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覺變局長史濕身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 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是盧噴噴本來打算給荀家的賞賜。
讓荀彧擔任新版《荀子》的總勘校。
這種署名權一般以往都屬於他和皇甫嵩、朱儁或者張讓趙忠他們的。
另外所有刊發的《荀子》書冊後麵,都加印一頁。
專門講述荀氏獻書的義舉,彰顯荀氏的道德名聲。
並點出荀子理念與朝廷取士標準的相符性。
等於是官方認證教科書了。
果然如荀彧所料,荀子之學在司州四郡大興。
並州那邊也火爆起來。
至於其他州郡,暫時還影響不到。
你不是要興你祖輩學說麽,這樣夠不夠?
盧噴噴雖然欣賞荀彧,其實還不到征辟他為太傅長史的程度。
因為逐漸意識到舉薦製與征辟製的缺陷後,盧噴噴對自己手頭上的人事權力使用很謹慎。
庚哥提出的以試取士的方式,令他眼前一亮。
雖然並不覺得考試就能考出來真才實學,但他也知道總比那靠傳揚和個別人的點評出來的名聲更可靠些。
反正已經在試著搞各級公務員的考核標準了。
盧噴噴也覺得,以實際任事的具體標準與效果來選拔人才,遠比靠名聲來的靠譜。
在他看來考試也就是個敲門磚,讓你獲得任事的資格而已。
如果連考試這麽簡單的標準都通不過,那還是算了。
鑒於這種想法,他希望自己身邊的事務官也是通過實務一步一步考核提升上來的。
而不是自己個人好惡的征辟和親戚朋友的舉薦。
但談話的過程中盧噴噴了解到,荀彧是打算等河南尹取士的時候去考個郎官。
那他對別人的嘉獎,就有點耽誤別人溫習學識考取好成績了。
這會兒荀彧三十一二歲,也差不多成熟了。
盧植覺得他才幹足夠,再從郎官做起有點浪費人才。
因此才給了他個太傅長史的職位。
意思是帶在身邊好好看看,如果真的可靠是想引薦給庚哥的。
說是尊重逐級選拔,但引薦與舉薦對他們已經是近乎本能。
他並沒有意識到這種操作已經違背了他覺得更靠譜的逐級選拔製度。
荀彧也沒想到獻書一事,能讓自己跳過科試直接入仕。
並且這位置還不低。
他不免動了些心思,想讓荀氏其他人也能照他的例子入仕。
但想了想,他還是打消了這種想法。
這是特例,屬於僥幸,不能成為常例。
他必須讓荀氏子孫盡快熟悉科試入仕的晉升之路,不能讓他們心存僥幸的等待捷徑出現。
荀子特別注重教育,所以荀家其實很注意子弟培養。
他相信隻要他們家重視起來了,他們家子弟不會輸給寒族士子。
荀彧丟開學問,最先開始接觸了印書局的具體操作。
雖然作為總勘校,手下任事的都是宦官。
宦官們向來被士人看不起,得了權勢也照樣被人背後鄙夷。
因此得益於印書局一開始以來的風氣,他們對待印刷書籍的書稿校譯這種能讓自己流芳百世的工作,態度無比端正。
都有些虔誠的味道了。
宦官們任事的認真負責,讓荀彧算是開了眼界。
也不得不承認宦官中人才不少。
遇到《荀子》審定校譯中個別拿不準的地方,他們甚至敢跟他這個總勘校吹眉毛瞪眼。
這個沒辦法,噴式作風已經從盧噴噴那裏蔓延到整個東尚書台。
並已經開始有向書局、瓷窯包括籌辦中的皇商行會蔓延的趨勢。
遇見不同意見,不先噴對麵一臉唾沫星子,那體現不出來你認真負責。
好在吵完之後上下尊卑還是有的,意見對立的爭吵不帶到公務之外。
倆拍桌子瞪眼的宦者,休沐時間一到又勾肩搭背去相約喝點小酒的場景,荀彧不是隻見過一次。
勘校如此麻煩,是因為庚哥煩透了那套用之乎者也焉耳矣斷句的方式。
他果斷甩出來了標點符號,作為漢字輔助係統讓經義更為清晰明了。
這個沒人反對,因為漢代已經開始注重句讀了,但卻沒有專門的統一符號。
圓點號、勾識號、黑方號、橫線號、二短橫號和頓號,個人憑借自己的習慣什麽都有。
庚哥拋出後世那套,也隻是等同幫忙規範了一下而已。
但荀氏獻出的卻是古卷,沒有句讀的。
這就牽扯到很多模糊見仁見智的東西明確意義了。
其實古語中這樣的官司不少,最著名的那句話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話已知的就有十八種不同的斷句方式。
而且每一種斷句意思都不同,甚至很多意思還截然相反。
譬如斷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屁民你可以隨便放任他,卻不能讓他知曉太多,標準的愚民政策。
屁民如果能用,你就隨便他;如果不能用,你就用知識思想教化他武裝他。
即使聖人微言大義,也沒有這麽南轅北轍的大義吧?
