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二穎斬不斷的鄉愁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 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現代小說裏頭提到古代經常說起金葉子和銀錠子,其實還有很少提到的銅餅子。
之所以華夏古代流行銅製貨幣,是因為銅和青銅本身就屬於貴金屬。
貨幣材質具備流通價值。
當然在製作成天圓地方的銅錢的時候,幣值總會略高於相等重量的金屬。
從漢武開始鑄造的五銖錢,是指其重量為五銖。
銖為重量單位,一兩為二十四銖。
五銖錢少有重量真正達到五銖的,二穎的思路就來自於此。
他開始收集銅器與銅錢,重新鑄造錢幣。
別人是就差五銖一點點,就算你計較也可以理解為鑄錢有損耗。
二穎不。
二穎是能輕多少輕多少。
天圓地方的銅錢恨不得中間的方孔比外邊兒的圓都大。
銅錢的幣麵窄到五銖兩個字都寫不下。
加上他手頭又沒像畢嵐這樣的人才,那錢粗製濫造到慘不忍睹。
二穎覺得,管它呢,還不是當一文錢用。
就這麽拚拚湊湊,用錢抵糧,二穎居然把中都官員的薪水都足額的發下去了。
咱們稍微有點金融常識的現代人都知道,濫發貨幣錢多物少,當然會導致通貨膨脹。
古人不知道啊,所以都把原因歸結到錢的做工材質上頭。
正常銅錢你磨損一些,它還是當一文錢用,根本不影響其法定幣值。
但古人就會覺得自己吃了虧,所以很多不願意收壞錢。
曆史上川蜀因為交通不便,銅錢匱乏,還流行過鐵幣,一樣照常使用影響不大。
可隻要鐵錢流通全國,必然意味著貨幣大量增發,將導致物價騰貴。
古人還是會將原因歸結到錢的品質和材質上頭。
這種觀念就相當於咱們現在堅信,鈔票圖案樣式印刷得更美觀一些,錢就會更值錢,反之則不值錢。
屬於樸素卻錯誤的金融觀念。
二穎足額發了薪水,中都官們很快都發現發下來的錢品相差得離譜。
而且買東西開始貴了起來。
屬於錢幣總量發行太多導致的通膨,跟工藝關係真不大。
這是他們無法理解的。
人們將一切原因歸咎到錢的工藝上頭,所以民間開始將這個稱為惡錢。
並且交易買賣的時候很多時候拒收惡錢。
你想啊,畢嵐督造的四出五銖,壁麵圓潤幣麵清晰製作精美。
就因為模具原因,背麵內方的四個角上各有一條向外圓延伸了一小段的棱線,就被說成導致天下四散的罪魁禍首。
畢嵐被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這種靈帝五銖到今天還有人認為它是“兇錢”。
二穎這種小錢又怎麽逃得過詆毀?
不了解通貨膨脹的人們說,二穎鑄造這種錢敗壞了大漢國運,帶來兇煞之氣,所以導致物價騰貴民不聊生。
民聊不聊生不知道,俸祿都是用這種錢發的官肯定是不聊生的。
怨聲載道那是必然的。
五大兇錢漢末獨占兩席,所以後世人說大漢不亡沒道理。
國祚能不能存,隻看你錢幣鑄造工藝好不好,這很天人感應。
二穎才不在乎。
二穎擦了把汗,媽蛋終於把薪水發下去了。
大漢無限責任公司應該不會倒閉了。
大滿足!!!
白癡一般的微笑!!!
