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瞞最終也沒能滿足紹寶寶的願望。


    那或許是阿瞞的錯,也或許是紹寶寶的錯。


    阿瞞錯在他無法獲得超出時間線的出裝速度,在紹寶寶病亡前攻陷鄴城。


    紹寶寶錯在失去爭霸天下的雄心後,太快的衰弱與病死。


    可直至臨終前,紹寶寶也不曾放水。


    他竭盡所能的維持著自己的勢力,維持著麾下的平衡,盡量保持著自己的實力與阿瞞對抗。


    就仿佛他與阿瞞並不是在爭奪這個天下。


    而是在黃昏前的庭院中,於一樹茂密的梧桐下,在縱橫十九道的棋盤上手談。


    他不會相讓。


    因為在初相識的時候,他便犯過這種錯誤。


    那時生性跳脫的阿瞞並不擅長弈術,所以總是輕易的被他擊敗。


    他很喜歡這個剛認識的朋友,很害怕他會氣惱,所以刻意的相讓了。


    阿瞞終於贏了一局,他以為阿瞞會開心。


    可是,一直掛在阿瞞唇角的一份滿不在乎的笑容卻消失了。


    紹寶寶迎來的是阿瞞朝他麵門揮出的一拳。


    正中鼻梁,他鼻血長流。


    突遭重擊下他也惱了,撲上去便與阿瞞廝打。


    他畢竟癡長幾歲,身量尚未長足的阿瞞不是對手。


    但打完之後,阿瞞卻朝他咧嘴笑了:


    “為友便要這般,互相毫不留手。”


    “慣於讓人,是瞧不起誰?”


    他呐呐的迴嘴:“哪個曾相讓與汝?”


    結果阿瞞又惱了:“你辱我愚乎?”


    撲上來又與他廝打在一起。


    從那以後,與阿瞞相爭,他便從未留過手。


    兩人直到筋疲力竭,各自躺倒在地上。


    身上衣袍均已稀爛,彼此鼻青臉腫。


    卻不約而同的忽然同時放聲大笑。


    習慣謹言慎行的他,那一刻胸襟間突然湧出一股此生從未有過的暢意。


    自那日起,阿瞞帶著他橫行京師。


    與浪蕩年少群毆,偷窺嬌娥沐浴,甚至擄走黔首家新嫁娘奸淫。


    “休要驚怕,吾等隻須不被人當場鎖拿,無人敢尋至門楣,家中此等顏麵尚是要的。”


    同樣身為庶子的阿瞞如此告訴他。


    那段時間,他跟著做盡了此生從未曾想過的惡事。


    但是卻覺得暢快。


    他總覺得是阿瞞帶給了他幸運,因為正是與阿瞞相識後,小叔袁隗找到了他。


    與他一番深談,告訴了他族中決定。


    他曾經憤恨過,可後來又覺得那是一個機會。


    否則袁家的支持永不會落到他的身上。


    他結束了他的浪蕩生涯,重新恢複了原本謹守禮節溫潤有禮的模樣。


    隻是卻不再拘謹,胸中自有一股敢於天地賭一局的豪情。


    再遇見阿瞞作惡,他總會笑罵一句:“汝卻又在胡鬧。”


    阿瞞咧著嘴跟他笑:“裝甚,汝初經人事幾許時某都知。”


    不管如何,他們的友情從未變過。


    隻是那時的他們又如何能想到,有一天他們竟能以天下為棋局,酣暢的對弈這麽一迴。


    這一次,他並未留手。


    他差點贏了的。


    但他終於還是輸給阿瞞的那股子狠勁了。


    他從小就覺得自己缺乏的,阿瞞身上那股子橫起來可以不管不顧的狠勁。


    即使他再努力的去維持,他麾下的惡鬥仍舊滑向彼此為仇寇的方向。


    曹袁之戰的轉折點,雖然多被歸於烏巢之戰,實際是在張合、高覽的倒戈。


    《魏書 張合傳》:(袁)紹但遣輕騎救(淳於)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


    烏巢起火後,張合“率重兵攻太祖營”,可知袁紹將剩餘精銳孤注一擲,盡撥於張合麾下。


    同時按《武帝紀》記載,“紹眾大潰”是在“張合降曹”之後,二者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


