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單純比較成年人的平均壽命,新英格蘭地區的成年人,仍然有著巨大的優勢。


    在新英格蘭地區,一個成年人,通常能夠活到70歲,這一數字,甚至比後世很多國家和地區都要高。


    如俄羅斯2016年,男性平均預期壽命僅為66.5歲。


    而在弗吉尼亞地區,卻很少有定居者,能夠過上45歲生日。


    氣候看起來是影響因素之一。


    弗吉尼亞地區吸引移民的一個原因,在於其亞熱帶氣候,可以大規模種植煙草等經濟作物。


    但較高的溫度,也會帶更多的疾病,比如,容易在夏季通過蚊子傳播的瘧疾,以及腸道傳染病屬性的痢疾。


    參照我國曆史上,溫帶屬性的北方政權,曾經談虎色變的將長江及其以南地區,描述為“煙瘴之地”,這種現象並不難理解。


    與之相比,新英格蘭地區溫涼的氣候,大大降低了傳染病的發生,使得無論是兒童存活率,還是成年人的預期壽命,都得顯著提高。


    然而,將人口問題僅僅歸因於氣候,肯定是不夠客觀的。


    從對馬薩諸塞灣移民工作的描述中,相信大家也已經感覺到,真正在這場人口競賽中,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是“人”。


    尤其是當你們看到,馬薩諸塞灣公司會為每一批移民,準備3名醫生時,就更應該相信,他們為維護健康所做的努力。


    那到底是什麽深層次的原因,讓清j徒和新英格蘭地區,成為了米國的起點。


    你們中的蒙人同胞應該聽說過,一個老人在臨終前,掏出一把筷子,讓兒子們折的故事吧?


    講這個故事的人,往往都隻從“一根筷子容易折斷,一把筷子不容易折斷”的情節中,理解了合力的重要性,


    卻大多沒有注意到,這個合力是怎麽產生的,又或者說,到底是什麽讓筷子們聚攏成一把。


    放在這個故事裏,這個合力就是“親情”。


    人類與其它生物最本質區別是什麽?答案是“意識x態”。


    意識x態的解讀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z治,但歸根結底就是人類,對世間諸事的想法和認知。


    從這個角度說,“親情”也是一種意識x態,並且是人類最原始的意識x態。


    一個人類群體要想形成合力,需要以共同的“意識x態”為基礎。


    重點在於人類的“意識x態”並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受社會環境影響而形成的。


    以“親情”這種最原始的意識x態來說,不同的社會環境下,其涵蓋的範圍並不完全一致。


    在母係社會的環境下,父子之間大概率是沒有“親情”觀念的。


    而在一夫多妻的環境下,源自父係的血緣關係,很多時候,並不能成為兄弟間和諧相處的基礎。


    對於人類整體來說,意識x態的複雜化不是壞事,最起碼,它讓人類之間的“合力”,擁有近乎無限的想象空間。


    三人成眾,人類社會的本質,是由一個個天然形成的小社群組成的,大多數情況下是家庭。


    問題在於,兩個“3”放在一起,未必就一定會產生合力。


    如果在它們之間放的是減號,那麽結果就會是“0”;如果放的是加號,答案則是“6”。


    而如果是乘號,甚至把其中一個“3”,理解為立方數的話,結果又大不相同。


    以此來說,數量並不是衡量一個人類群體,是否更擁有力量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因素。


    理解了這一點,你們就會明白,為什麽曹操經常願意看到,他對麵的敵人越多越好。


    又為什麽,總有征服者,能夠戰勝數量超出他們n倍的國家和m族。


    迴到米國和清j徒的話題上來。作為“自由世界的旗手”,米國文化中所具備的個體性、自由性,通常被過度放大。


    這倒也不奇怪,畢竟,後世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米國文藝人,是這一特性的最大受益者。


    在相關文藝創作中,這種放大符合自身的利益。


    而當米國需要對外擴張影響力時,政府也更願意標榜自己的開放性。


    然而,人類之所以能夠進入文明時代,說到底是因為比別的生物更有組織性。


    意識x態也好,政府也罷,它們的存在,都是為了提升這種組織性。


    換句話說,如果當年米國的清j徒文化,隻是培養出了一群自由、散漫的“無政府主義者”,是斷然不可能成就後來的米國的。


    從“馬薩諸塞灣公司”的移民組織中,大家已經感受到清j徒文化中,所帶有的強烈集體性。


    現在,讓我們迴到問題的源點,去看看英國乃至西歐,是如何在16世紀的宗j改革中,一步步裂變的。


    作為意識x態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宗j在人類文明史中,所發揮的作用無出其右。


    “一s教”則是,這一意識x態發展的頂峰。


    在彌合不同族群意識x態以形成合力的問題上,排它性的“一神”x仰,在技術上最為簡單,也最容易普及。


    當然,長期來看,這種以宗j為粘合劑的努力,並不能徹底拉近,彼此在地緣基本麵上距離。


    最終你們會發現,即使在某一曆史階段,意識x態的統一,看起來獲得了成功,但接下來,


    勢必又會以各種“修正主義”的形式,變異出與基本麵貼合的j派差異。


    實際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即使不摻雜任何利益因素,一個意識x態也會自然分裂。


    這使得z治家們所麵對的,往往隻是一道選擇題。


    比如,曾經被阿l伯人征服,但文明史更長、地緣獨立性強的波斯人,在脫離阿l伯人的統治之後,


    就隻需要選擇不太被,阿l伯主流社會所接受的“什葉派”立國,便可以彰顯自己的d立性了。


    在jd教的曆史上,曾經經曆過兩次大分裂。


    一次是公元11世紀的東、西j會大分裂。


    由此誕生了,立足歐洲東部的“東正j”,以及覆蓋西歐的“羅馬tz教”。


    另一次,則是我將要講解的,發生於16世紀的新、舊j大分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