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知道怎麽做,不知小兄弟接下來準備幹什麽?”
王陽明看著方言,這個年紀輕輕的小夥子,似乎就是來專門點醒他的。
“如果陽明先生不介意的話,我希望接下來這段時間,我能跟在你身邊學習。”方言說得很真摯,他是真心希望能待在王陽明的身邊,看著寧王戰敗。
“不介意,我能看出小兄弟是江湖人士,沒有什麽能比戰爭更可以增長武學。這段時間,你就跟著我吧!”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再戰場上解決掉敵人,就必須比敵人還要了解敵人。
寧王之所以造反,除了他這個人本來的野望,還不得不提及百年前的一場恩怨:
朱棣當初發動“靖難之役”時,因為兵馬不足,曾向朱權請求幫助,當時朱棣能言善辯,朱權誠懇相待,一不小心就上了朱棣的賊船。
朱棣為了得到朱權的支持,還許諾朱權,將來若得天下,一定分一半土地給他。這種話,確實隻有傻子才會相信,反過來,就算傻子也不會將天下權力分給別人,即使是親人也不行。
後來,朱棣當上了皇帝,對朱權的允諾自然選擇失憶了。朱權也沒想要平分天下,隻是想求賜個富庶的地,去當個清閑王爺,沒想到朱棣也拒絕了,給他四個地方讓他挑,都是些貧瘠的地方。
後來更過分,連他選好的封地都直接收走,隻給了他一個貧窮的南昌封地。
?作為朱權的後裔,朱宸濠對朱棣是不滿的,這份心情延伸到了現在的皇帝朱厚照身上,則愈加強烈。
所以說,人家寧王起兵造反這是有曆史原因的,而且還師出有名。
七天時間,王陽明不僅從安慶拉出一直一萬多人的軍隊,還書信給南江的太守,成功說服太守出兵支援安慶。
勸說的理由簡直簡單粗暴,安慶橫隔在南昌和南京之間,屬於易守難攻、兵家必爭的地形,如果寧王要繞過安慶,進攻京城,會白白浪費巨大的時間。
“方言,你說說接下來我們應該怎麽做?”
王陽明說出這句話,不無考量方言的意思。
方言雖然對軍事絲毫不懂,但並不影響他以局外人的視角看待這一切。
“接下來,應該想辦法讓寧王不敢進攻安慶吧!”
方言說這話不是沒道理的,不是他看不起王陽明聚集起的那一萬軍隊,實在是這支軍隊真的很渣。
說是一萬人,如果硬要算上扛著鋤頭的大爺,拎著菜筐的大媽,也算是一萬人吧。
隻不過其中真正能打仗的青壯年,唯有五六千人。
如果這個時候,寧王起兵攻打安慶,就算是由著城門抵擋,估計最多超不過三天就會淪陷。
“沒錯,你說的很對,以我們目前的兵力,根本不足以應付寧王,我們必須拖延時間,等待南京的援軍。”
“話雖然這麽說,但寧王造反之後,肯定會急速進軍,他一定會在最短的時間進軍京城。”
“我已經派出間諜去發布消息,聲稱朝廷已經派來先遣部隊8萬人,再加上江西、湖廣、廣西、南京的八萬大軍,加起來一共十六萬的大軍來討伐寧王的老巢南昌,不管寧王信不信,都可以阻擋一段時間。我們現在,其實就是在和老天爭時間。”
王陽明將自己的計劃全盤托出,對方言沒有絲毫的隱瞞,他相信這個年輕人,這是直覺。
“高,這確實是當目下最好的辦法。”
“我已經派人向城中的富商征集糧草,需要有人親自接受,身邊暫時沒有合適人選,你去吧!”
“沒問題,交給我。”
說實話,方言很詫異王陽明為什麽這麽信任他,但君子以國禮待之,他必不能辜負信任。
……
“今天,眾將士與我一同祭拜天地,皇帝昏庸,奸臣當道。我們要還這世間一個公道,興師京城。”
“興師京城!”
“興師京城!”