靈帝宏陛下賣官鬻爵瘋狂斂財,董二穎鑄惡錢視財如命瘋狂斂財,都沒好名聲。
到曹老板劉皇叔孫二謀他們終於不貪財了,問題是他們也不用給手下發大漢朝這麽高的足額薪水。
曹魏諸公或開府者這種“一品官”每日工資為五斛,年薪一千八百石。
位特進的大臣身為“二品官”,日薪四斛,一年一千四百六十石。
這薪水都降多少級了,攔腰砍兩半都嫌給多了屬於是。
官員數量還遠少於漢末。
就這都靠了阿瞞派摸金校尉瘋狂挖古墓掘人祖墳發死人財養著。
二穎很艱難的自認為解決了財政問題,於是覺得很幸福。
但沒幸福兩天,煩惱就又來了。
先是河東郡白波穀的白波賊又跑出來作亂了,二穎派已經到了洛陽的牛輔再去征討。
居然大敗而迴。
這段時間的內憂外困,某種離了涼州自己就不行的宿命感,又開始縈繞在二穎心裏。
五月份,反董陣營終於開始幹實活兒了。
原本是在三月,因為二月二穎遷都了。
曹阿瞞在陳留聚了五千兵馬,帶著張邈分給他的一千兵,濟北相鮑信讚助他的兩千兵。
共八千之數,從兗州一路就奔洛陽來了。
結果在汴水河畔的滎陽,阿瞞揮一揮衣袖,就被二穎派出的徐榮給迎頭痛擊了。
張邈派過來襄助的財主門生,就那個阿瞞起兵讚助了大量資財的衛茲,還有鮑信派過來幫忙的親弟弟鮑韜,都在這一仗中被幹死。
阿瞞自己都中了箭,如果不是曹洪冒死救援,阿瞞都得交代在滎陽。
孫堅也動手了。
由於遠離長沙,迫於糧草問題,他被迫與袁術合兵,接受了自封豫州牧的袁術名義上的領導,
到這年冬天,江東猛虎率領兩萬多部隊從荊州南陽郡的魯陽進入了司州河南尹的梁縣。
聞訊的徐榮率胡騎六千,急襲而至,在梁縣東部與孫堅遭遇,並開始激戰。
徐榮出發前就差信使向牛輔求助,讓他急速派兵來援。
牛輔對徐榮這個東北哥們兒還是很配合的。
他派出李傕帶三千羌騎馳援梁東。
已經與徐榮麾下胡騎對戰半個時辰,始終處於下風的孫堅兵馬一見李傕的援軍頓時潰散。
孫堅隻帶著幾十騎親兵突圍,袁術派過來監軍的潁川太守李旻被徐榮活捉,直接扔進鍋裏給煮了。
和這一戰幾乎同時,董越帶著北郊大營的步兵也贏得了一場漂亮的勝利。
那會兒王匡為了配合孫堅的行動,把河內郡的兵馬聚集在了河陽與孟津。
沒打算真打,就裝作要過河威脅洛陽,牽扯一下你的兵力。
董越用一支疑兵出現在平陰,吸引注意。
主力部隊直接從小平津渡河,繞到河內兩支部隊背後,一舉將之全殲。
熹平元年的三場勝利,並沒有打消二穎的不安。
畢竟兩場都是徐榮贏的。
但徐榮是東北銀兒,不是他們涼州人。
二穎欣賞他的才能,讓他成為二穎集團這會兒的五大中郎將之一。
但內心裏始終沒有將他視作自己人。
至於河陽津之戰,在二穎看來王匡在河內郡集結的那就不叫兵,隻不過是拿了刀的農夫。
從兵到將都是未經戰事的土雞瓦狗。
所以這根本算不上一場值得一提的勝利。
二穎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預感。
他預感到他如果不離涼州近些,可能會客死異鄉,屍骸都迴不得隴西。
到二穎這種年歲,有些時候還是真比較迷信。
對這種冥冥中的預感,他深信不疑。
卻還是舍不得這已經到手的權勢。
曆史的慣性發揮作用,二穎冒出了遷都長安的想法。
原本的曆史上二穎自然是想幹就幹,但現在的庚哥不是他那憨批弟弟。
他的手上還有勢力和軍隊。
所以二穎隻能試探性的上了一封奏表,向庚哥提出請求。
不出意外的被庚哥拒絕了。
開什麽玩笑,搬家?
