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敖三太子花果山一遊
悠閑的大學時代海釣社團生活 作者:漁歌海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姐,你說咱倆到花果山一遊,是不是得留下點兒什麽?”
一到山門口,《西遊記》氛圍便撲麵而來。
山門是在傳統古城門的骨架上,用現代表現手法加以渲染。正門上首為孫悟空的頭像,背襯圓形圖案,象征功德圓滿,法輪常轉。
“你想留下什麽?難不成你想在大門口來上一泡,然後再寫上一行字,敖慕之到此一遊?”
敖博兮說完自己也捂著嘴笑。
“我是在想啊,咱家姓敖,這猴子幾千年前又大鬧過東海龍宮,咱此番前來若不留下點兒紀念,豈不是對不起龍宮裏的列祖列宗!”
敖慕之揣著雙手抬頭仰望山門上的猴子頭像,隻不過感覺完全沒有美猴王的美感,倒像是粗製濫造的巧克力一般。
“行了吧你,就你還認龍王爺當祖宗?要是龍祖宗知道你天天海裏釣魚子魚孫,穿越千年也得過來揍你!”
“那不一定,你看咱爸,找魚的本事,厲害不厲害?”
“咱爸那是用學識。”
“好吧好吧,科學的盡頭是玄學。反正我覺得咱爸有點兒小秘密!”
他們這次上山,有一個專門的講解,就是那個年紀稍微大一些的男生。
一路上的聊天才知道,這位大哥是學漢語言文學的,那文化底蘊,知識累積……
“步行沿仙人橋、竹節嶺、十八盤登山,也可乘汽車直抵山頂。十八盤路側有一塊石頭形似鯉魚,頭在地麵,半獻身子在地下。相傳古代皇帝怕江山不穩,派許多陰陽先生到各地去查訪和破壞龍脈,這天有一位來到雲台山,發現了鯉魚石,又見這條嶺上有個第一天門。他知道鯉魚隻要跳過天門便成了龍,托生在山主家,長大就會搶奪皇帝的江山。陰陽先生找到了山主,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他。山主很高興,便問怎樣才能使鯉魚跳過天門。陰陽先生對他說,隻要在鯉魚石旁修個十八盤,就能順勢飛上天門。於是山主雇人晝夜施工建起了十八盤,陰陽先生也就放心地走了。原來鯉魚跳過天門才能成龍,若是落在十八個盤子裏,那隻能是人間的一道菜,風水也就這樣被破了。”
“攀上十八盤,走不多遠便是南天門。在《西遊記》裏它是玉皇大帝靈霄寶殿的外大門,每次猴子上天求救兵,都是先經過這裏通報。南天門舊有關帝廟,毀於日寇的戰火,林則徐曾在鴉片戰爭前到這裏觀賞過,並留下了三首著名的七律。”
“南天門下麵就是九龍橋。九龍橋為花果山的主景之一,位於群山環抱的幽穀之中,有九條大澗在這裏匯合,然後奔流向山下的大海。過去香客從南天門小路下至穀底,稍事休息便可鼓氣繼續向上攀登。”
“這一降一升雖增加了登山的艱險,但卻平添了跌宕起伏的情趣。九龍橋建於明代,為體量較大的磚構拱橋,它不僅方便了過往行人,同時也為後人留下了一座藝術精品。橋旁的大銀杏已近千年,是宋代的遺物。它用濃密的綠蔭籠罩著九龍橋,橋上山風陣陣,橋下流水潺潺,鬆濤盈耳,鳥語花香,把遊人的疲勞消除得一幹二淨。”
“橋南有九龍將軍廟,也就是這座橋的橋神廟;北麵高處是茶庵,過去專供遊客休息品茶,現辟為吳承恩紀念館。”
“咱們一會兒乘纜車上三元宮。三元宮是雲台山區的主廟,也是花果山的主體建築。”
“三元信仰源遠流長,早在1600年多年前東晉時代,幹寶的《搜神記》上便載有東海人陳光蕊,生了三個兒子,得道升仙。分管天、地、水三界的記敘。明代蘇北魯南三元信仰非常興旺,萬曆十五年(1587年)淮安人謝淳破家擴建三元宮,奠定了三元宮建築群的基礎。《西遊記》的作者更是三元的堅定信仰者,書中說唐僧是東海陳光蕊的兒子,這廟裏的三元也就是唐僧的骨肉兄弟了。近年三元宮易名海寧禪寺,改塑釋迦牟尼佛,三元聖像已移至東配殿。”
