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老頭,你自詡已盡識世間虛幻泡影,何故連這個女孩是誰都認不出?”寶公沙門的聲音由高處傳來。
他已經在很遠的地方了。
老人皺了皺眉,嘴角滲出了鮮血。
他似乎受了極重的內傷。
看來與寶公沙門的決鬥比看起來還要艱苦得多。
鹿雪的傷很難治愈,因為老人下了很重的手,根本沒有留下任何餘地。
這一抓換做是身強力壯的男人,恐怕也無法招架,更何況一介女流。
鹿雪的腦袋越來越沉,老人閃電般地封住了她的幾處要穴,避免她因為流血過多而死去。隨後,他也頹喪著坐在了地上。
元子攸大聲喊來了禦醫,這位禦醫來得很快,但是剛才自始至終都不曾現身過,初新猜測,他大概躲在某處,揣測著元子攸和寶公沙門的勝敗。
“失敗了,從今而後都不會再有這樣好的機會了,”老人低聲呢喃著,“這個機會,我已等了兩年。”
他開始不停地咳嗽,咳出的全是血。
初新走上前,輕拍老人的後背,問:“前輩,現在該怎麽辦?”
老人搖搖頭。
他已沒有任何辦法。
“武功絕頂,更兼攝魂術加持,要找到他就已經是很難的事情了,更不用說擊敗他。”老人望著初新,道。
初新驚訝地發現,那雙眼睛也已失去了年輕的光澤,逐漸死灰,就好像眸子裏的火焰悄然熄滅。
“一定還有辦法的。”初新對他說。
“石沉大海,飛鳥投林,要再碰見,談何容易?”老人歎息道。
他艱難地支起身子,來到高台邊上憑欄眺望,論法台鮮血淋漓,信眾慌亂而無序,無一不在提醒著他,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巨大分野。
“我傳教的本意是引發人類的善,”他迴頭,對幾位年輕人說道,“可我發現,善好像是浮萍,飄零而短暫,混亂才是真正永恆的東西。”
初新、宋雲、無名都懷著崇敬之心看著他,連元子攸也被他臉上那種神聖而又悲憫的色彩所打動。
“今日的洛陽真熱鬧,各路武林好手,佛教信徒,北方人,南方人,西域人,全都來了,”老人繼續說著,“可他們之中,又有幾人是真的心存善念,想要聆聽濟世救人的妙音?”
他又咳嗽起來了。
這一次,他像是無法停下來,血一股接一股地從他口中噴湧。
“陪我四處走走吧。”他忽然對初新說道。
論法台周圍的人已繳械,這群江湖人士因擾亂秩序而被關入牢裏,十天半個月是免不了的。他們並不是很在乎,他們之中有很多人本就是常出入牢房內外的,牢飯的味道還算熟悉。
宋雲和無名帶領星盟的刺客到處搜索寶公沙門的蹤跡。
這一過程並不辛苦,因為寶公沙門根本沒有留下任何蹤跡。
初新在永寧寺門前站了很久,老人遲遲沒有邁步,而是問他:“我留給你的那身紅袍,還在嗎?”
初新從懷中取出那件猩紅的長袍,他疊得很齊整,從來不敢隨處亂放。
“很好。”老人說。
“物歸原主。”初新將紅袍遞到老人跟前,說道。
“不,現在你才是它的主人。”老人推開了他的手。
“我?”初新不懂他的意思。
“我已經是個將死之人,我的那兩個徒弟也是。”老人說。
“你到底有幾個徒弟?”初新問道。
“我有很多徒弟,可能夠繼承我衣缽的,隻有他們兩個。”
初新沉吟著,忽然問道:“那是兩個人?”
“是兩個,”老人承認,“隻不過,他們共用著同一具身體。”
初新的脊背有些發毛。
他想起在永寧寺大殿見到達摩時,確實感受到了一股不同尋常的氣息,就好像有兩雙眼睛盯著他那般。
“前輩,您為什麽說他們也......”
老人平靜地迴答道:“因為此番,寶公沙門的目的絕不僅僅是要讓淨土宗取代禪宗,成為佛教第一支脈,他還要殺死我的兩個徒兒。”
初新問道:“他怎麽才能殺掉他們?”
老人道:“其中一個徒兒已告訴了我,許伯純找過他們。”
“許伯純?”
老人點點頭:“他提供了一種方法,是很古老的密宗法術,叫做死心法。”
初新道:“死心法?”
老人繼續說道:“相傳這種法術是為那些離修行成功僅一步之遙者準備的,使用之後,受術者便會六根清淨,塵緣了結,達到忘情的仙佛之境。”
初新道:“聽起來對修行之人似乎沒有什麽壞處。”
老人搖搖頭:“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達到死心法可用的境界,那種近乎仙佛的境界。所有人都被七情六欲所困頓,掙紮著,彷徨著,離開情感,他們便活不下去。”
初新問道:“他們二人也達不到嗎?”
老人道:“遠遠不到。”
初新吸了口涼氣。他問:“那麽,如何讓一個人死心呢?”
“死心法中提及,要讓心愛之人在受術者麵前以不平和的方式死去。”老人說道。
“心愛之人?”初新突然很想嘔吐,他發現遠古時期的佛教,比他現在所見到的模樣要怪異得多。
老人歎道:“而我其中一位徒兒的所愛,正是青木夫人。”
“什麽?”初新的嘴像被塞了兩個雞蛋,張得大大的。
他想不到達摩這樣的高僧居然與青木夫人還有淵源。
老人道:“許伯純絕不會平白無故知道這個辦法,一定有人曾同他提起過。他是個對醫道癡迷的人,又急於救治各色各樣的病人,必然會向我的徒兒說起這個方法。”
初新低聲道:“估計就是寶公沙門和他說的。”
老人道:“我們用攝魂術將菩提流支和我徒兒的身份互換時,寶公沙門說不定已經知道了,而且將計就計,讓青木夫人飛下高台,前去搭救。”
初新道:“這樣一來,許伯純就能趁青木夫人分心,出手偷襲。”
這一切看似毫無關聯,卻無一例外地發生了,而且環環相扣,步步緊逼。
寶公沙門的確是算計的高手。初新不得不暗暗佩服他。
老人說了下去:“巧合的是,我的兩個徒兒,其中一人已誤入魔道,他以為用死心法就能將另一人殺死,好讓他獨占那具身體。他一直都想這麽做。”
初新有些恍惚,道:“所以他聽信了許伯純的話。”
老人有些語塞,緩慢地說道:“他本來是個很聰明的人,絕不會做類似的蠢事,可這份執念已紮根太久,像蛀蟲般蠶食著他的耐心......”
初新沉默著,忽然道:“那麽剛才在台上的達摩,是哪一個?”
