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巨龍大白帶出水(二)
悠閑的大學時代海釣社團生活 作者:漁歌海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過,敖海源怎麽瞅這條魚怎麽也不像能達到黃金霧氣的級別。
往海裏一看……
得,金黃色還在海裏呢!感情這家夥不是!
用手掌比了一下,上來的這條魚足足有五指寬,體長有個1米半左右的樣子,算的上是帶魚裏麵高個子的了,但是這都沒到黃金級別,那水裏那位,得有多大?!
繼續繼續!
這條的上船,真正的給其他人打了雞血,雖然之前釣的也不小,但是有了這條的拋磚引玉,後麵的期待值就可以更高一些了。
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天亞,敖海源繼續把餌拋下去。
還是之前的抖逗,隻不過這次等待的時間就長了一些了。
期間一船人上了不少的刀帶魚,大的少,小的多,但是林林總總加一起也不少。
而對於還在周邊晃的金黃霧氣,敖海源著實有些起急。
這就好比鏡中花,水中月。看得到摸不著,急死你。
眼看著周邊的霧氣越來越稀薄,咬口也越來越少,敖海源的耐心和信心也在逐步的磨滅。
“湊你奶了鑽兒的,今晚能不能給逼氪的幹上來,就看你了。”
對於這條魚,老敖非常的生氣,折騰了將近2個小時,就是不上鉤,以至於粗口兒都上了。
難道說下麵這個要換一個方式方法來釣?不能用天亞?
又或者說,下麵的東西不是個魚?
自己的這個小能力能看到魚類的生命氣息不假,但是什麽魚種,具體多深,這個卻無法得知,還是挺惱人的。
不管了,先換餌,換個更能吸引水下之物的好料,總之在這大家夥走之前把它搞上來再說!
至於下的什麽猛料?
敖海源在一個天亞上麵掛了兩條花鮁子尾段。
怎麽掛的?
原本是剖開魚腹把固定刺穿過去,現在不是,兩條花鮁子尾段穿在固定刺上,再壓上定餌針,捆上細鐵絲。
給你來個雙料的,再不吃就是不給臉了!要不是道德在這兒綁著,老子給你扔下去一個麻雷子,你特麽的是上來也得上來,不上來也得上來!
多加了一條魚的天亞,再海水裏晃起來沒有之前那麽好用,敖海源總感覺水下的餌動作變形了。
但好在是兩條腥味更濃,肉質更鬆散的魚,對於肉食性魚類的誘惑會更大。
此時船上的誘魚燈已經關了,其他人因為魚口稀少的緣故,已經收了竿子開始做衛生擦洗刀帶魚甩下來的銀脂。
水下的燈光熄滅,除了船上的照明,周邊海域可以說是漆黑一片了。
可能也正是這漆黑的一片,讓水下的大家夥徹底放下了戒備,繼而有了動作。
我們都知道,太陽光是由七種不同顏色,也叫頻率,的光組成的,不同頻率的光照射的深度並不一樣,紅光透射的最淺,大約隻有幾米左右,橙黃色的光能通過10-30米的深度,綠光可超過100米,而藍光差不多能達到500米左右。所以海底500多米後無法見光。
這也是陳傑豪他們設計的誘魚燈為什麽選綠色和藍色兩種光源的原因。
而現在,水下35米處。
失去了光源的海中一片漆黑,但是魚類依靠自身靈敏的嗅覺,還是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敖海源投下去的雙料天亞周邊已經聚集了不少的各類小魚,膽大一些的開始咄食花鮁子魚肉身,膽子小的隻在周邊吸食掉下來的一些殘渣。
突然,餌周邊的海水湧動。
原本還在拿天亞餌當自助餐廳的一眾雜魚立刻散的無影無蹤。
原因無他,來的這位太可怕了!
狹長的頭部,吻部尖突且長。口大平直,口裂後緣直達眼下方。
下頜長於上頜突出,牙齒強大,側扁而尖,兩頜前端各有2對倒鉤狀大犬牙,上頜具側牙10-13顆;下頜具側牙12-14顆。
本來帶魚的麵目就有些可怖,但是過來的這位因為體型的原因,也太可怖了一些!