“大雄寶殿麵前有兩棵千年銀杏,顯示著三元宮古老的曆史。抗日戰爭時三元宮遭受日寇飛機的狂轟濫炸,這兩棵樹雖然枝幹斷裂遍體枯焦,但在勝利的春風吹拂下,又綻發新芽,結出了累累果實。三元宮近年經過多次修葺,已逐漸恢複原貌,隻在東南部位的下方,保留下一塊當年的殘垣斷壁,作為曆史的見證。”
過三元宮拾級而上,不遠處便是義僧亭。
“1938年夏天,三元宮慘遭日寇飛機轟炸後,寺僧們聯絡山民共20餘人奮起自衛,多次成功地伏擊了搜山的日寇。1939年農曆七月十四日早晨,日寇集中300餘人,兵分四路圍剿三元宮及所屬寺廟,戳死仁芳法師,綁走德選等四位法師和六位山民,除放走一位山民外,其餘全部活埋。幾天後,日寇又兩次前來控山,把三元宮及所屬的玉皇宮、九龍廟、屏竹社等13處廟宇全部放火焚燒,使這座海內知名的龐大廟宇群化為一片瓦礫。”
過義僧亭油口票碑、高心泉,便到了屏竹禪院。
屏竹禪院坐落於一片金鑲玉竹之久金留玉竹是竹子裏麵的珍品,嫩黃色的竹竿上每節都有一條綠色的淺溝,位置上下交錯,此前彼後,好似在金版上鑲進一塊塊碧玉一般,美麗淡雅。金鑲玉竹在宋代的文獻上便見記載,後漸漸失傳。
10多年前內地發現幾百株野生的金鑲玉竹,一些植物學家便驚歎為很有價值的發現。後來人們才知道這種所謂失而複得的珍稀品種,在雲台山上千餘年來一直生長繁衍得很好,所以1993年6月郵電部發行的特種郵票《竹子》,其中第二枚就采用了連雲港的金鑲玉竹。
看敖慕之不斷摩挲竹子的手,敖博兮就知道這小子想幹嘛!
“告訴你啊,別想著撅一根兒帶迴去,這可是聖地,就算沒監控,舉頭三尺還有神明呢!”
連嚇唬帶拽,總算是把潛在的惹禍精給拽走了。
“屏竹禪院為明代謝淳舍家開山時所建,曾慘遭日寇焚毀,僅存院門。1984年政府撥款重建。屏竹禪院又有鬆風殿、好生堂、屏竹社等名稱,麵積雖不大,但在園林設計上卻達到了較高的境界。”
“惠心泉一井兩眼,象征著珠聯璧合,心心相印。泉水特別甘甜,過去禪寺的和尚就是用此泉水烹茶待客。”
“水簾洞是遊客最為向往的地方。吳承恩就是受了這個水簾洞的啟發,在《西遊記》中給早期的孫悟空提供了一個神話色彩十分濃鬱的活動場所。全國各地的水簾洞很多,但都是《西遊記》流行以後起的名字,隻有這裏的水簾洞是在《西遊記》風行以前便有了的。明代海州人張朝瑞在為三元宮寫的一塊碑記裏,便記載著水簾洞是香客必遊之處。石壁上\"高山流水\"四個大字,是海州知州王同題寫的,時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那時《西遊記》還不曾出書。”
水簾洞是一個天然裂隙洞穴,內有人工隧道可通下層平台。
洞門前有許多珍貴的題刻。
\"印心石屋\"就是清代道光皇帝手書,賜給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兩江總督陶澍的。
“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奉命來海州改革鹽政,成效卓著,使清廷國庫轉虧為盈,出現了短時期的中興局麵,因此皇帝給予他親書室名的殊榮。三年後,陶澍又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再次來海州巡視鹽政改革的成效,並發起雲台山廟宇的修繕工作,大興土木,使這一帶風景區頓時麵貌一新。為了紀念他的功績,當地人便將禦書\"印心石屋\"刻於水簾洞旁。\"靈泉\"二字是嘉慶年間知州師亮采的手筆,\"靈泉\"指的是洞裏那口方形小井,井雖不大,卻常年有水,大旱不涸,民間傳說通往東海龍宮的海眼就是指的它。”
