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枟目睹城中慘狀,預感浩劫即將來臨,為了不使家人遭此厄運。
於是“焚書籍冠服,預戒家人,急則自盡,皆授以刀環。”
廷議湖廣總督張我續出兵救援貴州。
張我續手足無措,白白浪費不少軍資,卻沒有派一兵一卒。
從四月起,新巡撫王三善帶了僅有的幾十騎到平越。
他聚兵征餉,期盼能救援貴州。
然而王三善兵微將寡,餉銀無著,隻能眼睜睜的看著。
到平越後,他絞盡腦汁籌集糧餉,從夏天到冬天,稍稍籌集了一點。
王三善立即派人到四川乞求救兵,又上疏請便宜行事,內閣同意了。
十二月朔,聽聞貴陽糧盡而人相食,擔心城池不保。
他集合將士,說:“失去了城池,我們將死於法,進攻敵人,我們有可能死於敵。
同樣是死,何不與敵拚死呢!”
見部屬鬥誌高昂,王三善便於十二月初分兵三路;右路由副使何天麟等統率,由清水江進。
左路由僉事楊世賞等統轄,由都勻進。
中路由自己統帥二萬精兵,與參議向日升,副將劉超。
參將楊明楷、劉誌敏、孫元謨、王建中等,由中路當先鋒。
王三善率領的中路軍到了新安,正好與水西軍相遇。
劉超前軍遇敵,士兵想跑,他砍了兩人,把隊伍安定下來。
副總兵劉超率步卒張良俊勇往直前,斬敵悍將阿成,致使敵軍披靡。
大軍畢至,王三善趁勢奪取龍裏城。
這時諸將都想在龍裏靜觀待變,然而王三善力排眾議,一馬當先,追擊敵軍。
安邦彥見官軍來勢兇猛,懷疑對方有數十萬之眾,便慌忙離軍而逃。
水西軍失掉主帥,餘眾退往屯龍洞駐守。
官軍乘勝收複了七裏衝,進兵畢節鋪。
參將孫元模、楊明楷連續挫敗敵軍,水西軍悍將安邦俊中炮身死,安邦彥弟弟阿倫被俘。
十二月七日,官軍進抵貴陽城下,為時十個月的貴陽之圍遂解。
鑒於貴陽外圍尚有不少叛軍,王三善在南門外安營紮寨,以防安邦彥卷土重來。
第二天,官軍敗敵於澤溪,迫使對方逃渡六廣河。
此時雲南官軍也先後收複平夷、沾益二城,雲南的反叛勢力基本肅清。
貴陽破圍後,湖廣、廣西及四川援黔部隊先後到達貴陽。
王三善想因糧就敵,以劉超為總兵官,渡過六廣河,向大方進軍。
攻打水西宣慰使安位,安邦彥之侄住地。
同時,又命令總兵官張彥方從鴨池河渡河,直搗安邦彥老巢。
開始的時候,戰局對明軍十分有利,在進攻的道路上,幾乎沒有什麽阻力。
劉超連戰皆捷,張彥方的部將秦民屏也連破了水西的5個大寨。
諸將被接二連三的勝利衝昏了頭腦,驕傲情緒日益明顯,於是,失去了軍人應有的警惕性。
連連戰敗的安邦彥不但沒有氣餒,反而更加重視在失敗中壯大隊伍,鼓舞士氣。
他聯合永寧奢崇明和雲南烏撒衛的安效良。
用計引誘明軍深入,以拉長明軍的糧草供應線。
先後在陸廣、鴨池大敗官軍,龍裏一帶複為叛將何仲蔚占據。
戰敗了的劉超率部爭渡水流湍急的鴨池河時,淹死了數千人,死亡的將官就有36名。
安邦彥乘勝追擊,攻打駐守鴨池河的張彥方部。
在戰鬥中,張彥方的部將覃弘化首先逃跑,亂了軍心,全軍潰敗。
張彥方隻得退守,駐軍威清衛城。
此時,龍裏、青岩等地,均被安邦彥占領。
四月,安邦彥以土司宋萬化、吳楚漢為左右翼,再次親自率水西軍進攻貴陽。
貴陽再次受到威脅。
王三善急忙派遣祁繼祖奪取了龍裏,參將王建中攻克了青岩。
緊接著,又在八姑蕩打敗了吳楚漢,並緊追不舍,直到鴨池河邊。
這時,急於渡河逃命的吳楚漢軍被淹死不計其數。
王三善用計活捉了宋萬化。
安邦彥見勢不妙,於是,就退守到鴨池河西岸。
