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印度港口,不僅是很多阿拉伯航海家抵達印度的首站,也是15世紀初鄭和船隊,繼續向非洲阿拉伯海岸航行的起點。


    這位偉大的航海家,甚至在第七次航海之時病故於古裏,結束了他乃至整個華夏文明的古代航海史。


    鄭和並不是第一個抵達古裏的華夏人。


    在他之前,生活在元朝時期的華夏人汪大淵,已經隨船隊完成了,他的個人印度洋之旅(著有《島夷誌略》)。


    這位天朝航海家的知名度,遠不如鄭和大的原因,在於主導元朝海上貿易,並打通航路的,是那些服務於蒙古人的色目商人。


    汪大淵作為隨行人員的探索之旅,很難有地緣層麵的意義。


    雖然鄭和及我朝,能夠爆發如此強的遠洋航海能力,無疑是建立在,元朝海上貿易興旺的基礎上,


    同時,鄭和的船隊中,也有許多水手為之服務,但作為我朝政府的官方組織背景,


    決定了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壯舉,屬於華夏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沿著鄭和甚至汪大淵的航海之旅,解讀從天朝到非洲東海岸航線的地緣結構,應該更能激發國人的自豪感。


    比如,就有研究者認為,汪大淵曾經到過澳洲,發現澳洲的功勞應該記在國人頭上。


    然而,問題在於,汪大淵即使到過澳洲,於後來的世界地緣格局,也沒有任何影響,更何況他隻是隨行人員。


    鄭和的突破雖然有意義,但於華夏文明來說,隻是一個意外。


    我朝的航海史,也在鄭和身故之後,宣告終結,甚至為了避免後人仿效。


    文官們認為是勞民傷財,與國家無益,而銷毀了航海資料。


    其實真正的目的在於,士紳集團不容許國家和小民插手航海,和他們搶奪財源。


    因為這幫人的破壞,所以非常遺憾,我們失去了改變世界的機會。


    相比之下,從歐洲那些,強盜航海家的探索之旅來看,能夠讓我們更加深刻的了解,後世的世界是怎麽形成的。


    迴到馬拉巴海岸上來。


    馬拉巴海岸,是位於西高止山脈與印度洋之間,那條狹長沿海平原帶的南段。


    這條為德幹高原圍邊的山脈,位於後世印度果阿邦南部的中點,與印度洋的距離最近,


    天然將整條沿海平原,分割成了鏡像效果般的兩部分。


    其中北段大部份,屬於馬哈拉斯特拉邦(南端為果阿邦)。


    南段則是我所說的“馬拉巴海岸”,大部屬喀拉拉邦(北部屬卡納塔克邦)。


    馬拉巴海岸的主體m族,是泰米爾人的近親,“馬拉巴人”(馬拉雅拉姆語)。


    這一地區最早的政權代表,是與朱羅、潘地亞,爭奪古泰米爾地區霸權的“哲羅”國。


    馬拉巴人開始顯現出d立的m族屬性,是在公元9世紀中葉。


    一方麵,朱羅帝國開始崛起,並長期稱霸南印度,打破了哲羅國舊有的統治結構。


    另一方麵,阿拉伯帝國興起後,商人建立了一係列斯瓦希裏城邦,將貿易線覆蓋至,包括東非海岸在內的整個北印度洋。


    基於地理位置和結構,背山麵海的馬拉巴海岸,成為了商人,登陸印度的首選之地。


    這些商人的到來,為馬拉巴人和他們的語言,注入了新的元素。


    背山靠海的狹長海岸,一般是很難一家獨大,而是容易產生一係列貿易城邦的。


    這些貿易城邦,彼此之間的競爭以及開放性,更能夠促進貿易的繁榮。


    就馬拉巴海岸來說,卡利卡特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南部距其150公裏處的“柯欽”。


    在我朝的記載中,在柯欽立國的城邦,被譯作“柯枝”。


    哲羅國的統治解體之後,以古裏國、柯枝國為代表的,以貿易立國的城邦,開始出現在地緣z治舞台上,並接受朱羅帝國的統治。


    海外貿易的日漸昌盛,也使得立足於馬拉巴海岸的“國家”,不再糾結於參與南印度霸權的爭奪。在維賈亞納加爾王國稱霸南印度後,這些城邦也轉而臣屬於,這個新的印度j大國。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維賈亞納加爾王國(毗奢耶那伽羅),在意識x態上,


    跟北方的蘇丹國們是死敵,但在具體的宗j政策上,卻十分的寬鬆。


    事實上,北方那些蘇丹國,一般也不會,強迫治下之民改變x仰。


    這本質上,與印度複雜的地緣結構有關,寬容的宗j政策,有助於新統治秩序的快速建立。


    對於以貿易立國的馬拉巴海岸來說,寬容性顯得更為明顯也更重要。


    在整個阿拉伯海周邊地區,都為所據的情況下,土地狹小的馬拉巴海岸,在經濟上,


    比之南印度其它地區,更依賴於與商人的合作。


    好在對南印度產生地緣z治威脅的,是從北方而來的突厥人,包括部分普什圖人,


    而海上貿易的對象,則主要為阿拉伯人,包括部分波斯人。


    兩者之間,最起碼在z治上,不是利益共同體。


    就像不能簡單認為,同為tz教徒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就利益一致一樣。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又必須適應地緣環境。


    由此,在馬拉巴海岸,也出現了一種奇特的景象,那就是古裏、柯枝等城邦,最上層及最底層的,


    民眾的地緣屬性為x仰印度j,也包括佛教等本土宗j的達羅毗荼人。


    經濟及政府機構的運作,卻由x仰的阿拉伯人所掌控,這種妥協,甚至影響到了當地的飲食結構。


    無論是徒所忌食的豬肉,還是印度j徒所尊奉的“神牛”,都不會出現在,當地上層社會的菜譜之中,羊就沒那麽幸運了。


    事實上,在朱羅帝國崩潰之前,商人對整個北印度洋貿易,並沒有達到壟斷的程度。


    最起碼,在南印度和m加拉灣地區,同樣以貿易立國的朱羅,曾經做得風生水起。


    問題在於,的建立,本來就帶有很強烈的商業基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