老人道:“是愛著青木夫人的那一個。”
初新問老人:“你已告知過他這些事情了嗎?”
老人道:“我都已經和他說過了。”
初新歎道:“剛才我看見他懷抱著青木夫人離開論法台,青木夫人還沒有死。如果他聽你的話,就不該這麽做,他不能眼睜睜看著青木夫人死去,那樣一來,他也會死的。”
老人苦笑道:“他一定會這麽做的,誰也勸不了,連我也不能。”
初新理解,他明白那種感受。
無論如何,對心愛的人,他永遠不能做到坐視不理。
但他忽然想到了什麽,大喊起來:“所以,寶公沙門一定去他們倆所在的地方,因為寶公沙門要確定他是否已死。”
老人點了點頭,他讚同初新所說的,可他的身體似乎已無法支持他。
他又吐了一大口血。
“前輩......”初新扶住他。
老人搖搖晃晃地抓住了初新的手臂,道:“很久以前我便拜托過你,我今天再拜托你一次。”
初新在聽。
“我把禪宗的未來托付給你,披上這身紅袍,接替我。”
“接替你?”初新輕唿道。
“光靠你一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你必須借助達摩這個組織一百五十年來建立的名聲和威望,”老人身體的重量都靠在了初新手腕處,他的身軀並沒有初新想象中那樣沉,“屆時你將擁有不計其數尊敬你,能夠幫助你的信徒,隻有這樣,你才能與寶公沙門相抗衡。”
初新仍在猶豫,卻聽見耳畔有人高唿:“是他,是他殺了唐家和吳家的幾位公子。”
初新明白,自己的麻煩來了。
他轉過身,看見一群兇神惡煞的人朝自己走來,其中六人還抬著三具屍體,他認出那是吳惆、吳悵和唐觴。
他有些驚訝,因為他並沒有殺死吳惆。
吳惆是怎麽死的?
這些人又是怎麽找見屍體的?
他仔細地觀察著這群人,突然,他的瞳孔急劇收縮。
他看見了他想要找見的人。
司馬笙。
司馬笙正在人群中冷冷地盯著他,就好像叢林間靠樹木作為掩護靠近獵物的老虎。
初新苦笑,隻有苦笑。
怪不得司馬笙要將“七月”還到自己手上,這樣一來,倘若恰好撞見這麽一群人,他的嫌疑便坐實了。
旋即,他便想到,這群人可能是司馬笙喊來的,吳惆可能就是司馬笙殺死的。
初新的脊背在發冷,他的汗毛一根根地豎起。
他發現這世上會算計的“寶公沙門”實在太多了,就算除掉一個,還會有新的層出不窮,並且手段越來越高明,性格也越來越殘忍。
司馬笙隻和他對視了一眼,便悄然由人群中消失了,仿佛不曾出現過。
初新無法追趕他,因為他還必須應對跟前這些難纏的江湖人士。
已經有人不由分說地拔出了劍朝初新刺去。
一道影子由初新身側閃過,初新聽到了他的劍出鞘的聲音。
接下來,他跟前拔劍的江湖客已被斬下一條手臂。
老人畢竟還是出手了。
沒人敢再上前。大家都看清了那把劍。
那是一把過時的青銅劍,是一把斷劍。
而在老人手裏,這把斷劍卻成了削鐵如泥的神兵,這不是劍本身的威力,而是老人深厚功力加持下的結果。
江湖客臉色煞白,失去平衡,跪倒在地上哀嚎。
老人冷冷道:“人是我殺的,事兒是我做的。”
他們不認識這個老頭子,他們也都不敢追問他殺人的前因後果,他們隻顧著發抖。
他們害怕稍有不慎,那柄劍就會將自己的胳膊卸下來。
初新鬆了口氣,可內心還是很沉重。
老人居然承擔了他的全部罪責。
見識過他的出手之後,沒人會不相信他說的話。
“前輩......”初新唿喊道。
老人迴過頭,笑了笑,道:“別忘記你答應的事情。”
他掌中的劍忽然掉轉鋒刃,朝自己的胸口刺去。
殘陽如血,如炙。
不遠處,馬蹄已越來越近,越來越疾。
陳慶之的部隊,已來到銅駝大街。
該來的總會來,該走的總留不住。
青木夫人的唿吸已越來越微弱。
銀針深深地插在她的大椎穴處,就像惡魔的詛咒般頑固、恐怖。
她什麽也沒說,隻是安靜地注視著眼前的人。
他究竟是紅袍人,還是達摩?
或者紅袍人本就是達摩,達摩,也本就是紅袍人?
二者本是一體,密不可分。
他的眼神溫柔而慈悲,就好像是轉世的佛祖,青木夫人盯住他的眼睛,內心平靜而祥和。
她用極端方式追求著寧靜,用古樹和她自己來懲罰世間所有的男人,得到的一切卻遠遠不如此刻那般充實、幸福。
愛真是一種神奇的物什。
跨越時間,跨越絕望和陌生,直達永恆的維度。
可惜,肉身是無法永恆的。
肉體的歡愉永遠是短暫的。
銀針仍在她的後頸處作痛,她迫切地想說些什麽,可喉嚨卻似乎被東西塞住了,怎麽也無法開口。
草坪上有野花,有頑皮的白兔。
有束花離她很近,一束小小的、黃白色的花。
紅袍人以前曾提到過這束花。
似乎和曾經那場西天靈山的盛會有關係。
那日,佛祖拿出自己的袈裟和飯碗交給迦葉,叮囑迦葉,在自己涅盤後不可死去,要等到下一個劫,將衣缽傳給彌勒。
迦葉同樣也是個很老的人,和眾多少女想象中的不同,並非什麽英俊少年。
可迦葉很愛花。他養了一個院子的花,有事沒事便會趴在泥土中,和那些花說話。
他養的花裏,其中一種就像極了雞蛋,花瓣末端是白色的,起始端卻是溫和的黃色。
青木夫人伸出手,輕輕折下一朵,緩緩地放到了她的心口。
所有的動作都是那麽尋常,卻又是如此艱難而機械。
她已瀕臨身體的大限。
達摩沒有幫她,他明白,她是個高傲的人,無論如何都不肯讓他相幫的。
黃白色的小花終於貼住了她的心跳。
她在微笑。
兩滴淚順著她的臉頰滑落在地上,成了兩個濕濕的斑點。
他們不必再說什麽。
風很輕,很幹燥。
紅色的雲,橙色的天空。
琴聲悠悠,環繞其間,徐徐流淌。
(本章正文結束,以下是關於洛陽的一篇番外)
