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以人類日常所用到的最小時間單位“秒”來確定時區,那麽地球可以劃分為個時區。


    很顯然,這樣的細分並沒有意義。


    因此在1879年,一位加l大工程師,提出了將地球每15度歸為一個時區。


    共劃分為24個時區的想法,並很快得到了響應。


    時區的想法得到普遍認同後,接下來要處理的問題就是,將哪條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


    由此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哪一條經線才應該被定位為,最具象征意義的0度線。


    最終在這場科學之爭中,地緣z治之手仍然起到了重要作用。


    1884年召開的國際經度會議上,經由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經線,被定位為0度經線,並因此被命名為“本初子午線”。


    本初子午線的東西兩邊遂分別定名為為東經和西經。


    而最不願意看到英國成為世界中心的法國,則一直到1911年後,才不得不承認這個國際標準。


    在此之前法國人一直堅持,經由巴黎的“巴黎子午線”才是0度線。


    正是在這次會議上,0°線在地球另一端對應的180°經線,同時確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


    這條變更線的好處在於,正處在太平洋的中間,能夠盡量避免日期變更,對人類日常生活的影響。


    試想一下,如果書中故事發生的時間,定在時區和國際日期變更線概念確定之後。


    以主人公人設對科學的態度,是不可能不事先知曉這一誤差的,這件事證明作者是一位嚴謹的小說家。


    如果當年法國人堅持的“巴黎子午線”,成為了本初子午線,同樣不會改變國際日期變更線,從太平洋中間穿越的基本事實。


    事實上,純粹以減少陸地分割的原則,來確定國際日期變更線的話。


    從白令海峽穿越的西經169度線,更適合當成國際日期變更線。


    當然,這條變更線在實際劃分時,並非沒有考慮到這點。


    受地理和地緣z治影響,後世的國際日期變更線,其實在很多處出現了位移。


    甚至出現了,太平洋島國為了爭奪世界上第一個迎來新年國家的頭銜,而變更國際日期變更線的情況。


    迴到我們最初的風暴話題上來。


    對於實際未能完成整個環球探索之旅的麥哲倫來說,是沒有機會思考日期變更問題的。


    作為整個航行的領導者,他應該沒有像大多數船員那樣,詛咒s帝將船隊一次次置於危險境地。


    而更應該感謝s帝,讓船隊在整個橫渡太平洋的過程中,沒有遇到大的風暴。


    然而這一切背後,真的是因為麥哲倫向s帝虔c禱g了嗎?當然不是。


    先來談談台風和颶風的名稱問題。


    海邊的人最熟悉的自然是“台風”了,如果要探討這個名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大員島。


    事實也很可能如此,首先台風的英文名稱typhoon,的確源自於漢語翻譯。


    其次大員島正是在大航海時代開啟之後,開始被大規模開發,並為大陸及世界所認識的。


    因此周期性從東南方向襲來,影響大陸的風暴,被稱之為“台風”是符合邏輯的。


    後世“台風”一名在氣象學上,已經擴張為西北太平洋上,類似氣象的統稱了。


    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以及大西洋地區,此類氣象的中文名稱則為“颶風”,英文名hurricane。


    雖然氣象學家們對於什麽樣的風力,能夠被命名為台風颶風。


    包括如何為這些“氣旋”分級、分類,還會有更細致甚至不同的看法。


    不過對於一般人來說,知曉上述區別就已經足夠了。


    麥哲倫之所以能夠安然橫渡太平洋,受益於他在合適的時間,出現在了合適的地點。


    後世人類仍然沒有搞清,台颶風的生成過程。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其能量來源於海麵生成的水汽。


    在溫度較高、水汽充足的環境中,形成氣旋生成的頻次相對高,發展和增強也較快,水汽不充足的洋麵上則反之。


    為此,無論被打上什麽標簽,這些源自海洋的大風本質都為“熱帶氣旋”。


    正因為跟溫度、水氣兩大因素有著密切關係,能夠對人類生活產生巨大破壞力的熱帶氣旋。


    被氣象學家認為是台風、颶風級的,基本都發生在南北緯30度之間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以我國沿海來說,其北限大體就是杭州灣的位置。


    這意味著台風抵達長三角平原,便已是強弩之末了。


    從頻次上來看,南半球發生的熱帶氣旋數量,要遠少於陸地麵積更大的北半球。


    同時,南美洲左右的南大西洋、太平洋東南海區,更是幾乎沒有此類災害性氣象的產生。


    這意味著,麥哲倫不僅在太平洋水域的航行中,沒有遇到惡劣氣象的挑戰。


    在沿南美大陸東岸南行的過程中,同樣不會遭受風暴的襲擊。


    然而中北美洲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這一地區,是北大西洋的颶風肆虐的核心區。


    相比之下,東側的歐州所受的影響則要小得多。


    在哥倫布及後來者的美洲之旅中,歐州人已經領略過這些颶風的影響了。


    因此,即使麥哲倫在大西洋的航行,同樣風平浪靜,也是沒有可能,把這片海洋視為一片太平之海的。


    公元1520年11月28日,是麥哲倫和他的四條船離開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的日子。


    為了給自己一個好兆頭,麥哲倫將海峽最西端的岬角命名為“希望角”(cabodeseado)。


    如果從躲避風暴的角度來說,倒的確起了作用。


    然而要知道,地球上46%的水麵都屬於太平洋,整片海洋東西最寬處將近公裏。


    在不知道終點在哪的情況下,穿越如此廣袤的海麵,風暴絕不是唯一的挑戰。


    補給和心理上的壓力,隨時可能釀成另一次嘩變。解決的唯一辦法,就是盡快抵達下一片陸地。


    那麽麥哲倫在太平洋中所期盼的第一塊陸地,究竟在哪呢?


    以類型來說,島嶼可以分為兩類。


    其一為位於大陸邊緣,在某一個地質時期,原為大陸一部分的“大陸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