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潁州世家的登場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 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蹇碩的舉薦按道理,是要先送去何太後那邊行璽蓋章才生效的。
當然得先給庚哥看。
庚哥看到的時候,一口水差點沒噴出來。
張遼?高順?這都是他知道的牛人啊。
張遼不用說,太有名了,想不知道都不行。
至於高順,因為後頭的“陷陣之誌,有死無生”這句話,在網上吹得天花亂墜。
庚哥這樣常年在互聯網上廝混的噴子,當然也會有所耳聞。
倒並沒有欣喜若狂。
因為他一條鹹魚,又不想著建功立業開疆擴土,要這些將才帥才幹毛線啊?
還不如多幾個像呂大憨批這樣個人武力值強到逆天的保鏢。
或者張讓這樣能幹的職業ceo也行,能讓他躺做鹹魚股東。
會用盧噴噴雖說是覺得他講課講得好。
其實未必不是覺得他忠心又有見識,覺得能做張讓的備選。
所以招攬到了張遼高順有什麽用?
還不如多兩個典韋許褚這樣的強力保鏢護衛頭子。
但他自己搞出來了弩槍,也知道就算身邊猛人環聚,還是得靠蹇碩他們一定程度把控住形勢。
作為甩手掌櫃的,當然要全力支持蹇碩的決定。
所以沒意見。
庚哥看完之後蹇碩就送去給何太後蓋章了,聽聞庚哥看過沒意見他禦姐媽也沒遲疑。
畢嵐開始大規模造禦力。
拿武庫中曆年積攢的大黃弩改弩槍這事兒沒啥響動,反正武庫也是在他們手中。
不改不行,這會兒的複合弩弓臂這種東西三年才能造出來一批,等不及隻好拿現成的改。
彈矢十字矢旋風矢之類的有金市來加工,而且這些玩意兒在校場練習能迴收,沒什麽消耗。
不像打仗時候很難找迴來。
不知不覺庚哥這邊的武裝力量大練兵緊鑼密鼓的進行著。
羽林中郎將的職位最終被董二穎的人爭走了,連帶著那八百兵。
二穎很快就調派人手給羽林營又補充滿員了一千八百二十人,自覺占了一個大便宜。
董二穎最近驕橫得很。
他把持了半個涼州,以防衛袁術為名,將原本舊屬人馬源源不斷的調撥進洛陽郊區的營盤裏。
現在手頭上步騎卒總數已經超過五萬了。
蹇碩原本為此憂心忡忡。
所以才這麽敏銳發現庚哥改造出來的弩槍作用。
也這麽迫切且堅決的整軍肅武練新軍。
二穎自覺完全掌控了京師形勢,朝堂上下莫不被其威懾,但心情一直不怎麽好。
因為隨著他權勢愈大,名聲就愈臭了。
之前舉薦楊氏一門二據三公,結果對改善名聲一點兒屁用都沒有。
因為造他謠的根本就不是楊彪這一派,而多為袁氏舊人。
李儒李文優雖然久居邊郡,但隨著逐漸融入京圈兒士大夫的交際圈,也逐漸摸出來了一些端倪。
然後就又攛掇著董卓上書舉薦了時任光祿勳的潁川荀爽來當三公。
在這之前,董二穎已經支使親附他的官員,上奏表說遠在幽州為幽州牧的皇親劉虞兼任太尉太耽誤事兒。
因此推舉劉虞為名義上居三公之上的大司馬,舉薦董卓為太尉了。
泥菩薩何太後和鹹魚庚哥早就準了。
這會兒董卓自己上書,自請辭太尉之職,請司徒黃琬為太尉、司空楊彪為司徒,荀爽為司空。
集體大挪移為荀爽騰位置屬於是。
一方麵楊彪那邊兒也不能得罪了,不然雖然之前黑你的不是楊彪一派,後頭就可以是了。
另一方麵李儒覺得,用荀爽能夠幫助董卓恢複名譽。
二穎權位之心頗重,當然不甘心為了名聲從三公裏頭退下來。
所以這就有他更進一步的圖謀。
親附他的官員馬上跳出來說董太尉大公無私,為了讓朝廷有位納賢不惜退位。
朝廷也不可因此薄待了二穎,所以請封二穎為相國。
這話一出來,朝堂嘩然。
為啥呢,因為兩漢自蕭何曹參之後,已經久不設相國。
後頭呂雉的侄子呂產也當過相國,但那是他外戚專權的時候自封的,不算。
就是因為相國權柄極重,可分國君之權。
