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進出口貿易
穿唐記:太子的逆風翻盤 作者:90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太極宮,甘露殿。
李世民眼神帶著磅礴怒氣的盯著李承乾。
“父皇,兒來給您請安了。”李承乾低著頭,撇了撇嘴,真不太樂意看見李世民這副嘴臉。
又不是多大不了的事情,這不是已經在解決了嘛。
“哼。”
李世民冷哼一聲,雙手負背直勾勾盯著李承乾的身影道:“說說吧,是朕親自教訓你,還是讓侍衛杖刑伺候。”
說真的,這幾日他慢慢發現跟李承乾越來越像是父子了。
之前李世民領兵打仗,甚少在家,所以對李承乾有著很複雜的情愫。
為什麽呢?
李世民記得那個時候李承乾出生的時候,他並不在秦王府。正好在劉武周部下的宋金剛攻破澮州,他領軍去討伐劉武周去了。
一去便是兩年,直至武德四年李世民才打破劉武周、竇建德歸來。
那時的李承乾已經一歲多了。
此時的李世民還記得,第一眼看見李承乾的時候,發現對方眼神畏懼的看著自己,非常的怯懦。
然後因為大勝歸來,李世民並沒有計較這些,加之太上皇封他為天策上將,所以春風得意的他便也沒有跟李承乾過於親熱。
轉眼李承乾已經九歲了,似乎父子二人,並沒有太近距離接觸。
也就是這段時日,李承乾各種搞事,李世民才重新關注李承乾起來。
“迴父皇。”李承乾沒有抬頭,拱手道:“兒不想被罰。”
他又不是受虐狂,明知道挨揍,總不能自己討一頓揍吧?
李世民瞬間氣笑了:“你不想被罰,可是朕現在被架在火上烤了。”
“世家動真格的了,朝廷拿不出多餘的糧食,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你受罰,朕可以去跟世家談談。”
頓了頓,他想到了一個人,連忙補充道。
“對了,還有那個鄭家的鄭敞,也要立馬放了。”
不是李世民怕了,而是顧及到百姓生死,這次妥協也是無可奈何。
在張阿難去拖李承乾的時候,李世民已經來來迴迴想了很多辦法,發現都無解,所以隻能委屈太子了。
李承乾驚訝的抬頭:“父皇,鄭敞也要放了?”
“不然呢?”李世民瞥了眼李承乾沒好氣的說道。
哪怕放了鄭敞,教訓了李承乾,他都不能夠百分百的確定世家會罷手。
或許還需要割讓出一部分的利益才行。
李承乾閉上了嘴,頓時感覺事情似乎比自己了解的還要糟糕。
昨日已經吩咐公孫達出發去嶺南了,也不知道來不來得及。
咬咬牙,李承乾拚了:“父皇,隻需要給兒一點時間,便可以解決此事。”
“時間?嗬嗬。”
李世民繼續冷笑:“你是想等李靖的消息?”
剛要說話的李承乾,很快便被李世民打斷,自問自答道:“不用等了,就是這兩日,李靖已經來信,剛剛南下,恐怕拿下林邑最起碼要半年之餘。”
李承乾十分的無語。
長安到林邑,不就是xi安到緬滇嗎?
要是放在現代坐飛機不過幾個小時,哪怕是幾十萬大軍也用不了一月吧?
古代真的是處處麻煩,這點路都需要半年。
李世民見李承乾不說話了,自說自話道:“朕已經讓人去隴右道籌糧了,可惜現在還沒有迴信。”
“哪怕就算隴右道能夠籌到糧食,恐怕長安百姓也等不了了。”
聞言的李承乾驚訝的看了眼李世民。
從話語中,他能夠感受到李世民濃濃的無力感。
而且沒想到李世民竟然去隴右道籌糧食了,這是李承乾完全沒有猜測到的。
同時也是說明了,李世民這人嘴硬心軟,對於自己兒子還是非常包庇的。
李承乾想通其中的含義,再次拱手道:“父皇,兒已經安排人解決食鹽和酒水的問題,而且書籍和紙張現在供應長安城還是綽綽有餘的,糧食兒保證,三月內必定送達長安。”
三月內?
