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孤島般存在的密宗x仰相比,綠教x仰所能夠帶來的資源,無論從哪方麵來說都要更多,


    也更有利於維持m加拉地區,相對印度j地區的d立性。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m加拉本身,具有的“陸-海”貿易樞紐地位,


    在整個印度洋乃至東南亞、東亞海上貿易,為綠教徒所壟斷的時代。


    綠教徒身份,將極大減輕m加拉經濟,所需付出的信任成本。


    現在,我們知道了,m加拉綠化的選擇,是一個,基於其特殊地緣z治經濟位置,


    受陸、海兩條傳播方向,尤其是前者共同影響,而做出的選擇。


    由此,我甚至可以認為,如果歐洲勢力,能夠在密宗時代結束時,強勢介入南亞次大陸的話,


    後世的“m加拉國”將很有可能,會成為一片孤懸於此的jd教之國。


    帕拉王朝與東南亞,也有十分緊密的貿易關係,乘著東北季風南下、西南季風迴歸的m加拉商人,


    同樣,將馬來之地,視為重要的貿易中轉地。


    擊敗帕拉王朝,並奪取m加拉地區的出海口,為朱羅帝國的“環m加拉灣”貿易帝國,補上了最後一塊拚圖。


    值得一提的是,在擊敗帕拉王朝之後,朱羅人曾一度,把s都遷往m加拉,想在北印度有所作為。


    朱羅帝國有此野心,很大程度源自於它的宗j屬性。


    從地緣z治角度來說,朱羅在11世紀上半葉的三次擴張,幫助其,完成了從一個地區性大國,


    向“帝國”的升級,包括:南下並吞斯裏蘭卡的僧伽羅國。


    東進擊敗馬來群島的三佛齊國;北上奪取帕拉王朝在m加拉的出海口。


    這三個王國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佛教王國,而朱羅則是印度j王國。


    因此,這一地緣z治層麵上的擴張,很大程度上,也代表著印度j的強勢複興,


    更讓南印度的達羅毗荼人,第一次認為自己,能夠成為是印度j和全印度保護者。


    不過,前麵我們也說了,以朱羅帝國的地緣特點來說,想一統整個印度,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能夠在這片大陸,角逐統治權的,還是那些從西北方向,滲透而來的外來m族。


    因此,朱羅很快還是放棄了這一想法。


    這也導致突厥-綠教m族,入主印度之前的大部分時間,印度半島的地緣z治局麵,大體還是呈現為“北拉南朱”的局麵。


    包括德幹高原西北部(西遮婁其王朝)的北部地區,為拉傑普特諸國控,南部則為朱羅統治。


    與拉傑普特聯盟,最終成為抵抗突厥人,入侵中堅力量不同的是,盛極而衰的朱羅王朝,並沒有機會與綠教政權交鋒。


    12世紀後期,朱羅帝國在南印度的統治開始動搖。


    帝國境內各版塊,開始湧現出新的王國,比如,安得拉境內崛起的“卡卡提亞王朝”。


    這個王朝,被泰盧固人認定為是:第一個真正由泰盧固人,建立的王朝。


    也可以說,泰盧固m族,如果想追溯自己的曆史,會更原意,以這個土著王朝為源頭。


    至於泰米爾人,朱羅王朝無疑是他們,最引以為豪的。


    朱羅人在南印度的宿敵——潘地亞人,本來也是這一榮譽的有力爭奪者。


    同樣在12世紀末,複國成功的潘地亞,很快擊敗了衰弱中的朱羅人(公元1215年),並在半個多世紀後吞並朱羅。


    整個13世紀,潘地亞人都是泰米爾地區的強勢統治者。


    不過,它能做到的也僅僅是這一點了。


    從戰略上看,南印度再出現一個強大政權最大障礙,是取代拉傑普特人,成為北印度統治者的突厥綠教政權。


    幾乎與潘地亞在泰米爾地區做大同時,古爾王朝及其繼任者“德裏蘇丹國”,


    也基本完成了在北印度的整合工作,拉傑普特地區除外。


    13世紀末-14世紀初,已經適應印度地緣環境的德裏蘇丹國,進入了最為強盛的時期。


    不僅開啟了對德幹半島的征服工作,更在西北方向擊敗了,入侵旁遮普地區的蒙古察合台汗國。


    從公元1320年起的5年間,德裏蘇丹國一共進行了4次南征行動,將控製線南端,推進到了朱羅人所處的高韋裏河穀。


    突厥人在德幹半島的征服路線,與當年的拉傑普特人“遮婁其王朝”類似。


    即,先征服馬哈拉施特拉邦、卡納塔克邦所處的,克裏希納河-戈達瓦裏河上遊,然後東進安得邦的泰盧固地區。


    最後,向潘地亞人所控製的泰米爾地區擴張。


    在德裏蘇丹國的強大攻勢下,南印度諸王國紛紛走向了覆滅的邊緣。


    泰盧固人的卡卡提亞王朝,便是在這個時候被瓦解。


    稱霸泰米爾地區,包括喀拉拉邦的潘地亞人,也在遭遇了重大失敗。


    突厥人甚至,一度攻入了潘地亞人的都城。


    對於北方入侵者來說,征服並控製南印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尤其後世的南印度人,儼然已經將自己定位成為了,印度j最後的守護者。


    為了完成對南印度的全麵征服,德裏的統治者,甚至一度效仿遮婁其王朝,


    將都城遷到了克裏希納河上遊:卡納塔克邦中北部的德瓦吉裏(公元1327年)。


    然而,北方的一個變故,卻徹底打亂了突厥人整合南印度的計劃,使得這個即將誕生的帝國,


    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印度半島的西北方向,這個方向是蒙古人的地盤。


    13世紀的蒙古西征,使得印度之西,出現了兩個強大的蒙古汗國:伊爾汗國與察合台汗國。


    其中,河中地區及a富汗東部,歸屬於察合台汗國;波斯及大部分的a富汗地區,為伊爾汗國領地。


    m古人的這種分割,使得印度河平原南部的信德地區,處於伊爾汗國勢力範圍。


    而對印度威脅最大的,開伯爾山口所在的,貫通中亞-南亞的“突厥綠教通道”,則處在察合台汗國的控製之下。


    之前,我曾經分析過,m古人在中亞的征服工作,及後來的整合,客觀上阻斷了新突厥人綠教勢力,


    再次進入南亞的通道,為德裏蘇丹國的突厥統治集團,整合北印度贏得了時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