宋道玉初來洛陽,什麽都收進眼裏,什麽都不放在心上;夜裏從不會為了泥金帖書輾轉反側,隻會為如花美眷而寤寐思服。他的爹應該會後悔給他帶了如此飽足的銀兩去趕考,以致他甘願在此忘記虛構過的滿腔壯誌。
到底是毛頭小子在外地,感覺沒人罩,自我分析之後,一來不夠身強力壯,二則自胎裏就帶了些混不吝,所以在五陵輕薄兒和遊俠少年之中選擇成為前者的一份子,並且很快承認了這種集體榮譽感,甚至想把這個身份印在名片上——這是他老宋家的優點也是缺點之一,他的爸爸在某一年上元節的家庭聚餐上點名批評:這小子跟我年輕時候一樣!太容易相信別人了,有苦頭吃!宋道玉說:爸爸,你這是指桑罵槐、含沙射影。其他家庭成員勸架的功力保證了那條街上的住戶過節的質量,所以自那天之後,所有洛陽居民都意識到組建家庭需要具備這樣的基本功,有人說片兒警愛和稀泥是現代社會的現象,不是的,這是有史可考的傳統美德。
想要加入組織,有錢有閑還不夠,在一係列宣誓完之後還要作下流狀,擇良家子調戲之,這是儀式感。
所以,在一個秋高氣爽的下午,宋道玉剛醒就被前唿後擁地架去了白馬寺。同伴們架人的技術熟練,中間他都沒醒,到了,揩掉眼屎一看,好一個——冶遊的兒郎,碧玉妝成的小娘子們,在洛陽城中大路相逢——春意浩蕩如同春天打了個迴馬槍。路有五車並駕那麽寬,銀杏樹得有最大的菩薩造像那麽高,葉子的金色聲勢恢弘。始皇帝要知道後世有這樣的城市,會把阿房宮再擴建一圈兒。
宋道玉有樣學樣,啐一口道,他媽的,洛陽就連樹也那麽繁華。
很快有一件事引起了他的注意。固然小娘子們個個爭奇鬥豔,隻消擺個擂台就要開始選美比賽,或許是時人不知道一場比賽能撈多少油水,也或許出於是對美的包容,沒整這個事兒,所以小娘子們隻是暗暗地較勁,表麵太平。
宋道玉注意到的是,參天銀杏樹下站著一個白衣男子,那人望著遠處諱莫如深,仿佛站在哪兒,哪兒就成了望鄉台,實在是不合氣氛。所以與其說引起宋道玉的注意,不如說是引起了宋道玉的不滿。不合氣氛的人是最裝逼的!再有兩個字,罪加一等:沒勁。沒勁在這個年紀是不被允許的。年輕,挺拔,瀟灑,像一段白玉雕成的竹子,這樣的人如果沒勁,誰看了都覺得沒勁。
走到那人跟前,宋道玉假借於小團體的那股虛張起來的聲勢,隨著一陣秋風,瞬間飄零如銀杏葉。他覺得,項羽他媽的當時四麵楚歌的時候應該他媽的,也是這種感覺吧,怎麽說呢。走到這兒了不搭話也不成。
宋道玉說:“兄台,你好,你一個人在這兒站半天等什麽呢。”
那人未及迴答,另一件事就掠奪了所有人的注意,做人就是這樣,一件事兒沒想明白,馬上又會發生另一件事。
一輛寶馬香車正在路中間碾出一道車轍,將在場所有人分開兩邊兒,一邊是悄悄的男人,一邊是悄悄的女人,女人們集體念咒:不是她不是她。常言道先聲奪人,可有些人根本不在意出場順序。
車簾還是無可救藥地被掀開了,那女人足尖點地,像是剛從溫暖的華清池裏出來之後有點兒怕冷,又像是天上的神仙沒踩過凡間的地。秋風吹起她的麵紗,紫陌紅塵拂麵而來,宋道玉離得遠沒看清臉,隻是見那女人背影,輕煙一樣緩緩往寺中行進,經過處,人們就低下頭去,男男女女們居然在鴉雀無聲中達成了一種罕見的共鳴。氣氛就這麽,不是被破壞,是被扭轉了,就在她走過的地方,時空有些重疊。宋道玉改變了剛才的偏見,不合氣氛的人不是最裝逼的,讓所有人覺得自己並不在場的人才是。所幸她的車離門口不遠,總算走了進去,氣氛得以恢複。
人聲再次鼎沸起來。
那男人笑著給出了答案:“等的是她。”
離白馬寺稍近有一個極大的酒樓,是公子小姐們afterparty的常設地。宋道玉與那白衣男子臨窗對坐,出於紈絝子弟的職業素養,給才結交的這位新朋友介紹了至少二十種好喝的酒,但大唐物資之豐盛並沒能引起那人的興趣。
宋道玉:“還不知兄台姓名?”那人迴答,張擇舟。
宋道玉:“我叫宋道玉。酒,不喜歡?”那人迴答,戒了。
宋道玉:“張兄做些什麽營生?”那人答,寫書的。
這迴宋道玉心說:還當你是什麽修道的呢,他媽的,嘴上問:“你今天等的那位娘子是誰?”
張擇舟笑笑不答,掃了眼四周。宋道玉琢磨這意思應該是:就她,誰能不認識?
宋道玉不再問,他很有信心能從自己那群朋友那裏探聽到這個神仙妃子的消息,因為他們的腦子裏都有一張城中漂亮女人的分布圖,反正他們的腦子裏也不裝什麽別的,當然能夠記住每個女人的姓名。念及此,他作揖拜別了張擇舟,迴到住處。
當宋道玉向其他人提問完,受到嘲笑之程度是他始料未及的。大家一致認為,竟然有人,特別是一個男人,來到洛陽兩個月有餘,卻不知道那是誰,此乃一樁足以把他踢出組織的奇恥大辱。那可是洛陽最美貌的歌妓,住在碎玉樓,但是樣貌和歌聲都不是人們將其與壁畫上的仙女形象聯係起來的理由,最主要的原因是:她沒有名字。
一個人怎麽會沒有名字呢,這讓人想不明白。宋道玉想起小的時候用墨汁在他父親臉上畫了一個象征長壽的爬行動物後,躲到了院子裏,他父親睡醒後的吼聲響遏行雲,但是這個八歲的孩童顯示出了這個年紀不該有的聰慧——他沒作出任何反應,書上說這叫按兵不動,直到父親喊出了自己的全名,他才站起身、立馬撤退到了母親的房間。所以宋道玉從小就明白,一個人的名字是有重大意義的,是事關生死的。何況,她是一個歌妓,如果沒有稱唿,別人要怎麽點歌呢?喂!說你呢!你給我唱一首《小蘋果》。
那個時候沒有這種歌,如果有的話確實可以喊“喂”,但她不像娼妓,像一位歌唱家,藝術家怎麽可以沒有個人標簽呢?