李世民聽了這話驚訝了。
對於東宮那些弄出來的新玩意兒,李世民也是知道的。
隻是沒想到竟然能夠供應整個長安,說明產量不小的。
特別是聽李承乾三月之期,能夠籌集到糧食,是他最驚訝的。
哪怕是他從隴右道借調三個月也不可能徹底解決。
李世民一直以為李承乾是在等李靖那邊的消息,現在看來,麵前的逆子還有其它的辦法。
沉吟良久,李世民也是在觀察李承乾,可就是沒看出什麽。
“你確定三月內能夠籌集到糧食?如果世家動真格的,可不是短期內缺糧,而是長期都需要大量的糧食供給長安城的百姓。”
李承乾很自信的昂首挺胸。
“迴父皇,兒已經安排人去調糧了,相信不久就會有消息傳過來。”
“調糧?從何處調?”李世民最關心的還是這個問題。
整個大唐糧食幾乎掌控在世家的手裏,朝廷也隻是一些賦稅,每年結餘的也不多。
倒不是朝廷真的沒糧食,而是這些糧食都是有用處的,隻能夠短暫的救急,長期肯定是不行的。
大軍出征、天災人禍都是需要糧食來應付。
“迴父皇。”李承乾故意的賣了一個關子道:“至於從何處調糧,父皇就不需要問,兒自有辦法。”
這個關子讓李世民臉色變得極差。
可看李承乾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李世民又不禁懷疑了起來。
該不該信這個逆子一次。
要是失敗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可要是成功了,那麽世家再也不會像之前那麽囂張跋扈,對於自己鏟除世家這些毒瘤還是有好處的。
兩相對比下,李世民陷入了為難之色。
見此,李承乾繼續遊說道:“父皇,兒願立下軍令狀,如三月內不能解決此事,兒任憑處置。”
李世民懷疑的繼續看著李承乾稚嫩的小臉。
“你如果不說清楚,朕是不會答應的。”看李承乾死都不說,李世民決定加大力度。
事關重大,李世民不可能憑借李承乾開口就同意。
後果他或者整個朝廷都承擔不起。
到時候百姓遭殃,百官彈劾,民怨沸騰,世家發難,那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李承乾歎息一聲,看出來了,今日自己必須給出一個說法了。
“父皇,兒打算從真蠟、撣國、驃國買一些糧食。”無奈,他隻能隨便編出瞎話了。
“哦?”李世民很快來了興趣,問道:“這些小國難道有餘糧?”
轉瞬間,他又想到了新的問題:“大唐出征林邑的消息不脛而走,你確定這些小國願意將糧食賣於大唐?”
換作是他李世民,恐怕也不會答應這種事情。
畢竟現在大唐要對林邑動兵,轉眼又要去找他們買糧食,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會想大唐是不是有什麽陰謀。
就連旁邊的張阿難也是奇怪的看著李承乾,他一個內侍都能看出來的事情,難道李承乾看不出來?
這些小國哪怕有多餘的糧食,恐怕也不太好買。
李承乾卻搖頭失笑:“父皇,您想多了,此時的真蠟、撣國、驃國估計已經接到了大唐要出征林邑的消息,但他們畏懼大唐,隻要我們稍稍的給出一些好處,這些小國自然便會跟我達成交易。”
“哦?什麽好處?”李世民謹慎的問道。
不是不相信李承乾,而是在他的眼裏,太子才九歲,這種國與國的交流,還要給對方好處,他真的怕李承乾大手一揮把疆土送出去。
看已經說到這個份上了,李承乾也沒有什麽隱瞞的。
“父皇,好處便是可以長期跟大唐達成進出口貿易。”
“進出口貿易?”李世民皺緊了眉,聽都沒聽過這些詞。
李承乾知道古代人不懂這些,耐心的解釋了一下:“進出口貿易說句難聽的就是國與國之間的交易,等我們拿下林邑之後,在林邑的占城設立最大的糧食貿易地,到時跟其餘幾個小國簽署一份契約。”
“契約的內容便是貿易的規則,在占城進行貿易必須收稅,不管是大唐的東西拿過去賣,或者是糧食賣給大唐,都是需要交稅。”
看著李世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認真再聽,李承乾便開始灑脫性格,說話也是放肆了許多。
“到時候在占城收取的稅,我們會將其中一成給到其餘小國,其它的便是大唐的了。”
“等等。”李世民聽到這裏,連忙擺手道:“大唐打下林邑,建立什麽糧食貿易區,然後收稅還需要給他們錢?憑什麽?”
額......
