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巨龍大白帶出完水了去釣大金條
悠閑的大學時代海釣社團生活 作者:漁歌海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竿稍輕微的抖動幾下之後緊跟著就是一個大彎腰。
它來了,它來了,它咬下魚餌遊來了。
當敖海源撥下電絞輪上的收線開關後,輪子沒有像以往那樣快速的把線迴收,而是出現非常緩慢的收線過程。
要知道這個600mj的拉力可是28kg啊,怎麽現在拉這條魚這麽費勁呢。
但是費勁也僅僅是多花了一點點的時間而已,在絕對實力麵前,任何反抗都是徒勞的。
很快,電絞的強大拉力帶著這條大魚浮到了水麵。
“臥槽!東海龍王麽?!”
看到了巨物真身,船上頓時一片臥槽之聲。
原因無他,這個生物著實有點兒震撼眼球兒了!
大魚他們都見過,也不少釣。
帶魚大的也釣到過,但是像現在這麽大的,還真是少見啊……
“我靠,不會吧,這是皇帶魚?要地震?”
“皇你個頭的帶魚!地你個頭的震!”
專業的幾人自然不會認不出這條魚的真實身份,搞笑而已。
撈是撈不上來的,水裏這家夥身長目測肯定超過2米,長把大抄網那麽深的網兜魚體還有小一半兒在外麵耷拉著。
“這玩意兒是舟山帶魚嗎?”
看著甲板上的大家夥,就連見多識廣的敖海源都有些懵。
市場上常見的舟山帶魚有三種,鮮的、冰凍的和風幹的,無論是哪一種,鑒別舟山帶魚的方式隻要記住四個字——“三小”、“一厚”。
“三小”:帶魚個頭小,頭小,眼睛小;關鍵是眼睛小。
每年九月下旬開始,雷達網帶魚上市。
雷達網漁船是現在捕撈帶魚最主流產量也最有保障的漁業捕撈方式。每半個月迴港一次。
每次雷達網船到港,舟山菜市場上幾乎每個攤位前都會展示著銀亮銀亮的“尚方寶劍”。
攤位前各個攤主的說辭無非兩句,“來來來,小眼睛,小眼睛。”
要麽就是“雷達網,粉騷雷達網!”
舟山帶魚的還有一個特征“一厚”!
“一厚”:帶魚的形體,在同樣的重量下,舟山的帶魚比其它帶魚要更厚,身材更顯豐腴。
同樣四指寬的帶魚,舟山帶魚的肚子可以厚達兩指多甚至三指。身上的油脂厚麽麽,肉又嫩又肥是真的入口即化。
所以一定要記住,正宗的舟山雷達網帶魚,是肥厚型的,而不是扁長型的!
“這個啊,舟山帶魚是特指生長在位於東海海域舟山漁場裏的帶魚。並不是說某個特定的品種。”
李國振上前仔細查看著這條大家夥。
“這還就是白帶魚,大個體的不是沒有,隻不過非常少見,更多的都是1米多就被人給撈了上來。”
“不過這東西稀缺啊,這個體的堪比野生大黃魚了!”
簡單的測量一下,這條大家夥全長2米32,最寬地方接近30厘米,大眼珠子球徑達7厘米,把嘴掰開,口徑有10.5厘米。
整體重量麽,11.4公斤!
什麽概念?
二斤左右的帶魚可以一家三口痛痛快快的吃上中午和晚上兩頓兒,這大家夥……
估計讓一家三口吃一個月,以後就再也不想吃帶魚了!
巨龍大白帶的出水,宣告著今晚帶魚作釣的結束!
“收拾收拾,抓緊休息,明天咱們就去集合點等徐老板他們了!”
今天釣的帶魚全部入冰艙,再算上之前釣的魚,冰艙滿了一半兒了。就是不知道最後的大黃魚能裝多少。
至於那條大白帶的歸宿,敖海源已經給拍了照,發給了仇院,問問有沒有特殊的研究價值,如果有就留給學院裏研究,沒有就交給後來的徐長清代為處理掉。
相信老徐對這麽長的一條大家夥肯定感興趣。
越往外海開,海麵上的風浪就越大。
如果說以前絕大部分作釣的時候是碧波蕩漾的話,現在就算是碧浪喧騰了。
波峰與波穀之間的落差極大,周邊水域的很多幾米或十幾米的小船在這樣的環境中來迴穿梭,上一秒還在海浪的頂端,下一秒就拍在了海浪的底部。
“哎呦,看著就讓人害怕。”
看到一條大約10米長的釣魚艇從左舷方向迅速破浪前行,船底不斷拍擊著海浪,發出啪啪啪的聲音。艇上的釣魚者們緊緊抓住身邊的固定物,以穩定自己的身體。
與遠去的釣魚艇相比,剁椒魚頭號速度雖然不快,但是很穩,要知道這條船設計抗風等級是4級風浪,能抗2.5米的中浪的。
熊思明穩穩地坐在駕駛室後邊的休息區,喝著茶,嘖嘖的替那條小船上的人擔心。
“行啦,別在那兒幸災樂禍了,過去你上小船釣魚的時候你不也這樣嘛!那手抓的比誰都緊,船幫的護欄都快被你攥出印兒來了!”