“為什麽一定要有名字呢?”
宋道玉掂著荷包去碎玉樓的路上想,那位小娘子一定會這樣反問他的。他之前遇到的女人,多是問一些你愛不愛我,我們還會再見麵嗎之類的,問得多了也就其義自見,但“為什麽要有名字”這問題要怎麽迴答,就連那些登科的才子,恐怕也無法迴答。據傳說,李白大概是能夠答上來的,所以,要不就這麽告訴沒有名字的那位:下次我見到李白了幫你問一問。如果李白就在碎玉樓前,那是最好的,但他不知道李白長什麽樣子,所以和李白套近乎也很成問題。
到了碎玉樓前,充滿問題的宋道玉見到的人,通身氣派和他想象中的李白也沒甚區別,那個人叫作張擇舟。
張擇舟,以他站在銀杏樹下的那種神態,在人群中再次被宋道玉給看到了,當時碎玉樓前是一個公共活動場地,有騎馬的,有放風箏的,有在路邊義結金蘭的,有蕩秋千的,有下象棋的,有收廢品的,也有倒買倒賣的,有非法,有非非法,但正如之前所描述的,什麽都收在眼裏,卻一概沒有放在心上,宋道玉現在隻有一個問題:
“為什麽他在門口站著不進去?”
張擇舟很老實:“沒錢。”
宋道玉選了一個包間,以便於張擇舟能夠近距離地看清楚他魂牽夢繞的人。
未幾,佳人掀開珠簾,盈盈下拜。
沒有一個男人不會認可她像一朵兒桃花成了人形的這個比喻,而且,她說話就像露結為霜的聲音那樣好聽,這樣的女人就算等她再久一些,男人也不會有什麽怨言。
“兩位要奴唱些什麽?”
張擇舟隻是若有所思地看著她,好像不是來狎妓,而是來朝拜的。而無名小娘子的頭低著,眼光清澈,垂下來的頭發黑亮而光滑,如果沒有人發出聲音,這一幕能夠持續到永遠。宋道玉是個對深情過敏的人,如果讓他坐著聽完一首歌不跑,簡直就像讓怕火的人捏著燃燒的火柴一樣難熬。可惜唐朝的人多少都有些深情,當時流行的歌裏有一首叫渭城曲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新新啊不對,客舍青青柳色新,管他的呢,宋道玉想,反正這兩句還成,但是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的話,他無法認同,天下真的會有找不到朋友的地方嗎?
事實上,多年以後,在被貶謫迴鄉的路上,他自然會明白陽關三疊的曲意,因為天下很多地方,的確是找不到朋友的。
不過此時的宋道玉並不知道自己喜歡聽什麽,於是就問她:“你最喜歡什麽曲子呢?”
如果他沒有這樣反問,也許這一切都將變得不同。
當他這樣問之後,張擇舟從一種呆滯裏迴過神來陷入了另一種呆滯,小娘子離他們好像遠了一遠,泛著一種被雨淋過的光暈。
來到洛陽後,從來沒有人問過她最喜歡的歌是什麽。
“奴最喜歡《莫愁樂》。”她輕聲地說,並不希冀得到客人的首肯。
宋道玉可以像扔手帕一樣轉瞬之間想起又忘記十首像這樣的散漫小詩。但張擇舟顯然受到極大震動,他緩緩吟道:“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宋道玉總覺得,張擇舟有很多話想對她說,但是不能,不然他的聲音為什麽有些發顫?這不是一個對話,他們好像在各說各的故事,隻有宋道玉是在講話,不是在說心事,也不是要唱歌,他的問題是按照邏輯的:“小娘子為什麽喜歡它?”
她抬起了頭,給出她的理由:“莫愁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姑娘,在蘆葦蕩裏劃著船,多自在,有個人知道她在哪裏,知道她盡興了自然會迴來,於是在岸邊等著她,多好。”說罷,光華黯淡。聽了這話,張擇舟的神情如程門立雪一般虔誠,甚至宋道玉也覺得頗有道理,等一個人等得略微有些心焦的時候,那個人要是出現了,就會無比地受用,可是轉念一想,他媽的,從她嘴裏說出來這些,怎麽聽上去,竟然有些可憐?而且,她說的這些,仿佛是曾經擁有過又失去了一樣,這是怎麽一迴事,難道自己也要像姓張的呆子一樣,著了她的道嗎?一個念頭在他腦海裏冒出來,他把整個荷包沉甸甸放在桌上,說道:“我有一個要求。”
“客人請說罷。”
宋道玉說:“你不要連名字都沒有,這樣太可憐了。從此以後,你就叫莫愁吧。”
她沒有說話。
宋道玉笑笑:“你不喜歡這個名字嗎?”
她沒有說話。在片刻的沉默後,依依不舍的張擇舟還是跟著離去的宋道玉走了。而荷包就被留在了案上。
碎玉樓下是很熱鬧的,什麽人都有,但卻沒有水,也沒有船,更沒有蘆葦蕩。他們走到樓下,看到一個老乞丐看著天說要下雪了,實際上離下雪還有很久,宋道玉用完了所有的錢,所以他相信老乞丐說的,大概真的馬上就快要下雪了。
他便抬起頭來,喊了一聲:莫愁——
張擇舟也喊:莫愁——
誰知洛陽的居民不假思索地愛湊熱鬧,此起彼伏喊了起來:莫愁。莫愁。莫愁。
碎玉樓上一扇窗戶輕輕被推開,她探出身子看著他們,她被這個名字喚了出來,從此便受到了這個名字的拘束。
宋道玉離開洛陽時,覺得很快活,這是他第一次來洛陽,他覺得不虛此行,唯一的遺憾是,那年他離開洛陽的時候,沒有見到張擇舟,也就沒有道別。
莫愁有了名字,這事很快傳遍了洛陽城,所有百姓都開始發表意見,當時小報記者還走街串巷地做了民意調查,有百分之85.37的人支持她用這個名字。一直持續到那年的初雪,他們才開始討論別的事情。而那時,宋道玉已經迴到家中,而且不知道為什麽,開始用功苦讀。望著庭院裏的雪,他想起遙遠的洛陽,以及洛陽城裏的兩個人,一個是男人,一個是女人。
宋道玉就快要上任了,他要留在長安了,他很高興自己並沒有去什麽偏遠的地方。如此一來,便能常常去看莫愁,常常去白馬寺了罷?
