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商道行於冀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 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衛覽倒是不藏私。
他的貨殖書院完全參照他爹當年培養他,以及他培養族中子侄的方式培養學生。
入院學生第一年每天半日須得前往衛氏各種門店生意中充當迎客和僮仆,親手參與經營。
一時因新奇傳為佳話,算是貴族少年們的蒼頭體驗。
一年後根據表現,優秀的可以升為掌櫃,不合格的繼續當迎客僮仆。
貴族少年們初始時覺得新奇,後不耐其苦,紛紛抗議。
但衛覽不為所動。
受不了可以退學,但束修卻是不退的。
於是首期學員最後隻留下了三五個。
衛覽的束修收得貴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每名學生在門店當服務員隻是半日,一般的苦活兒累活都故意留在他們不上崗的半日,由真正的蒼頭僮仆來做。
所以衛氏商鋪其實並不省人工。
但這些貴族少年也差不多多少會接觸一些重活兒,因此了解僮仆蒼頭的辛勞,為的是他們日後不下強人所難的決定。
大多有這一遭經曆,能多體恤下人一些。
這隻是半日。
另外半日,一半的時間衛覽與他延請的各種貨殖家與學員們坐而論道。
專門為他們講解門店經營中遇見的各種疑問,以及店鋪 經營中所立各種規矩的目的和原因。
另一半的時間,則是反複講解以商踐行儒道的道理,力求將以商行儒的思想刻進學員們腦袋裏。
衛覽很看重這個,他是從商人受歧視的年代走過來的,特別擔心會迴到從前。
一直這麽下去,學員們能跟著老師傅把從商各環節經曆一個遍。
而且會跟著成了精的主事者們學到經商的真正竅門。
後世被稱為河東商學院的河東貨殖書院並不設畢業期。
你如果覺得還沒學通可以一直學,隻是每年都要交束修。
三年為期,三年後你就可以憑自己的感覺選擇要不要出師。
從這裏出師的貴族少年,要真從事貨殖那就不再是過往那些拍腦袋出主意讓門下奴仆去兜底的冤大頭了。
而是真正合格且有實操經驗的商人。
最關鍵是這幫丫的家底本來就厚,一時都成為巨賈。
他們又成為了貨殖書院的活招牌。
更兼從底層賤業做起,學生們也能一改平日裏的趾高氣昂與囂張跋扈,與親族相處變得格外謙遜。
於是在學員親長族人嘴裏,也覺得貨殖書院是真的有東西。
一時門庭若市,各地士子趨之若鶩。
學貨殖會讓人變得謙遜,這並不奇怪。
夫子言有教無類,但最有涵養的教師對聰明學生與笨學生態度上都會有細微的差異。
總有學的差的學渣成年之後善待曾經的老師,肚子裏暗笑當年你對誰誰誰那麽好,如今他不也不理你。
大家其實搞錯了,當老師的偏愛學霸們,大抵是因為學霸們更能給他們當老師的成就感,讓他們省心。
並不都是指望以後能獲取什麽迴報。
當然其中也有特例,這就不展開講了。
而一個具備真正成功基因的商人,卻基本都能做到有售無類。
捧高踩低的勢利眼屬於無知蒼頭們的秉性,並不屬於商人。
畢竟明碼標價之下,你有錢沒錢身份高低貴賤跟我沒關係。
同樣的一單購買貴族買並不會比乞兒買帶給他們更多的利潤。
他們如果對有錢有勢的態度更好一些,那大抵是在爭取重複購買或大宗購買的機會。
貴族少年們每日隻到門店半日,當然對持續經營概念較少,求的是自己經手的每一單的成功。
這種條件下對身份低下卑微的家夥態度好一些,他們會受寵若驚更樂於購買。
對有錢有勢的刻意擺低姿態,他們卻往往習以為常,不怎麽吃這一套。
所以貧賤之人反而更受他們歡迎。
久而久之就容易養成對任何人都客氣有禮的習慣。
結合他們的身份,反而容易養成對下有禮而對上倨傲的所謂不畏權貴的“名士風範”。
人人生而平等其實就是一種商業邏輯。
隻要你買得起我的東西我們就是朋友,管你什麽出身什麽身份。
換另一句同樣意思的說法大家或許更能有感觸:有奶就是娘。
連血緣關係都可以無視還不算真正的平等麽?
隨著河東貨殖書院的成功,士林間也有批評之聲。
指責衛覽束修收得太貴,絕了寒族子弟的進取之路。
衛覽腹內冷笑,貨殖本來就是講本錢的事兒,你特麽學成了也沒本錢,學屁啊學?
