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士紳推舉當地官長,他覺得可以出一招,叫做職田製。


    你們自己推舉的官長,總不能要皇家養吧?


    所以想推舉當地官長,那些推舉的家族就得湊出田稅等同這位地方官俸祿的田產出來,轉為公田。


    這就是你們每次行使推舉權得交的推舉費。


    但如果如果你們推舉的這位卸任了,公田咱皇家是不退的。


    就跟ofo小黃車一樣,不給你退押金。


    你再推舉就得再掏。


    當然這不退的玩兒法先不說,等實操的時候再耍不要臉。


    想想看,你們推舉的官員和你們,在當地享有周製裏頭分封列國一樣的自治權喔。


    皇家不幹涉喔,就問你眼饞不眼饞?


    心動不如行動,隻要九毛九,隻要九毛九。


    這麽著當然太慢,所以隻是在前期實行,下來就有後續的了。


    第二招是他跟視頻平台的會員製學的。


    你特麽充了會員,想要提前點映不是還得花錢麽?


    庚哥想的是咱也這麽玩兒,是你的地不是你的地咱們一樣對待。


    公田租出去按照十稅一來算。


    稅和地租合一塊兒打包,就收你出產的十分之一。


    這等同打骨折的降價促銷了,因為實際上當時的公田佃租是十取其三。


    但大部分公田都被當地世家豪族承包去了,他們轉包給佃農收的其實是十取其五。


    時間長了公田還被他們直接侵吞了。


    庚哥的意思是想辦法打擊中間商,禁止賺差價,直接把公田租給農民。


    自己是沒法兒幹的,沒辣麽多人手折騰這個事兒。


    但不是還有世家大族們選出來的地方官,或者說用拳頭逼著當地士紳選他們的軍閥頭子們可以當承包商麽?


    是我皇家的地,把地契都給我拿過來,咱倆談分成,公田佃稅打包價我隻要三分之一。


    也就還是三十稅一,剩下的三分之二是你地方上的。


    不管你找不找得到人種地,都得按這個給我繳。


    別給我玩兒什麽地沒人種荒了沒了搞侵吞。


    我特麽地方都讓你自治了,你不能還要昧我皇家私產的地租吧?


    皇帝家也沒有餘糧啊。


    下來到世家豪族的私田部分,這部分要加稅。


    也加到十稅一。


    有漢一朝的田稅可謂是有史以來最低的。


    荀悅在《漢紀》中說:“古者什一而稅,以為天下之中正也。今漢氏或百一而稅,可謂鮮矣!”


    上古時代起大家的田稅都是收田地出產的十分之一,挺公平了。


    現在漢帝國甚至隻收百分之一,這特麽可是天下罕有。


    宋人周密在《齊東野語》裏頭也說:“自井田法廢,賦名日繁,民幾不聊生。”


    “餘嚐夷考,獨兩漢為最輕,非惟後世不可及,雖三代亦所不及焉。”


    從周朝的井田製度崩壞之後,朝廷收稅的名目越來越花樣繁多,老百姓都活不起了。


    我曾經對曆代曆史進行考證,兩漢的稅賦是最輕的。


    不止後世沒有朝代比得上,連堪稱上古大同理想國的夏商周三代,也跟兩漢沒法兒比。


    百稅一當然是胡扯,雞兒邦硬的那位高祖在一統華夏之後,就定下了什五稅一的田稅標準。


    田稅隻收十五分之一,百分之六點七左右。


    《漢書-食貨誌》記載,漢文帝時候,又數次隻收一半的田稅,也就是三十稅一,還有好多年不收田稅。


    《漢書-本紀》記載,到漢景帝元年,正式頒布詔書“令民半租,三十而稅一”。


    兩漢三十稅一從此成為慣例。


    《後漢書-光武紀》記載:建武六年十二月,詔曰:


    “頃者師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稅……其令郡國收見田租,三十而稅一如舊製。”


    劉秀說打仗的時候沒辦法,我們按照十比一的比例收過稅。


    現在仗打完了,恢複三十稅一的舊製。


    一直到桓靈二朝,還是按照三十稅一在收稅。


    下來是人頭稅,未成年的叫口錢,前期無論男、女收三歲到十五歲的,後期最低年齡改成七歲,每年20錢。


    十五歲以後的人頭稅叫算賦,每人每年120錢,商人和女婢雙倍,女子15歲還沒有出嫁,每年繳納5倍。


    桓靈二朝也沒有加過。


    可以說,在兩漢時代夫妻兩人種百來畝地,日子還是可以過得很滋潤的。


    而且兩漢等於一直是在用最低的田稅,支付著有史以來最高的公務員工資。


    桓靈更是養著兩漢數量最多最龐大臃腫的公務員體係。


    不管你怎麽黑,橫征暴斂以至民不聊生這帽子是絕對扣不到桓靈這兩位身上去的。


    桓靈兩帝的時候唯一一次試圖加稅,是靈帝朝中平二年,南宮雲台大火,南北二宮燒成一片。


    皇帝窩都快燒成白地了,卻根本修不起。


    史書指責靈帝不知修省,居然想興工再築規複原狀。


    合著不是他們自己家,說皇帝不知道將就,居然想返修。


    靈帝宏陛下:我特麽就不想住廢墟,恢複原狀就好,怎麽就窮奢極欲了?