聖人已經掛了,到底他是什麽個意思,你不把他從墳裏挖出來問怕是難以知曉。
但句子總得斷出來,給個官方認同的規範用法不是?
所以博士院大儒們也好,皇甫嵩盧噴噴也好,連朱儁都沒挑毛病。
都很歡迎庚哥定出來統一的句讀標準。
大儒們自己寫書已經用上統一標點符號了。
一般書籍的勘校,這會兒都是交到博士院由大儒們來斷句打標點的。
他們也有勘校的名號,但遇上個別地方也會爭論不休。
這種爭論可能曠日持久。
為了加快效率,庚哥建議他們遇見不同斷法先不必爭論對錯。
將不同斷句方法羅列出來,由總勘校選擇一種印上。
然後在篇尾備注裏頭注明,還存在其他斷句方式。
作為荀氏學問出眾的家夥,絕大多數斷句荀彧都可以輕鬆決定。
但遇見個別有大儒提出他也沒想到可以如此斷句的地方,未免有些拿不定主意。
這就到了看手底下辦事的宦者互噴的時候。
他們也是各自有觀點的,一頓頓的互噴令荀彧歎為觀止。
雖然他從小受的就是君子溫潤如玉、君子和而不同等等和稀泥的教育。
但荀彧慢慢不得不承認,他越來越有些喜歡這些較真的氣氛了。
是非曲直,總得有個結果。
他甚至養成了看手底下做勘校從事的宦者們互噴,誰噴的精彩就選取誰意見的癖好。
而通過這種接觸,也奇異的令荀彧對宦者的印象改觀了。
不得不說,庚哥搬運,高望改進配方的炭粉運動內褲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為荀彧愛潔,有點潔癖。
要還是一個個身上搞不清會不會有尿騷味的宦者,就算他覺得人家行事作風頗為可敬,心裏也難免鄙夷嫌棄。
整整折騰了小半年,《荀子》總算勘校印刷出版了。
有那篇間接指定《荀子》為官方公務員考試教材的附錄,被四郡以及並州士紳爭相購買自然不必說。
辦完這件事,荀彧開始跟隨在盧噴噴身邊,開始了他正經太傅長史的生涯。
太傅長史,其實就是太傅的秘書長,總攬一切雜務。
雖然盧噴噴很小心保密,但他性格向來大而化之,荀彧又仔細謹慎。
沒多久,荀彧就察覺到了一些端倪。
這日休沐後,荀彧在自家書房,麵對自己勾勾畫畫出來的一大張白紙,失態的驚唿出聲。
身上冷汗竟已是濕透了衣襟。
讓荀彧擔任新版《荀子》的總勘校。
這種署名權一般以往都屬於他和皇甫嵩、朱儁或者張讓趙忠他們的。
另外所有刊發的《荀子》書冊後麵,都加印一頁。
專門講述荀氏獻書的義舉,彰顯荀氏的道德名聲。
並點出荀子理念與朝廷取士標準的相符性。
等於是官方認證教科書了。
果然如荀彧所料,荀子之學在司州四郡大興。
並州那邊也火爆起來。
至於其他州郡,暫時還影響不到。
你不是要興你祖輩學說麽,這樣夠不夠?
盧噴噴雖然欣賞荀彧,其實還不到征辟他為太傅長史的程度。
因為逐漸意識到舉薦製與征辟製的缺陷後,盧噴噴對自己手頭上的人事權力使用很謹慎。
庚哥提出的以試取士的方式,令他眼前一亮。
雖然並不覺得考試就能考出來真才實學,但他也知道總比那靠傳揚和個別人的點評出來的名聲更可靠些。
反正已經在試著搞各級公務員的考核標準了。
盧噴噴也覺得,以實際任事的具體標準與效果來選拔人才,遠比靠名聲來的靠譜。
在他看來考試也就是個敲門磚,讓你獲得任事的資格而已。
如果連考試這麽簡單的標準都通不過,那還是算了。
鑒於這種想法,他希望自己身邊的事務官也是通過實務一步一步考核提升上來的。
而不是自己個人好惡的征辟和親戚朋友的舉薦。
但談話的過程中盧噴噴了解到,荀彧是打算等河南尹取士的時候去考個郎官。
那他對別人的嘉獎,就有點耽誤別人溫習學識考取好成績了。
這會兒荀彧三十一二歲,也差不多成熟了。
盧植覺得他才幹足夠,再從郎官做起有點浪費人才。
因此才給了他個太傅長史的職位。
意思是帶在身邊好好看看,如果真的可靠是想引薦給庚哥的。
說是尊重逐級選拔,但引薦與舉薦對他們已經是近乎本能。
他並沒有意識到這種操作已經違背了他覺得更靠譜的逐級選拔製度。
荀彧也沒想到獻書一事,能讓自己跳過科試直接入仕。
並且這位置還不低。
他不免動了些心思,想讓荀氏其他人也能照他的例子入仕。
但想了想,他還是打消了這種想法。
這是特例,屬於僥幸,不能成為常例。
他必須讓荀氏子孫盡快熟悉科試入仕的晉升之路,不能讓他們心存僥幸的等待捷徑出現。
荀子特別注重教育,所以荀家其實很注意子弟培養。
他相信隻要他們家重視起來了,他們家子弟不會輸給寒族士子。