但他是賣學問的生意人,當然不跟人生閑氣。
幹脆置廣廈,每日實操研習後的坐而論道與商德課程全改成免費的公開課。
缺乏實操和老師傅親手幫帶,隻是紙上談兵聽出來的寒族士子當然差正式學員甚遠。
批評依舊,衛覽又幹脆開放了對寒族子弟每年指定名額的免費資格。
你可以跟貴族子弟們一起就學,但學完之後就不是給我幹活兒一年了,要至少幹五年償學費。
如此坊間議論方休。
但每年免費名額卻是不多,那自然任由衛覽挑選了。
其實絕大多數的寒族子弟有科試出仕的機會,倒並沒有多渴求他這裏的名額。
少數來求免費資格的士子也資質一般,並不能幫衛覽做什麽太大的生意。
他都是隨意挑選了,三年後扔在書院裏用他們熟悉書院規矩的優勢,當帶學員的助教使喚。
期滿之後有些人願意留下,那就一份月例繼續幹,幹得好的還可以升到講師。
能升上去的卻隻是鳳毛菱角。
那些幹滿五年離開的,也沒有混到太如意的。
還是那句話,沒本錢你學個毛線商?
“人嚐言公瞻公藏私,方至於此,卻不知商利是講本錢的。”
座中誇誇其談的,正是河東貨殖書院的三年畢業生,令狐緹令狐文赤。
令狐本來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地名,據《水經·凍水注》載:令狐即猗氏地。
姬昌之子畢公高的後代魏顆得了勝仗,晉景公把令狐一帶賞賜給他做封邑。
魏顆之子魏頡以封地為氏,稱令狐頡,自此有了令狐氏。
這令狐文赤一脈,至今仍居住在河東猗氏縣,也是當地豪族
近些年間,並州商貿漸盛,憑借著領先一截的商業意識與更適應新政的資本,河東皇商多往並州經營。
然而此地為冀州鄴城,這令狐文赤卻是個徹底的投機主義者,他信奉風險越大利潤越足。
因此獨辟蹊徑的跑來了冀州經營。
“彼輩無本,倒怨所學無用,何癡也?”
他為自己的言談做下一句定語。
然後運著夾起一片肉糕,丟入口中草草咀嚼,舉起桌上的白玉酒樽請酒,偏頭以袖遮麵飲下。
說是白玉,其實就是白瓷而已,隻是做工講究,價格堪比白玉了。
他為側席,主席上正是聞喜裴氏的裴綰裴文崇。
裴綰腹內暗諷,汝既知所學可用,公瞻公有言,夫險地可得奇貨,物稀則貴,然若其險不可禦,無異博戲,非商道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危險的地方可以得到珍奇的物品,物品越稀少是越貴的。
但是如果那種風險不可把控的話,那就不是行商,而是賭博了,很可能血本無歸人財兩失。
漢代的賭博叫做博戲。
大抵是來學習的都是貴子,河東貨殖書院傳授的商道並不鼓勵這種太過冒險的商業行為。
可裴綰也沒什麽資格說這句話,因為他這會兒也在鄴城。
他的貨殖書院完全參照他爹當年培養他,以及他培養族中子侄的方式培養學生。
入院學生第一年每天半日須得前往衛氏各種門店生意中充當迎客和僮仆,親手參與經營。
一時因新奇傳為佳話,算是貴族少年們的蒼頭體驗。
一年後根據表現,優秀的可以升為掌櫃,不合格的繼續當迎客僮仆。
貴族少年們初始時覺得新奇,後不耐其苦,紛紛抗議。
但衛覽不為所動。
受不了可以退學,但束修卻是不退的。
於是首期學員最後隻留下了三五個。
衛覽的束修收得貴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每名學生在門店當服務員隻是半日,一般的苦活兒累活都故意留在他們不上崗的半日,由真正的蒼頭僮仆來做。
所以衛氏商鋪其實並不省人工。
但這些貴族少年也差不多多少會接觸一些重活兒,因此了解僮仆蒼頭的辛勞,為的是他們日後不下強人所難的決定。
大多有這一遭經曆,能多體恤下人一些。
這隻是半日。
另外半日,一半的時間衛覽與他延請的各種貨殖家與學員們坐而論道。
專門為他們講解門店經營中遇見的各種疑問,以及店鋪 經營中所立各種規矩的目的和原因。
另一半的時間,則是反複講解以商踐行儒道的道理,力求將以商行儒的思想刻進學員們腦袋裏。
衛覽很看重這個,他是從商人受歧視的年代走過來的,特別擔心會迴到從前。
一直這麽下去,學員們能跟著老師傅把從商各環節經曆一個遍。
而且會跟著成了精的主事者們學到經商的真正竅門。
後世被稱為河東商學院的河東貨殖書院並不設畢業期。
你如果覺得還沒學通可以一直學,隻是每年都要交束修。
三年為期,三年後你就可以憑自己的感覺選擇要不要出師。
從這裏出師的貴族少年,要真從事貨殖那就不再是過往那些拍腦袋出主意讓門下奴仆去兜底的冤大頭了。
而是真正合格且有實操經驗的商人。
最關鍵是這幫丫的家底本來就厚,一時都成為巨賈。
他們又成為了貨殖書院的活招牌。