媧遺石是夾在大石縫中的一塊奇石,它上不靠天,下不著地,俗說是女媧煉石補天剩下來的石頭。從明代開始,我國進入了長篇小說的鼎盛時期,許多作家都喜歡在石頭上大做文章,首創者吳承恩就是按照這裏石頭的尺寸和形象來描述孫悟空出世的。
“媧遺石上方有半邊石卵,據說另一半在孫悟空出世時被崩到山下去了。石卵一側有一個形似猴頭的巨石,溫情地吻著媧遺石,那便是孫猴子成仙後脫下的凡胎。媧遺石下方的池子叫\"阿耨達池\",阿耨達是梵語的譯音,意為眾水之源。傳說過去仙女常來洗澡,孫猴子出世後在裏麵撒了泡猴尿,弄髒了池子,從此仙女們就不再來了。”
在照海亭的下方,有一塊巨大的摩崖石刻,是1993年為紀念毛澤東百年誕辰鐫刻的,將毛主席對胡耀邦說過的一段話:\"孫猴子的老家在新海連市雲台山\",用集毛澤東手跡的方法重組而成。
“毛主席在1955年10月至1958年春天,短短三年間三次談到這裏的花果山是孫猴子的老家,引起了省、地、市領導及當地人民的重視,經過查找資料,現場勘察,證實毛主席的判斷非常準確。”
“照海亭一帶有關《西遊記》的景點比較集中,較為有名的有海天洞、二仙洞、法龍洞、萬佛洞、朝陽洞等,過去大多塑有佛像,供信徒朝拜;還有一些是依民間傳說命名的,如無底洞、狐妖洞、馬猴元帥洞等,統稱七十二洞。這七十二洞是千萬年前一次猛烈造山運動留下的痕跡,許多巨大石塊交叉壘疊,自然形成了一大批洞穴。”
“海天洞是七十二洞中最大的一個,因為由高僧悟五營造,故又稱悟五洞。當年他剔除石縫間的淤土,鑿通相關連的洞穴,使海天洞與上下四旁的小洞連成一體,或升或降,或明或暗,洞中有洞,天外有天。並在洞頂建亭一座,名曰照海亭。登亭俯瞰,但見四麵群峰遙峙,翠綠撲麵,花香陣陣,幾疑身入仙境。”
一線天和七十二洞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是許多巨石和洞穴連接組成的一處景點,古人稱作\"天通一線\"和\"石壁洞天\"。
一線天的主景是兩塊幾十米高的石頭互相支撐,中間形成一條狹窄的通道。人行其間,可看到上麵露出的一線藍天,白雲匆匆流過,奇險奇趣。
在一線天裏鑽洞,道路迴環,處處相通,忽上忽下,忽隱忽現,隻聽人語聲,不見人蹤跡,盛夏如秋,暑氣全消。
“哇塞!這裏可真是涼快!”
一路走來,因為是山中,山風習習,眾人雖然沒有大汗淋漓,但多少也有些驕熱。
不過走到這裏,卻是舒爽的不行!
從遠處山腰眺望一線天,這裏就是著名的八戒石。
很像一個戴著僧帽的老豬在綠樹叢中唿唿大睡。一線天下麵是花果山山名摩崖石刻,遊客都愛在這裏留影,青山紅字,非常壯麗。這裏還有天然碑、硯石等景觀。
“沿小路前進可至墨香小徑,裏麵有百餘位當代書法名家的作品刻在天然石塊上;還可至怪石園,看千奇百怪與《西遊記》有關的象形石。\"神\"字王在東部禿龍溝下,是刻在山體上的懷素草書\"神\"字,長39.4米、寬15.8米,為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漢字,1996年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那邊兒咱們就不過去了,了解一下就行!”
登上玉女峰是花果山之遊的高潮,有緣的人在這裏可看到雲台山兩個最為精彩的景致。
一個是在迎曙亭看海上日出;另一個是看雲台鋪海,白雲翻滾好像海水揚波,露出來的峰頂就像大海裏的蓬萊仙島,群山俯伏,阡陌縱橫,此情此景令人有飄飄欲仙的感覺。
“可惜咱們今天的時間點都不對,所以一樣都看不到,如果有機會,可以約時間再來看!”
