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應當如何請動範仲淹、範文正公和朱熹朱子這兩位高賢,道長必有辦法,無需什麽顧慮,有話直說便可。”見林靈素似乎有些躊躇的樣子,趙佶直接開口道。
林靈素微微點頭:“按理來說,貧道方外之之人本不應該插手朝廷政事,不過既然話說到這個地步了,貧道也就有什麽說什麽。”
略微頓了頓,林靈素繼續開口道:“朱熹亞聖雖然是隱居山林之間,但一直是大開山門,不吝教授弟子。
陛下重禮相邀,想必朱熹亞聖也不會拒絕。
不過範仲淹範文正公是真的不問世事、閉門謝客,怕不是一般的尋常人能夠請出山的。”
“道長,你就別賣關子,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就趕緊告訴朕該找哪位高士才能請動範老先生。”趙佶有些耐不住的開口道。
“臨川先生王安石。”林靈素不露聲色,淡淡的吐出一個人名。
“王半山?是了也隻有他能請動範文正公了。”趙佶微微點頭,稱是。
範仲淹自請諡號,辭官退隱之後,就再也不曾接見過任何的朝廷官員,唯有王安石決意變法改革之前,先去拜訪,見到了範仲淹。
由於宋國的體製問題,三冗:冗員,冗兵,冗費,成為負擔在宋國財政體係上的三座大山,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虧空。
財政的虧空迫使政府不斷增加賦稅,除了繳納名正言順的“兩稅”之外,還有各種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給民眾造成沉重負擔,加之連年戰事和頻繁的自然災害,百姓苦難,各地怨聲不斷。農民由於沒有生路,紛紛揭竿而起。
外部又有唐國和明國這兩個軍事強國的巨大壓力,宋國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範仲淹所主持的慶曆新政就是為了改善宋國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隻不過最終還是失敗了。
王安石也是見到其中的巨大隱患,所以力主變法改革。
神宗即位後,大宋王朝雖然表麵上一派繁榮,其實內部已經蘊涵著深刻的矛盾和問題。
由於土地兼並現象嚴重,大批農民喪失土地,兼之富豪隱瞞土地,導致財政收入銳減,出現了立國以來少有的財政赤字,“百年之積,惟存空簿”
宋神宗見到其中的問題隱患,所以大力支持王安石的主張,讓王安石主持熙寧變法,變法圖強。
隻不過大規模的改革變法,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朝野可以說是一片反對之聲,新法的推行過程困難重重。
兼之王安石手段過於剛烈,部分改革太過急於求成,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
使得包括蘇軾、韓琦在內的一些較為保守的有識之士也對新法提出反對。
多方影響之下,變法的最大支持者宋神宗立場和態度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不單單當時朝中諸多重臣的勸誡反對,熙寧七年,神宗的祖母曹太後和母親高太後亦向神宗哭訴“王安石亂天下”。
由而長久之下,宋神宗慢慢對變法產生懷疑,最終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使變法遭受重挫。
之後王安石雖然再有起複,但是此時變法派內部分裂、宋神宗心中態度動搖,變法很難繼續推行下去。
事實上,新法之後也確實是逐漸被廢止,王安石雖然心有不甘,但無能為力,隻領著翰林院學士,太傅的虛職,不再過問朝政。
如果要請王安石和範仲淹出山,隻怕多半是要重啟新法改革,隻怕又不知道引發多少風波了,不過趙佶也隻是微微遲疑,很快就做出了決定。
反正不管之後會發生什麽樣事,都和自己沒有關係了,那都是下一任皇帝的事了,自己那時候就是個太上皇,也就寫寫書法,畫畫畫,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朝廷政事什麽的就和自己無關了。
自己何必考慮太多這些有的沒的,能夠交接的時候想辦法替下一任皇帝穩定住局麵,已經是自己很負責任了。
“童貫!”打定主意,趙佶直接就開口吩咐道:“傳朕的旨意,請翰林大學士、太傅王安石入宮商議要是。”
“奴才遵旨。”趙佶身邊的童貫領旨後,踩著小碎步,似慢實快道跑出了大殿。
“聖上,此次唐軍叩境,之所以勢如破竹,除了我們內地有少林寺安排的許多勢力裏應外合。
邊境的許多軍隊也實在是戰力堪憂,冗兵之害已經是迫在眉睫,實在是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時候。”殿前司韋太尉語氣激昂的開口道,趙佶表露出了傾向,也可以將自己早就想說的話,痛痛快快的說出來了。
趙佶微微眯眼,沒想到這位殿前司的韋太尉倒是有些改革軍隊的心,不過邊境的那些軍隊也實在是太無能了,如此輕易的就讓唐軍長驅直入,確實該好好治一治了。
不過…………
“韋卿家所言甚是,不過眼下唐國大軍壓境,軍隊此時卻是不好做出什麽太大改革動作,還是等退了唐軍在整治不遲。”趙佶不急不緩的開口道。
等到擊退唐軍,自己肯定早就已經禪讓退位了,反正到時候做這事的也不是自己了,趙佶倒是沒有什麽所謂。
“聖上明鑒!”
