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洛陽城中的明爭暗鬥
廢話三國:董卓你得支棱起來啊 作者:其實但是榴蓮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誰也沒想到,袁術辣個傻缺居然在汝南舉起了反旗。
當然沒有直指皇帝,而是將目標指向了二穎和宦官。
他宣稱所謂首倡逆亂是宦官與董二穎聯合誣陷和誹謗他。
他們隻是要殺宦官,並不曾要造反。
他要保存袁家,要替在洛陽的袁氏滿門族人複仇,要為大將軍平反,所以不得不起兵。
盧植他們雖然已經用了袁紹分袁氏之勢,但仍舊有不少忠心於袁氏門生故舊投入袁術的麾下。
更有不少仇視宦官,無法接受庚哥宦官鷹犬爪牙論的士人,或明或暗的給他幫助。
卻是被盧植不幸言中了,果然這幫小娘養的不恨宦官就得恨皇帝。
憑借袁氏的影響力,袁術一時興兵號稱十萬。
以汝南為中心,豫州全州淪陷,並兗州陳留、山陽、濟陰,荊州南陽、江夏,揚州九江、廬江等地也受到了侵占滋擾。
路中悍鬼終於如願的接替了袁紹,扛起了反宦官的大旗。
這怕是已經盡墨的袁氏頭頭腦腦們,當初機關算盡要推袁紹出來當棄子時所不曾料到的。
據稱袁術白布纏額,終日咒罵不休嚎哭不止,日夜操練兵馬,誓言要攻入洛陽,盡誅諸宦及取二穎闔族首級。
倒是袁紹,默不作聲的接受了渤海太守的官職,悄悄去上任。
他那邊,其實也聚集了不少沒那麽激進的袁氏門人故舊的支持。
隻是洛陽平叛之名,卻讓頗多昔日好友與他反目。
他們果然將袁術掀起的那場名為誅宦的圍攻皇宮的大戲的失敗,歸咎於袁紹的無能。
倒還好,隨著那份奏表被有心之人公開,至少他沒有背上背叛士人背叛家族投降宦官的惡名。
但他的斬殺十二逆首,被認為是這場剿滅宦官戰役失敗的關鍵原因。
若那些中堅將佐尚在,即使他袁紹逃走,那支誅宦大軍何至於不堪一戰便做鳥獸散?
就是他袁紹對皇家還心存幻想,過分軟弱,自毀幹城,才導致了那次由袁術掀起的反宦官盛事的功敗垂成。
他的臨陣逃走,被人嘲笑著他負天下大望,卻如此怯懦與不敢戰。
袁紹很想站出來跟他們對噴,說你們倒是試試,以當時的軍心士氣,對抗一下董二穎從邊郡帶過來的百戰之兵。
但他始終不發一言,因為他知道,那些人不在意事實。
他們隻是在單純的宣泄情緒而已。
自己反駁,隻會讓他們噴得更歡。
他開始在渤海招兵買馬,廣納賢人,準備找機會為自己正名。
好在他的沉默,也為他贏得了一些好感。
加上一些老成持重之輩,都很理解他的處理方式。
所以倒算不上是徹底的聲名狼藉。
因袁術的造反,以不放心洛陽與皇室的安全為名,董二穎和他的兵馬也賴在了洛陽,不肯迴隻剩一半的涼州上任。
參照著呂布牧並州的模式,他也派屬官迴了涼州,糾集自己當初所招攬的內附羌胡與匈奴舊部兵馬,並絡繹不絕的派來了洛陽。
二穎在內附的羌胡及匈奴諸部中本來就很有威望。
《後漢書,董卓列傳》記載,二穎“少嚐遊羌中,盡與豪帥相結。”
“後歸耕於野,諸豪帥有來從之者,卓為殺耕牛,與共宴樂。”
“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千餘頭以遺之,由是以健俠知名。”
少年的時候經常去羌胡之地遊玩,跟很多羌胡及匈奴草原部族的首領認識。
後來迴家鄉種地的時候,那些草原部族有來拜訪的,二穎家裏沒肉,把自家耕牛殺了招待他們。
那些部族首領感念他的恩情,迴去後送了他各種牲畜數千頭。
第二次起複的時候,袁隗就是看重他在羌胡之地的威望,才叫袁滂帶上他,還給他封了個破虜將軍。
三次官途二次起複,二穎也早就明白了,自己的根在涼州。
有諸多羌胡匈奴諸部襄助,他在涼州無往不利。
第一次跟張奐第二次跟張溫袁滂,帶著草原諸部他都能拿下諸多軍功。
然而一離開涼州,他就開始倒黴。
特別是黃巾之亂那次,帶著盧植的舊部他連黃巾賊那種烏合之眾都打不過。
所以不管朝廷怎麽征調,他都不願意離開涼州。
草原部族不可能跟他遷徙,他就算帶人走,又能帶走多少諸部健兒?