隨著寧王在祭壇上麵說出這一段話後,底下的萬千將士紛紛應和。
寧王滿意的看著底下士兵的反應,雖然說他的真實目的是造反,但畢竟得先有一個高大上的目標,要不然,怎麽得民心。
祭拜完天地,寧王從祭台上麵剛剛走下來,就發現祭台有些搖搖晃晃。
這祭台是臨時搭建的,用的還是一些木材,不穩是很正常的。然而就在這時,吹過來一陣妖風,祭祀的木台就在暌睽眾目之下,倒落在一邊。
寧王有些懵逼的看著這一幕,如果說他剛才還在祭壇上麵,那就算不死,也得摔得不輕,這到底是誰做的豆腐渣工程?
現在計較這些已經不重要,將士們也很懵逼的看著這一幕,這才剛剛祭拜完天地,就發生祭壇跌倒的現象,難不成老天也不讚成他們造反?
寧王表情平靜,但心中卻非常慌亂,他將求助的目光投向參軍劉三陽,希望他能出麵解釋,要不然場上的士氣得跌落到什麽地步!
劉三陽看到寧王望向自己,他也非常無奈,祭台的監製工作又不是他參與的,他負不了這個責任啊。
不過他很快就明白寧王的意思,知道該他出來強行解釋一下,為什麽祭台會翻倒。
“這是天意啊!天意啊!”
“祭台之所以等寧王下來之後才倒,就是想告訴我們所有人,就連老天也看不下去如今昏庸的皇帝,特地讓我們的王爺,替天行道!”
說完之後,參軍劉三陽看到士兵們紛紛點頭,他在心中為自己的機智點讚,真不愧是他自己,優秀。
寧王很滿意,不愧是自己的手下,有他自己的那份聰慧勁,本來,他也是準備這樣告訴士兵們的。
坐在營帳當中,寧王看著一份行軍地圖,若是這大明王朝的疆土都是他的,又會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書生,安排的怎麽樣了?什麽時候就能夠出發?”
“王爺,最遲明天!”
“很好,你看這地圖,我們從南昌起襲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慶。”
寧王用棍子指著這些地方,說不出的豪邁,起兵造反,大家都是第一次,他很激動。
“王爺,我們從安慶埋伏的間諜帶迴來消息!”
“什麽消息?”
“朝廷派來先遣部隊8萬人,再加上江西、湖廣、廣西、南京的八萬大軍,一共十六萬人,來討伐我們南昌大本營。”
“確認過消息的真假沒有?”
“很奇怪,我已經盡快派人去查,應該很快就能確定消息的真假。”
王陽明看著方言,這個年紀輕輕的小夥子,似乎就是來專門點醒他的。
“如果陽明先生不介意的話,我希望接下來這段時間,我能跟在你身邊學習。”方言說得很真摯,他是真心希望能待在王陽明的身邊,看著寧王戰敗。
“不介意,我能看出小兄弟是江湖人士,沒有什麽能比戰爭更可以增長武學。這段時間,你就跟著我吧!”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再戰場上解決掉敵人,就必須比敵人還要了解敵人。
寧王之所以造反,除了他這個人本來的野望,還不得不提及百年前的一場恩怨:
朱棣當初發動“靖難之役”時,因為兵馬不足,曾向朱權請求幫助,當時朱棣能言善辯,朱權誠懇相待,一不小心就上了朱棣的賊船。
朱棣為了得到朱權的支持,還許諾朱權,將來若得天下,一定分一半土地給他。這種話,確實隻有傻子才會相信,反過來,就算傻子也不會將天下權力分給別人,即使是親人也不行。
後來,朱棣當上了皇帝,對朱權的允諾自然選擇失憶了。朱權也沒想要平分天下,隻是想求賜個富庶的地,去當個清閑王爺,沒想到朱棣也拒絕了,給他四個地方讓他挑,都是些貧瘠的地方。
後來更過分,連他選好的封地都直接收走,隻給了他一個貧窮的南昌封地。
?作為朱權的後裔,朱宸濠對朱棣是不滿的,這份心情延伸到了現在的皇帝朱厚照身上,則愈加強烈。
所以說,人家寧王起兵造反這是有曆史原因的,而且還師出有名。
七天時間,王陽明不僅從安慶拉出一直一萬多人的軍隊,還書信給南江的太守,成功說服太守出兵支援安慶。
勸說的理由簡直簡單粗暴,安慶橫隔在南昌和南京之間,屬於易守難攻、兵家必爭的地形,如果寧王要繞過安慶,進攻京城,會白白浪費巨大的時間。
“方言,你說說接下來我們應該怎麽做?”
