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8世紀初,蘇格l王位才正式消失,英格蘭、蘇格l組成了新的“大不列顛王國”。


    並將整個大不列顛島置於一個王位、一個政府管轄之下。


    西班牙並沒有足夠的時間,讓葡萄牙完全融入西班牙的體係。


    葡萄牙仍然保有包含政府、議會等一整套機構運行體係,包括主導自己的海外殖民地。


    當然,這種合並的影響還是巨大的。


    最起碼在西、葡兩國的利益發生衝突時,天平會向西班牙一方傾斜。


    另一方麵,在歐州已無z治空間的葡萄牙。


    開始將重點經營,自己唯一大規模控製的海外殖民地——巴x。


    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以巴x為代表的海外殖民地支撐,葡萄牙幾乎是沒有可能,擺脫西班牙的控製。


    一個可供參照的對比,是身處地中海沿岸的j泰l尼亞,後世仍在為從西班牙d立而不懈努力。


    迴到葡萄牙人打通東亞貿易線的問題上來。


    在東方問題上,葡萄牙人顯得比在北非問題上,冷靜的多了,不冷靜也不行。


    在闖入珠三角的軍事行動失敗之後,葡萄牙人還嚐試過北上福j沿海尋找機會。


    隻是他們很快意識到,中央帝國統治下的沿海地區,與之前在非洲“斯瓦希裏海岸”。


    印度“馬拉巴海岸”的情況不同的是,這些沿海港口,是真正處於一個“帝國”統治之下。


    而不是實質獨立的貿易城邦,為此,葡萄牙人很快的改變了策略。


    試圖以讓大明王朝,意識到他們存在價值的方式,獲得與我朝貿易的許可。


    想要獲得貿易權,葡萄牙人必須做到三點:


    一是不再炫耀武力;二是不謀求貿易壟斷權;三就是服從管理。


    葡萄牙人在澳m取得的成功,證明他們這三點做得還不錯。


    在最初的時候,澳m並非葡萄牙人的專屬港口。


    這個生成於珠三角西海岸的小型半島,是廣z地方政府對接海外貿易的一個窗口。


    換句話說,葡萄牙人最開始隻是獲準前往澳m進行貿易的商人之一。


    不過葡萄牙人的獨特優勢,還是使得它們在16世紀50年代,獲準在澳m半島南部建立居住點,並最終成就了後世的澳m。


    一個比較通行的說法,是當時的廣z地方官員受賄後,才批準葡萄牙人登陸的。


    盡管在具體的溝通過程中,這種做法很可能存在,但葡萄牙人能夠在澳m立足長達400年。


    並且曆經四個時代,背後的原因決非是一筆灰色交易那麽簡單了。


    如果說英國人在x港的立足,是憑借其強大的武力。


    那麽葡萄牙人能夠在明、清兩代留在中國沿海,戰略原因上則是封閉的中央帝國,需要一個窺探西方的窗口。


    這一定位,與1949年以後,x港沒有被順勢收複的地緣z治背景如出一轍。


    x港也因為這個窗口作用,獲得了最好的發展機遇,並得以躋身“四小龍”之列。


    而當我國決定g革開放,將大門向世界敞開後,x港在地緣z治上的價值也就失去了。


    在憑借這一窗口優勢,吃到大陸改革k放的第一拔紅利後,接下來的衰弱再所難免。


    讓我們再來看看朝廷是如何做的。


    在朝庭的考慮中,與葡萄牙貿易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並不是首要考慮的問題。


    對一些地方官員來說會比較有吸引力。


    這些商品無論交給誰貿易,本質對稀缺端口壟斷供應地的大明帝國來說,並沒有什麽影響。


    更何況現下的朝庭,暫時還不認為海外貿易,對於自己的經濟來說會很重要。


    然而在經曆過長達40年的努力後,葡萄牙人最終還是在公元1557年,正式從我朝得到這塊租借地。


    在經營澳m的過程中,葡萄牙人除了構築炮台等軍事設施以外。


    甚至還建立了一個葡萄牙人認為的“世界上最好的鑄炮工廠”——卜加勞鑄炮廠。


    作為一個對外“夷”滲入非常警惕的國度,葡萄牙人即使獲準長駐澳m。


    本來也是沒有機會像他們在其它地區那樣,構築堡壘、發展軍力的。


    獲得這一待遇的根本原因在於,經過多年的接觸與示好。


    我朝已經相信葡萄牙人,隻是像其它“藩商”一樣,隻是為了貿易而來。


    其有限的軍事存在,不僅不會影響帝國的安危,反而對帝國的存亡起到積極作用。


    對於內部缺乏創新機製的中央之國來說,透過葡萄牙這個窗口得到的最大好處,是能夠第一時間獲得歐州先進的火炮技術。


    在佛郎機炮之後,後來在與韃子交戰中,發揮過重大作用的“紅夷大炮”,也是由葡萄牙人幫助引入的。


    除了技術引進以外,澳m的兵工廠甚至直接獲得過朝廷的定單。


    這些產自澳m的大炮,在我朝對抗後金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後來的清王朝時期,葡萄牙人的這一作用依然得到了延續。


    基於上述曆史背景,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雖然對於國人來說,澳m和x港問題似乎都代表著一段屈辱的“殖民史”。


    但客觀上看,澳m和x港問題還是有些不一樣的。


    在澳m存在的問題上,我國更多是一種主動選擇,x港則是被迫接受。


    這一區別在x港和澳m的麵積擴張上亦有充分體現。


    後世澳m的管轄麵積比之現下,並沒有太大變化,僅僅隻有32.8平方公裏。


    反觀憑借強大武力打開我國大門的英國,其統治下的“x港”。


    範圍則得以從最初的78.4平方公裏的港島,擴大至後世的1104.4平方公裏。


    巨大的麵積差,決定了x港、澳m的發展空間。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在溝通海陸這個問題上,珠江口東、西兩側的機會本來是均等的。


    然而盡管澳m一直在地緣政治地位上,擁有與x港比肩的定位。


    但受限於土地困局,經濟上隻能劍走偏風的發展博彩業。


    並且無法成為x港那樣的國際化大都市。


    x港、澳m及它們前殖民國的國際地位,對珠三角地區後世的地緣z治格局,同樣造成了重大影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