庚哥兩輩子都最討厭搬家了,他是發誓這輩子要宅到死的人物。
但在庚哥的攛掇下,盧噴噴他們同意了庚哥的建議,讓他這麽迴複而二穎:
“太師可攜朝堂西遷,朕當守司東四郡,使京畿不失也。”
你帶著大臣們去西邊長安吧,看好京兆尹,左馮翎和右扶風這三輔。
小皇帝我啊,要守著首都圈兒河東河內河南和弘農其餘四個郡。
二穎怦然心動。
這份奏折的批複,讓他看見了另外一種可能。
之所以華夏古代流行銅製貨幣,是因為銅和青銅本身就屬於貴金屬。
貨幣材質具備流通價值。
當然在製作成天圓地方的銅錢的時候,幣值總會略高於相等重量的金屬。
從漢武開始鑄造的五銖錢,是指其重量為五銖。
銖為重量單位,一兩為二十四銖。
五銖錢少有重量真正達到五銖的,二穎的思路就來自於此。
他開始收集銅器與銅錢,重新鑄造錢幣。
別人是就差五銖一點點,就算你計較也可以理解為鑄錢有損耗。
二穎不。
二穎是能輕多少輕多少。
天圓地方的銅錢恨不得中間的方孔比外邊兒的圓都大。
銅錢的幣麵窄到五銖兩個字都寫不下。
加上他手頭又沒像畢嵐這樣的人才,那錢粗製濫造到慘不忍睹。
二穎覺得,管它呢,還不是當一文錢用。
就這麽拚拚湊湊,用錢抵糧,二穎居然把中都官員的薪水都足額的發下去了。
咱們稍微有點金融常識的現代人都知道,濫發貨幣錢多物少,當然會導致通貨膨脹。
古人不知道啊,所以都把原因歸結到錢的做工材質上頭。
正常銅錢你磨損一些,它還是當一文錢用,根本不影響其法定幣值。
但古人就會覺得自己吃了虧,所以很多不願意收壞錢。
曆史上川蜀因為交通不便,銅錢匱乏,還流行過鐵幣,一樣照常使用影響不大。
可隻要鐵錢流通全國,必然意味著貨幣大量增發,將導致物價騰貴。
古人還是會將原因歸結到錢的品質和材質上頭。
這種觀念就相當於咱們現在堅信,鈔票圖案樣式印刷得更美觀一些,錢就會更值錢,反之則不值錢。
屬於樸素卻錯誤的金融觀念。
二穎足額發了薪水,中都官們很快都發現發下來的錢品相差得離譜。
而且買東西開始貴了起來。
屬於錢幣總量發行太多導致的通膨,跟工藝關係真不大。
這是他們無法理解的。
人們將一切原因歸咎到錢的工藝上頭,所以民間開始將這個稱為惡錢。
並且交易買賣的時候很多時候拒收惡錢。
你想啊,畢嵐督造的四出五銖,壁麵圓潤幣麵清晰製作精美。
就因為模具原因,背麵內方的四個角上各有一條向外圓延伸了一小段的棱線,就被說成導致天下四散的罪魁禍首。
畢嵐被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這種靈帝五銖到今天還有人認為它是“兇錢”。
二穎這種小錢又怎麽逃得過詆毀?
不了解通貨膨脹的人們說,二穎鑄造這種錢敗壞了大漢國運,帶來兇煞之氣,所以導致物價騰貴民不聊生。
民聊不聊生不知道,俸祿都是用這種錢發的官肯定是不聊生的。
怨聲載道那是必然的。
五大兇錢漢末獨占兩席,所以後世人說大漢不亡沒道理。
國祚能不能存,隻看你錢幣鑄造工藝好不好,這很天人感應。
二穎才不在乎。
二穎擦了把汗,媽蛋終於把薪水發下去了。
大漢無限責任公司應該不會倒閉了。
大滿足!!!
白癡一般的微笑!!!