王陽明說出這句話,不無考量方言的意思。
方言雖然對軍事絲毫不懂,但並不影響他以局外人的視角看待這一切。
“接下來,應該想辦法讓寧王不敢進攻安慶吧!”
方言說這話不是沒道理的,不是他看不起王陽明聚集起的那一萬軍隊,實在是這支軍隊真的很渣。
說是一萬人,如果硬要算上扛著鋤頭的大爺,拎著菜筐的大媽,也算是一萬人吧。
隻不過其中真正能打仗的青壯年,唯有五六千人。
如果這個時候,寧王起兵攻打安慶,就算是由著城門抵擋,估計最多超不過三天就會淪陷。
“沒錯,你說的很對,以我們目前的兵力,根本不足以應付寧王,我們必須拖延時間,等待南京的援軍。”
“話雖然這麽說,但寧王造反之後,肯定會急速進軍,他一定會在最短的時間進軍京城。”
“我已經派出間諜去發布消息,聲稱朝廷已經派來先遣部隊8萬人,再加上江西、湖廣、廣西、南京的八萬大軍,加起來一共十六萬的大軍來討伐寧王的老巢南昌,不管寧王信不信,都可以阻擋一段時間。我們現在,其實就是在和老天爭時間。”
王陽明將自己的計劃全盤托出,對方言沒有絲毫的隱瞞,他相信這個年輕人,這是直覺。
“高,這確實是當目下最好的辦法。”
“我已經派人向城中的富商征集糧草,需要有人親自接受,身邊暫時沒有合適人選,你去吧!”
“沒問題,交給我。”
說實話,方言很詫異王陽明為什麽這麽信任他,但君子以國禮待之,他必不能辜負信任。
……
“今天,眾將士與我一同祭拜天地,皇帝昏庸,奸臣當道。我們要還這世間一個公道,興師京城。”
“興師京城!”
“興師京城!”
隨著寧王在祭壇上麵說出這一段話後,底下的萬千將士紛紛應和。
寧王滿意的看著底下士兵的反應,雖然說他的真實目的是造反,但畢竟得先有一個高大上的目標,要不然,怎麽得民心。
祭拜完天地,寧王從祭台上麵剛剛走下來,就發現祭台有些搖搖晃晃。
這祭台是臨時搭建的,用的還是一些木材,不穩是很正常的。然而就在這時,吹過來一陣妖風,祭祀的木台就在暌睽眾目之下,倒落在一邊。
寧王有些懵逼的看著這一幕,如果說他剛才還在祭壇上麵,那就算不死,也得摔得不輕,這到底是誰做的豆腐渣工程?
現在計較這些已經不重要,將士們也很懵逼的看著這一幕,這才剛剛祭拜完天地,就發生祭壇跌倒的現象,難不成老天也不讚成他們造反?
寧王表情平靜,但心中卻非常慌亂,他將求助的目光投向參軍劉三陽,希望他能出麵解釋,要不然場上的士氣得跌落到什麽地步!
劉三陽看到寧王望向自己,他也非常無奈,祭台的監製工作又不是他參與的,他負不了這個責任啊。
不過他很快就明白寧王的意思,知道該他出來強行解釋一下,為什麽祭台會翻倒。
“這是天意啊!天意啊!”
“祭台之所以等寧王下來之後才倒,就是想告訴我們所有人,就連老天也看不下去如今昏庸的皇帝,特地讓我們的王爺,替天行道!”
說完之後,參軍劉三陽看到士兵們紛紛點頭,他在心中為自己的機智點讚,真不愧是他自己,優秀。
寧王很滿意,不愧是自己的手下,有他自己的那份聰慧勁,本來,他也是準備這樣告訴士兵們的。
坐在營帳當中,寧王看著一份行軍地圖,若是這大明王朝的疆土都是他的,又會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書生,安排的怎麽樣了?什麽時候就能夠出發?”
“王爺,最遲明天!”
“很好,你看這地圖,我們從南昌起襲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慶。”
寧王用棍子指著這些地方,說不出的豪邁,起兵造反,大家都是第一次,他很激動。
“王爺,我們從安慶埋伏的間諜帶迴來消息!”
“什麽消息?”
“朝廷派來先遣部隊8萬人,再加上江西、湖廣、廣西、南京的八萬大軍,一共十六萬人,來討伐我們南昌大本營。”
“確認過消息的真假沒有?”
“很奇怪,我已經盡快派人去查,應該很快就能確定消息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