“在花果山山門以西不遠處,原有建於隋代開皇年間(581-660年)的鬱林觀,140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能夠指出它的遺址所在之處,完全得益於石壁上的那塊唐碑《東海縣鬱林觀東岩壁記》。唐碑鐫刻在一塊天然的平整巨石上,淨麵高2米,寬3.8米,蒼勁的隸書氣韻恢弘。由於石質優良,從唐代流傳至今,依然字跡清楚如新,是國內罕見的珍寶。”
“《東海縣鬱林觀東岩壁記》是一篇美麗的遊記散文,敘述海州司馬崔惟怦巡視海疆之後,順路到這裏遊覽的情景。文中描繪了當地自然景觀,還詳盡敘述了地方官元暖開辟飛泉景點的過程。講他怎樣親自策劃和設計,砍盡雜草,剔除危岩,築墊收貯上遊的雨水,使飛瀑常年不斷。同時還種植不同季節開放的花木,萬紫千紅,把飛泉裝點得仙宮一般。這是雲台山有史以來首篇記敘旅遊建設的文章。”
“唐碑對麵是一塊宋代的摩崖石刻,體量也很大,且保存完好,距今已有千年曆史。碑用三言詩的形式,敘述三位友人泛海登山暢飲終日的事情。由祖無擇作詩、蘇唐卿小篆、王公袞鐫刻。三者都體現了當時的較高水平,所以後人把它稱為\"三絕碑\"。”
“海清寺阿育王塔興建於宋代天聖元年(1023年)。塔高40餘米,九級八麵,是蘇北地區現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寶塔。據建塔時嵌在塔內壁上的碑文記載,此地原先曾建過一座塔,在唐代時號稱全國第二,可見此塔在我國的建塔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海清寺阿育王塔位於花果山進山處的大村水庫旁,自古就是雲台山的一個主要景點.明代叫\"古塔穿雲\",清代叫\"塔影團圓\"。”
“它的特點有五:一是曆史古老;二是根深蒂固,經曆過郯城1668年8.5級大地震的洗禮,至今不歪不斜;三是塔形壯麗,再經山光水色的映襯,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遊客有參與的機會;五是有動人的神話傳說,倍增遊興。”
一圈遊曆下來,也過了中午了。
“走吧,咱們下山去吃飯!今天老頭子我請客!”
敖德輝大手一揮,下山吃飯。
“等會兒!”
正要走的時候,敖慕之突然出聲,然後就奔著最近的一個五穀輪迴所急去。
少頃才見這小子一臉輕鬆的迴來。
一到山門口,《西遊記》氛圍便撲麵而來。
山門是在傳統古城門的骨架上,用現代表現手法加以渲染。正門上首為孫悟空的頭像,背襯圓形圖案,象征功德圓滿,法輪常轉。
“你想留下什麽?難不成你想在大門口來上一泡,然後再寫上一行字,敖慕之到此一遊?”
敖博兮說完自己也捂著嘴笑。
“我是在想啊,咱家姓敖,這猴子幾千年前又大鬧過東海龍宮,咱此番前來若不留下點兒紀念,豈不是對不起龍宮裏的列祖列宗!”
敖慕之揣著雙手抬頭仰望山門上的猴子頭像,隻不過感覺完全沒有美猴王的美感,倒像是粗製濫造的巧克力一般。
“行了吧你,就你還認龍王爺當祖宗?要是龍祖宗知道你天天海裏釣魚子魚孫,穿越千年也得過來揍你!”
“那不一定,你看咱爸,找魚的本事,厲害不厲害?”
“咱爸那是用學識。”
“好吧好吧,科學的盡頭是玄學。反正我覺得咱爸有點兒小秘密!”