………………
大殿中的眾人沒有等多久,不過一柱香的功夫,便聽到童貫堅利而渾厚的聲音傳來:“翰林院大學士,太傅王安石到。”
然後便是一位身材魁梧高大,氣勢不凡儀貌端莊,一絲不苟的中年人進來,一步一踱的從門口走到大殿中央,向趙佶躬身行禮:“見過陛下,不知陛下宣老臣有何要事?”
趙佶給了個眼神,蔡京立刻就心領神會的為王安石解釋了來龍去脈。
王安石微微沉思片刻後神色嚴肅開口問道:“陛下意思,老臣明白了,眼下唐軍大軍長驅直入,確實是需要範文正公和朱熹亞聖這樣的定海神針來穩定朝局。
隻是範文正公不問世事多年,隻怕老臣也未必就能夠請處他老人家。”
趙佶聞言微微點頭:“太子意外早薨,朕遲遲拿不定決心,應該由哪位皇子繼承大統,急需向範文正公和朱熹亞聖詢問意見。”
這話的意思是如果範仲淹肯出山的話,就把太子和國政都交托到他手上。
畢竟朱熹雖然修為更高,但更多的還是偏向於學術成就,是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唯獨不是政治家。
而且此時亞聖之尊,超脫之境也不適合太多插手朝政。
王安石聞言點了點頭開口道:“此事事關國本,固然要征詢多方的意見,但陛下心中多少也該有個成算。”
趙佶輕笑:“鄆王趙楷,深得朕心,文才出眾可得狀元,想必也是深得士子之心,算是個不錯的人選。”
王安石聞言卻是微微搖頭:“以老臣所見,鄆王殿下,不太妥當。”
林靈素微微點頭:“按理來說,貧道方外之之人本不應該插手朝廷政事,不過既然話說到這個地步了,貧道也就有什麽說什麽。”
略微頓了頓,林靈素繼續開口道:“朱熹亞聖雖然是隱居山林之間,但一直是大開山門,不吝教授弟子。
陛下重禮相邀,想必朱熹亞聖也不會拒絕。
不過範仲淹範文正公是真的不問世事、閉門謝客,怕不是一般的尋常人能夠請出山的。”
“道長,你就別賣關子,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就趕緊告訴朕該找哪位高士才能請動範老先生。”趙佶有些耐不住的開口道。
“臨川先生王安石。”林靈素不露聲色,淡淡的吐出一個人名。
“王半山?是了也隻有他能請動範文正公了。”趙佶微微點頭,稱是。
範仲淹自請諡號,辭官退隱之後,就再也不曾接見過任何的朝廷官員,唯有王安石決意變法改革之前,先去拜訪,見到了範仲淹。
由於宋國的體製問題,三冗:冗員,冗兵,冗費,成為負擔在宋國財政體係上的三座大山,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虧空。
財政的虧空迫使政府不斷增加賦稅,除了繳納名正言順的“兩稅”之外,還有各種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給民眾造成沉重負擔,加之連年戰事和頻繁的自然災害,百姓苦難,各地怨聲不斷。農民由於沒有生路,紛紛揭竿而起。
外部又有唐國和明國這兩個軍事強國的巨大壓力,宋國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範仲淹所主持的慶曆新政就是為了改善宋國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隻不過最終還是失敗了。
王安石也是見到其中的巨大隱患,所以力主變法改革。
神宗即位後,大宋王朝雖然表麵上一派繁榮,其實內部已經蘊涵著深刻的矛盾和問題。
由於土地兼並現象嚴重,大批農民喪失土地,兼之富豪隱瞞土地,導致財政收入銳減,出現了立國以來少有的財政赤字,“百年之積,惟存空簿”
宋神宗見到其中的問題隱患,所以大力支持王安石的主張,讓王安石主持熙寧變法,變法圖強。
隻不過大規模的改革變法,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朝野可以說是一片反對之聲,新法的推行過程困難重重。
兼之王安石手段過於剛烈,部分改革太過急於求成,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