當然洛陽也不止莫愁和白馬寺。
張擇舟這個人,就像鬼魅一樣,你想到他的時候,總是會如期出現在那裏。關於這一點,宋道玉的爸爸覺得很討厭,因為這樣的人聽起來十分不祥,自己的兒子作為班幹部應該多結交一些班幹部,而不是和這樣神出鬼沒的人喝酒,第二次去洛陽之前,宋道玉的爸爸首先就問,你這個朋友是做什麽的,成績好嗎,宋道玉答不上來。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考場上放下筆的那一刻,宋道玉馬上就有了一種能夠金榜題名的直覺。同樣地,依靠直覺,他認為這個秋天,也能在白馬寺前看到張擇舟。
洛陽的秋天與別的地方,其實無甚不同,但白馬寺前的銀杏樹,卻有別於其他。寺內造像威嚴,法度堂皇,寺外的眾生不知疲倦地流轉於六道因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漂浮起來,又塵埃落定,好像隻有那棵銀杏樹,不曾投入輪迴,它隻是每一年都重複著同一個秋天,每一年都延續著上一個秋天。往往有人盯著看,超過兩分鍾,就會產生一種幻覺:認為自己是紛紛落葉中的其中一片,那個時候這叫頓悟,現在叫做抑鬱症。產生這樣的幻覺以後,人們往往會選擇進去聆法,找個法師聊一聊,其實和現在的心理治療,並無不同。
果然,張擇舟又在銀杏樹下,是在等莫愁來進香嗎?宋道玉想起那年在碎玉樓前,張擇舟說自己沒有錢,所以隻是站著。可進入白馬寺,難道也要入場費嗎?這一次他沒有問。張擇舟看見宋道玉仿佛並不驚訝,於是省略了一係列不必要的寒暄,達成了去喝酒的共識。
在酒樓裏,宋道玉終於了解到張擇舟在寫什麽,原來是傳奇故事,這真像是他會做的事情。張擇舟說他寫了很久很久,問他有多久了,卻隻說記不清了。宋道玉抑製住了告訴對方自己是如何從安排日程表和機場暢銷書中獲得了現在成就的衝動——“讀完這六本書,你離自律又近了一步”——好在宋道玉並沒有隨身攜帶這些書,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還沒有正式踏入官場之前,他已經被一些東西慢慢地吞噬進去。假如向下有無底洞的話,向上一定也有一個無底洞。
其實,他此行很想看看那些故事,但張擇舟卻說,並不曾落於紙筆,隻是在腦中。宋道玉失笑。
假如機場的書店能夠多放一些童話故事,也許世界會變得更有意思一點兒。但是入仕之後,宋道玉現在大部分的願景都寄托在了官場上,他想起顏真卿,他也想用碑銘一樣鄭重的筆法,給所有事情安上一個名堂。他本想勸張擇舟把故事寫下來。可是終究沒有說出口。他變得不愛慫恿人了。
那天晚上,在碎玉樓中,他們開始喝第二輪酒,
莫愁同他們熱熱鬧鬧地喝了個爛醉。到後來,宋道玉高興極了,邀請附近所有的居民都來喝酒,風頭一時無兩。人一多,空氣變得難聞,莫愁是唯一沒有喝醉的,她推開那扇窗,吸了一口被月光滋養過的冷鮮空氣,每一次這樣熱鬧的宴飲,都令她感到悲傷,見盛之始,伏衰之機,這讓她從來沒有真正地參與到任何集會中去。
第二天宋道玉醒來的時候,張擇舟早已如所料那般不在此處了。莫愁為他端來茶盞,他喝了一口之後,記起昨天晚上張擇舟說了很多祝福自己的話,其中一句好像是:有去有迴。他看著茶湯一點點翻出玉色,對那些話的記憶越來越模糊。他問莫愁,你會隨我同去嗎?莫愁笑著搖搖頭。
他頓首:那我一定會常常來洛陽看你。
長安畢竟是長安。任職之期在近,他再一次離開了洛陽。
當宋道玉完全浸淫到權謀中的時候,莫愁已經在洛陽成為莫愁很久了。
洛陽的百姓都知道,白馬寺出入著許多會去進香的權貴,洛陽的百姓都知道,白馬寺總是能見到莫愁。於是便有小報記者津津樂道,說這個莫愁去白馬寺,其心不純。甚至連宋道玉也漸漸地默許這個消息的傳播,因為在數次提出要帶莫愁去長安的要求被拒絕後,他本能地認為是自己的官職還不夠高。莫愁淡淡然,就像從前那樣,什麽也不說。
但有一個人卻永遠不會相信小報記者。
張擇舟忘了自己是怎麽來到洛陽的,也忘了來洛陽之前的事情。有些人說,忘了,一準是在騙人,那張擇舟臉上那副表情,他都不用自己說,你都會覺得這個人什麽都不記得了。在偶遇莫愁之前,白馬寺前那棵銀杏樹是唯一令他感到慰藉的事物。他有時候也會反思,怎麽自己什麽都不記得了呢?所以除了在銀杏樹下發呆,他還喜歡遊蕩在人多的地方,諸如今日的公園、公共汽車、地鐵站,那時候也有,聽別人交流也許能夠使自己記起一些什麽,這也是他的一個長處:他能夠聽見別人在說什麽,每個人,即使離得有些遠。
他詢問過碎玉樓下的乞丐,你覺得失憶這個事兒正常嗎?
乞丐說,我給你搓一個泥丸,保管能治好。當張擇舟發現泥丸的產量和不洗澡有著必然聯係的時候,他始終還是沒能跨過這個心理障礙。曆史上有好多神仙傳記,都有類似的情節,也就是說,張擇舟要是吃了那個,可能就和曆史上那些人一樣得道了。
本來他認為自己是很奇怪的,但他慢慢就發現世界上什麽鳥人都有,有一天,站在川流不息的人群裏,他赦免了自己。
也不知道來洛陽多久之後,終於被他碰見了莫愁,就好像他已經找了她很久了。
莫愁的腳步很輕很輕,讓他想起漢宮的飛燕,可飛燕已經成了死無對證的事情,而莫愁現在的美麗雖然是眼見為實,也終有一天要死無對證。既然飛燕不像飛燕那樣自由,那麽莫愁是真的莫愁嗎?
他發現莫愁常常來白馬寺,這讓他更執著於站在寺前,他不知道自己會等到什麽。偶爾莫愁也會注意到他,在她從寺中出來,也會投來目光,但仿佛是不敢多看似的,又立馬轉開去。隻有她的侍女會盯著他笑個不停。
他認為這是一種恩情,她竟然沒有像所有人那樣笑他。他不記得誰笑過他了,對他來說,就隻有莫愁,和其他人。其他人笑不笑,又有什麽關係?