劉浩民在一旁捅咕了一下熊思明,示意他少說兩句風涼話兒。
“哪有,這不也是讚歎咱的船的穩定嘛!嘿嘿嘿……”
本來他們所在的海礁釣點也是出大黃魚的著名釣點之一,但是因為管製的原因還有不知道的其他原因,今年這個點的大黃魚出的少的可憐。
所以,和徐長清他們約定的集合點定在了:浪崗!
浪崗,全名浪崗山列島。宋乾道《四明圖經·昌國》已有名稱記載:“浪港山,在縣東北九百裏。”宋寶慶《昌國縣誌》載為“浪崗山”。元大德《昌國州圖誌》沿用乾道誌之名記為“浪港山”。明以後各地方誌多記為“浪崗山”或“浪岡山”。明嘉靖誌,清康熙《定海縣誌》皆稱\"浪崗山\",地名標準化處理時定今後。而在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殖民者稱之為“柳拿根島。
列島位於朱家尖島東北方向42海裏處,海水清澈,水深20~50米,最深處達100多米,主要島嶼地形崎嶇、陡峻,不易攀登,自古有“浪崗三塊山,上下實煩難,家有薄粥飯,永不上此山”之說!
地理坐標為北緯30°25′~30°26′、東經122°55′~122°56′,西北距嵊泗縣城菜園鎮56.3千米,分布在長約1.95千米、寬1.20千米的海域,包括浪崗中塊島、浪崗東塊島、浪崗西塊島和浪崗半邊嶼等18個麵積大於500平方米的海島,陸地總麵積約0.435平方千米。
因附近海域水深浪大,漁諺“無風三尺浪,有風浪過崗”,故名浪崗山。
最大島嶼為浪崗中塊島,麵積0.302平方千米,位於列島中心,是舟山群島最東端的有居民海島。列島最高海拔96.0米,位於浪崗西塊島。
早上7點從海礁出發,大概開了2個小時左右,就到了浪崗海域附近。
它來了,它來了,它咬下魚餌遊來了。
當敖海源撥下電絞輪上的收線開關後,輪子沒有像以往那樣快速的把線迴收,而是出現非常緩慢的收線過程。
要知道這個600mj的拉力可是28kg啊,怎麽現在拉這條魚這麽費勁呢。
但是費勁也僅僅是多花了一點點的時間而已,在絕對實力麵前,任何反抗都是徒勞的。
很快,電絞的強大拉力帶著這條大魚浮到了水麵。
“臥槽!東海龍王麽?!”
看到了巨物真身,船上頓時一片臥槽之聲。
原因無他,這個生物著實有點兒震撼眼球兒了!
大魚他們都見過,也不少釣。
帶魚大的也釣到過,但是像現在這麽大的,還真是少見啊……
“我靠,不會吧,這是皇帶魚?要地震?”
“皇你個頭的帶魚!地你個頭的震!”
專業的幾人自然不會認不出這條魚的真實身份,搞笑而已。
撈是撈不上來的,水裏這家夥身長目測肯定超過2米,長把大抄網那麽深的網兜魚體還有小一半兒在外麵耷拉著。
“這玩意兒是舟山帶魚嗎?”
看著甲板上的大家夥,就連見多識廣的敖海源都有些懵。
市場上常見的舟山帶魚有三種,鮮的、冰凍的和風幹的,無論是哪一種,鑒別舟山帶魚的方式隻要記住四個字——“三小”、“一厚”。
“三小”:帶魚個頭小,頭小,眼睛小;關鍵是眼睛小。
每年九月下旬開始,雷達網帶魚上市。
雷達網漁船是現在捕撈帶魚最主流產量也最有保障的漁業捕撈方式。每半個月迴港一次。
每次雷達網船到港,舟山菜市場上幾乎每個攤位前都會展示著銀亮銀亮的“尚方寶劍”。
攤位前各個攤主的說辭無非兩句,“來來來,小眼睛,小眼睛。”
要麽就是“雷達網,粉騷雷達網!”
舟山帶魚的還有一個特征“一厚”!
