以最大善意去揣摩大家?
那好麽我們相信人性的光輝,任何法律和法規都根本沒必要,你隻要製定法律和規則你就是在懷疑人性的善。
可性惡這玩意兒隻能實操,你拎出來說就不合適了。
荀彧寫信跟他弟說過當初跟博士院老儒們相爭的各種論點和論據。
他是想讓荀諶幫他出出主意。
荀諶卻一直在勸他哥接受現實,因為祖宗就合適在這個位置上。
主張性惡論隻能成為實用主義者心中尊敬與信仰的標杆,而不適合被打造成一個供人膜拜的聖人偶像。
雖然荀子或許是對的,但說了真話就是他的汙點。
所以如果說荀氏中什麽人最能接受現在周廟的座次,那必然是荀諶。
許攸居然試圖用這一點來激發他心中的不滿與不平。
荀諶卻如他所願的,露出了些許似乎掩飾不住的憤慨與不甘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