他們這次上山,有一個專門的講解,就是那個年紀稍微大一些的男生。
一路上的聊天才知道,這位大哥是學漢語言文學的,那文化底蘊,知識累積……
“步行沿仙人橋、竹節嶺、十八盤登山,也可乘汽車直抵山頂。十八盤路側有一塊石頭形似鯉魚,頭在地麵,半獻身子在地下。相傳古代皇帝怕江山不穩,派許多陰陽先生到各地去查訪和破壞龍脈,這天有一位來到雲台山,發現了鯉魚石,又見這條嶺上有個第一天門。他知道鯉魚隻要跳過天門便成了龍,托生在山主家,長大就會搶奪皇帝的江山。陰陽先生找到了山主,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他。山主很高興,便問怎樣才能使鯉魚跳過天門。陰陽先生對他說,隻要在鯉魚石旁修個十八盤,就能順勢飛上天門。於是山主雇人晝夜施工建起了十八盤,陰陽先生也就放心地走了。原來鯉魚跳過天門才能成龍,若是落在十八個盤子裏,那隻能是人間的一道菜,風水也就這樣被破了。”
“攀上十八盤,走不多遠便是南天門。在《西遊記》裏它是玉皇大帝靈霄寶殿的外大門,每次猴子上天求救兵,都是先經過這裏通報。南天門舊有關帝廟,毀於日寇的戰火,林則徐曾在鴉片戰爭前到這裏觀賞過,並留下了三首著名的七律。”
“南天門下麵就是九龍橋。九龍橋為花果山的主景之一,位於群山環抱的幽穀之中,有九條大澗在這裏匯合,然後奔流向山下的大海。過去香客從南天門小路下至穀底,稍事休息便可鼓氣繼續向上攀登。”
“這一降一升雖增加了登山的艱險,但卻平添了跌宕起伏的情趣。九龍橋建於明代,為體量較大的磚構拱橋,它不僅方便了過往行人,同時也為後人留下了一座藝術精品。橋旁的大銀杏已近千年,是宋代的遺物。它用濃密的綠蔭籠罩著九龍橋,橋上山風陣陣,橋下流水潺潺,鬆濤盈耳,鳥語花香,把遊人的疲勞消除得一幹二淨。”
“橋南有九龍將軍廟,也就是這座橋的橋神廟;北麵高處是茶庵,過去專供遊客休息品茶,現辟為吳承恩紀念館。”
“咱們一會兒乘纜車上三元宮。三元宮是雲台山區的主廟,也是花果山的主體建築。”
“三元信仰源遠流長,早在1600年多年前東晉時代,幹寶的《搜神記》上便載有東海人陳光蕊,生了三個兒子,得道升仙。分管天、地、水三界的記敘。明代蘇北魯南三元信仰非常興旺,萬曆十五年(1587年)淮安人謝淳破家擴建三元宮,奠定了三元宮建築群的基礎。《西遊記》的作者更是三元的堅定信仰者,書中說唐僧是東海陳光蕊的兒子,這廟裏的三元也就是唐僧的骨肉兄弟了。近年三元宮易名海寧禪寺,改塑釋迦牟尼佛,三元聖像已移至東配殿。”
“大雄寶殿麵前有兩棵千年銀杏,顯示著三元宮古老的曆史。抗日戰爭時三元宮遭受日寇飛機的狂轟濫炸,這兩棵樹雖然枝幹斷裂遍體枯焦,但在勝利的春風吹拂下,又綻發新芽,結出了累累果實。三元宮近年經過多次修葺,已逐漸恢複原貌,隻在東南部位的下方,保留下一塊當年的殘垣斷壁,作為曆史的見證。”
過三元宮拾級而上,不遠處便是義僧亭。
“1938年夏天,三元宮慘遭日寇飛機轟炸後,寺僧們聯絡山民共20餘人奮起自衛,多次成功地伏擊了搜山的日寇。1939年農曆七月十四日早晨,日寇集中300餘人,兵分四路圍剿三元宮及所屬寺廟,戳死仁芳法師,綁走德選等四位法師和六位山民,除放走一位山民外,其餘全部活埋。幾天後,日寇又兩次前來控山,把三元宮及所屬的玉皇宮、九龍廟、屏竹社等13處廟宇全部放火焚燒,使這座海內知名的龐大廟宇群化為一片瓦礫。”
過義僧亭油口票碑、高心泉,便到了屏竹禪院。
屏竹禪院坐落於一片金鑲玉竹之久金留玉竹是竹子裏麵的珍品,嫩黃色的竹竿上每節都有一條綠色的淺溝,位置上下交錯,此前彼後,好似在金版上鑲進一塊塊碧玉一般,美麗淡雅。金鑲玉竹在宋代的文獻上便見記載,後漸漸失傳。
10多年前內地發現幾百株野生的金鑲玉竹,一些植物學家便驚歎為很有價值的發現。後來人們才知道這種所謂失而複得的珍稀品種,在雲台山上千餘年來一直生長繁衍得很好,所以1993年6月郵電部發行的特種郵票《竹子》,其中第二枚就采用了連雲港的金鑲玉竹。
看敖慕之不斷摩挲竹子的手,敖博兮就知道這小子想幹嘛!
“告訴你啊,別想著撅一根兒帶迴去,這可是聖地,就算沒監控,舉頭三尺還有神明呢!”