他偶爾也會在碎玉樓前聽聽她的歌聲,因為他不像別人一樣,需要上樓才能聽見,而且,這樣的距離讓他更安定一些。
他屈指可數與莫愁相對的那幾次,都是宋道玉帶他走進去的。當她說自己最喜歡莫愁曲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像一條仔沙灘上擱淺許久的魚,終於被潮汐帶迴了海裏。她說的那個莫愁,蘆葦蕩裏的小舟,好像都在遙遠的地方存在著。可他分不清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還是真實的記憶。他想要告訴她這是一種什麽感覺,但他又有什麽證據呢?
宋道玉去了長安之後,張擇舟就再也沒有那麽近地見過莫愁,也許是自己所說的“有去有迴”過於像句讖言,打擊了他的躊躇滿誌。其實宋道玉的確常常來看莫愁,他來得總是很隱蔽,並不願意被任何人看到,也的確沒有任何人知道,除了她的侍女,除了總是遙遙觀察著碎玉樓的張擇舟。
而這一年開始,宋道玉漸漸來得少了。張擇舟不僅發現了這一點,還發現了另一件事——有一個人總是在夜裏悄悄地來。張擇舟並不知道那是誰。而莫愁也變得很少出門。
宋道玉在自己宅子門口見到小元的時候,眉頭鎖在了一起,她的侍女來了,她卻沒有像他期待的那樣出現。是啊,她又怎麽可能來長安?小元的臉上帶著一種棄婦的神色,淚痕猶在,他冷笑道:“發生什麽了?”
小元哭道:“姑娘要嫁人了,把仆從老少都遣散了,就連我也……”
宋道玉沒有聽清:“嫁人?”
小元解釋道,莫愁要嫁與他人作小妾,情意甚篤,新郎的父親是一位將軍。
宋道玉忽然有一刻平靜,他想起那時她說的蘆葦蕩,本來想等辭官還鄉後,帶她去一個那樣的地方,到底是自己不能抽身,還是她也從未真的這樣希望過。他看著小元,走也不是,退也不是,站在那裏發出一陣不能自已的笑聲。
這一年秋天,小元成為了宋道玉的正室,風光無限地被娶進了他的家門,她知道宋道玉並不喜歡她,可是這對她來說也是一種慰藉。坐在花轎裏,小元體諒了莫愁,她想,在洛陽,小姐一定比這更風光吧?
她並不知道,莫愁的出嫁,隻是在夜裏無人時,被一乘轎子從小門抬了進去。
宋道玉的父親聽到兒子被貶謫的這個消息時,想起多年前自己說過兒子太容易相信別人的這個評價。他由衷地懊悔。有些事如果不說而發生了,就是倒黴,說了之後發生了,那就是命中注定的倒黴。前者尚能被安慰,後者就隻能認命。當宋道玉發現構陷自己的人竟是在朝中最好的朋友時,他的信念隨之瓦解。
在出牧邊城的路上,他突然想起洛陽,那好像是一切開始的地方。他想從張擇舟的口中再次聽到那四個字:有去有迴。
而莫愁呢,她是不是在鏡子前妝成熏香坐,持著珊瑚枝和滿月一般的團扇,容貌還像從前一樣?
於是他帶著小元迴到洛陽。
宋道玉是個對氣氛很敏感的人。當他踏入洛陽城的時候,覺得洛陽好像比以前安靜了許多,也許是他心裏的寂寥過甚,又或許是隨著氣溫變冷,大家漸漸變得不愛說話。
碎玉樓周遭的居民早已不認識宋道玉了,但有的人還記得小元,因為她也算是個頗為好看的小娘子,當他們騎著馬行過街道的時候,一些人對她展露笑容,對她所騎馬的血統表示讚許。宋道玉在臨行前選了兩匹最好的馬,他說想早日地到達邊城,但小元心裏明白,其實他是想早日地到達洛陽,他想把在洛陽得到的東西,全都還給洛陽,去掉這裏的一部分煩惱,就去掉了很大的一部分煩惱。
然而還沒近前,小元就發現路上鋪著紅毯,馬都不知道怎麽走了,馬沒有收過這樣的訓練,是該往鋪著毯子的地方走,還是往沒鋪的地方走?兩匹馬麵麵相覷,把宋道玉和小元從馬背上甩了下來。宋道玉覺得有些悲涼,這馬和他一樣不知道哪兒才是路,因此犯了渾。其實他很想在馬屁股上踹一腳鼓勵它們去尋找自由,但邊城靠走是走不到的,他吩咐家丁把馬先抓住。而他和小元則沿著紅毯一直走到碎玉樓前,小元脫口而出:怎麽這麽多花圈?
宋道玉說:不,這是花籃。
他們抬頭一看,樓頂的燈牌上三個大字:售樓處。有些靠右而不是居中。樓字是楷體,售和處兩個字是黑體,顯然樓字是碎玉樓的樓。
小元立刻慌了,四顧喊道:這裏的主人呢?這裏的主人呢?
裏頭出來一個打著領帶的人,是之前在樓下的那個乞丐,他笑著問,您們看房嗎?那個時候還沒有領帶,也不興領帶,但由於他們賣的樓盤位於今天的莫桑比克,也為了顯示和別的售樓處不一樣,推銷員打上了領帶。小元認出來,那分明是從二樓窗簾上裁下來的一段絛子。
小元一下子就哭了,碎玉樓中的每一樣物件兒都是莫愁自己選的,就算沒能帶去夫家,也不可能租出去。她不要碎玉樓了,不是逃難去了,就是死了。
馬上,售樓處的人就為小元的想法作了證:嫁給將軍兒子的那位小娘子把個好端端的丈夫克死了,聽說是得了什麽急症,她自己個兒也尋了死,將軍覺得大大的不吉,聽說把她草席一卷,就埋到了城外。
小元把馬鞭恨恨地往地上一抽,說:這不對,小姐是不會為了那個人尋死的。這不對!
宋道玉和小元想為莫愁在白馬寺安一個靈位。
等小元在客棧裏哭完,已經是傍晚了,寺門眼看著就要關上。
宋道玉連忙搶上去說明了來意,小沙彌帶他們去見主持,向主持交代完這件事,他問了他一直很想問的那個問題:張擇舟,也就是常常站在寺門前的那個人,他去哪裏了?
主持合十說,這你就要問我的師弟了,隻是,他常常像乞丐一樣行走在城中,我也不知道去哪裏找他。
宋道玉找到推銷員的時候,他正在碎玉樓的天台上調整燈牌的角度,如之前所說的那樣,這三個字不夠居中。
宋道玉問:張擇舟呢?
推銷員問:張擇舟是誰?
就是常常站在銀杏樹下的那個人。
人?那隻是亡魂,和女施主的父兄一樣,因援軍不到而枉死沙場。
亡魂如何有形?
