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穩定的社群、有固定的領地、有政治屬性的管理機構。


    這一切都使得西加裏曼丹的華人采礦公司,已經具備了成為“國家”條件。


    由於東西方地緣背景的差異,無論是蘭芳還是其它華人公司,本質都不是西方類型的“g和國”。


    比如其在法律層麵所依托的,是洪門那些屬於習慣法範疇的幫規。


    當然,所謂g和國的本質,是認定“國家”是屬於全體公民,而非個人的。


    從這點來說,以洪門“兄弟”式關係為基礎,發展出來的國家形式被稱之為“g和國”,也並無不妥。


    隻不過,當時的華人社會還沒有這種認知罷了。


    盡管西加裏曼丹的華人社會,已經具備了“國家”各項特征。


    但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所必須麵對的一個現實,那就是國際認可。


    每一個世界都有著自己的國際法則,比如想從中華朝貢(貿易)體係中得到好處的話,獲得中國皇帝的認證就是必經的程序。


    就後世的“世界”而言,l合國則在客觀上成為了一個國家身份的認證機構。


    西方支持建立的,從s爾維亞脫離出來的“k索沃共和國”。


    以及俄國支持下,從ge魯吉亞脫離而出的“l奧塞梯g和國”,盡管都有些國家予以承認。


    前者甚至達到100多個,但在l合國五常沒有形成共識之前,都還是很難被認定為是正常國家的。


    那麽在18-19世紀的西加裏曼丹,如果當地的華人社團有意組建國家的話。


    他們客觀上又應該取得哪一方的認證呢?向自己的母國尋求保護是一種方法。


    有人認為,蘭芳公司似乎這樣做過,不過並沒有結果。


    以中央之國無意向海外擴張,並視移民為“天朝棄民”的一貫做法來說,無論是否做過這種努力,結果其實都不會有絲毫改變。


    更大的問題在於,曆史已經告訴我們,歐洲人——才是這個在這個時代國際規則的製定者。


    具體要來說,西加裏曼丹華人真正要麵對的,是已經將南洋群島視為自己領地的荷蘭人。


    很不幸,並且完全不讓人感到意外的是,荷蘭人完全沒有把西加裏曼丹華人社團,視為平等國家的想法。


    早在17世紀初,荷蘭人就曾經嚐試過登陸加裏曼丹島。


    不過一方麵因為當地土著的激烈抵抗,另一方麵也由於加裏曼丹島的資源,在南洋幾個主要島嶼中實屬較低的。


    因此一直到18世紀末,荷蘭人也隻是在島嶼南部,傳統上屬於爪哇島政治輻射範圍的南加裏曼丹沿海地區,建立了殖民統治。


    西加裏曼丹馬來蘇丹們與華人采礦公司之間的矛盾激化,是荷蘭人得以滲入的原因之一。


    這些將華人社團引入自己領地淘金的蘇丹,無疑從華人的辛勤勞動中獲得了巨大利益。


    有記錄表明,在華人社團開始進入西加裏曼丹采礦的18世紀中期,僅三發地區的馬來蘇丹,每年都能夠得到500兩黃金作為地租。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尾大不掉的情況終於出現。


    越來越多的華人湧入,及對當地經濟的控製,使得華人社團開始不滿足於承包商的地位,開始謀求獨立地位。


    以蘭芳公司及控製北部礦區的“和順總公司”,都在1776年成立為標誌,西加裏曼丹的地緣政治格局,開始呈現三族鼎立的態勢。


    身處這片土地的華人采礦公司、馬來蘇丹國、達雅人部落之間衝突不斷。


    由於華人在經濟和組織力上更具優勢,且已經聚集了數以萬計的人口,局勢一直朝著有利於華人的方向發展。


    當蘇丹們認為以荷蘭人為代表的西方殖民者是主要威脅時,他們傾向於引入華人力量,來幫助自己穩定統治。


    而當華人勢力開始做大時,雅加達的荷蘭人又反過來,成為了蘇丹們製約華人社團的外援。


    19世紀20年代,荷蘭人的軍隊開始進入西加裏曼丹,並在當地蘇丹的支持下進駐三發、坤甸地。


    荷蘭人的到來,當然不是出於維護馬來蘇丹們的利益了。


    他們真正的目的是控製整個西加裏曼丹。


    要做到這點,首先要做的是逼迫是華人采礦公司,接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政治保護,包括懸掛荷蘭國旗。


    很顯然,這種做法將極大影響華人采礦公司的獨立性及利益。


    任何一個群體在麵對這種境遇時,都會自然分化成兩派。


    總得來說,在荷蘭軍隊登陸並開始向華人采礦公司施壓之後,控製北部礦區的和順總公司。


    傾向於用軍事和外交手段將荷蘭人趕出西加裏曼丹。


    除了軍事上的抵抗以外,尋求英國人的支持,是其在外交上的策略之一。


    與荷蘭人在崛起之時,戰略性的對標葡萄牙不同的是,大英帝國更多是伴隨著對西班牙殖民地的侵奪而崛起的,同時與葡萄牙結盟。


    這很大程度與英國的地理位置,以及足以與西班牙抗衡的人口優勢有關。


    從16世紀末起,通過一係列針對西班牙的戰爭,英國人開始在北美及加勒比地區拓展殖民地。


    在這片土地上,英國人不僅擊敗了西班牙,還擊敗了試圖與之全球爭霸的法國人。


    包括也嚐試分一杯羹的荷蘭人,扭約就是荷蘭人開拓的殖民地,成為了整個北美地區的霸主。


    然而隨著北美殖民地獨立意識的增強,特別是米國獨立戰爭的爆發,大英帝國在西線的殖民事業遭受了重大打擊。


    在新大陸的殖民事業出現轉折之後,英國人開始將重心轉東方。


    包括印度、東印度群島,乃至中國的貿易線,成為了大英國帝國再次崛起的希望。


    雖然早在公元1600年,英國王室便授權組織了“英國東印度公司”,負責對印度的貿易,並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但從政治角度來說,英國的殖民重心此前一直在美洲方向。


    如果說在北美的擴張,是以移民的形式進行真正的“殖民”的話,那麽承包給東印度公司的東方貿易,更多隻是一樁生意罷了。


    我們可以以米國獨立戰爭為分界線,將此前主要在美洲政治擴張的大英帝國,斷代為“大英第一帝國”。


    此後主要在東方擴張的大英帝國,稱之為“大英第二帝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