    皇帝都沒地方住了,公務員薪水那可是一分都不少要。


    為這個,加上朝廷財稅實在緊張,靈帝就想天下田稅,每畝地暫時加十文錢。


    荀悅《前漢紀-文帝二年》記載有晁錯的話:“百畝之收,不過三百石。”


    一畝地的收成約莫三石,漢時糧價基本穩定每石100文,每畝10文也就是加收三十分之一。


    朝廷實在沒錢了,短暫恢複一段時間十五稅一。


    滿朝公卿跳起腳來反對,把靈帝跟魯宣王宋哀公那種昏君相比。


    說他聚奪民物,妄興土木,違背聖訓,自蹈危亡。


    不知道的還真以為加了多重的稅呢,連其他朝代正常的什一稅都不到。


    真當他們心疼底層人民?


    這時候土地大頭早就都到世家豪族手裏頭了。


    這幫偽君子問佃農收著50%的租,連三十分之一的稅都拚命想辦法逃。


    你要短暫的再加三十分之一的稅,不是說付不起,就是舍不得給你。


    所以上綱上線罵皇帝。


    反彈太激烈,執行不到一年就取消了。


    靈帝大聰明開始靠賣官鬻爵解決財政問題。


    順便讓各郡縣給他運修宮殿的木頭,到了就讓宦官們檢驗說不合格,讓重新運。


    完了再私底下跟負責運木頭的人說,你運來的這東西我可以再賣給你,交錢就當你重新送了。


    靠這個辦法,擠壓郡縣自留的那部分稅收財力給皇家支撐財政,而不是向底層百姓伸手。


    一直到靈帝死那些宮殿也沒全部複原,故意留著敞口擠壓郡縣財政給國庫輸血呢。


    有這段故事,張讓就又急了。


    說你親爹三十稅一要短暫加到十五稅一都被人罵成了臭頭,還沒加成。


    你倒好,想加到十稅一,這怎麽辦得到?


    結果庚哥嘿嘿的笑,說朕不收啊。


    朕隻是給各州各郡縣建議一下田稅標準而已。


    他們自治,就不能按我們老劉家的規矩來了。


    要是真那種推舉出來的,人家不按這種標準收稅朕也沒辦法。


    但要那種割據軍閥,朕隻要給了這個標準,收上去又是他們自己用。


    你猜他們有理有據有刀兵,會不會強行執行?


    世家豪族跟咱們可以跳,跟勾八大的那幫貨跳就要掂量掂量會不會被屠門滅戶了。


    不得不說,這孫賊一肚子壞水兒,坑人特別在行。


    但要這麽個設想呢,推舉製又得成為前提了。


    張讓心動就得先同意推舉製。


    庚哥的壞水兒還不止這點兒。


    我可以把公田減租當仁政天下推行。


    還能裝模作樣的派公田巡查使,去宣傳檢查各地推舉的自治官員有沒有胡亂給種公田的百姓加稅加租。


    當然不是真查,而是宣傳而已,不然估計派多少都得被人幹死。


    使勁兒宣傳公田稅租打包價就行了,誰不按照這個執行自己壞名聲。


    咱不強迫你,咱就惡心你。


    就讓老百姓知道皇帝陛下有多體恤愛民。


    畢竟生在長在我兔紅旗下,雖然身為萬惡的資產階級富二代,庚哥還是相信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你私有的土地也按公田一樣收稅,你再往上頭加地租,你說你家佃農能願意?


    這就跟某奇藝一樣,如果土地私有就是會員資格。


    我不止照樣收你的提前點映費,你的會員資格還享受不到任何權益。


    你朝佃農收超過10%的田租就是為富不仁敗壞名聲,不超過10%繳了稅你屁都不剩。


    各地割據軍閥也是世家豪族出身,隱田隱口這一套門清,可不會慣著你們。


    你說你要這鐵棒有啥用?哦不!


    你說你要這田地有啥用?


    不如順應底層農民掰掰們的心願,全賣給皇家變成公田算了。


    你看我都不用跟王莽那個狠人一樣殺人流放強製推行,這不就實現土地國有全部轉化為公田了麽?


    最關鍵的內容,還在皇家出錢買田畝這第三招的設計。


    這一招不玩兒好,你是斷各地豪族們傳家興業的生路。


    他們鐵定會跟你魚死網破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其實但是榴蓮醬並收藏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