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土粥賑濟與庚哥的內廠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 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庚哥本來不讚成這麽幹的,他覺得搞得跟東廠西廠和內廠似的。
沒必要,哪裏監管得過來。
手伸得長事兒也多,難免權力太大,那他鹹魚皇帝的位置就又要被人惦記了。
但張讓一句話就讓他打消了阻止的想法。
“總須得給奴等這幫醃臢人,尋些出力的正事。”
“否則一腔心思,難免皆用在宮內,易出奸佞。”
那倒也是,宦官也是要有上升途徑的。
你給點正經事他們做,他們比拚的就是正經事。
如果沒什麽正經事做,那比拚的就是誰更能討好君王後妃。
為了顯出自己的能力作用,難免就會攛掇慫恿後宮各種勾心鬥角。
後宮不勾心鬥角玩兒宮鬥,他們也就是負責服侍的下人。
但一勾心鬥角起來,他們才有機會成為某人的得力心腹體己人物。
如此有這麽幫人煽風點火,後宮哪裏還可能有安寧日子?
所以說士大夫們一邊罵閹人是奸佞,一邊不許閹人沾正經事,硬生生把閹人往隻能做奸佞的路子上推。
但在漢代宦官還有才能表現機會的時候,閹人其實有節操有能力的不少。
譬如蔡倫和畢嵐宋典,搞科研發明和技術這年代也是宦官們的傳統藝能區域。
再譬如太史公,你說那是後來受刑罰才被閹的。
但你琢磨一下荀彧的老丈人唐衡,類似太史公這種人其實在宦官內不少見。
宦官總得有地方發揮家政外的能量,在讓他們把朝堂一團糟和後宮一團糟之間,庚哥果斷選擇了朝堂。
家宅清寧對他來講比什麽都強。
天下,天下是什麽玩意兒?
嗯,標準昏君思維。
庚哥其實也考慮過取消宦官製度,畢竟無端把人搞到傷殘不人道。
他跟張讓商量過這事兒,把張讓感動到老淚縱橫。
一邊口稱陛下仁慈,懂得體恤他們這些奴人的苦楚,一邊斷然拒絕。
他拒絕的話說得庚哥一愣一愣的:“卻還望陛下給吾等天厭之人留條生路罷!”
這話說得的,不是苦楚麽,怎麽還是條生路呢?
說起來跟鬧饑荒的時候賑災施粥,粥裏頭要撒土一樣的道理。
正經能有口吃食的人家,都不願去吃這些裏頭摻著沙土的粥。
所以雖然看似侮辱,卻能排除一大部分湊熱鬧撿便宜的,讓更多真正快餓死的人喝到救命粥。
閹人也是如此。
除了犯法受刑罰的,如果不是實在沒辦法,誰會願意斷了子孫根淨身進宮?
你說一些士紳豪族家不也會為了富貴送旁支子嗣進宮麽?
那誰家會把看重的子嗣割了送進宮?
不都是在家裏不受重視甚至被嫌棄厭惡冷落的那一類子侄麽?
豪門的這類子侄長不大的更多,所以也是一條生路。
包括受刑罰的,若不是閹刑,必是其他更為羞辱更難翻身的刑罰。
所以淨身這個步驟,在張讓的嘴裏就成了粥裏摻的沙子。
不然這機會他們也撈不著,會被別人搶走,導致他們毫無希望悲慘的死去。
後世人認為是殘害的淨身,到張讓嘴裏卻成了皇室對他們這些所謂天厭之人的善行。
這層道理庚哥是沒想到過的,一時心頭倒真的有點不好受。
這世界,真有人能艱難到這等地步麽?