苗族土目相繼投靠了明軍。
王三善發給黃旗,命令高掛在沿岸各寨中。
安邦彥隔河看見了,不敢進犯,隻有在鴨池河、六廣河沿岸深挖塹壕,增兵防守。
而此時奢崇明敗得一塌糊塗,安邦彥派兵去救他,被川軍打敗。
朝廷對總督張我續的處罰下來了。
言官彈劾他對這場戰事無寸功,白白的花了六十萬兩銀子,解職候勘,以楊述中代之。
楊述中貪生怕死,在沅州不動彈。
朝廷屢屢命令他向前,這才移到鎮遠。
楊述中和王三善每每意見相左。
這次奢崇明逃入貴州龍場壩,王三善決定把他們一網打盡,楊述中串聯將領不支持。
王三善力排眾議,天啟三年閏十月,他率明軍6萬人,渡過了鴨池河。
攻打安邦彥的叛軍,占領了大方。
王三善占領了大方,糧餉匱乏,總督楊述中沒有支援一粒糧食。
形勢危急,天啟四年正月,王三善被迫退軍。
安邦彥跟蹤追擊,明軍且戰且退。
中軍參將王建中、副將秦民屏血戰陣亡。
王三善率大軍退到內莊華口山時,進入了安邦彥軍的伏擊圈。
在激烈的戰鬥中,原向明軍詐降的陳其愚,借機把王三善撞墜馬。
他把官印交給家人,拔出小刀自刎未死,被俘後大罵不止而,遂被殺害,時年60歲。
同知梁思泰、主事田景猷等四十餘人皆死。
巡撫王三善既歿,廷推兵部右侍郎蔡複一代之。
兵禍連結之下,鬥米值一金。
蔡複一剛上任,天天走訪民情,安撫人心,解決老百姓的各種麻煩事,人們漸漸的安定了下來。楊述中坐而玩寇,被逮下獄。
四月,以蔡複一總督湖貴軍務,兼巡撫貴州,命傅宗龍為巡按兼貴州監軍。
他召集將吏,申嚴紀律。
遣總理魯欽、參將尹伸等在凱裏、普定等地,屢敗叛軍。
十一月,安邦彥驅兵3萬餘,渡三岔河,謀犯普定。
蔡複一遣魯欽等在汪家衝、蔣義寨大敗之。
乘勝追擊,過三岔河、直抵織金。
於是“焚書籍冠服,預戒家人,急則自盡,皆授以刀環。”
廷議湖廣總督張我續出兵救援貴州。
張我續手足無措,白白浪費不少軍資,卻沒有派一兵一卒。
從四月起,新巡撫王三善帶了僅有的幾十騎到平越。
他聚兵征餉,期盼能救援貴州。
然而王三善兵微將寡,餉銀無著,隻能眼睜睜的看著。
到平越後,他絞盡腦汁籌集糧餉,從夏天到冬天,稍稍籌集了一點。
王三善立即派人到四川乞求救兵,又上疏請便宜行事,內閣同意了。
十二月朔,聽聞貴陽糧盡而人相食,擔心城池不保。
他集合將士,說:“失去了城池,我們將死於法,進攻敵人,我們有可能死於敵。
同樣是死,何不與敵拚死呢!”
見部屬鬥誌高昂,王三善便於十二月初分兵三路;右路由副使何天麟等統率,由清水江進。
左路由僉事楊世賞等統轄,由都勻進。
中路由自己統帥二萬精兵,與參議向日升,副將劉超。
參將楊明楷、劉誌敏、孫元謨、王建中等,由中路當先鋒。
王三善率領的中路軍到了新安,正好與水西軍相遇。
劉超前軍遇敵,士兵想跑,他砍了兩人,把隊伍安定下來。
副總兵劉超率步卒張良俊勇往直前,斬敵悍將阿成,致使敵軍披靡。
大軍畢至,王三善趁勢奪取龍裏城。
這時諸將都想在龍裏靜觀待變,然而王三善力排眾議,一馬當先,追擊敵軍。
安邦彥見官軍來勢兇猛,懷疑對方有數十萬之眾,便慌忙離軍而逃。
水西軍失掉主帥,餘眾退往屯龍洞駐守。
官軍乘勝收複了七裏衝,進兵畢節鋪。
參將孫元模、楊明楷連續挫敗敵軍,水西軍悍將安邦俊中炮身死,安邦彥弟弟阿倫被俘。
十二月七日,官軍進抵貴陽城下,為時十個月的貴陽之圍遂解。
鑒於貴陽外圍尚有不少叛軍,王三善在南門外安營紮寨,以防安邦彥卷土重來。