荀彧丟開學問,最先開始接觸了印書局的具體操作。
雖然作為總勘校,手下任事的都是宦官。
宦官們向來被士人看不起,得了權勢也照樣被人背後鄙夷。
因此得益於印書局一開始以來的風氣,他們對待印刷書籍的書稿校譯這種能讓自己流芳百世的工作,態度無比端正。
都有些虔誠的味道了。
宦官們任事的認真負責,讓荀彧算是開了眼界。
也不得不承認宦官中人才不少。
遇到《荀子》審定校譯中個別拿不準的地方,他們甚至敢跟他這個總勘校吹眉毛瞪眼。
這個沒辦法,噴式作風已經從盧噴噴那裏蔓延到整個東尚書台。
並已經開始有向書局、瓷窯包括籌辦中的皇商行會蔓延的趨勢。
遇見不同意見,不先噴對麵一臉唾沫星子,那體現不出來你認真負責。
好在吵完之後上下尊卑還是有的,意見對立的爭吵不帶到公務之外。
倆拍桌子瞪眼的宦者,休沐時間一到又勾肩搭背去相約喝點小酒的場景,荀彧不是隻見過一次。
勘校如此麻煩,是因為庚哥煩透了那套用之乎者也焉耳矣斷句的方式。
他果斷甩出來了標點符號,作為漢字輔助係統讓經義更為清晰明了。
這個沒人反對,因為漢代已經開始注重句讀了,但卻沒有專門的統一符號。
圓點號、勾識號、黑方號、橫線號、二短橫號和頓號,個人憑借自己的習慣什麽都有。
庚哥拋出後世那套,也隻是等同幫忙規範了一下而已。
但荀氏獻出的卻是古卷,沒有句讀的。
這就牽扯到很多模糊見仁見智的東西明確意義了。
其實古語中這樣的官司不少,最著名的那句話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話已知的就有十八種不同的斷句方式。
而且每一種斷句意思都不同,甚至很多意思還截然相反。
譬如斷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屁民你可以隨便放任他,卻不能讓他知曉太多,標準的愚民政策。
屁民如果能用,你就隨便他;如果不能用,你就用知識思想教化他武裝他。
即使聖人微言大義,也沒有這麽南轅北轍的大義吧?
聖人已經掛了,到底他是什麽個意思,你不把他從墳裏挖出來問怕是難以知曉。
但句子總得斷出來,給個官方認同的規範用法不是?
所以博士院大儒們也好,皇甫嵩盧噴噴也好,連朱儁都沒挑毛病。
都很歡迎庚哥定出來統一的句讀標準。
大儒們自己寫書已經用上統一標點符號了。
一般書籍的勘校,這會兒都是交到博士院由大儒們來斷句打標點的。
他們也有勘校的名號,但遇上個別地方也會爭論不休。
這種爭論可能曠日持久。
為了加快效率,庚哥建議他們遇見不同斷法先不必爭論對錯。
將不同斷句方法羅列出來,由總勘校選擇一種印上。
然後在篇尾備注裏頭注明,還存在其他斷句方式。
作為荀氏學問出眾的家夥,絕大多數斷句荀彧都可以輕鬆決定。
但遇見個別有大儒提出他也沒想到可以如此斷句的地方,未免有些拿不定主意。
這就到了看手底下辦事的宦者互噴的時候。
他們也是各自有觀點的,一頓頓的互噴令荀彧歎為觀止。
雖然他從小受的就是君子溫潤如玉、君子和而不同等等和稀泥的教育。
但荀彧慢慢不得不承認,他越來越有些喜歡這些較真的氣氛了。
是非曲直,總得有個結果。
他甚至養成了看手底下做勘校從事的宦者們互噴,誰噴的精彩就選取誰意見的癖好。
而通過這種接觸,也奇異的令荀彧對宦者的印象改觀了。
不得不說,庚哥搬運,高望改進配方的炭粉運動內褲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為荀彧愛潔,有點潔癖。
要還是一個個身上搞不清會不會有尿騷味的宦者,就算他覺得人家行事作風頗為可敬,心裏也難免鄙夷嫌棄。
整整折騰了小半年,《荀子》總算勘校印刷出版了。
有那篇間接指定《荀子》為官方公務員考試教材的附錄,被四郡以及並州士紳爭相購買自然不必說。
辦完這件事,荀彧開始跟隨在盧噴噴身邊,開始了他正經太傅長史的生涯。
太傅長史,其實就是太傅的秘書長,總攬一切雜務。
雖然盧噴噴很小心保密,但他性格向來大而化之,荀彧又仔細謹慎。
沒多久,荀彧就察覺到了一些端倪。
這日休沐後,荀彧在自家書房,麵對自己勾勾畫畫出來的一大張白紙,失態的驚唿出聲。
身上冷汗竟已是濕透了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