這會兒朝廷讓他當了涼州州牧。
他終於又跟他熟悉的草原諸部聯係上了,當然就不停有願意為他效力的胡兵源源不斷歸於他的麾下。
二穎托詞恐賊從他處來,始終隻在洛陽城郊紮營,不肯去河南郡前線防守。
朝廷隻好囑河南尹自行加強戒備,密切觀察豫州袁術賊的動向。
或許是有高人指點,這一次袁術嘴上喊得兇,但進攻司州地界卻始終沒見行動。
反而全力侵擾周邊擴充地盤。
二穎不去平叛,朝廷要剿滅袁術一時也無能為力。
由於作為袁氏門人,二穎屠了袁氏滿門,他的名聲也臭完了。
那群惡毒的士人開始編造各種謠言。
說什麽他與權宦們朋比為奸,宦官為了招待他竟然讓他留宿皇宮,安排後妃宮女供他淫樂,還讓他夜宿龍床。
說得跟親眼見似的。
為了安撫離鄉的草原健兒,二穎每日去城郊軍營與他們飲宴,宴罷方迴洛陽城內的驃騎將軍府。
然後就有人傳他在洛陽做路中悍鬼,任意馳騁車馬。
路人避讓不及撞死也是被白撞死,所以百姓避讓他的車駕如避蛇蠍。
真當京兆尹和糾察百官的司隸校尉是假的?
傷到京兆百姓京兆尹豈不參他?
作為監察司州之地包括中都官在內文武百官的監察刺史,司隸怕是巴不得他做出這等事,掀出去替自己揚名。
他沒飆車倒被說成飆車,路中悍鬼袁長水當年在洛陽飆車飆到天下皆知也沒見有人處分。
更離譜的是,十月份聚集在河東郡白波穀的黃巾餘孽作亂,二穎接軍令派自己的部將牛輔去剿滅。
將士們擊退了賊寇,帶著斬首功勳凱旋迴洛陽,居然被傳成了去周邊郡縣搶劫財貨屠殺平民為樂。
受謀主李儒李文優勸諫,二穎決定交好諸多士人中有號召力的頂級大佬。
他向皇帝陛下舉薦時任太中大夫的楊彪為司空,逃迴來的豫州州牧黃琬為司徒。
何太後和庚哥從善如流的接受了舉薦。
楊彪可是反宦官派的中堅人物,隻是在庚哥朱雀闕發言後跳得沒那麽兇了。
翻出當年掀翻王甫的舊經驗,他開始搜集朝中大宦官們的罪證。
隻是剩下這幾個罪證還真的不好找。
找到也就是些門客親眷的違法事實,楊彪總擔心打草驚蛇,壓著沒報。
他也沒想到董二穎居然會舉薦他當三公。
這下子楊家可就也四世三公,真正追平了已經滿門盡墨的袁家了。
他爹楊賜,他爺爺楊秉,他祖爺爺楊震都當過太尉。
而黃琬雖然作為統籌軍政大權的豫州牧,丟了豫州。
可是袁氏在豫州經營日久,這也不是他的罪過。
更關鍵的是,黃琬當年因為陳蕃一事丟官後,是楊彪他爹楊賜向先帝舉薦得到複用的,也算是楊氏門人。
其實還是示好於楊彪。
但李儒也是個二把刀,他根本沒搞清楚,楊家一向和袁家明爭暗鬥。
為了搶當時第一名門的名號狗腦子都快打出來了。
作為袁氏自己培養出來的門客,二穎屠了袁氏,楊彪幸災樂禍的偷笑還來不及,又怎麽會去黑他?