靈帝宏陛下賣官鬻爵瘋狂斂財,董二穎鑄惡錢視財如命瘋狂斂財,都沒好名聲。
到曹老板劉皇叔孫二謀他們終於不貪財了,問題是他們也不用給手下發大漢朝這麽高的足額薪水。
曹魏諸公或開府者這種“一品官”每日工資為五斛,年薪一千八百石。
位特進的大臣身為“二品官”,日薪四斛,一年一千四百六十石。
這薪水都降多少級了,攔腰砍兩半都嫌給多了屬於是。
官員數量還遠少於漢末。
就這都靠了阿瞞派摸金校尉瘋狂挖古墓掘人祖墳發死人財養著。
二穎很艱難的自認為解決了財政問題,於是覺得很幸福。
但沒幸福兩天,煩惱就又來了。
先是河東郡白波穀的白波賊又跑出來作亂了,二穎派已經到了洛陽的牛輔再去征討。
居然大敗而迴。
這段時間的內憂外困,某種離了涼州自己就不行的宿命感,又開始縈繞在二穎心裏。
五月份,反董陣營終於開始幹實活兒了。
原本是在三月,因為二月二穎遷都了。
曹阿瞞在陳留聚了五千兵馬,帶著張邈分給他的一千兵,濟北相鮑信讚助他的兩千兵。
共八千之數,從兗州一路就奔洛陽來了。
結果在汴水河畔的滎陽,阿瞞揮一揮衣袖,就被二穎派出的徐榮給迎頭痛擊了。
張邈派過來襄助的財主門生,就那個阿瞞起兵讚助了大量資財的衛茲,還有鮑信派過來幫忙的親弟弟鮑韜,都在這一仗中被幹死。
阿瞞自己都中了箭,如果不是曹洪冒死救援,阿瞞都得交代在滎陽。
孫堅也動手了。
由於遠離長沙,迫於糧草問題,他被迫與袁術合兵,接受了自封豫州牧的袁術名義上的領導,
到這年冬天,江東猛虎率領兩萬多部隊從荊州南陽郡的魯陽進入了司州河南尹的梁縣。
聞訊的徐榮率胡騎六千,急襲而至,在梁縣東部與孫堅遭遇,並開始激戰。
徐榮出發前就差信使向牛輔求助,讓他急速派兵來援。
牛輔對徐榮這個東北哥們兒還是很配合的。
他派出李傕帶三千羌騎馳援梁東。
已經與徐榮麾下胡騎對戰半個時辰,始終處於下風的孫堅兵馬一見李傕的援軍頓時潰散。
孫堅隻帶著幾十騎親兵突圍,袁術派過來監軍的潁川太守李旻被徐榮活捉,直接扔進鍋裏給煮了。
和這一戰幾乎同時,董越帶著北郊大營的步兵也贏得了一場漂亮的勝利。
那會兒王匡為了配合孫堅的行動,把河內郡的兵馬聚集在了河陽與孟津。
沒打算真打,就裝作要過河威脅洛陽,牽扯一下你的兵力。
董越用一支疑兵出現在平陰,吸引注意。
主力部隊直接從小平津渡河,繞到河內兩支部隊背後,一舉將之全殲。
熹平元年的三場勝利,並沒有打消二穎的不安。
畢竟兩場都是徐榮贏的。
但徐榮是東北銀兒,不是他們涼州人。
二穎欣賞他的才能,讓他成為二穎集團這會兒的五大中郎將之一。
但內心裏始終沒有將他視作自己人。
至於河陽津之戰,在二穎看來王匡在河內郡集結的那就不叫兵,隻不過是拿了刀的農夫。
從兵到將都是未經戰事的土雞瓦狗。
所以這根本算不上一場值得一提的勝利。
二穎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預感。
他預感到他如果不離涼州近些,可能會客死異鄉,屍骸都迴不得隴西。
到二穎這種年歲,有些時候還是真比較迷信。
對這種冥冥中的預感,他深信不疑。
卻還是舍不得這已經到手的權勢。
曆史的慣性發揮作用,二穎冒出了遷都長安的想法。
原本的曆史上二穎自然是想幹就幹,但現在的庚哥不是他那憨批弟弟。
他的手上還有勢力和軍隊。
所以二穎隻能試探性的上了一封奏表,向庚哥提出請求。
不出意外的被庚哥拒絕了。
開什麽玩笑,搬家?
庚哥兩輩子都最討厭搬家了,他是發誓這輩子要宅到死的人物。
但在庚哥的攛掇下,盧噴噴他們同意了庚哥的建議,讓他這麽迴複而二穎:
“太師可攜朝堂西遷,朕當守司東四郡,使京畿不失也。”
你帶著大臣們去西邊長安吧,看好京兆尹,左馮翎和右扶風這三輔。
小皇帝我啊,要守著首都圈兒河東河內河南和弘農其餘四個郡。
二穎怦然心動。
這份奏折的批複,讓他看見了另外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