不用你同意就能當你半個家。
可以說到這兒二穎的野心已經毫不遮掩了。
但沒辦法,人家的兵馬把控著京師。
跟外戚當權殺皇帝一樣,嘩然歸嘩然也沒人站出來反對。
反對也沒用。
何太後也驚懼了。
但見庚哥前麵坐著還是安安穩穩的不當迴事,於是也泥菩薩了。
所以“朝議即許,自當允之”。
我們娘兒倆繼續苟著看你們鬥,行不行你們商量好就成。
荀家的確是黑董二穎的主力之一。
潁川荀家是儒家三聖孔孟荀三子中荀子的後代,世居潁川。
你要說他們是袁氏門人也算不上。
人荀家自己覺得,跟他們這種名門望族比起來,袁家就是暴發戶。
所以雖然多有利益勾兌,但荀家獨立性還是比較強的。
但作為自命儒聖後嗣,荀家對董二穎殺袁隗這種背主行徑是非常看不慣的。
所以沒少在輿論場上黑他。
而潁川也向來是對整個帝國輿論掌控最強的地方。
因為啥呢,因為荀氏的儒學不純,他們摻雜了很多法家的東西。
後頭荀子被踢出三聖,儒家變成了孔孟二聖也就是因為這個。
別一看法家就以為是現在的法規律條。
法家實際上是最講權謀的學派。
研究律法規矩並鑽空子也是法家的專長。
所以舉薦製的空子就被他們發現了。
舉薦是根據什麽?名聲。
隻要名氣足夠大,就肯定能被舉薦,不用麵試筆試就能當官。
那我們有意識的製造名聲不就行了?
然後有意識的炒作之下,荀氏八龍荀門四鳳三傑之類名士就絡繹不絕的出來了。
你看,老祖宗千把年前都懂得整合宣傳資源,玩兒男團成團出道。
彧肥諶瘦攸聰明,總有一款適合你。
從這時候開始他們就很懂得有目的的把控並運用輿論。
畢竟住得近,他們的騷操作潁川四姓中的其他三姓看得分明。
當然有樣學樣,於是潁川自古就多名士了。
什麽梁上君子啊之類的小故事,其實都是用來炒作的小軟文。
後頭別的地方也學會了,所以孔融讓梨曹衝稱象之類的,你懂的。
再到後頭的魏晉,還是舉薦製,更規範成了九品中正製。
全天下都會了,所以魏晉名士,每多怪誕之舉。
你以為是隨性灑脫,其實人家是為求官,不得已當小醜搏出名。
但這個跟潁川的操作相比,那就是網上拚命作怪博出名的小網紅和經紀公司運營出來的明星之間的差異了。
跟現在的流量時代大差不差,大家都玩兒粉絲效應的。
不同的是你們謀財,人家害命。
哦不,謀官兒。
誰也別高看誰一眼。
一直玩兒到唐朝,後來一看你們這麽玩兒不行啊,隻會讓門閥橫行。
然後才發展出了科舉製。
結果一公平競爭,號稱掌握優勢教育資源所以盛產有能力子弟的門閥瞬間沒了。
漢時潁川名士多官兒也多,家族勢力也大。
以至於潁川世家都可以抱團不拿潁川郡守當幹部了。
搞到有當潁川太守的,甚至需要靠離間他們,才能對地方上稍微有點控製力。
這種特別講權謀的世家向來不講什麽麵皮。
而且不是盧噴噴那種耍無賴但大節不虧的不要麵皮。
五侯之一的汝陽侯唐衡因為是宦官,女兒被士人所輕找不到合適夫婿。
荀家上杆子為繈褓中的荀彧跟人求親,所以定下了娃娃親。
好處照顧都得了,黨錮開始了。
他們倒把握風向,毫不猶豫的跳出來,攻擊宦官叫得最歡脫。
因為唐衡那會兒已經死了,沒人照顧的他們理所當然的也被黨錮了。
這還就算了,黨錮鬧得最兇的時候,張讓的父親死了。
因為他是宦官,潁川士族無人去拜祭。
就是那個玩兒梁上君子的陳寔,專門跑去祭奠。
張讓感念他的情誼,刻意照顧。
陳家黨錮雖然免不了,但潁川陳氏親眷子弟,無一人因黨錮之事下獄身死。
張讓也算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了。
並且國法大原則堅守,小細節上照顧。
這比起陳寔去走一趟祭拜人家父親一場,算是大恩情了吧?
陳寔倒好,迴過頭傳他為全家族不惜自汙,有屈身事豺狼的大智慧。
反正好處名聲他都得了,得你的好處還罵你。
所以李文優還是太年輕。
這樣的潁川世家,哪裏會收了好處就給你傳好名聲?