有那功夫他不如暗中多寫幾封書信,繼續慫恿袁術那二缺,把袁氏推到真正的萬劫不複。
當然沒有直指皇帝,而是將目標指向了二穎和宦官。
他宣稱所謂首倡逆亂是宦官與董二穎聯合誣陷和誹謗他。
他們隻是要殺宦官,並不曾要造反。
他要保存袁家,要替在洛陽的袁氏滿門族人複仇,要為大將軍平反,所以不得不起兵。
盧植他們雖然已經用了袁紹分袁氏之勢,但仍舊有不少忠心於袁氏門生故舊投入袁術的麾下。
更有不少仇視宦官,無法接受庚哥宦官鷹犬爪牙論的士人,或明或暗的給他幫助。
卻是被盧植不幸言中了,果然這幫小娘養的不恨宦官就得恨皇帝。
憑借袁氏的影響力,袁術一時興兵號稱十萬。
以汝南為中心,豫州全州淪陷,並兗州陳留、山陽、濟陰,荊州南陽、江夏,揚州九江、廬江等地也受到了侵占滋擾。
路中悍鬼終於如願的接替了袁紹,扛起了反宦官的大旗。
這怕是已經盡墨的袁氏頭頭腦腦們,當初機關算盡要推袁紹出來當棄子時所不曾料到的。
據稱袁術白布纏額,終日咒罵不休嚎哭不止,日夜操練兵馬,誓言要攻入洛陽,盡誅諸宦及取二穎闔族首級。
倒是袁紹,默不作聲的接受了渤海太守的官職,悄悄去上任。
他那邊,其實也聚集了不少沒那麽激進的袁氏門人故舊的支持。
隻是洛陽平叛之名,卻讓頗多昔日好友與他反目。
他們果然將袁術掀起的那場名為誅宦的圍攻皇宮的大戲的失敗,歸咎於袁紹的無能。
倒還好,隨著那份奏表被有心之人公開,至少他沒有背上背叛士人背叛家族投降宦官的惡名。
但他的斬殺十二逆首,被認為是這場剿滅宦官戰役失敗的關鍵原因。
若那些中堅將佐尚在,即使他袁紹逃走,那支誅宦大軍何至於不堪一戰便做鳥獸散?
就是他袁紹對皇家還心存幻想,過分軟弱,自毀幹城,才導致了那次由袁術掀起的反宦官盛事的功敗垂成。
他的臨陣逃走,被人嘲笑著他負天下大望,卻如此怯懦與不敢戰。
袁紹很想站出來跟他們對噴,說你們倒是試試,以當時的軍心士氣,對抗一下董二穎從邊郡帶過來的百戰之兵。
但他始終不發一言,因為他知道,那些人不在意事實。
他們隻是在單純的宣泄情緒而已。
自己反駁,隻會讓他們噴得更歡。
他開始在渤海招兵買馬,廣納賢人,準備找機會為自己正名。
好在他的沉默,也為他贏得了一些好感。
加上一些老成持重之輩,都很理解他的處理方式。
所以倒算不上是徹底的聲名狼藉。
因袁術的造反,以不放心洛陽與皇室的安全為名,董二穎和他的兵馬也賴在了洛陽,不肯迴隻剩一半的涼州上任。
參照著呂布牧並州的模式,他也派屬官迴了涼州,糾集自己當初所招攬的內附羌胡與匈奴舊部兵馬,並絡繹不絕的派來了洛陽。
二穎在內附的羌胡及匈奴諸部中本來就很有威望。
《後漢書,董卓列傳》記載,二穎“少嚐遊羌中,盡與豪帥相結。”
“後歸耕於野,諸豪帥有來從之者,卓為殺耕牛,與共宴樂。”
“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千餘頭以遺之,由是以健俠知名。”
少年的時候經常去羌胡之地遊玩,跟很多羌胡及匈奴草原部族的首領認識。
後來迴家鄉種地的時候,那些草原部族有來拜訪的,二穎家裏沒肉,把自家耕牛殺了招待他們。
那些部族首領感念他的恩情,迴去後送了他各種牲畜數千頭。
第二次起複的時候,袁隗就是看重他在羌胡之地的威望,才叫袁滂帶上他,還給他封了個破虜將軍。
三次官途二次起複,二穎也早就明白了,自己的根在涼州。
有諸多羌胡匈奴諸部襄助,他在涼州無往不利。
第一次跟張奐第二次跟張溫袁滂,帶著草原諸部他都能拿下諸多軍功。
然而一離開涼州,他就開始倒黴。
特別是黃巾之亂那次,帶著盧植的舊部他連黃巾賊那種烏合之眾都打不過。
所以不管朝廷怎麽征調,他都不願意離開涼州。
草原部族不可能跟他遷徙,他就算帶人走,又能帶走多少諸部健兒?