執念過深,自然成形,執念一解,形體自然泯滅。
他為何總在門外?
哪裏有門?
宋道玉在邊疆病死的時候,還是壯年。
在去世以前,他常常對小元說,自己的心裏積了太多的灰塵,馬上就要跳不動了。小元總是生氣地迴答:胡說!但她知道他不是在胡說。
他在碎玉樓裏找到了一份征兵的名錄,和張擇舟的書稿。
莫愁曾在那名錄上麵,用朱筆無數次地勾畫其中的兩個名字,這兩個人是父子,都姓盧。他每次看,都會想起自己在碎玉樓下第一次喊她:莫愁。
也許沒有名字的人,就沒法記在生死簿上。
去世以前,他把這兩樣東西交給了小元。
蘆葦蕩邊的人們,已經很久沒有見過外鄉人了。自從那一年男丁盡數成了征人,一去無迴。留下的多是婦人、老人和孩子。
小元按照張擇舟的書稿尋到了這裏。
他終於還是寫了下來,他少年時候,曾等候歸舟的蘆葦蕩。他所寫的景象和小元所見的沒什麽不同,但在故事裏,莫愁是一個水澤上的神女,在這裏等候少年郎歸來。
蘆葦蕩邊濃霧彌漫,黃昏時分的最後一絲光線將要融化在漣漪裏。
小元唱起從前莫愁常唱的歌謠,風把她的聲音散播到深深的葦叢中,也吹開霧,她這才見到數丈外的水麵上泊著一艘小船,船上站著一位年邁的艄公,他張望著岸邊,喊道:“是莫愁迴來了嗎?”
她覺得欣慰,原來小姐她,真的叫作莫愁。
(完)
他已經在很遠的地方了。
老人皺了皺眉,嘴角滲出了鮮血。
他似乎受了極重的內傷。
看來與寶公沙門的決鬥比看起來還要艱苦得多。
鹿雪的傷很難治愈,因為老人下了很重的手,根本沒有留下任何餘地。
這一抓換做是身強力壯的男人,恐怕也無法招架,更何況一介女流。
鹿雪的腦袋越來越沉,老人閃電般地封住了她的幾處要穴,避免她因為流血過多而死去。隨後,他也頹喪著坐在了地上。
元子攸大聲喊來了禦醫,這位禦醫來得很快,但是剛才自始至終都不曾現身過,初新猜測,他大概躲在某處,揣測著元子攸和寶公沙門的勝敗。
“失敗了,從今而後都不會再有這樣好的機會了,”老人低聲呢喃著,“這個機會,我已等了兩年。”
他開始不停地咳嗽,咳出的全是血。
初新走上前,輕拍老人的後背,問:“前輩,現在該怎麽辦?”
老人搖搖頭。
他已沒有任何辦法。
“武功絕頂,更兼攝魂術加持,要找到他就已經是很難的事情了,更不用說擊敗他。”老人望著初新,道。
初新驚訝地發現,那雙眼睛也已失去了年輕的光澤,逐漸死灰,就好像眸子裏的火焰悄然熄滅。
“一定還有辦法的。”初新對他說。
“石沉大海,飛鳥投林,要再碰見,談何容易?”老人歎息道。
他艱難地支起身子,來到高台邊上憑欄眺望,論法台鮮血淋漓,信眾慌亂而無序,無一不在提醒著他,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巨大分野。
“我傳教的本意是引發人類的善,”他迴頭,對幾位年輕人說道,“可我發現,善好像是浮萍,飄零而短暫,混亂才是真正永恆的東西。”
初新、宋雲、無名都懷著崇敬之心看著他,連元子攸也被他臉上那種神聖而又悲憫的色彩所打動。
“今日的洛陽真熱鬧,各路武林好手,佛教信徒,北方人,南方人,西域人,全都來了,”老人繼續說著,“可他們之中,又有幾人是真的心存善念,想要聆聽濟世救人的妙音?”
他又咳嗽起來了。
這一次,他像是無法停下來,血一股接一股地從他口中噴湧。
“陪我四處走走吧。”他忽然對初新說道。
論法台周圍的人已繳械,這群江湖人士因擾亂秩序而被關入牢裏,十天半個月是免不了的。他們並不是很在乎,他們之中有很多人本就是常出入牢房內外的,牢飯的味道還算熟悉。
宋雲和無名帶領星盟的刺客到處搜索寶公沙門的蹤跡。
這一過程並不辛苦,因為寶公沙門根本沒有留下任何蹤跡。
初新在永寧寺門前站了很久,老人遲遲沒有邁步,而是問他:“我留給你的那身紅袍,還在嗎?”
初新從懷中取出那件猩紅的長袍,他疊得很齊整,從來不敢隨處亂放。
“很好。”老人說。
“物歸原主。”初新將紅袍遞到老人跟前,說道。
“不,現在你才是它的主人。”老人推開了他的手。
“我?”初新不懂他的意思。
“我已經是個將死之人,我的那兩個徒弟也是。”老人說。
“你到底有幾個徒弟?”初新問道。
“我有很多徒弟,可能夠繼承我衣缽的,隻有他們兩個。”
初新沉吟著,忽然問道:“那是兩個人?”
“是兩個,”老人承認,“隻不過,他們共用著同一具身體。”
初新的脊背有些發毛。
他想起在永寧寺大殿見到達摩時,確實感受到了一股不同尋常的氣息,就好像有兩雙眼睛盯著他那般。
“前輩,您為什麽說他們也......”
老人平靜地迴答道:“因為此番,寶公沙門的目的絕不僅僅是要讓淨土宗取代禪宗,成為佛教第一支脈,他還要殺死我的兩個徒兒。”
初新問道:“他怎麽才能殺掉他們?”
老人道:“其中一個徒兒已告訴了我,許伯純找過他們。”
“許伯純?”
老人點點頭:“他提供了一種方法,是很古老的密宗法術,叫做死心法。”
初新道:“死心法?”
老人繼續說道:“相傳這種法術是為那些離修行成功僅一步之遙者準備的,使用之後,受術者便會六根清淨,塵緣了結,達到忘情的仙佛之境。”
初新道:“聽起來對修行之人似乎沒有什麽壞處。”
老人搖搖頭:“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達到死心法可用的境界,那種近乎仙佛的境界。所有人都被七情六欲所困頓,掙紮著,彷徨著,離開情感,他們便活不下去。”
初新問道:“他們二人也達不到嗎?”
老人道:“遠遠不到。”
初新吸了口涼氣。他問:“那麽,如何讓一個人死心呢?”