但就是這麽一個麵目略有些可憎的生物,在古代還有人寫詩讚美。
還是之前給黑鯛寫詩的清初詩人宋琬,寫了一首詩就叫《帶魚》。
“銀花爛漫委銀筐,錦帶吳鉤總擅場。
千載專諸留俠骨,至今匕箸尚飛霜。”
這位大佬甚至把帶魚比做了專諸刺王僚時候用的魚腸劍。
啊,還有一位,著名的皇帝詩人。
1743年,乾隆曾經東巡盛京祭祖,用並文體寫了一篇《盛京賦》,這是乾隆帝所有作品中唯一的一篇以都市為題材的大賦。
在這篇賦中,乾隆就提到了帶魚:“鯉魴鱒鱖,鯼鯽鱅鰱,鰷鯝鱧鱤,鮑曵喻,比目分合,重唇浮湛,劍飾鮫翅,柳炙細鱗。牛魚之長丈計,帶魚之白韋編,烏鰂之須粘石,渡父之喙碇船。他如蛇馬驢狗,豚獺豹獾,出沒乎洶湧,潛躍乎遊淵。蒼龍揵鬐而雲作,赤螭掉尾而波開。老蚌含珠,九光燭滅,神奇是韞,瓊瑰是生。雖山經與地誌,羌莫得而詳焉。懿茲奧區,原隰畇畇。厥田上中,厥壤惟平,抱海負蓋,跨遼欱宣。渾河為帶,興京為襟。袤複陸而坦坦,黋拓落而芸芸。偉嘉禎之萃薈,信橐龠之絪縕。帝眷東頤,用畀皇清,而為萬載之沛豐。”
雖然不懂這位十全老人想表達什麽,但是至少知道肯定是去現地考察過的。
《異魚圖讚》中也對帶魚有過形象的描述:佩帶誰遺,皚如曳練。
除此之外,《異魚圖讚》中還記錄了一個美麗的神話。
帶魚,這個模樣的居然是西王母渡東海時,侍女飛瓊的腰帶落入大海而化。
“帶魚生湥海中,濶二三寸長,可數尺,色白如銀,無鱗刺,骨中有珠者名珠帶,小者名帶絲,皆因其狀似而名。或雲西王母渡東海,侍女飛瓊腰帶為大風所飄化此魚。”
不管古人怎麽美化帶魚的外貌,在魚類中,這家夥厲害的不得了。
驅趕走其他魚類,這條大家夥圍著敖海源拋下的天亞釣餌轉個不停。
魚越大,吃餌就越小心!
在水下的大魚連續轉了十七八圈,船上的敖海源快要失去最後的耐心準備收竿不釣的時候,連接二者的竿稍突然傳來了動靜!
往海裏一看……
得,金黃色還在海裏呢!感情這家夥不是!
用手掌比了一下,上來的這條魚足足有五指寬,體長有個1米半左右的樣子,算的上是帶魚裏麵高個子的了,但是這都沒到黃金級別,那水裏那位,得有多大?!
繼續繼續!
這條的上船,真正的給其他人打了雞血,雖然之前釣的也不小,但是有了這條的拋磚引玉,後麵的期待值就可以更高一些了。
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天亞,敖海源繼續把餌拋下去。
還是之前的抖逗,隻不過這次等待的時間就長了一些了。
期間一船人上了不少的刀帶魚,大的少,小的多,但是林林總總加一起也不少。
而對於還在周邊晃的金黃霧氣,敖海源著實有些起急。
這就好比鏡中花,水中月。看得到摸不著,急死你。
眼看著周邊的霧氣越來越稀薄,咬口也越來越少,敖海源的耐心和信心也在逐步的磨滅。
“湊你奶了鑽兒的,今晚能不能給逼氪的幹上來,就看你了。”
對於這條魚,老敖非常的生氣,折騰了將近2個小時,就是不上鉤,以至於粗口兒都上了。
難道說下麵這個要換一個方式方法來釣?不能用天亞?
又或者說,下麵的東西不是個魚?
自己的這個小能力能看到魚類的生命氣息不假,但是什麽魚種,具體多深,這個卻無法得知,還是挺惱人的。
不管了,先換餌,換個更能吸引水下之物的好料,總之在這大家夥走之前把它搞上來再說!
至於下的什麽猛料?
敖海源在一個天亞上麵掛了兩條花鮁子尾段。
怎麽掛的?
原本是剖開魚腹把固定刺穿過去,現在不是,兩條花鮁子尾段穿在固定刺上,再壓上定餌針,捆上細鐵絲。
給你來個雙料的,再不吃就是不給臉了!要不是道德在這兒綁著,老子給你扔下去一個麻雷子,你特麽的是上來也得上來,不上來也得上來!
