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狸花孫策有心反悔,想立即斬殺了這個二五仔二弟。


    卻又想到他們家發生這種事,如果傳出去他那些仇家會如何笑話。


    那幫豪強本來就一直背後笑話他們家貧賤之戶。


    小狸花好強了一輩子,哪能容忍死後被這麽嘲笑?


    或許是臨死前犯糊塗,他腦子又抽抽了。


    他突然覺得他們孫家父子兩代都是耍力氣玩兒武勇的,卻不免都死於刀兵陰謀。


    難得出這麽個玩兒腦子的,沒準兒基業傳到這個壞種手裏倒能守住。


    總不至於再被人的什麽陰謀詭計算計吧?


    所以據《三國誌-孫討逆傳》記載,小狸花孫策在臨終前,先請張昭等謂曰說:


    “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


    唿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


    “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


    算是莽夫臨終的急智吧?


    根據清代史學家趙一清的說法,這段記錄是照搬《吳錄》的。


    而《吳錄》中小狸花孫策對張昭還有一句話,就是“慎勿北渡”。


    趙一清認為慎勿北渡是守護好江東,不要向中原俯首稱臣的意思。


    然而前麵的話裏頭卻有“觀成敗”的說法,有待價而沽的意思。


    所以這句話未嚐不能做另外一個解釋:不要隨意北伐,看誰要贏了再投過去。


    結合小狸花對碧眼兒的話,小狸花覺得他死之後,碧眼兒也就能守成而無力進取了。


    “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你不如直接點說把弄權謀玩弄人心我不如卿算了,畢竟碧眼兒姓孫名權字二謀。


    善自圖之,更換成耗子尾汁也沒什麽不妥。


    當然這有可能是在過分解讀。


    可《吳曆》裏頭記載小狸花臨終對張昭的話就更值得玩味了:


    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複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即使不能獲勝,慢慢向西退,也沒什麽好憂慮的。


    所謂向西,應該是和江東相對的,在這裏西歸指代的就是渡江北上,迴歸故土。


    可見傳位孫權,小狸花對江東的未來持悲觀態度。


    但卻仍舊堅持要傳位碧眼兒,這裏頭要說沒特別緣由那就怪了。


    他大抵是想用臨終前的態度,感化孫二謀吧?


    “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備崽兒臨終對孔明也說過類似的話,似乎是主君臨終托孤必然的一句客套言語。


    備崽兒說來,當然是婉轉警告諸葛孔明的。


    但孫小狸花說出來,到底是警告張昭還是碧眼兒就不好說了。


    莽夫畢竟是莽夫,他永遠看不懂他那個陰狠的二弟。


    他二弟當時感動了沒有呢?或許感動了吧。


    但最終,《三國誌-孫討逆傳》記載:


    權稱尊號,追諡策曰長沙桓王,封子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


    紹卒,子奉嗣。孫皓時,訛言謂奉當立,誅死。


    碧眼兒不止刻意割裂他與江東的關係,也並沒有善待他的子嗣。


    他的血脈,終於斷絕在他二弟的直係後代之手,借口是他孫子想謀逆。


    碧眼兒的確是善於鼓弄人心的。


    小狸花死後周瑜從鄱陽帶兵趕迴來奔喪,他隨即便開始挑弄起張昭與周瑜的矛盾。


    《吳書 周瑜傳》記載,(孫)策薨,(孫)權統事。(周)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被孫策約束不得外泄他家醜,防範著碧眼兒的張昭,想必對周瑜的誤解也是頗為鬱悶。


    之後張昭為長史,主政;周瑜為中護軍,主兵,便在碧眼兒的操弄下彼此對立起來。


    對“受遺輔佐,功勳克舉”的張昭,《吳書 張昭傳》記載,(孫權曰)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


    捧得高高的,但卻先用孫邵為相,再用顧雍,又用陸遜,張昭落得個終身不相。


    東吳群臣曾推舉張昭做丞相,結果孫權借口“此公性剛”,棄而不用。


    張昭是投降派的頭頭,剛個雞毛啊,這話是紅果果的嘲諷。


    直至等碧眼兒權位漸穩,便開始對張昭各種羞辱。


    碧眼兒晚年,更是大肆清洗張昭後嗣。


    無非是張昭手中握著他的隱秘罷了。


    孫策留給孫權的顧命之所以隻有張昭而沒有周瑜,隻因為周瑜當時帶兵出征平叛不在。


    初時碧眼兒用周瑜打壓張昭,周瑜也有這個聲望。


    周瑜對待孫權,也可謂盡足本分。


    孫策初亡時,群臣輕慢孫權,唯有周瑜帶頭履行臣禮,穩固了孫權的地位。


    《吳書 周瑜傳》記載,是時(孫)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周)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


    周瑜也是為了孫氏的基業嘔心瀝血從無怨言,從無僭越傲慢之舉。


    然而碧眼兒對周瑜雖施恩籠絡,卻始終嚴密提防。


    古人皆有雲,瑜若長壽,恐怕難得善終。


    僅僅是功高震主麽?


    論交情,周瑜跟他哥孫策二人登堂拜母、互通有無。


    二人婚於二喬,結為連襟;孫策克定江東,周瑜居功至偉。


    怕是周瑜跟他哥交情越好,碧眼兒越心頭不得安寧吧?


    不止是周瑜這些跟他哥好的,連他爹留下的那幫老臣,他也始終疑神疑鬼。


    他到底在防什麽,怕什麽?


    如果代入這件事,大抵就能看懂了。


    明主即使內忌,也往往外寬,碧眼兒的忌刻寡恩、外疑內嫉都寫到臉上了。


    且他據江東,無非借時局略有擴土,也盡是依靠他哥給他留下的班底。


    如果說貢獻,不過緩和了孫氏與吳郡四姓朱張顧陸、會稽四姓虞魏孔謝為代表的土著勢力的關係。


    讓他們與淮泗流寓形成有效牽製。


    土著豪強對小狸花孫策抱有敵意,不過是不滿貧賤之戶居然雄踞江東。


    但這是實現占領時候對反抗必要的鎮壓與殺戮。


    統治日久豪強們逐漸接受現實,再加上些懷柔手段,自然能歸己用。


    豪強士族不像那些泥腿子,光腳不怕穿鞋的,擁有的越多越擔心失去。


    以家族為念談不上什麽骨氣,不繼續迫害再分潤點權勢他們很快就能轉變立場。


    說不上什麽太大的成就。


    最離譜的是碧眼兒還非常迷信巫蠱,他爹他哥可都是平叛誅妖辦終身榮譽成員。


    碧眼兒對妖道、術士的寵佞,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


    他一生不曾立後,但晚年卻在“神人授書”的情況下,立罪囚出身的潘氏為首任皇後。


    授書的神人王表,又是個巨騙,乃至被陳壽公開譏諷,貽笑後世。


    《吳書 趙達傳》記載,(孫)權聞(趙)達有(神)書,求之不得,乃錄問其女,及發棺無所得,法術絕焉。


    到晚年,孫權的迷信程度,最終到了“盜掘術士棺槨,求取陪葬神書”的荒謬地步。


    如此荒唐之人,又何以足稱明主?


    何以至於阿瞞會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這般高的評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其實但是榴蓮醬並收藏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