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瞞的脾性,手裏就幾千兵的時候,就敢留二十萬青州黃巾。


    七八萬上好的精卒為什麽要盡數坑殺了呢?


    就算不放心,害怕他們複叛歸袁紹,怕自己控製不住。


    也可以分割成小股派去搞孫策劉表他們。


    心機之蛙一直摸你肚子:因為他也沒糧,養不起。


    畢竟在突襲烏巢之前,他一萬多兵卒都已經糧盡兵乏了。


    《魏書 荀彧傳》記載,(建安)六年,太祖就穀(兗州)東平之安民,糧少,不足與河北(指袁紹)相支。


    坑殺完七萬人,又緩了一年,到第二年時(201)阿瞞試圖再攻紹寶寶時,竟還出現“糧草不足與河北相支”的情況。


    張合在前線跟阿瞞交手了大半年,這點情報他能沒掌握?


    所以烏巢火起張合絕望,覺得冀州無糧所以投曹的邏輯太過荒謬。


    但這些疑團,如果我們把烏巢火起和張合高覽投降之間的時間線拉長,一切就合理了。


    為了誇耀阿瞞的武勳,曹魏有將張合高覽之叛與突襲烏巢畫上直接因果的動機。


    雖然這種直接因果看起來是很有那麽些詭異和不合常理。


    不然合著太祖豁出命去燒了烏巢,隻不過是讓敵軍不得不退去罷了。


    導致勝負之勢逆轉的,居然是敵人的內部矛盾?


    這袁曹大戰之勝全憑撞大運是吧?


    那說出去多不好聽啊。


    所以眾人統一口徑,對外都說是火一起,張合高覽馬上就投降了。


    《荀攸傳》記載,紹將張合、高覽燒攻櫓降,紹遂棄軍走。合之來,(曹)洪疑不敢受。


    張合聽聞淳於瓊兵敗,歸降之意甚急,乃至主動“燒攻櫓”(即攻戰器具),甚至引起了留營守將曹洪的懷疑。


    你很著急投降,著急到還沒有表達自己投降的意思,就先主動把攻營器具燒了降。


    這到底是急啊還是不急啊?


    示之以誠兵卒棄械丟刀不就行了。


    何至於大費周章多出一道燒攻營器具的程序?


    那玩意兒不潑火油可不好燒。


    造假造過了,馬腳就露了。


    所以,其實說實話的反而是張合自己。


    因為大家都撒謊,倒顯得跟眾人口風對不上的他在撒謊了。


    實際是袁紹大軍緩緩退去之後,張合歸營,正逢郭圖進讒。


    他與高覽害怕背此戰不利之鍋,因此才叛降的。


    袁紹內部派係分裂,是許攸叛逃、張合高覽倒戈的直接誘因,這一點確實無可避諱。


    張合出身冀州河間,屬於河北集團的幹將。


    郭圖出身豫州潁川,屬於潁川集團的先鋒。


    河北係與潁川係,均非紹寶寶嫡係。


    紹寶寶本人雖然出身豫州汝南,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其麾下很少汝南人。


    他的元從部曲主要是在京師時候的“奔走之友”,多為荊州南陽人士,最核心的就是逄紀與許攸二人。


    河北係是冀州地區的地頭蛇;潁川係則來自冀州牧韓馥招募的同鄉。


    紹寶寶在冀州寬縱本土大族,也不時利用潁川流寓來牽製他們。


    通過這種雙方的互相牽製,他才能憑借並不多的元從部曲,控製住大局。


    既不被本土豪族架空,也不被潁川流寓攜裹。


    不是雙方的矛盾他調和不得,而是他不能調和。


    因為這兩邊任何一邊坐大或者達成共識,他就隻能拱手。


    在大業得遂之前,他不得不走鋼絲玩兒平衡火中取栗。


    一邊挑撥兩邊爭鬥,一邊通過對外征戰來維持雙方暫時的合作。


    拆分沮授部曲就是一個明例。


    沮授出身冀州廣平(即巨鹿郡),被袁紹征辟為別駕從事,相當於二把手。


    《獻帝傳》記載:(郭)圖等因是譖(沮)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若其浸盛,何以製之?