他這話就跟何不食肉糜似的,前世富二代這一世皇子皇帝一路的走上來,還真的不覺得。
於是此事他不再提,宦官的事情任由張讓安排。
有了桓靈二朝被黑出翔的慘痛經曆,加上經曆了小朝廷這麽多騷操作,作為才智之士的張讓再布置就小心很多了。
安排宦官,他不讓這幫人占據什麽關鍵職司擁有什麽實質權利。
全部安排一些典領文書類的活兒,各要緊點的檔案工作全部是宦官在負責。
嚴禁他們伸手管事,都是與人為善踏實本分的模樣。
按照張讓的說法,他們不能再做天子的爪牙了。
否則在當前的形勢式下,真的會被人當做削弱皇權的借口,徹底斬了去。
但他們卻必須做好天子的耳目,讓天子沒那麽容易被蒙蔽,這是他們存在的意義。
就算察覺情弊也不說,也不管,但卻有內部渠道向上匯報匯集起來,送到庚哥案前。
這些情弊都是在檔案裏頭看出來的,所以一查都有實據,不存在汙蔑陷害的可能。
天子如果問責起來,問責的就是尋真司。
具體案件查辦起來也是尋真司與鏡事司負責,是不是汙蔑由士人自己斷定。
他們就是個信息渠道,不涉案件查辦,沒那麽容易被黑。
想法是好的。
庚哥根據自己那點可憐的曆史知識,提了一嘴東廠管錦衣衛,西廠管東廠,內廠管西廠這種無限循環的可能。
當然沒具體說,隻是提了一嘴監察部門被監察,監察監察部門的部門又由誰來監察。
張讓不愧是出了名的才智之士,一點就透。
他琢磨了一陣之後就搞出來了內察三目。
各處文筆檔案宦官皆由二人搭配,二人各出自負責監察的三支宦官隊伍裏頭的兩支,相互製衡互相監視。
彼此還存在業務競爭關係,這樣就可以互相監察不至於無限循環。
三支而不是兩支是防著兩派惡鬥失了分寸,三這個數穩定一些。
庚哥知道了都不得不讚一聲喵喵喵。
這三目的監察宦官還不是隨便一個宦官都能擔當。
初始進宮的宦官從事雜務,還要上文化課讀書識字。
選拔出來聰慧的進入三目,三目之中任事有成業績突出的進入書籍編撰的隊伍。
書籍編撰之中再優中選優,分配到各種宮內職司裏做管事宦官。
經過這些層層選拔之後,送到宮內貴人跟前管事的都是知曉事的穩重之輩。
自是不慮隻會曲意諂媚之人驟然上位,擾亂後宮。
張讓的意思本來是,讓選拔出來的宦官進入三目,對外的名義是用公文的典領文書檔案來鍛煉。
鍛煉完了再去幫忙編撰聖人書。
這樣既隱藏了他們監察的目的,又能用書坊刊發的書籍列名這種榮譽感洗滌這幫人大多有些陰暗的心靈。
但第一層目的被庚哥破了。
庚哥哪裏耐煩去看他們匯集起來的那些匯報?
開始還隻讓張讓撿重要的跟他說說。
後來是聽都懶得聽了,直接讓張讓主管著在宦官中成立了一個專門跟尋真司對接的部門。
根據這些查出來的情弊向尋真司問責。
“此等遮遮掩掩,無非掩耳盜鈴。”他跟張讓說:
“便光明正大些,又能如何?他等監察他人,尚能不受監察乎?”
沒必要,哪裏監管得過來。
手伸得長事兒也多,難免權力太大,那他鹹魚皇帝的位置就又要被人惦記了。
但張讓一句話就讓他打消了阻止的想法。
“總須得給奴等這幫醃臢人,尋些出力的正事。”
“否則一腔心思,難免皆用在宮內,易出奸佞。”
那倒也是,宦官也是要有上升途徑的。
你給點正經事他們做,他們比拚的就是正經事。
如果沒什麽正經事做,那比拚的就是誰更能討好君王後妃。
為了顯出自己的能力作用,難免就會攛掇慫恿後宮各種勾心鬥角。
後宮不勾心鬥角玩兒宮鬥,他們也就是負責服侍的下人。
但一勾心鬥角起來,他們才有機會成為某人的得力心腹體己人物。
如此有這麽幫人煽風點火,後宮哪裏還可能有安寧日子?
所以說士大夫們一邊罵閹人是奸佞,一邊不許閹人沾正經事,硬生生把閹人往隻能做奸佞的路子上推。
但在漢代宦官還有才能表現機會的時候,閹人其實有節操有能力的不少。
譬如蔡倫和畢嵐宋典,搞科研發明和技術這年代也是宦官們的傳統藝能區域。
再譬如太史公,你說那是後來受刑罰才被閹的。
但你琢磨一下荀彧的老丈人唐衡,類似太史公這種人其實在宦官內不少見。
宦官總得有地方發揮家政外的能量,在讓他們把朝堂一團糟和後宮一團糟之間,庚哥果斷選擇了朝堂。
家宅清寧對他來講比什麽都強。
天下,天下是什麽玩意兒?
嗯,標準昏君思維。
庚哥其實也考慮過取消宦官製度,畢竟無端把人搞到傷殘不人道。
他跟張讓商量過這事兒,把張讓感動到老淚縱橫。
一邊口稱陛下仁慈,懂得體恤他們這些奴人的苦楚,一邊斷然拒絕。
他拒絕的話說得庚哥一愣一愣的:“卻還望陛下給吾等天厭之人留條生路罷!”
這話說得的,不是苦楚麽,怎麽還是條生路呢?
