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荀文若看朝局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 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擴大推舉製範圍是盧噴噴提出來的。
他一直心急這個。
這次皇甫嵩朱儁沒反對,是因為對取士河東的擔憂。
這年代鄉土抱團意識太重了。
雖然這次取士說不上官,其實都是吏。
但這些人以後遲早要往上提拔的。
讓這些新興機構全部把持在河東郡士人手中,對朝廷是特別危險的事情。
河東未必不會成為下一個潁川汝南和南陽。
上采虛譽,專作威福。
但他們又清楚,庚哥說取士河東的原因。
因為所謂三代之治的模式下,為了贏得光宗耀祖的推舉,這些地方的士子家族對名聲無比看重。
家世清白在河東郡那就是各士紳家族的命。
涉及到各種實際利益分配。
縣令怎麽對待你們家都跟這個相關。
看重實際名聲,道德自律上頭總歸比其他地方的士子們更高一些。
這次取士河東郡抓到一個作弊的豪族子弟。
沒怎麽懲罰,直接革除了以後考試的資格。
聽說迴去被自家父母活生生杖斃在祖宗祠堂前,他爹媽也在祠堂裏跪足了小半年。
他那一姓的所有人,在四裏八鄉之間都抬不起頭。
以後的士紳大會估計也沒有臉麵去了。
河東一郡出現的各種怪現狀,總體上是向好的。
擱在去河東郡買瓷器的外州商賈迴家鄉吹起來,那就是上古聖賢之地。
這些變化都是推舉製帶來的。
所以要擴大取士範圍,就必須擴大推舉製的實行範圍。
按照朱挑刺的說法:推舉製三年之後,便可移風易俗。
則該地可取士矣。
並州那邊的士紳眼熱,求人說項求到呂布這裏。
忠義呂奉先被家鄉來人好一頓恭維。暈陶陶的跑來找庚哥,要作為並州重臣為家鄉仗義執言。
被庚哥踹著屁股罵,說特麽軍中盡是你們並州子弟,天下獨一份兒你還替並州裝什麽委屈?
這倒是實話。
呂奉先覺得家鄉受了委屈的一腔義憤,頓時如烈火逢暴雨,隻剩青煙。
他這會兒也醒悟過來,自己大概是被家鄉並州那邊派來的那幫老狐狸忽悠了。
是忽悠這詞兒吧?聽陛下說過。
他撓著頭賠著笑,死皮賴臉的捂著屁股躲著要一個期限。
說並州也是陛下您手心兒裏的肉,不能厚此薄彼。
其實依呂奉先的脾氣,明白自己被忽悠了就早不想管了。
奈何在家鄉來客麵前吹了撐天的牛皮,擺了為並州士紳請命的架勢,不拿點結果迴去實在沒法兒交代。
庚哥沒好氣的答複他,那當然要看三郡施行無礙,緩個幾年再在並州推行。
隻這句話,呂大憨批高高興興的就迴去了。
給家鄉人迴話的時候他可就不憨了,狡詐得一批。
說什麽陛下原本隻打算在司州四郡實行的,得他央求才同意等三郡施行無礙,便會在並州推行推舉製。
興推舉製之後便可取士,以後書局瓷窯都會有。
書局瓷窯並州都會有這事兒,是他跟著庚哥參加小朝議勉強聽明白的東西,這會兒變成他求來的了。
到底什麽時候施行,什麽準信兒都沒給,但會施行已經是最大的準信了。
並州來人自然繼續是滿口奉承,號稱迴鄉要並州父老給呂大憨批立廟修生祠,千恩萬謝的迴去了。
還真在五原給呂大憨批修了奉先將軍忠義祠。
來的都是老狐狸,當然不至於被呂大憨批給忽悠住。