連嚇唬帶拽,總算是把潛在的惹禍精給拽走了。
“屏竹禪院為明代謝淳舍家開山時所建,曾慘遭日寇焚毀,僅存院門。1984年政府撥款重建。屏竹禪院又有鬆風殿、好生堂、屏竹社等名稱,麵積雖不大,但在園林設計上卻達到了較高的境界。”
“惠心泉一井兩眼,象征著珠聯璧合,心心相印。泉水特別甘甜,過去禪寺的和尚就是用此泉水烹茶待客。”
“水簾洞是遊客最為向往的地方。吳承恩就是受了這個水簾洞的啟發,在《西遊記》中給早期的孫悟空提供了一個神話色彩十分濃鬱的活動場所。全國各地的水簾洞很多,但都是《西遊記》流行以後起的名字,隻有這裏的水簾洞是在《西遊記》風行以前便有了的。明代海州人張朝瑞在為三元宮寫的一塊碑記裏,便記載著水簾洞是香客必遊之處。石壁上\"高山流水\"四個大字,是海州知州王同題寫的,時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那時《西遊記》還不曾出書。”
水簾洞是一個天然裂隙洞穴,內有人工隧道可通下層平台。
洞門前有許多珍貴的題刻。
\"印心石屋\"就是清代道光皇帝手書,賜給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兩江總督陶澍的。
“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奉命來海州改革鹽政,成效卓著,使清廷國庫轉虧為盈,出現了短時期的中興局麵,因此皇帝給予他親書室名的殊榮。三年後,陶澍又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再次來海州巡視鹽政改革的成效,並發起雲台山廟宇的修繕工作,大興土木,使這一帶風景區頓時麵貌一新。為了紀念他的功績,當地人便將禦書\"印心石屋\"刻於水簾洞旁。\"靈泉\"二字是嘉慶年間知州師亮采的手筆,\"靈泉\"指的是洞裏那口方形小井,井雖不大,卻常年有水,大旱不涸,民間傳說通往東海龍宮的海眼就是指的它。”
媧遺石是夾在大石縫中的一塊奇石,它上不靠天,下不著地,俗說是女媧煉石補天剩下來的石頭。從明代開始,我國進入了長篇小說的鼎盛時期,許多作家都喜歡在石頭上大做文章,首創者吳承恩就是按照這裏石頭的尺寸和形象來描述孫悟空出世的。
“媧遺石上方有半邊石卵,據說另一半在孫悟空出世時被崩到山下去了。石卵一側有一個形似猴頭的巨石,溫情地吻著媧遺石,那便是孫猴子成仙後脫下的凡胎。媧遺石下方的池子叫\"阿耨達池\",阿耨達是梵語的譯音,意為眾水之源。傳說過去仙女常來洗澡,孫猴子出世後在裏麵撒了泡猴尿,弄髒了池子,從此仙女們就不再來了。”
在照海亭的下方,有一塊巨大的摩崖石刻,是1993年為紀念毛澤東百年誕辰鐫刻的,將毛主席對胡耀邦說過的一段話:\"孫猴子的老家在新海連市雲台山\",用集毛澤東手跡的方法重組而成。
“毛主席在1955年10月至1958年春天,短短三年間三次談到這裏的花果山是孫猴子的老家,引起了省、地、市領導及當地人民的重視,經過查找資料,現場勘察,證實毛主席的判斷非常準確。”
“照海亭一帶有關《西遊記》的景點比較集中,較為有名的有海天洞、二仙洞、法龍洞、萬佛洞、朝陽洞等,過去大多塑有佛像,供信徒朝拜;還有一些是依民間傳說命名的,如無底洞、狐妖洞、馬猴元帥洞等,統稱七十二洞。這七十二洞是千萬年前一次猛烈造山運動留下的痕跡,許多巨大石塊交叉壘疊,自然形成了一大批洞穴。”
“海天洞是七十二洞中最大的一個,因為由高僧悟五營造,故又稱悟五洞。當年他剔除石縫間的淤土,鑿通相關連的洞穴,使海天洞與上下四旁的小洞連成一體,或升或降,或明或暗,洞中有洞,天外有天。並在洞頂建亭一座,名曰照海亭。登亭俯瞰,但見四麵群峰遙峙,翠綠撲麵,花香陣陣,幾疑身入仙境。”
一線天和七十二洞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是許多巨石和洞穴連接組成的一處景點,古人稱作\"天通一線\"和\"石壁洞天\"。
一線天的主景是兩塊幾十米高的石頭互相支撐,中間形成一條狹窄的通道。人行其間,可看到上麵露出的一線藍天,白雲匆匆流過,奇險奇趣。
在一線天裏鑽洞,道路迴環,處處相通,忽上忽下,忽隱忽現,隻聽人語聲,不見人蹤跡,盛夏如秋,暑氣全消。
“哇塞!這裏可真是涼快!”