使得包括蘇軾、韓琦在內的一些較為保守的有識之士也對新法提出反對。
多方影響之下,變法的最大支持者宋神宗立場和態度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不單單當時朝中諸多重臣的勸誡反對,熙寧七年,神宗的祖母曹太後和母親高太後亦向神宗哭訴“王安石亂天下”。
由而長久之下,宋神宗慢慢對變法產生懷疑,最終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使變法遭受重挫。
之後王安石雖然再有起複,但是此時變法派內部分裂、宋神宗心中態度動搖,變法很難繼續推行下去。
事實上,新法之後也確實是逐漸被廢止,王安石雖然心有不甘,但無能為力,隻領著翰林院學士,太傅的虛職,不再過問朝政。
如果要請王安石和範仲淹出山,隻怕多半是要重啟新法改革,隻怕又不知道引發多少風波了,不過趙佶也隻是微微遲疑,很快就做出了決定。
反正不管之後會發生什麽樣事,都和自己沒有關係了,那都是下一任皇帝的事了,自己那時候就是個太上皇,也就寫寫書法,畫畫畫,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朝廷政事什麽的就和自己無關了。
自己何必考慮太多這些有的沒的,能夠交接的時候想辦法替下一任皇帝穩定住局麵,已經是自己很負責任了。
“童貫!”打定主意,趙佶直接就開口吩咐道:“傳朕的旨意,請翰林大學士、太傅王安石入宮商議要是。”
“奴才遵旨。”趙佶身邊的童貫領旨後,踩著小碎步,似慢實快道跑出了大殿。
“聖上,此次唐軍叩境,之所以勢如破竹,除了我們內地有少林寺安排的許多勢力裏應外合。
邊境的許多軍隊也實在是戰力堪憂,冗兵之害已經是迫在眉睫,實在是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時候。”殿前司韋太尉語氣激昂的開口道,趙佶表露出了傾向,也可以將自己早就想說的話,痛痛快快的說出來了。
趙佶微微眯眼,沒想到這位殿前司的韋太尉倒是有些改革軍隊的心,不過邊境的那些軍隊也實在是太無能了,如此輕易的就讓唐軍長驅直入,確實該好好治一治了。
不過…………
“韋卿家所言甚是,不過眼下唐國大軍壓境,軍隊此時卻是不好做出什麽太大改革動作,還是等退了唐軍在整治不遲。”趙佶不急不緩的開口道。
等到擊退唐軍,自己肯定早就已經禪讓退位了,反正到時候做這事的也不是自己了,趙佶倒是沒有什麽所謂。
“聖上明鑒!”
………………
大殿中的眾人沒有等多久,不過一柱香的功夫,便聽到童貫堅利而渾厚的聲音傳來:“翰林院大學士,太傅王安石到。”
然後便是一位身材魁梧高大,氣勢不凡儀貌端莊,一絲不苟的中年人進來,一步一踱的從門口走到大殿中央,向趙佶躬身行禮:“見過陛下,不知陛下宣老臣有何要事?”
趙佶給了個眼神,蔡京立刻就心領神會的為王安石解釋了來龍去脈。
王安石微微沉思片刻後神色嚴肅開口問道:“陛下意思,老臣明白了,眼下唐軍大軍長驅直入,確實是需要範文正公和朱熹亞聖這樣的定海神針來穩定朝局。
隻是範文正公不問世事多年,隻怕老臣也未必就能夠請處他老人家。”
趙佶聞言微微點頭:“太子意外早薨,朕遲遲拿不定決心,應該由哪位皇子繼承大統,急需向範文正公和朱熹亞聖詢問意見。”
這話的意思是如果範仲淹肯出山的話,就把太子和國政都交托到他手上。
畢竟朱熹雖然修為更高,但更多的還是偏向於學術成就,是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唯獨不是政治家。
而且此時亞聖之尊,超脫之境也不適合太多插手朝政。
王安石聞言點了點頭開口道:“此事事關國本,固然要征詢多方的意見,但陛下心中多少也該有個成算。”
趙佶輕笑:“鄆王趙楷,深得朕心,文才出眾可得狀元,想必也是深得士子之心,算是個不錯的人選。”
王安石聞言卻是微微搖頭:“以老臣所見,鄆王殿下,不太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