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軍重整旗鼓,次日又攻,依然遭致慘敗。


    兩軍相持20多日,後金軍見破城無望,加之傷亡甚重,士氣大落,無法再戰,被迫收兵迴師。


    袁崇煥率勝兵追擊30餘裏,又斬殺後金兵萬餘,才得勝迴城。


    努爾哈赤在兵敗退迴沈陽途中歎道:“我自25歲用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唯寧遠一戰,慘敗而歸”。


    並於同年八月,因身患癰疽,病死於距沈陽40裏的雲愛雞堡。


    努爾哈赤死後,他的兒子皇太極即位,一心雪恥,又親率大軍攻擊明軍寧錦防線。


    清軍渡過大淩河圍攻錦州城,袁崇煥派兵增援以牽製清軍的行動。


    清軍未能攻下錦州,便轉而攻打寧遠。


    明軍在城頭密排巨炮,總兵官滿桂出城接戰,引誘清軍進入大炮射程,然後猛烈轟擊清兵,又打的清軍死傷無數,倉皇撤退。


    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寧錦大捷”。


    這時明軍的火炮除了裝備開花彈,還裝備了實心彈(又稱“葡萄彈”)和霰彈。


    實心彈是由鐵或者鉛鑄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塊磨成球體。


    這種彈主要用於攻城,洞穿城牆工事,射程遠但是對殺傷人員而言威力不大。


    除非直接命中,而一旦被實心彈直接命中的話非死即殘,但努爾哈赤並沒有肢體斷裂,因此可以排除是被實心彈打死的。


    再看霰彈,霰彈在當時是野戰火炮的大威力彈種,由數升鉛鐵小丸構成,射擊時可以形成彈幕,殺傷力極大。


    但是霰彈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射程太近,一般不超過一裏。


    努爾哈赤是不會將軍營設在離城牆如此接近的地方的,所以霰彈也可以排除。


    如此一來,隻有開花彈是殺死努爾哈赤的“真兇”,開花彈是鐵殼,可以及遠,同時爆炸時威力大。


    推測當時的情況是一枚開花彈落在努爾哈赤附近爆炸,他被彈片和衝擊波擊成重傷,不治身亡。


    令人深思的是,在明代大放異彩的開花彈,到了鴉片戰爭時中國竟然無人知曉。


    連清朝當時的火器專家丁拱辰也不知開花彈為何物,以至於李鴻章向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訂購開花彈。


    曾國藩設立安慶軍械所,也引進西式開花彈。


    想到這裏,陳遠宏不僅抬頭向人群中看了看。


    “誰是劉漢?”


    一個虯胡戳立的魁梧漢子,排眾而出,他拱手抱拳道:“小人便是。”


    陳遠宏看著眼前的漢子,不僅感慨萬千,這人就是被滿人俘虜後,幫助建奴造炮而聲名鵲起的。


    “劉師傅,不要生氣,聽聞你是北地鑄造高手第一人。


    我這裏是求賢若渴,因此用了一些不當手段,把大家找來,請大家海涵。


    以後劉師傅就跟著趙大哥吧,鑄造紅衣大炮就靠你了。”


    陳遠宏對著大家,連連抱拳鞠躬道歉。


    “下麵,我再說一說帶刺刀的燧發槍步兵與騎兵的相互關係。”陳遠宏拍了拍,幾幅步兵圖說道。


    “相信這種三棱形的刺刀,大家都不陌生。


    我們老祖宗在刀耕火種的漁獵時代,就有三棱形和四棱形的骨刺了,廢話我就不多說了。


    下麵我來說說刺刀對於我們軍事改革帶來的意義。


    刺刀將火槍與長矛的性能融於一身,這樣就無須再用長矛手來保護火槍手了。


    由於火繩槍改成了後裝膛線燧發槍,它的發射速度快,射程遠,這是一種跨時代的技術。


    那麽,武器自身的任何改進,都對戰術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例如,歐洲人首先將滑膛槍作些改進,裝上了刺刀,讓它成為一杆短的長矛,這對陸地作戰的戰術發展產生極大影響。


    滑膛槍的第一步改進,是在槍管上加裝一把1英尺長的短刀。


    在17世紀中葉,這種被稱為刺刀的短刀,最先在法蘭西軍隊中出現,而後在其他國家軍隊中也相繼出現。


    一位當時的學者曾將這種短刀描述為,這是一種沒有任何護手盤的寬刃短劍,隻是將其一端簡單地加工成圓錐形,以便插入滑膛槍槍口固定。


    這樣,滑膛槍就可以取代長矛以對付騎兵的攻擊。


    在裝上刺刀前,士兵們首先可發揮滑膛槍射擊的優長,而裝上刺刀後,滑膛槍手又都變成了長矛兵。


    即使滑膛槍裝上刺刀後,其總長度也隻不過6-7英尺。


    可見,滑膛槍這一武器係統的不足不在於長矛的長短問題。


    事實上,在與騎兵的對抗中,步兵是把裝有刺刀的滑膛槍。


    當作類似於短矛和利劍那樣的刺殺武器使用的,而不是像密集方陣中的長矛兵那樣使用長矛的。


    但是,對付手持長槍的騎兵,帶刺刀的滑膛槍就不那麽有效了,因為,這時需要的是防禦者,用長矛構成的一道帶刺的防護屏障。


    但對於隻裝備馬刀而不是長槍的騎兵,隻要所有步兵都裝備上長矛型武器,哪怕性能不如長矛也行。


    騎兵就難以突破,這種可以取代傳統重步兵的步兵陣形。


    但是,對於滑膛槍兵來說,如果放棄成排齊射的優勢,就容易受到騎兵的攻擊。


    因為,他們往往還來不及裝上刺刀,敵騎兵就已經到了。


    直到17世紀90年代,卡座式刺刀替代了插入式短刀,長矛兵才徹底退出了戰爭舞台。


    卡座式刺刀是將刺刀的刀身,插入固定在滑膛槍,槍頭一側的金屬套筒上。


    這樣,滑膛槍就可以帶刺刀射擊了。


    這樣,裝備這種武器的步兵,就可以同時擔負以往由重步兵和輕步兵分別擔負的任務。


    到1700年,當步兵中已普遍裝備了卡座式刺刀後,騎兵就不可能從正麵再對步兵隊形實施有效的攻擊了。


    如果騎兵仍想從正麵接近步兵,它將首先遭到來自滑膛槍隊形的排槍齊射,之後,還將遇到像長矛兵隊形一樣的有力抵抗。


    手槍在與馬刀結合使用後,使得騎兵成為同時具有了重騎兵和輕騎兵雙重功效的武器係統。


    騎兵武器的這一發展,增強了騎兵對步兵的攻擊能力,而成為在開闊地帶最厲害的武器係統。


    除非輕步兵和重步兵能密切配合作戰,可以對騎兵造成一定威脅。


    但是,步兵裝備上卡座式刺刀以後,情況就倒過來了。


    由於騎兵手槍不敵滑膛槍,馬刀更不能有效地對抗由刺刀構成的屏障。


    所以,裝備馬刀和手槍的騎兵,就很難對裝備帶刺刀滑膛槍的步兵形成有效攻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