但討好了這位陛下身邊的重臣,那是肯定能為並州謀福利的。
誘著憨批多為家鄉幹活兒的胡蘿卜而已。
呂大憨批聽聞了那自然又樂瘋了。
這一係列的改變,共同組成了荀家所關注的河東暗潮。
也是荀彧荀攸二人帶家族子弟在書局外觀望了一整天的原因。
“雖取士河東,亦均為庸吏,會否不必如此在意。”
荀攸是個忠厚人兒。
看著子弟裏有些人跟在他們身側站到腿肚子都快抽筋了,畢竟心疼自家這些俊傑,想勸荀彧先迴去。
荀文若是知道他這個堂侄的脾氣,斜睨了自己身後那群衣絲著錦的子弟,冷冷喝了一句:“肅立。”
腿都站麻了的荀家子弟噤若寒蟬,趕緊一個個規規矩矩站好。
荀彧是個小白臉,且待誰都和和氣氣溫文爾雅。
但自家子弟卻知道,這位叔自幼多受譏諷,骨子裏自有一番陰狠。
荀家這一代,卻是交給了這位掌事的。
所以荀攸也隻能勸一勸而已,決定得荀彧做。
“明日起,爾等皆與我著布衫,攜冷糕,不攜僮仆來此抄書。”
“哪個返迴時嘴上不曾噙著墨,便自行著家法挨上三杖。”
這大抵是因為來的時候,幾位荀家子弟嘲笑過抄書的那幫寒族士子嘴上噙墨的醜態。
“休要輕忽了去,這書局中之書,何日抄盡,何日可不至。”
“每日功課,吾均要校驗的。”
這一番話,說得荀家子弟是滿臉煞白。
有這種條件,不由得他們迴去不嘴角噙墨了。
難道抄書的士子們不曉得可以用水潤筆,為什麽非得用口水?
因為身邊沒有僮仆,就算自己帶水也帶不了太多,畢竟重。
稍稍用一點點水研開墨,其餘水是要留著喝的,毛筆幹了可不就得用口水抿潤麽?
荀彧的一聲喝令之下,荀氏子弟均麵帶苦澀,跟隨在荀彧荀攸身後返迴家宅。
荀家在京師有院子,那還是死去的荀爽任司空前置辦的。
任三公之後在南宮東南角有三公府邸供居住,但在升之前荀家也是要買院子的。
荀彧迴到堂下,方坐下揉了揉腿,喝了一口婢女奉上的茶湯,剛分別的荀攸便來了。
荀彧心知他肯定是來為家中小輩求情的。
果不其然,方才行過禮各自坐下,荀攸便言:
“彼輩年歲尚幼,雖確需磨礪,此番會否責之過重?”
在他看來,小輩笑話幾句寒族士子滿嘴墨的形狀,的確於禮不合。
但訓斥幾句就可以了。
荀彧未免有些小題大做了。
卻聽荀彧歎息一聲,搖頭道:“公達此番大謬矣!”
兩人把話說開,荀攸才知道,荀彧說的大謬不是他認為責之過重。
而是他在周廟書局前的那番話。
“雖取士,亦均為庸吏,文若不必如此在意。”
好一番深談,卻讓荀攸心服口服。
他們荀家的崛起,其實是從荀彧爺爺輩荀淑荀季和開始的。
伯仲叔季,荀淑排老四,怎麽都不可能是長房老大。
就是在那一輩,他們玩兒透了舉薦製。
荀淑是荀子第十一世孫,一輩子其實沒做太高的官,一直在縣令這種等級上來迴轉。
卻在刻意傳播下,德行的高尚與學識的淵博被天下傳頌。
被稱為神君的荀淑據說不喜歡雕章琢句在文字上用功,不注重實際的學識,因此常被俗儒看不起。
但州裏卻稱他有知人之明,當世名賢李固、李膺等都尊崇他為師。
說白了就是擅長走上層路線,在上層人士麵前顯擺表現學問品格,贏得讚賞並因此得名。
也就是在他的操作下,荀家下一輩所謂的荀氏八龍才聞名天下。
號稱“荀氏八龍,慈明無雙”的荀爽荀慈明更是因此做到了三公。
到現在荀氏還在繼續荀淑當年的揚名策略,但荀彧卻認為,時代已經變了。
他們需要轉換玩兒法了。
荀彧道:“寒族將大興矣!”