當然得先給庚哥看。
庚哥看到的時候,一口水差點沒噴出來。
張遼?高順?這都是他知道的牛人啊。
張遼不用說,太有名了,想不知道都不行。
至於高順,因為後頭的“陷陣之誌,有死無生”這句話,在網上吹得天花亂墜。
庚哥這樣常年在互聯網上廝混的噴子,當然也會有所耳聞。
倒並沒有欣喜若狂。
因為他一條鹹魚,又不想著建功立業開疆擴土,要這些將才帥才幹毛線啊?
還不如多幾個像呂大憨批這樣個人武力值強到逆天的保鏢。
或者張讓這樣能幹的職業ceo也行,能讓他躺做鹹魚股東。
會用盧噴噴雖說是覺得他講課講得好。
其實未必不是覺得他忠心又有見識,覺得能做張讓的備選。
所以招攬到了張遼高順有什麽用?
還不如多兩個典韋許褚這樣的強力保鏢護衛頭子。
但他自己搞出來了弩槍,也知道就算身邊猛人環聚,還是得靠蹇碩他們一定程度把控住形勢。
作為甩手掌櫃的,當然要全力支持蹇碩的決定。
所以沒意見。
庚哥看完之後蹇碩就送去給何太後蓋章了,聽聞庚哥看過沒意見他禦姐媽也沒遲疑。
畢嵐開始大規模造禦力。
拿武庫中曆年積攢的大黃弩改弩槍這事兒沒啥響動,反正武庫也是在他們手中。
不改不行,這會兒的複合弩弓臂這種東西三年才能造出來一批,等不及隻好拿現成的改。
彈矢十字矢旋風矢之類的有金市來加工,而且這些玩意兒在校場練習能迴收,沒什麽消耗。
不像打仗時候很難找迴來。
不知不覺庚哥這邊的武裝力量大練兵緊鑼密鼓的進行著。
羽林中郎將的職位最終被董二穎的人爭走了,連帶著那八百兵。
二穎很快就調派人手給羽林營又補充滿員了一千八百二十人,自覺占了一個大便宜。
董二穎最近驕橫得很。
他把持了半個涼州,以防衛袁術為名,將原本舊屬人馬源源不斷的調撥進洛陽郊區的營盤裏。
現在手頭上步騎卒總數已經超過五萬了。
蹇碩原本為此憂心忡忡。
所以才這麽敏銳發現庚哥改造出來的弩槍作用。
也這麽迫切且堅決的整軍肅武練新軍。
二穎自覺完全掌控了京師形勢,朝堂上下莫不被其威懾,但心情一直不怎麽好。
因為隨著他權勢愈大,名聲就愈臭了。
之前舉薦楊氏一門二據三公,結果對改善名聲一點兒屁用都沒有。
因為造他謠的根本就不是楊彪這一派,而多為袁氏舊人。
李儒李文優雖然久居邊郡,但隨著逐漸融入京圈兒士大夫的交際圈,也逐漸摸出來了一些端倪。
然後就又攛掇著董卓上書舉薦了時任光祿勳的潁川荀爽來當三公。
在這之前,董二穎已經支使親附他的官員,上奏表說遠在幽州為幽州牧的皇親劉虞兼任太尉太耽誤事兒。
因此推舉劉虞為名義上居三公之上的大司馬,舉薦董卓為太尉了。
泥菩薩何太後和鹹魚庚哥早就準了。
這會兒董卓自己上書,自請辭太尉之職,請司徒黃琬為太尉、司空楊彪為司徒,荀爽為司空。
集體大挪移為荀爽騰位置屬於是。
一方麵楊彪那邊兒也不能得罪了,不然雖然之前黑你的不是楊彪一派,後頭就可以是了。
另一方麵李儒覺得,用荀爽能夠幫助董卓恢複名譽。
二穎權位之心頗重,當然不甘心為了名聲從三公裏頭退下來。
所以這就有他更進一步的圖謀。
親附他的官員馬上跳出來說董太尉大公無私,為了讓朝廷有位納賢不惜退位。
朝廷也不可因此薄待了二穎,所以請封二穎為相國。
這話一出來,朝堂嘩然。
為啥呢,因為兩漢自蕭何曹參之後,已經久不設相國。
後頭呂雉的侄子呂產也當過相國,但那是他外戚專權的時候自封的,不算。
就是因為相國權柄極重,可分國君之權。
不用你同意就能當你半個家。
可以說到這兒二穎的野心已經毫不遮掩了。
但沒辦法,人家的兵馬把控著京師。
跟外戚當權殺皇帝一樣,嘩然歸嘩然也沒人站出來反對。
反對也沒用。
何太後也驚懼了。
但見庚哥前麵坐著還是安安穩穩的不當迴事,於是也泥菩薩了。