    張合是河北名將,袁紹集團的台柱子,他的臨陣叛亂,絕不可能是一時興起的偶然事件。


    其中郭圖,是張合倒戈的關鍵人物。


    《魏書 張合傳》中記載:(郭)圖慚,又更譖(張)合曰:“合快軍敗,出言不遜。”合懼,乃歸太祖。


    然而按《魏書 武帝紀》與《魏書 袁紹傳》,張合降曹實屬主動,與郭圖進讒言毫無幹係。


    南朝範曄編撰《後漢書 袁紹傳》時,亦不曾提及郭圖,僅說張合、高覽“聞淳於瓊敗,遂奔曹操”。


    《張合傳》相關記載,明顯與常識相悖。


    張合已經領兵出擊,未曾返迴袁紹大營,他是如何得知郭圖進讒的?


    清代學者薑辰英曾指出,郭圖在此事件中的相關記載,必出自張合家傳(即《別傳》),實屬“自文其醜”。


    也就是說,張合在撒謊,他栽贓郭圖進讒言,是偽裝自己不得已,為自己的主動投降找借口。


    但這就牽扯到另外一個疑問:


    張合一看到淳於瓊兵敗烏巢火起,馬上就想投降了。


    這不就是一時興起的偶然事件了?


    難道他真的仰慕阿瞞已久?


    那他說出來不就完了,順便還能拍阿瞞一記馬屁。


    又何必等烏巢火起,何必造謠郭圖進讒呢?


    搞到他多不情願似的。


    曹老板阿瞞可不是個心眼兒大的人,這不是作死麽?


    有人說戰爭已經持續一年有餘(199-200),且當時已經是冬季十月。


    袁紹所占的冀、青、幽、並四州,緯度都較高。


    相比於曹操治下的兗、豫、徐諸州而言,氣候會更加寒冷。


    因此麵臨的過冬問題也便更加嚴重。


    所以烏巢的糧草,是袁紹軍的最後希望。


    以至於烏巢火起擊潰了張合最後的心理防線,讓他覺得不投降就沒有活路了。


    這也與常理不符。


    就算儲糧盡毀,軍中最起碼也會常備三日到十日之糧。


    總不可能每天埋鍋做飯前才跑去烏巢運糧,運來了大家才做飯吧?


    所以就算重兵攻營不下,袁紹軍也有緩緩退去的時間與機會。


    古代作戰,糧盡兵退是常理。


    沒有任何一種出征,會窮盡屬地儲糧。


    退迴冀州境內,怎麽著都會有軍隊就食的辦法。


    何至使掌握七八萬絕對優勢兵力的張合,要迫不及待的投降隻有一兩萬疲敝之兵的阿瞞?


    兗、豫、徐諸州雖不如冀、青、幽、並四州寒冷,卻也暖不到每年多熟一季糧食的地步。


    他怎麽就肯定阿瞞那邊能有足夠的軍糧?


    仔細梳理《張合傳》,會發現極為隱秘血腥的一些事實。


    張合降曹後,被“授以眾,從攻鄴”。


    張合統率袁軍精銳,麾下本就不乏部曲,如何需要被曹操“授以眾”?


    降曹後,張合部曲已被盡數褫奪。


    這些部曲哪兒去了呢?


    《魏書 袁紹傳》記載,張合降曹後,“袁紹餘眾偽降,曹操盡坑之”


    張璠《漢紀》與《後漢書》記載,袁紹降卒被殺八萬。


    《獻帝起居注》記載,袁紹軍被斬首七萬。


    《資治通鑒》也取七萬之數。


    裴鬆之在為《三國誌》做注時,也稱“諸書皆雲公坑紹眾八萬、或雲七萬”。


    明確使用了“坑”的字眼,可知不是陣前交鋒,而是事後殺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其實但是榴蓮醬並收藏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