他一直心急這個。
這次皇甫嵩朱儁沒反對,是因為對取士河東的擔憂。
這年代鄉土抱團意識太重了。
雖然這次取士說不上官,其實都是吏。
但這些人以後遲早要往上提拔的。
讓這些新興機構全部把持在河東郡士人手中,對朝廷是特別危險的事情。
河東未必不會成為下一個潁川汝南和南陽。
上采虛譽,專作威福。
但他們又清楚,庚哥說取士河東的原因。
因為所謂三代之治的模式下,為了贏得光宗耀祖的推舉,這些地方的士子家族對名聲無比看重。
家世清白在河東郡那就是各士紳家族的命。
涉及到各種實際利益分配。
縣令怎麽對待你們家都跟這個相關。
看重實際名聲,道德自律上頭總歸比其他地方的士子們更高一些。
這次取士河東郡抓到一個作弊的豪族子弟。
沒怎麽懲罰,直接革除了以後考試的資格。
聽說迴去被自家父母活生生杖斃在祖宗祠堂前,他爹媽也在祠堂裏跪足了小半年。
他那一姓的所有人,在四裏八鄉之間都抬不起頭。
以後的士紳大會估計也沒有臉麵去了。
河東一郡出現的各種怪現狀,總體上是向好的。
擱在去河東郡買瓷器的外州商賈迴家鄉吹起來,那就是上古聖賢之地。
這些變化都是推舉製帶來的。
所以要擴大取士範圍,就必須擴大推舉製的實行範圍。
按照朱挑刺的說法:推舉製三年之後,便可移風易俗。
則該地可取士矣。
並州那邊的士紳眼熱,求人說項求到呂布這裏。
忠義呂奉先被家鄉來人好一頓恭維。暈陶陶的跑來找庚哥,要作為並州重臣為家鄉仗義執言。
被庚哥踹著屁股罵,說特麽軍中盡是你們並州子弟,天下獨一份兒你還替並州裝什麽委屈?
這倒是實話。
呂奉先覺得家鄉受了委屈的一腔義憤,頓時如烈火逢暴雨,隻剩青煙。
他這會兒也醒悟過來,自己大概是被家鄉並州那邊派來的那幫老狐狸忽悠了。
是忽悠這詞兒吧?聽陛下說過。
他撓著頭賠著笑,死皮賴臉的捂著屁股躲著要一個期限。
說並州也是陛下您手心兒裏的肉,不能厚此薄彼。
其實依呂奉先的脾氣,明白自己被忽悠了就早不想管了。
奈何在家鄉來客麵前吹了撐天的牛皮,擺了為並州士紳請命的架勢,不拿點結果迴去實在沒法兒交代。
庚哥沒好氣的答複他,那當然要看三郡施行無礙,緩個幾年再在並州推行。
隻這句話,呂大憨批高高興興的就迴去了。
給家鄉人迴話的時候他可就不憨了,狡詐得一批。
說什麽陛下原本隻打算在司州四郡實行的,得他央求才同意等三郡施行無礙,便會在並州推行推舉製。
興推舉製之後便可取士,以後書局瓷窯都會有。
書局瓷窯並州都會有這事兒,是他跟著庚哥參加小朝議勉強聽明白的東西,這會兒變成他求來的了。
到底什麽時候施行,什麽準信兒都沒給,但會施行已經是最大的準信了。
並州來人自然繼續是滿口奉承,號稱迴鄉要並州父老給呂大憨批立廟修生祠,千恩萬謝的迴去了。
還真在五原給呂大憨批修了奉先將軍忠義祠。
來的都是老狐狸,當然不至於被呂大憨批給忽悠住。
但討好了這位陛下身邊的重臣,那是肯定能為並州謀福利的。
誘著憨批多為家鄉幹活兒的胡蘿卜而已。
呂大憨批聽聞了那自然又樂瘋了。
這一係列的改變,共同組成了荀家所關注的河東暗潮。
也是荀彧荀攸二人帶家族子弟在書局外觀望了一整天的原因。