多加了一條魚的天亞,再海水裏晃起來沒有之前那麽好用,敖海源總感覺水下的餌動作變形了。
但好在是兩條腥味更濃,肉質更鬆散的魚,對於肉食性魚類的誘惑會更大。
此時船上的誘魚燈已經關了,其他人因為魚口稀少的緣故,已經收了竿子開始做衛生擦洗刀帶魚甩下來的銀脂。
水下的燈光熄滅,除了船上的照明,周邊海域可以說是漆黑一片了。
可能也正是這漆黑的一片,讓水下的大家夥徹底放下了戒備,繼而有了動作。
我們都知道,太陽光是由七種不同顏色,也叫頻率,的光組成的,不同頻率的光照射的深度並不一樣,紅光透射的最淺,大約隻有幾米左右,橙黃色的光能通過10-30米的深度,綠光可超過100米,而藍光差不多能達到500米左右。所以海底500多米後無法見光。
這也是陳傑豪他們設計的誘魚燈為什麽選綠色和藍色兩種光源的原因。
而現在,水下35米處。
失去了光源的海中一片漆黑,但是魚類依靠自身靈敏的嗅覺,還是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敖海源投下去的雙料天亞周邊已經聚集了不少的各類小魚,膽大一些的開始咄食花鮁子魚肉身,膽子小的隻在周邊吸食掉下來的一些殘渣。
突然,餌周邊的海水湧動。
原本還在拿天亞餌當自助餐廳的一眾雜魚立刻散的無影無蹤。
原因無他,來的這位太可怕了!
狹長的頭部,吻部尖突且長。口大平直,口裂後緣直達眼下方。
下頜長於上頜突出,牙齒強大,側扁而尖,兩頜前端各有2對倒鉤狀大犬牙,上頜具側牙10-13顆;下頜具側牙12-14顆。
本來帶魚的麵目就有些可怖,但是過來的這位因為體型的原因,也太可怖了一些!
但就是這麽一個麵目略有些可憎的生物,在古代還有人寫詩讚美。
還是之前給黑鯛寫詩的清初詩人宋琬,寫了一首詩就叫《帶魚》。
“銀花爛漫委銀筐,錦帶吳鉤總擅場。
千載專諸留俠骨,至今匕箸尚飛霜。”
這位大佬甚至把帶魚比做了專諸刺王僚時候用的魚腸劍。
啊,還有一位,著名的皇帝詩人。
1743年,乾隆曾經東巡盛京祭祖,用並文體寫了一篇《盛京賦》,這是乾隆帝所有作品中唯一的一篇以都市為題材的大賦。
在這篇賦中,乾隆就提到了帶魚:“鯉魴鱒鱖,鯼鯽鱅鰱,鰷鯝鱧鱤,鮑曵喻,比目分合,重唇浮湛,劍飾鮫翅,柳炙細鱗。牛魚之長丈計,帶魚之白韋編,烏鰂之須粘石,渡父之喙碇船。他如蛇馬驢狗,豚獺豹獾,出沒乎洶湧,潛躍乎遊淵。蒼龍揵鬐而雲作,赤螭掉尾而波開。老蚌含珠,九光燭滅,神奇是韞,瓊瑰是生。雖山經與地誌,羌莫得而詳焉。懿茲奧區,原隰畇畇。厥田上中,厥壤惟平,抱海負蓋,跨遼欱宣。渾河為帶,興京為襟。袤複陸而坦坦,黋拓落而芸芸。偉嘉禎之萃薈,信橐龠之絪縕。帝眷東頤,用畀皇清,而為萬載之沛豐。”
雖然不懂這位十全老人想表達什麽,但是至少知道肯定是去現地考察過的。
《異魚圖讚》中也對帶魚有過形象的描述:佩帶誰遺,皚如曳練。
除此之外,《異魚圖讚》中還記錄了一個美麗的神話。
帶魚,這個模樣的居然是西王母渡東海時,侍女飛瓊的腰帶落入大海而化。
“帶魚生湥海中,濶二三寸長,可數尺,色白如銀,無鱗刺,骨中有珠者名珠帶,小者名帶絲,皆因其狀似而名。或雲西王母渡東海,侍女飛瓊腰帶為大風所飄化此魚。”
不管古人怎麽美化帶魚的外貌,在魚類中,這家夥厲害的不得了。
驅趕走其他魚類,這條大家夥圍著敖海源拋下的天亞釣餌轉個不停。
魚越大,吃餌就越小心!
在水下的大魚連續轉了十七八圈,船上的敖海源快要失去最後的耐心準備收竿不釣的時候,連接二者的竿稍突然傳來了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