李承乾瞬間不知道怎麽迴答這個問題了。
對於李世民這種霸道的性格,恐怕不會同意,就算是他同意了,朝堂上那麽多的官員,也未必會同意。
這一點,李承乾已經猜到了。
“父皇,兒打算將林邑作為自治區來管轄,律法、生活方式、交易模式跟大唐並無差別,但管理者必須從林邑國原住民當中挑選,我們可以任其一個新的官職:特區行政長官。”
“這樣的話,更好的能夠考慮到林邑的風土人情,不至於有人站出來搗亂。而原來的林邑國貴族,兒打算全部押送至長安,給予平民的生活,派專人看管,三代人不得離開長安城。”
李世民眼神帶著磅礴怒氣的盯著李承乾。
“父皇,兒來給您請安了。”李承乾低著頭,撇了撇嘴,真不太樂意看見李世民這副嘴臉。
又不是多大不了的事情,這不是已經在解決了嘛。
“哼。”
李世民冷哼一聲,雙手負背直勾勾盯著李承乾的身影道:“說說吧,是朕親自教訓你,還是讓侍衛杖刑伺候。”
說真的,這幾日他慢慢發現跟李承乾越來越像是父子了。
之前李世民領兵打仗,甚少在家,所以對李承乾有著很複雜的情愫。
為什麽呢?
李世民記得那個時候李承乾出生的時候,他並不在秦王府。正好在劉武周部下的宋金剛攻破澮州,他領軍去討伐劉武周去了。
一去便是兩年,直至武德四年李世民才打破劉武周、竇建德歸來。
那時的李承乾已經一歲多了。
此時的李世民還記得,第一眼看見李承乾的時候,發現對方眼神畏懼的看著自己,非常的怯懦。
然後因為大勝歸來,李世民並沒有計較這些,加之太上皇封他為天策上將,所以春風得意的他便也沒有跟李承乾過於親熱。
轉眼李承乾已經九歲了,似乎父子二人,並沒有太近距離接觸。
也就是這段時日,李承乾各種搞事,李世民才重新關注李承乾起來。
“迴父皇。”李承乾沒有抬頭,拱手道:“兒不想被罰。”
他又不是受虐狂,明知道挨揍,總不能自己討一頓揍吧?
李世民瞬間氣笑了:“你不想被罰,可是朕現在被架在火上烤了。”
“世家動真格的了,朝廷拿不出多餘的糧食,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你受罰,朕可以去跟世家談談。”
頓了頓,他想到了一個人,連忙補充道。
“對了,還有那個鄭家的鄭敞,也要立馬放了。”
不是李世民怕了,而是顧及到百姓生死,這次妥協也是無可奈何。
在張阿難去拖李承乾的時候,李世民已經來來迴迴想了很多辦法,發現都無解,所以隻能委屈太子了。
李承乾驚訝的抬頭:“父皇,鄭敞也要放了?”
“不然呢?”李世民瞥了眼李承乾沒好氣的說道。
哪怕放了鄭敞,教訓了李承乾,他都不能夠百分百的確定世家會罷手。
或許還需要割讓出一部分的利益才行。
李承乾閉上了嘴,頓時感覺事情似乎比自己了解的還要糟糕。
昨日已經吩咐公孫達出發去嶺南了,也不知道來不來得及。
咬咬牙,李承乾拚了:“父皇,隻需要給兒一點時間,便可以解決此事。”
“時間?嗬嗬。”
李世民繼續冷笑:“你是想等李靖的消息?”
剛要說話的李承乾,很快便被李世民打斷,自問自答道:“不用等了,就是這兩日,李靖已經來信,剛剛南下,恐怕拿下林邑最起碼要半年之餘。”
李承乾十分的無語。
長安到林邑,不就是xi安到緬滇嗎?
要是放在現代坐飛機不過幾個小時,哪怕是幾十萬大軍也用不了一月吧?
古代真的是處處麻煩,這點路都需要半年。
李世民見李承乾不說話了,自說自話道:“朕已經讓人去隴右道籌糧了,可惜現在還沒有迴信。”
“哪怕就算隴右道能夠籌到糧食,恐怕長安百姓也等不了了。”
聞言的李承乾驚訝的看了眼李世民。
從話語中,他能夠感受到李世民濃濃的無力感。
而且沒想到李世民竟然去隴右道籌糧食了,這是李承乾完全沒有猜測到的。
同時也是說明了,李世民這人嘴硬心軟,對於自己兒子還是非常包庇的。
李承乾想通其中的含義,再次拱手道:“父皇,兒已經安排人解決食鹽和酒水的問題,而且書籍和紙張現在供應長安城還是綽綽有餘的,糧食兒保證,三月內必定送達長安。”
三月內?