“一厚”:帶魚的形體,在同樣的重量下,舟山的帶魚比其它帶魚要更厚,身材更顯豐腴。
同樣四指寬的帶魚,舟山帶魚的肚子可以厚達兩指多甚至三指。身上的油脂厚麽麽,肉又嫩又肥是真的入口即化。
所以一定要記住,正宗的舟山雷達網帶魚,是肥厚型的,而不是扁長型的!
“這個啊,舟山帶魚是特指生長在位於東海海域舟山漁場裏的帶魚。並不是說某個特定的品種。”
李國振上前仔細查看著這條大家夥。
“這還就是白帶魚,大個體的不是沒有,隻不過非常少見,更多的都是1米多就被人給撈了上來。”
“不過這東西稀缺啊,這個體的堪比野生大黃魚了!”
簡單的測量一下,這條大家夥全長2米32,最寬地方接近30厘米,大眼珠子球徑達7厘米,把嘴掰開,口徑有10.5厘米。
整體重量麽,11.4公斤!
什麽概念?
二斤左右的帶魚可以一家三口痛痛快快的吃上中午和晚上兩頓兒,這大家夥……
估計讓一家三口吃一個月,以後就再也不想吃帶魚了!
巨龍大白帶的出水,宣告著今晚帶魚作釣的結束!
“收拾收拾,抓緊休息,明天咱們就去集合點等徐老板他們了!”
今天釣的帶魚全部入冰艙,再算上之前釣的魚,冰艙滿了一半兒了。就是不知道最後的大黃魚能裝多少。
至於那條大白帶的歸宿,敖海源已經給拍了照,發給了仇院,問問有沒有特殊的研究價值,如果有就留給學院裏研究,沒有就交給後來的徐長清代為處理掉。
相信老徐對這麽長的一條大家夥肯定感興趣。
越往外海開,海麵上的風浪就越大。
如果說以前絕大部分作釣的時候是碧波蕩漾的話,現在就算是碧浪喧騰了。
波峰與波穀之間的落差極大,周邊水域的很多幾米或十幾米的小船在這樣的環境中來迴穿梭,上一秒還在海浪的頂端,下一秒就拍在了海浪的底部。
“哎呦,看著就讓人害怕。”
看到一條大約10米長的釣魚艇從左舷方向迅速破浪前行,船底不斷拍擊著海浪,發出啪啪啪的聲音。艇上的釣魚者們緊緊抓住身邊的固定物,以穩定自己的身體。
與遠去的釣魚艇相比,剁椒魚頭號速度雖然不快,但是很穩,要知道這條船設計抗風等級是4級風浪,能抗2.5米的中浪的。
熊思明穩穩地坐在駕駛室後邊的休息區,喝著茶,嘖嘖的替那條小船上的人擔心。
“行啦,別在那兒幸災樂禍了,過去你上小船釣魚的時候你不也這樣嘛!那手抓的比誰都緊,船幫的護欄都快被你攥出印兒來了!”
劉浩民在一旁捅咕了一下熊思明,示意他少說兩句風涼話兒。
“哪有,這不也是讚歎咱的船的穩定嘛!嘿嘿嘿……”
本來他們所在的海礁釣點也是出大黃魚的著名釣點之一,但是因為管製的原因還有不知道的其他原因,今年這個點的大黃魚出的少的可憐。
所以,和徐長清他們約定的集合點定在了:浪崗!
浪崗,全名浪崗山列島。宋乾道《四明圖經·昌國》已有名稱記載:“浪港山,在縣東北九百裏。”宋寶慶《昌國縣誌》載為“浪崗山”。元大德《昌國州圖誌》沿用乾道誌之名記為“浪港山”。明以後各地方誌多記為“浪崗山”或“浪岡山”。明嘉靖誌,清康熙《定海縣誌》皆稱\"浪崗山\",地名標準化處理時定今後。而在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殖民者稱之為“柳拿根島。
列島位於朱家尖島東北方向42海裏處,海水清澈,水深20~50米,最深處達100多米,主要島嶼地形崎嶇、陡峻,不易攀登,自古有“浪崗三塊山,上下實煩難,家有薄粥飯,永不上此山”之說!
地理坐標為北緯30°25′~30°26′、東經122°55′~122°56′,西北距嵊泗縣城菜園鎮56.3千米,分布在長約1.95千米、寬1.20千米的海域,包括浪崗中塊島、浪崗東塊島、浪崗西塊島和浪崗半邊嶼等18個麵積大於500平方米的海島,陸地總麵積約0.435平方千米。
因附近海域水深浪大,漁諺“無風三尺浪,有風浪過崗”,故名浪崗山。
最大島嶼為浪崗中塊島,麵積0.302平方千米,位於列島中心,是舟山群島最東端的有居民海島。列島最高海拔96.0米,位於浪崗西塊島。
早上7點從海礁出發,大概開了2個小時左右,就到了浪崗海域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