第二天,官軍敗敵於澤溪,迫使對方逃渡六廣河。
此時雲南官軍也先後收複平夷、沾益二城,雲南的反叛勢力基本肅清。
貴陽破圍後,湖廣、廣西及四川援黔部隊先後到達貴陽。
王三善想因糧就敵,以劉超為總兵官,渡過六廣河,向大方進軍。
攻打水西宣慰使安位,安邦彥之侄住地。
同時,又命令總兵官張彥方從鴨池河渡河,直搗安邦彥老巢。
開始的時候,戰局對明軍十分有利,在進攻的道路上,幾乎沒有什麽阻力。
劉超連戰皆捷,張彥方的部將秦民屏也連破了水西的5個大寨。
諸將被接二連三的勝利衝昏了頭腦,驕傲情緒日益明顯,於是,失去了軍人應有的警惕性。
連連戰敗的安邦彥不但沒有氣餒,反而更加重視在失敗中壯大隊伍,鼓舞士氣。
他聯合永寧奢崇明和雲南烏撒衛的安效良。
用計引誘明軍深入,以拉長明軍的糧草供應線。
先後在陸廣、鴨池大敗官軍,龍裏一帶複為叛將何仲蔚占據。
戰敗了的劉超率部爭渡水流湍急的鴨池河時,淹死了數千人,死亡的將官就有36名。
安邦彥乘勝追擊,攻打駐守鴨池河的張彥方部。
在戰鬥中,張彥方的部將覃弘化首先逃跑,亂了軍心,全軍潰敗。
張彥方隻得退守,駐軍威清衛城。
此時,龍裏、青岩等地,均被安邦彥占領。
四月,安邦彥以土司宋萬化、吳楚漢為左右翼,再次親自率水西軍進攻貴陽。
貴陽再次受到威脅。
王三善急忙派遣祁繼祖奪取了龍裏,參將王建中攻克了青岩。
緊接著,又在八姑蕩打敗了吳楚漢,並緊追不舍,直到鴨池河邊。
這時,急於渡河逃命的吳楚漢軍被淹死不計其數。
王三善用計活捉了宋萬化。
安邦彥見勢不妙,於是,就退守到鴨池河西岸。
苗族土目相繼投靠了明軍。
王三善發給黃旗,命令高掛在沿岸各寨中。
安邦彥隔河看見了,不敢進犯,隻有在鴨池河、六廣河沿岸深挖塹壕,增兵防守。
而此時奢崇明敗得一塌糊塗,安邦彥派兵去救他,被川軍打敗。
朝廷對總督張我續的處罰下來了。
言官彈劾他對這場戰事無寸功,白白的花了六十萬兩銀子,解職候勘,以楊述中代之。
楊述中貪生怕死,在沅州不動彈。
朝廷屢屢命令他向前,這才移到鎮遠。
楊述中和王三善每每意見相左。
這次奢崇明逃入貴州龍場壩,王三善決定把他們一網打盡,楊述中串聯將領不支持。
王三善力排眾議,天啟三年閏十月,他率明軍6萬人,渡過了鴨池河。
攻打安邦彥的叛軍,占領了大方。
王三善占領了大方,糧餉匱乏,總督楊述中沒有支援一粒糧食。
形勢危急,天啟四年正月,王三善被迫退軍。
安邦彥跟蹤追擊,明軍且戰且退。
中軍參將王建中、副將秦民屏血戰陣亡。
王三善率大軍退到內莊華口山時,進入了安邦彥軍的伏擊圈。
在激烈的戰鬥中,原向明軍詐降的陳其愚,借機把王三善撞墜馬。
他把官印交給家人,拔出小刀自刎未死,被俘後大罵不止而,遂被殺害,時年60歲。
同知梁思泰、主事田景猷等四十餘人皆死。
巡撫王三善既歿,廷推兵部右侍郎蔡複一代之。
兵禍連結之下,鬥米值一金。
蔡複一剛上任,天天走訪民情,安撫人心,解決老百姓的各種麻煩事,人們漸漸的安定了下來。楊述中坐而玩寇,被逮下獄。
四月,以蔡複一總督湖貴軍務,兼巡撫貴州,命傅宗龍為巡按兼貴州監軍。
他召集將吏,申嚴紀律。
遣總理魯欽、參將尹伸等在凱裏、普定等地,屢敗叛軍。
十一月,安邦彥驅兵3萬餘,渡三岔河,謀犯普定。
蔡複一遣魯欽等在汪家衝、蔣義寨大敗之。
乘勝追擊,過三岔河、直抵織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