李世民聽了這話驚訝了。
對於東宮那些弄出來的新玩意兒,李世民也是知道的。
隻是沒想到竟然能夠供應整個長安,說明產量不小的。
特別是聽李承乾三月之期,能夠籌集到糧食,是他最驚訝的。
哪怕是他從隴右道借調三個月也不可能徹底解決。
李世民一直以為李承乾是在等李靖那邊的消息,現在看來,麵前的逆子還有其它的辦法。
沉吟良久,李世民也是在觀察李承乾,可就是沒看出什麽。
“你確定三月內能夠籌集到糧食?如果世家動真格的,可不是短期內缺糧,而是長期都需要大量的糧食供給長安城的百姓。”
李承乾很自信的昂首挺胸。
“迴父皇,兒已經安排人去調糧了,相信不久就會有消息傳過來。”
“調糧?從何處調?”李世民最關心的還是這個問題。
整個大唐糧食幾乎掌控在世家的手裏,朝廷也隻是一些賦稅,每年結餘的也不多。
倒不是朝廷真的沒糧食,而是這些糧食都是有用處的,隻能夠短暫的救急,長期肯定是不行的。
大軍出征、天災人禍都是需要糧食來應付。
“迴父皇。”李承乾故意的賣了一個關子道:“至於從何處調糧,父皇就不需要問,兒自有辦法。”
這個關子讓李世民臉色變得極差。
可看李承乾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李世民又不禁懷疑了起來。
該不該信這個逆子一次。
要是失敗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可要是成功了,那麽世家再也不會像之前那麽囂張跋扈,對於自己鏟除世家這些毒瘤還是有好處的。
兩相對比下,李世民陷入了為難之色。
見此,李承乾繼續遊說道:“父皇,兒願立下軍令狀,如三月內不能解決此事,兒任憑處置。”
李世民懷疑的繼續看著李承乾稚嫩的小臉。
“你如果不說清楚,朕是不會答應的。”看李承乾死都不說,李世民決定加大力度。
事關重大,李世民不可能憑借李承乾開口就同意。
後果他或者整個朝廷都承擔不起。
到時候百姓遭殃,百官彈劾,民怨沸騰,世家發難,那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李承乾歎息一聲,看出來了,今日自己必須給出一個說法了。
“父皇,兒打算從真蠟、撣國、驃國買一些糧食。”無奈,他隻能隨便編出瞎話了。
“哦?”李世民很快來了興趣,問道:“這些小國難道有餘糧?”
轉瞬間,他又想到了新的問題:“大唐出征林邑的消息不脛而走,你確定這些小國願意將糧食賣於大唐?”
換作是他李世民,恐怕也不會答應這種事情。
畢竟現在大唐要對林邑動兵,轉眼又要去找他們買糧食,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會想大唐是不是有什麽陰謀。
就連旁邊的張阿難也是奇怪的看著李承乾,他一個內侍都能看出來的事情,難道李承乾看不出來?
這些小國哪怕有多餘的糧食,恐怕也不太好買。
李承乾卻搖頭失笑:“父皇,您想多了,此時的真蠟、撣國、驃國估計已經接到了大唐要出征林邑的消息,但他們畏懼大唐,隻要我們稍稍的給出一些好處,這些小國自然便會跟我達成交易。”
“哦?什麽好處?”李世民謹慎的問道。
不是不相信李承乾,而是在他的眼裏,太子才九歲,這種國與國的交流,還要給對方好處,他真的怕李承乾大手一揮把疆土送出去。
看已經說到這個份上了,李承乾也沒有什麽隱瞞的。
“父皇,好處便是可以長期跟大唐達成進出口貿易。”
“進出口貿易?”李世民皺緊了眉,聽都沒聽過這些詞。
李承乾知道古代人不懂這些,耐心的解釋了一下:“進出口貿易說句難聽的就是國與國之間的交易,等我們拿下林邑之後,在林邑的占城設立最大的糧食貿易地,到時跟其餘幾個小國簽署一份契約。”
“契約的內容便是貿易的規則,在占城進行貿易必須收稅,不管是大唐的東西拿過去賣,或者是糧食賣給大唐,都是需要交稅。”
看著李世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認真再聽,李承乾便開始灑脫性格,說話也是放肆了許多。
“到時候在占城收取的稅,我們會將其中一成給到其餘小國,其它的便是大唐的了。”
“等等。”李世民聽到這裏,連忙擺手道:“大唐打下林邑,建立什麽糧食貿易區,然後收稅還需要給他們錢?憑什麽?”
額......
李承乾瞬間不知道怎麽迴答這個問題了。
對於李世民這種霸道的性格,恐怕不會同意,就算是他同意了,朝堂上那麽多的官員,也未必會同意。
這一點,李承乾已經猜到了。
“父皇,兒打算將林邑作為自治區來管轄,律法、生活方式、交易模式跟大唐並無差別,但管理者必須從林邑國原住民當中挑選,我們可以任其一個新的官職:特區行政長官。”
“這樣的話,更好的能夠考慮到林邑的風土人情,不至於有人站出來搗亂。而原來的林邑國貴族,兒打算全部押送至長安,給予平民的生活,派專人看管,三代人不得離開長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