“雖取士河東,亦均為庸吏,會否不必如此在意。”
荀攸是個忠厚人兒。
看著子弟裏有些人跟在他們身側站到腿肚子都快抽筋了,畢竟心疼自家這些俊傑,想勸荀彧先迴去。
荀文若是知道他這個堂侄的脾氣,斜睨了自己身後那群衣絲著錦的子弟,冷冷喝了一句:“肅立。”
腿都站麻了的荀家子弟噤若寒蟬,趕緊一個個規規矩矩站好。
荀彧是個小白臉,且待誰都和和氣氣溫文爾雅。
但自家子弟卻知道,這位叔自幼多受譏諷,骨子裏自有一番陰狠。
荀家這一代,卻是交給了這位掌事的。
所以荀攸也隻能勸一勸而已,決定得荀彧做。
“明日起,爾等皆與我著布衫,攜冷糕,不攜僮仆來此抄書。”
“哪個返迴時嘴上不曾噙著墨,便自行著家法挨上三杖。”
這大抵是因為來的時候,幾位荀家子弟嘲笑過抄書的那幫寒族士子嘴上噙墨的醜態。
“休要輕忽了去,這書局中之書,何日抄盡,何日可不至。”
“每日功課,吾均要校驗的。”
這一番話,說得荀家子弟是滿臉煞白。
有這種條件,不由得他們迴去不嘴角噙墨了。
難道抄書的士子們不曉得可以用水潤筆,為什麽非得用口水?
因為身邊沒有僮仆,就算自己帶水也帶不了太多,畢竟重。
稍稍用一點點水研開墨,其餘水是要留著喝的,毛筆幹了可不就得用口水抿潤麽?
荀彧的一聲喝令之下,荀氏子弟均麵帶苦澀,跟隨在荀彧荀攸身後返迴家宅。
荀家在京師有院子,那還是死去的荀爽任司空前置辦的。
任三公之後在南宮東南角有三公府邸供居住,但在升之前荀家也是要買院子的。
荀彧迴到堂下,方坐下揉了揉腿,喝了一口婢女奉上的茶湯,剛分別的荀攸便來了。
荀彧心知他肯定是來為家中小輩求情的。
果不其然,方才行過禮各自坐下,荀攸便言:
“彼輩年歲尚幼,雖確需磨礪,此番會否責之過重?”
在他看來,小輩笑話幾句寒族士子滿嘴墨的形狀,的確於禮不合。
但訓斥幾句就可以了。
荀彧未免有些小題大做了。
卻聽荀彧歎息一聲,搖頭道:“公達此番大謬矣!”
兩人把話說開,荀攸才知道,荀彧說的大謬不是他認為責之過重。
而是他在周廟書局前的那番話。
“雖取士,亦均為庸吏,文若不必如此在意。”
好一番深談,卻讓荀攸心服口服。
他們荀家的崛起,其實是從荀彧爺爺輩荀淑荀季和開始的。
伯仲叔季,荀淑排老四,怎麽都不可能是長房老大。
就是在那一輩,他們玩兒透了舉薦製。
荀淑是荀子第十一世孫,一輩子其實沒做太高的官,一直在縣令這種等級上來迴轉。
卻在刻意傳播下,德行的高尚與學識的淵博被天下傳頌。
被稱為神君的荀淑據說不喜歡雕章琢句在文字上用功,不注重實際的學識,因此常被俗儒看不起。
但州裏卻稱他有知人之明,當世名賢李固、李膺等都尊崇他為師。
說白了就是擅長走上層路線,在上層人士麵前顯擺表現學問品格,贏得讚賞並因此得名。
也就是在他的操作下,荀家下一輩所謂的荀氏八龍才聞名天下。
號稱“荀氏八龍,慈明無雙”的荀爽荀慈明更是因此做到了三公。
到現在荀氏還在繼續荀淑當年的揚名策略,但荀彧卻認為,時代已經變了。
他們需要轉換玩兒法了。
荀彧道:“寒族將大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