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金德的理論概括起來就是下麵幾句話:


    誰控製了東歐就控製了心髒地帶;


    誰控製了心髒地帶就控製了世界島;


    誰控製了世界島就控製了世界。


    應該說麥金德的“歐亞大陸樞紐”說,是後世地緣z治的開山之作。


    他合理的解釋了為什麽人類曆史上,最強大的帝國是蒙古帝國和繼承它衣缽的俄g。


    他的這一學說影響甚大,可以說德g就是依照他的學說,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


    德g兩次聯合了幾乎所有的日耳m人,向占據東歐平原的斯拉f人發動進攻,企圖成為歐亞大陸的主人。


    在麥金德的理論出來之前,歐州最起碼還有一位偉大的戰略家拿破侖意識到了這一點。


    隻是最終這三次努力都沒有能成功。


    之所以沒有成功,並不是日耳m人不夠強大。


    而是孤懸於歐州大陸以外的盎g魯-撒k遜人,為了保證歐州大陸的平衡,而不願意一個強大的歐州出現。


    事實上在英國喪失了他在歐州的所有領土之後,它的基本國策就是,防止歐州大陸上的任何一國坐大。


    他們的一貫國策是大陸均勢政策,即:


    通過外交離強合弱、扶弱抑強、孤立、幹涉等手段的交替應用。


    它總是參加不那麽強大的一方,同它們聯合起來,打敗和挫敗大陸上的軍事霸主。


    維持著一種對自己有利的歐洲大陸均勢,並成為這種均勢的操縱者。


    但麥金德學說有局限性,因為在他之前,米國人馬漢已經提出了“海權論”。


    馬漢的海權論:


    誰掌握了世界核心的咽喉航道、運河和航線,誰就掌握了世界經濟和能源運輸之門;


    誰掌握了世界經濟和能源運輸之門,就掌握了世界各國的經濟和安全命脈;


    誰掌握了世界各國的經濟和安全命脈,就變相控製了全世界。


    後世的米—英聯盟就是照著這個幹的。


    麥金德的理論是以歐亞大陸為出發點,重視的是陸權。


    而馬漢的理論則是以海洋為出發點,突出的是海權。


    這時就需要有理論能將兩者結合起來了,做為一個以陸權立足的國家,我們必須重視海權。


    因為我們以後會成為一個海陸並重的地球球主。


    1942年米國人斯皮克曼提出了“邊緣地帶理論”。


    他的理論如下:


    誰以武力或是和平方式,統一或整合了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的邊緣地帶,誰就掌握了世界最有潛質的地區;


    誰掌握了世界最具潛質的地區,誰就能成為歐亞大陸上的世界強國;


    誰成為歐亞大陸上的世界強國,誰就會成為米國世界超強的有力挑戰者。


    應當說馬漢、麥金德、斯皮克曼三人的學說奠定了地緣學的基礎。


    我覺得還是有必要把大陸的邊緣地帶,和腹地這個概念做一個總結,大家請看後世地圖。


    我曾經把波斯高原和他四周的圖蘭低地、安納安納托利亞高原。


    包括大高加s山脈、雙河流域,延伸為整個阿l伯半島、帕m爾高原。


    包括興都k什山脈,一起稱之為歐亞非大陸的“腹地”。


    如果為了這腹地貼上z治標簽的話,那麽波斯就是這塊腹地的“中心地帶”。


    其他四個地區包含的國家,則是這塊腹地的“邊緣地帶”。


    這四個邊緣地帶,分別對它那個方向的地區具有樞紐作用。


    讓我們為這這些國家分分類:


    歐亞非大陸腹地〈中心地帶〉——波斯;


    歐亞非大陸腹地〈北邊緣地帶〉——烏茲b克、土k曼、吉爾j斯、哈s克。


    從地理上來講,其北部及西部有部分不屬於這一地區;


    歐亞非大陸腹地〈西邊緣地帶〉——奧斯曼、格魯j亞、亞m尼亞、阿塞b疆;


    歐亞非大陸腹地〈南邊緣地帶〉——伊l克及阿拉b半島諸國;


    歐亞非大陸腹地〈東邊緣地帶〉——阿f汗、塔j克、巴基s坦,主要是它的東北部山地。


    南邊緣地區——印渡


    西邊緣地區——西歐


    東邊緣地區——我國


    誰控製了波斯這塊腹地,誰就控製了整個大陸的中心,也就掌握了這片大陸的戰略優勢。


    我們可以看看做為後世世界的唯一超級大國——米國就認識到這塊腹地的重要性。


    老祖宗有句話叫“得中原者得天下”,其實也是對中心地帶的一種解釋。


    其中的邏輯關係並非是,得中原者就一定會得天下,而是得天下者必得中原。


    波斯高原為中心的地區是“歐亞非大陸腹地的中心地帶”,而並非一定是全世界的腹地。


    正如麥金德所定義的“中心地帶”,實際上是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


    而我的“新世界島論”中將米國定義為新的世界中心。


    後世有三個中心,即:


    太平洋的我國,大西洋的米國,印渡洋的印渡。


    米國為什麽是新的世界中心?因為他麵對的是兩洋,太平洋和大西洋。


    這三個中心所涵蓋的範圍是不一樣的。


    現在大家知道了,我大唐為什麽要和阿拉b帝國在恆羅斯大戰一場了。


    因為這一地區是中亞—東西方文明的樞紐地區。


    好了,相信大家腦袋裏已經有一個初步的概念了。


    這一部分我就不詳細講解了,以後我會講到。


    現在先把我們的視線拉迴歐州人在亞洲的殖民過程。


    因為不久後的將來,我們將與他們在這一地區展開慘烈的爭奪戰。


    在葡萄牙人征服馬六甲(1511年),很大程度是為了香料群島的香料。


    不過在這條東方航路上,香料可不是唯一能夠帶來巨大利益的商品。


    最起碼來自中國的瓷器與絲綢,同樣是歐州人夢寐以求的奢侈品。


    公元1514年,在穩定住m六甲局麵後,在中國商人和季風的幫助下。


    葡萄牙人派出的探路船隻,完成了他們的第一次中國之旅。


    然而這個完全不被帝國官員了解的歐州國家,並沒有獲準登陸。


    三年之後,葡萄牙人決定在珠江口選擇了一處離島,以用實際行動試探中央帝國的反擊力度。


    作為我國在南海地區的門戶,珠j口是葡萄牙人此行的海上終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