更兼從底層賤業做起,學生們也能一改平日裏的趾高氣昂與囂張跋扈,與親族相處變得格外謙遜。
於是在學員親長族人嘴裏,也覺得貨殖書院是真的有東西。
一時門庭若市,各地士子趨之若鶩。
學貨殖會讓人變得謙遜,這並不奇怪。
夫子言有教無類,但最有涵養的教師對聰明學生與笨學生態度上都會有細微的差異。
總有學的差的學渣成年之後善待曾經的老師,肚子裏暗笑當年你對誰誰誰那麽好,如今他不也不理你。
大家其實搞錯了,當老師的偏愛學霸們,大抵是因為學霸們更能給他們當老師的成就感,讓他們省心。
並不都是指望以後能獲取什麽迴報。
當然其中也有特例,這就不展開講了。
而一個具備真正成功基因的商人,卻基本都能做到有售無類。
捧高踩低的勢利眼屬於無知蒼頭們的秉性,並不屬於商人。
畢竟明碼標價之下,你有錢沒錢身份高低貴賤跟我沒關係。
同樣的一單購買貴族買並不會比乞兒買帶給他們更多的利潤。
他們如果對有錢有勢的態度更好一些,那大抵是在爭取重複購買或大宗購買的機會。
貴族少年們每日隻到門店半日,當然對持續經營概念較少,求的是自己經手的每一單的成功。
這種條件下對身份低下卑微的家夥態度好一些,他們會受寵若驚更樂於購買。
對有錢有勢的刻意擺低姿態,他們卻往往習以為常,不怎麽吃這一套。
所以貧賤之人反而更受他們歡迎。
久而久之就容易養成對任何人都客氣有禮的習慣。
結合他們的身份,反而容易養成對下有禮而對上倨傲的所謂不畏權貴的“名士風範”。
人人生而平等其實就是一種商業邏輯。
隻要你買得起我的東西我們就是朋友,管你什麽出身什麽身份。
換另一句同樣意思的說法大家或許更能有感觸:有奶就是娘。
連血緣關係都可以無視還不算真正的平等麽?
隨著河東貨殖書院的成功,士林間也有批評之聲。
指責衛覽束修收得太貴,絕了寒族子弟的進取之路。
衛覽腹內冷笑,貨殖本來就是講本錢的事兒,你特麽學成了也沒本錢,學屁啊學?
但他是賣學問的生意人,當然不跟人生閑氣。
幹脆置廣廈,每日實操研習後的坐而論道與商德課程全改成免費的公開課。
缺乏實操和老師傅親手幫帶,隻是紙上談兵聽出來的寒族士子當然差正式學員甚遠。
批評依舊,衛覽又幹脆開放了對寒族子弟每年指定名額的免費資格。
你可以跟貴族子弟們一起就學,但學完之後就不是給我幹活兒一年了,要至少幹五年償學費。
如此坊間議論方休。
但每年免費名額卻是不多,那自然任由衛覽挑選了。
其實絕大多數的寒族子弟有科試出仕的機會,倒並沒有多渴求他這裏的名額。
少數來求免費資格的士子也資質一般,並不能幫衛覽做什麽太大的生意。
他都是隨意挑選了,三年後扔在書院裏用他們熟悉書院規矩的優勢,當帶學員的助教使喚。
期滿之後有些人願意留下,那就一份月例繼續幹,幹得好的還可以升到講師。
能升上去的卻隻是鳳毛菱角。
那些幹滿五年離開的,也沒有混到太如意的。
還是那句話,沒本錢你學個毛線商?
“人嚐言公瞻公藏私,方至於此,卻不知商利是講本錢的。”
座中誇誇其談的,正是河東貨殖書院的三年畢業生,令狐緹令狐文赤。
令狐本來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地名,據《水經·凍水注》載:令狐即猗氏地。
姬昌之子畢公高的後代魏顆得了勝仗,晉景公把令狐一帶賞賜給他做封邑。
魏顆之子魏頡以封地為氏,稱令狐頡,自此有了令狐氏。
這令狐文赤一脈,至今仍居住在河東猗氏縣,也是當地豪族
近些年間,並州商貿漸盛,憑借著領先一截的商業意識與更適應新政的資本,河東皇商多往並州經營。
然而此地為冀州鄴城,這令狐文赤卻是個徹底的投機主義者,他信奉風險越大利潤越足。
因此獨辟蹊徑的跑來了冀州經營。
“彼輩無本,倒怨所學無用,何癡也?”
他為自己的言談做下一句定語。
然後運著夾起一片肉糕,丟入口中草草咀嚼,舉起桌上的白玉酒樽請酒,偏頭以袖遮麵飲下。
說是白玉,其實就是白瓷而已,隻是做工講究,價格堪比白玉了。
他為側席,主席上正是聞喜裴氏的裴綰裴文崇。
裴綰腹內暗諷,汝既知所學可用,公瞻公有言,夫險地可得奇貨,物稀則貴,然若其險不可禦,無異博戲,非商道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危險的地方可以得到珍奇的物品,物品越稀少是越貴的。
但是如果那種風險不可把控的話,那就不是行商,而是賭博了,很可能血本無歸人財兩失。
漢代的賭博叫做博戲。
大抵是來學習的都是貴子,河東貨殖書院傳授的商道並不鼓勵這種太過冒險的商業行為。
可裴綰也沒什麽資格說這句話,因為他這會兒也在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