所以“朝議即許,自當允之”。
我們娘兒倆繼續苟著看你們鬥,行不行你們商量好就成。
荀家的確是黑董二穎的主力之一。
潁川荀家是儒家三聖孔孟荀三子中荀子的後代,世居潁川。
你要說他們是袁氏門人也算不上。
人荀家自己覺得,跟他們這種名門望族比起來,袁家就是暴發戶。
所以雖然多有利益勾兌,但荀家獨立性還是比較強的。
但作為自命儒聖後嗣,荀家對董二穎殺袁隗這種背主行徑是非常看不慣的。
所以沒少在輿論場上黑他。
而潁川也向來是對整個帝國輿論掌控最強的地方。
因為啥呢,因為荀氏的儒學不純,他們摻雜了很多法家的東西。
後頭荀子被踢出三聖,儒家變成了孔孟二聖也就是因為這個。
別一看法家就以為是現在的法規律條。
法家實際上是最講權謀的學派。
研究律法規矩並鑽空子也是法家的專長。
所以舉薦製的空子就被他們發現了。
舉薦是根據什麽?名聲。
隻要名氣足夠大,就肯定能被舉薦,不用麵試筆試就能當官。
那我們有意識的製造名聲不就行了?
然後有意識的炒作之下,荀氏八龍荀門四鳳三傑之類名士就絡繹不絕的出來了。
你看,老祖宗千把年前都懂得整合宣傳資源,玩兒男團成團出道。
彧肥諶瘦攸聰明,總有一款適合你。
從這時候開始他們就很懂得有目的的把控並運用輿論。
畢竟住得近,他們的騷操作潁川四姓中的其他三姓看得分明。
當然有樣學樣,於是潁川自古就多名士了。
什麽梁上君子啊之類的小故事,其實都是用來炒作的小軟文。
後頭別的地方也學會了,所以孔融讓梨曹衝稱象之類的,你懂的。
再到後頭的魏晉,還是舉薦製,更規範成了九品中正製。
全天下都會了,所以魏晉名士,每多怪誕之舉。
你以為是隨性灑脫,其實人家是為求官,不得已當小醜搏出名。
但這個跟潁川的操作相比,那就是網上拚命作怪博出名的小網紅和經紀公司運營出來的明星之間的差異了。
跟現在的流量時代大差不差,大家都玩兒粉絲效應的。
不同的是你們謀財,人家害命。
哦不,謀官兒。
誰也別高看誰一眼。
一直玩兒到唐朝,後來一看你們這麽玩兒不行啊,隻會讓門閥橫行。
然後才發展出了科舉製。
結果一公平競爭,號稱掌握優勢教育資源所以盛產有能力子弟的門閥瞬間沒了。
漢時潁川名士多官兒也多,家族勢力也大。
以至於潁川世家都可以抱團不拿潁川郡守當幹部了。
搞到有當潁川太守的,甚至需要靠離間他們,才能對地方上稍微有點控製力。
這種特別講權謀的世家向來不講什麽麵皮。
而且不是盧噴噴那種耍無賴但大節不虧的不要麵皮。
五侯之一的汝陽侯唐衡因為是宦官,女兒被士人所輕找不到合適夫婿。
荀家上杆子為繈褓中的荀彧跟人求親,所以定下了娃娃親。
好處照顧都得了,黨錮開始了。
他們倒把握風向,毫不猶豫的跳出來,攻擊宦官叫得最歡脫。
因為唐衡那會兒已經死了,沒人照顧的他們理所當然的也被黨錮了。
這還就算了,黨錮鬧得最兇的時候,張讓的父親死了。
因為他是宦官,潁川士族無人去拜祭。
就是那個玩兒梁上君子的陳寔,專門跑去祭奠。
張讓感念他的情誼,刻意照顧。
陳家黨錮雖然免不了,但潁川陳氏親眷子弟,無一人因黨錮之事下獄身死。
張讓也算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了。
並且國法大原則堅守,小細節上照顧。
這比起陳寔去走一趟祭拜人家父親一場,算是大恩情了吧?
陳寔倒好,迴過頭傳他為全家族不惜自汙,有屈身事豺狼的大智慧。
反正好處名聲他都得了,得你的好處還罵你。
所以李文優還是太年輕。
這樣的潁川世家,哪裏會收了好處就給你傳好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