這會兒朝廷讓他當了涼州州牧。
他終於又跟他熟悉的草原諸部聯係上了,當然就不停有願意為他效力的胡兵源源不斷歸於他的麾下。
二穎托詞恐賊從他處來,始終隻在洛陽城郊紮營,不肯去河南郡前線防守。
朝廷隻好囑河南尹自行加強戒備,密切觀察豫州袁術賊的動向。
或許是有高人指點,這一次袁術嘴上喊得兇,但進攻司州地界卻始終沒見行動。
反而全力侵擾周邊擴充地盤。
二穎不去平叛,朝廷要剿滅袁術一時也無能為力。
由於作為袁氏門人,二穎屠了袁氏滿門,他的名聲也臭完了。
那群惡毒的士人開始編造各種謠言。
說什麽他與權宦們朋比為奸,宦官為了招待他竟然讓他留宿皇宮,安排後妃宮女供他淫樂,還讓他夜宿龍床。
說得跟親眼見似的。
為了安撫離鄉的草原健兒,二穎每日去城郊軍營與他們飲宴,宴罷方迴洛陽城內的驃騎將軍府。
然後就有人傳他在洛陽做路中悍鬼,任意馳騁車馬。
路人避讓不及撞死也是被白撞死,所以百姓避讓他的車駕如避蛇蠍。
真當京兆尹和糾察百官的司隸校尉是假的?
傷到京兆百姓京兆尹豈不參他?
作為監察司州之地包括中都官在內文武百官的監察刺史,司隸怕是巴不得他做出這等事,掀出去替自己揚名。
他沒飆車倒被說成飆車,路中悍鬼袁長水當年在洛陽飆車飆到天下皆知也沒見有人處分。
更離譜的是,十月份聚集在河東郡白波穀的黃巾餘孽作亂,二穎接軍令派自己的部將牛輔去剿滅。
將士們擊退了賊寇,帶著斬首功勳凱旋迴洛陽,居然被傳成了去周邊郡縣搶劫財貨屠殺平民為樂。
受謀主李儒李文優勸諫,二穎決定交好諸多士人中有號召力的頂級大佬。
他向皇帝陛下舉薦時任太中大夫的楊彪為司空,逃迴來的豫州州牧黃琬為司徒。
何太後和庚哥從善如流的接受了舉薦。
楊彪可是反宦官派的中堅人物,隻是在庚哥朱雀闕發言後跳得沒那麽兇了。
翻出當年掀翻王甫的舊經驗,他開始搜集朝中大宦官們的罪證。
隻是剩下這幾個罪證還真的不好找。
找到也就是些門客親眷的違法事實,楊彪總擔心打草驚蛇,壓著沒報。
他也沒想到董二穎居然會舉薦他當三公。
這下子楊家可就也四世三公,真正追平了已經滿門盡墨的袁家了。
他爹楊賜,他爺爺楊秉,他祖爺爺楊震都當過太尉。
而黃琬雖然作為統籌軍政大權的豫州牧,丟了豫州。
可是袁氏在豫州經營日久,這也不是他的罪過。
更關鍵的是,黃琬當年因為陳蕃一事丟官後,是楊彪他爹楊賜向先帝舉薦得到複用的,也算是楊氏門人。
其實還是示好於楊彪。
但李儒也是個二把刀,他根本沒搞清楚,楊家一向和袁家明爭暗鬥。
為了搶當時第一名門的名號狗腦子都快打出來了。
作為袁氏自己培養出來的門客,二穎屠了袁氏,楊彪幸災樂禍的偷笑還來不及,又怎麽會去黑他?
有那功夫他不如暗中多寫幾封書信,繼續慫恿袁術那二缺,把袁氏推到真正的萬劫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