說起來跟鬧饑荒的時候賑災施粥,粥裏頭要撒土一樣的道理。
正經能有口吃食的人家,都不願去吃這些裏頭摻著沙土的粥。
所以雖然看似侮辱,卻能排除一大部分湊熱鬧撿便宜的,讓更多真正快餓死的人喝到救命粥。
閹人也是如此。
除了犯法受刑罰的,如果不是實在沒辦法,誰會願意斷了子孫根淨身進宮?
你說一些士紳豪族家不也會為了富貴送旁支子嗣進宮麽?
那誰家會把看重的子嗣割了送進宮?
不都是在家裏不受重視甚至被嫌棄厭惡冷落的那一類子侄麽?
豪門的這類子侄長不大的更多,所以也是一條生路。
包括受刑罰的,若不是閹刑,必是其他更為羞辱更難翻身的刑罰。
所以淨身這個步驟,在張讓的嘴裏就成了粥裏摻的沙子。
不然這機會他們也撈不著,會被別人搶走,導致他們毫無希望悲慘的死去。
後世人認為是殘害的淨身,到張讓嘴裏卻成了皇室對他們這些所謂天厭之人的善行。
這層道理庚哥是沒想到過的,一時心頭倒真的有點不好受。
這世界,真有人能艱難到這等地步麽?
他這話就跟何不食肉糜似的,前世富二代這一世皇子皇帝一路的走上來,還真的不覺得。
於是此事他不再提,宦官的事情任由張讓安排。
有了桓靈二朝被黑出翔的慘痛經曆,加上經曆了小朝廷這麽多騷操作,作為才智之士的張讓再布置就小心很多了。
安排宦官,他不讓這幫人占據什麽關鍵職司擁有什麽實質權利。
全部安排一些典領文書類的活兒,各要緊點的檔案工作全部是宦官在負責。
嚴禁他們伸手管事,都是與人為善踏實本分的模樣。
按照張讓的說法,他們不能再做天子的爪牙了。
否則在當前的形勢式下,真的會被人當做削弱皇權的借口,徹底斬了去。
但他們卻必須做好天子的耳目,讓天子沒那麽容易被蒙蔽,這是他們存在的意義。
就算察覺情弊也不說,也不管,但卻有內部渠道向上匯報匯集起來,送到庚哥案前。
這些情弊都是在檔案裏頭看出來的,所以一查都有實據,不存在汙蔑陷害的可能。
天子如果問責起來,問責的就是尋真司。
具體案件查辦起來也是尋真司與鏡事司負責,是不是汙蔑由士人自己斷定。
他們就是個信息渠道,不涉案件查辦,沒那麽容易被黑。
想法是好的。
庚哥根據自己那點可憐的曆史知識,提了一嘴東廠管錦衣衛,西廠管東廠,內廠管西廠這種無限循環的可能。
當然沒具體說,隻是提了一嘴監察部門被監察,監察監察部門的部門又由誰來監察。
張讓不愧是出了名的才智之士,一點就透。
他琢磨了一陣之後就搞出來了內察三目。
各處文筆檔案宦官皆由二人搭配,二人各出自負責監察的三支宦官隊伍裏頭的兩支,相互製衡互相監視。
彼此還存在業務競爭關係,這樣就可以互相監察不至於無限循環。
三支而不是兩支是防著兩派惡鬥失了分寸,三這個數穩定一些。
庚哥知道了都不得不讚一聲喵喵喵。
這三目的監察宦官還不是隨便一個宦官都能擔當。
初始進宮的宦官從事雜務,還要上文化課讀書識字。
選拔出來聰慧的進入三目,三目之中任事有成業績突出的進入書籍編撰的隊伍。
書籍編撰之中再優中選優,分配到各種宮內職司裏做管事宦官。
經過這些層層選拔之後,送到宮內貴人跟前管事的都是知曉事的穩重之輩。
自是不慮隻會曲意諂媚之人驟然上位,擾亂後宮。
張讓的意思本來是,讓選拔出來的宦官進入三目,對外的名義是用公文的典領文書檔案來鍛煉。
鍛煉完了再去幫忙編撰聖人書。
這樣既隱藏了他們監察的目的,又能用書坊刊發的書籍列名這種榮譽感洗滌這幫人大多有些陰暗的心靈。
但第一層目的被庚哥破了。
庚哥哪裏耐煩去看他們匯集起來的那些匯報?
開始還隻讓張讓撿重要的跟他說說。
後來是聽都懶得聽了,直接讓張讓主管著在宦官中成立了一個專門跟尋真司對接的部門。
根據這些查出來的情弊向尋真司問責。
“此等遮遮掩掩,無非掩耳盜鈴。”他跟張讓說:
“便光明正大些,又能如何?他等監察他人,尚能不受監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