    (袁)紹疑焉。乃分監軍為三都督,使授及郭圖、淳於瓊各典一軍,遂合而南。


    《後漢書 袁紹傳》:(沮)遂以疾退,(袁)紹不許,而意恨之,複省其所部,並屬郭圖。


    郭圖又進讒言了,而且昏庸的紹寶寶居然又聽了。


    對於袁紹麾下,阿瞞采取的宣傳策略是捧冀州本土而貶潁川流寓。


    所以你經常可以看到潁川流寓在袁紹相關的記載中扮演奸臣。


    反正流寓冀州的那幫潁川人要麽是死絕了要麽是沒得選的投降他了。


    都是無根的浮萍,不像冀州本土派還擁有那麽大的勢力。


    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其實不過是紹寶寶在存心引動雙方互相仇視。


    在郭圖的建議和袁紹的運作下,沮授的部曲,被一分為三,由沮授、郭圖、淳於瓊各統一部。


    最終連沮授的本部,也被郭圖吞並。


    另一個例子便是審配。


    審配出身冀州魏郡,是河北集團的台柱,被袁紹征辟為治中從事,地位與別駕從事(沮授)類似。


    《後漢書 袁紹傳》說:孟岱與(審)配有隙,因蔣奇言於紹曰:


    “配在位專政,族大兵強,且二子在南,必懷反畔。”


    郭圖、辛評亦為然。


    孟岱、蔣奇、郭圖、辛評又都是潁川人。


    官渡之戰,審配二子被阿瞞所擒,他們跟紹寶說審配“族大兵強”,兒子又在阿瞞手裏。


    勸紹寶寶廢了審配的監軍之位。


    在南陽人逄紀(袁紹元從)的運作下,審配僥幸免於禍患。


    紹寶寶讓自己的奔走之友出來裝好人調和呢。


    然而審配也不是傻唄,他心裏清楚著。


    紹寶寶的另一位奔走之友南陽許攸,就是遭到審配陷害設計逼走的。


    《魏書 荀彧傳》: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許)攸怒,叛(袁)紹。


    勞資跟你混,你連勞資的老婆兒子都不能幫勞資保住,還跟你做毛?


    袁紹死後(202),審配立刻設下毒計,進讒讓袁譚殺了逄紀。


    《漢晉春秋》記載,(審配曰)是時兇臣逄紀,妄畫蛇足,曲辭諂媚,交亂懿親,將軍(指袁譚)奮赫然之怒,誅不旋時。


    這當然不是恩將仇報,而是受打壓的本土派對裝和事佬的嫡係的複仇。


    何況嫡係出手也並不比潁川派溫柔。


    在本土派看來,冀州巨鹿名士田豐就是紹寶寶嫡係逄紀弄死的。


    《先賢行狀》記載,(逄)紀複曰:“(田)豐聞將軍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袁)紹於是有害豐之意。


    讒害審配的郭圖與辛評,均出身潁川,自然令睚眥必報的審配懷恨在心。


    《魏書 袁紹傳》記載,及(審)配兄子開城門內(曹)兵……


    (審)忿辛、郭壞敗冀州,乃遣人馳詣鄴獄,指殺仲治(辛評字仲治)家。


    鄴縣城破時(204),審配說皆因辛郭敗壞冀州,屠盡辛評全族,隻有出使曹營的辛毗得以幸免。


    可笑之處在於,真正開城門的是審配的侄子審榮。


    審配卻臨死也要將潁川集團一網打盡。


    由此可知,袁紹麾下的元從集團、潁川集團、河北集團,三家違戾不和,黨同伐異,到了何種地步。


    你若真以為紹寶寶昏庸,那把你放到他的位置上,盡信史書的你可能活不過一章(認真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其實但是榴蓮醬並收藏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