一路走來,因為是山中,山風習習,眾人雖然沒有大汗淋漓,但多少也有些驕熱。
不過走到這裏,卻是舒爽的不行!
從遠處山腰眺望一線天,這裏就是著名的八戒石。
很像一個戴著僧帽的老豬在綠樹叢中唿唿大睡。一線天下麵是花果山山名摩崖石刻,遊客都愛在這裏留影,青山紅字,非常壯麗。這裏還有天然碑、硯石等景觀。
“沿小路前進可至墨香小徑,裏麵有百餘位當代書法名家的作品刻在天然石塊上;還可至怪石園,看千奇百怪與《西遊記》有關的象形石。\"神\"字王在東部禿龍溝下,是刻在山體上的懷素草書\"神\"字,長39.4米、寬15.8米,為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漢字,1996年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那邊兒咱們就不過去了,了解一下就行!”
登上玉女峰是花果山之遊的高潮,有緣的人在這裏可看到雲台山兩個最為精彩的景致。
一個是在迎曙亭看海上日出;另一個是看雲台鋪海,白雲翻滾好像海水揚波,露出來的峰頂就像大海裏的蓬萊仙島,群山俯伏,阡陌縱橫,此情此景令人有飄飄欲仙的感覺。
“可惜咱們今天的時間點都不對,所以一樣都看不到,如果有機會,可以約時間再來看!”
“在花果山山門以西不遠處,原有建於隋代開皇年間(581-660年)的鬱林觀,140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能夠指出它的遺址所在之處,完全得益於石壁上的那塊唐碑《東海縣鬱林觀東岩壁記》。唐碑鐫刻在一塊天然的平整巨石上,淨麵高2米,寬3.8米,蒼勁的隸書氣韻恢弘。由於石質優良,從唐代流傳至今,依然字跡清楚如新,是國內罕見的珍寶。”
“《東海縣鬱林觀東岩壁記》是一篇美麗的遊記散文,敘述海州司馬崔惟怦巡視海疆之後,順路到這裏遊覽的情景。文中描繪了當地自然景觀,還詳盡敘述了地方官元暖開辟飛泉景點的過程。講他怎樣親自策劃和設計,砍盡雜草,剔除危岩,築墊收貯上遊的雨水,使飛瀑常年不斷。同時還種植不同季節開放的花木,萬紫千紅,把飛泉裝點得仙宮一般。這是雲台山有史以來首篇記敘旅遊建設的文章。”
“唐碑對麵是一塊宋代的摩崖石刻,體量也很大,且保存完好,距今已有千年曆史。碑用三言詩的形式,敘述三位友人泛海登山暢飲終日的事情。由祖無擇作詩、蘇唐卿小篆、王公袞鐫刻。三者都體現了當時的較高水平,所以後人把它稱為\"三絕碑\"。”
“海清寺阿育王塔興建於宋代天聖元年(1023年)。塔高40餘米,九級八麵,是蘇北地區現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寶塔。據建塔時嵌在塔內壁上的碑文記載,此地原先曾建過一座塔,在唐代時號稱全國第二,可見此塔在我國的建塔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海清寺阿育王塔位於花果山進山處的大村水庫旁,自古就是雲台山的一個主要景點.明代叫\"古塔穿雲\",清代叫\"塔影團圓\"。”
“它的特點有五:一是曆史古老;二是根深蒂固,經曆過郯城1668年8.5級大地震的洗禮,至今不歪不斜;三是塔形壯麗,再經山光水色的映襯,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遊客有參與的機會;五是有動人的神話傳說,倍增遊興。”
一圈遊曆下來,也過了中午了。
“走吧,咱們下山去吃飯!今天老頭子我請客!”
敖德輝大手一揮,下山吃飯。
“等會兒!”
正要走的時候,敖慕之突然出聲,然後就奔著最近的一個五穀輪迴所急去。
少頃才見這小子一臉輕鬆的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