“死心法中提及,要讓心愛之人在受術者麵前以不平和的方式死去。”老人說道。
“心愛之人?”初新突然很想嘔吐,他發現遠古時期的佛教,比他現在所見到的模樣要怪異得多。
老人歎道:“而我其中一位徒兒的所愛,正是青木夫人。”
“什麽?”初新的嘴像被塞了兩個雞蛋,張得大大的。
他想不到達摩這樣的高僧居然與青木夫人還有淵源。
老人道:“許伯純絕不會平白無故知道這個辦法,一定有人曾同他提起過。他是個對醫道癡迷的人,又急於救治各色各樣的病人,必然會向我的徒兒說起這個方法。”
初新低聲道:“估計就是寶公沙門和他說的。”
老人道:“我們用攝魂術將菩提流支和我徒兒的身份互換時,寶公沙門說不定已經知道了,而且將計就計,讓青木夫人飛下高台,前去搭救。”
初新道:“這樣一來,許伯純就能趁青木夫人分心,出手偷襲。”
這一切看似毫無關聯,卻無一例外地發生了,而且環環相扣,步步緊逼。
寶公沙門的確是算計的高手。初新不得不暗暗佩服他。
老人說了下去:“巧合的是,我的兩個徒兒,其中一人已誤入魔道,他以為用死心法就能將另一人殺死,好讓他獨占那具身體。他一直都想這麽做。”
初新有些恍惚,道:“所以他聽信了許伯純的話。”
老人有些語塞,緩慢地說道:“他本來是個很聰明的人,絕不會做類似的蠢事,可這份執念已紮根太久,像蛀蟲般蠶食著他的耐心......”
初新沉默著,忽然道:“那麽剛才在台上的達摩,是哪一個?”
老人道:“是愛著青木夫人的那一個。”
初新問老人:“你已告知過他這些事情了嗎?”
老人道:“我都已經和他說過了。”
初新歎道:“剛才我看見他懷抱著青木夫人離開論法台,青木夫人還沒有死。如果他聽你的話,就不該這麽做,他不能眼睜睜看著青木夫人死去,那樣一來,他也會死的。”
老人苦笑道:“他一定會這麽做的,誰也勸不了,連我也不能。”
初新理解,他明白那種感受。
無論如何,對心愛的人,他永遠不能做到坐視不理。
但他忽然想到了什麽,大喊起來:“所以,寶公沙門一定去他們倆所在的地方,因為寶公沙門要確定他是否已死。”
老人點了點頭,他讚同初新所說的,可他的身體似乎已無法支持他。
他又吐了一大口血。
“前輩......”初新扶住他。
老人搖搖晃晃地抓住了初新的手臂,道:“很久以前我便拜托過你,我今天再拜托你一次。”
初新在聽。
“我把禪宗的未來托付給你,披上這身紅袍,接替我。”
“接替你?”初新輕唿道。
“光靠你一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你必須借助達摩這個組織一百五十年來建立的名聲和威望,”老人身體的重量都靠在了初新手腕處,他的身軀並沒有初新想象中那樣沉,“屆時你將擁有不計其數尊敬你,能夠幫助你的信徒,隻有這樣,你才能與寶公沙門相抗衡。”
初新仍在猶豫,卻聽見耳畔有人高唿:“是他,是他殺了唐家和吳家的幾位公子。”
初新明白,自己的麻煩來了。
他轉過身,看見一群兇神惡煞的人朝自己走來,其中六人還抬著三具屍體,他認出那是吳惆、吳悵和唐觴。
他有些驚訝,因為他並沒有殺死吳惆。
吳惆是怎麽死的?
這些人又是怎麽找見屍體的?
他仔細地觀察著這群人,突然,他的瞳孔急劇收縮。
他看見了他想要找見的人。
司馬笙。
司馬笙正在人群中冷冷地盯著他,就好像叢林間靠樹木作為掩護靠近獵物的老虎。
初新苦笑,隻有苦笑。
怪不得司馬笙要將“七月”還到自己手上,這樣一來,倘若恰好撞見這麽一群人,他的嫌疑便坐實了。
旋即,他便想到,這群人可能是司馬笙喊來的,吳惆可能就是司馬笙殺死的。
初新的脊背在發冷,他的汗毛一根根地豎起。
他發現這世上會算計的“寶公沙門”實在太多了,就算除掉一個,還會有新的層出不窮,並且手段越來越高明,性格也越來越殘忍。
司馬笙隻和他對視了一眼,便悄然由人群中消失了,仿佛不曾出現過。
初新無法追趕他,因為他還必須應對跟前這些難纏的江湖人士。
已經有人不由分說地拔出了劍朝初新刺去。
一道影子由初新身側閃過,初新聽到了他的劍出鞘的聲音。
接下來,他跟前拔劍的江湖客已被斬下一條手臂。
老人畢竟還是出手了。
沒人敢再上前。大家都看清了那把劍。
那是一把過時的青銅劍,是一把斷劍。
而在老人手裏,這把斷劍卻成了削鐵如泥的神兵,這不是劍本身的威力,而是老人深厚功力加持下的結果。
江湖客臉色煞白,失去平衡,跪倒在地上哀嚎。
老人冷冷道:“人是我殺的,事兒是我做的。”
他們不認識這個老頭子,他們也都不敢追問他殺人的前因後果,他們隻顧著發抖。
他們害怕稍有不慎,那柄劍就會將自己的胳膊卸下來。
初新鬆了口氣,可內心還是很沉重。
老人居然承擔了他的全部罪責。
見識過他的出手之後,沒人會不相信他說的話。
“前輩......”初新唿喊道。
老人迴過頭,笑了笑,道:“別忘記你答應的事情。”
他掌中的劍忽然掉轉鋒刃,朝自己的胸口刺去。
殘陽如血,如炙。
不遠處,馬蹄已越來越近,越來越疾。
陳慶之的部隊,已來到銅駝大街。
該來的總會來,該走的總留不住。
青木夫人的唿吸已越來越微弱。
銀針深深地插在她的大椎穴處,就像惡魔的詛咒般頑固、恐怖。
她什麽也沒說,隻是安靜地注視著眼前的人。
他究竟是紅袍人,還是達摩?
或者紅袍人本就是達摩,達摩,也本就是紅袍人?
二者本是一體,密不可分。
他的眼神溫柔而慈悲,就好像是轉世的佛祖,青木夫人盯住他的眼睛,內心平靜而祥和。
她用極端方式追求著寧靜,用古樹和她自己來懲罰世間所有的男人,得到的一切卻遠遠不如此刻那般充實、幸福。
愛真是一種神奇的物什。
跨越時間,跨越絕望和陌生,直達永恆的維度。
可惜,肉身是無法永恆的。
肉體的歡愉永遠是短暫的。
銀針仍在她的後頸處作痛,她迫切地想說些什麽,可喉嚨卻似乎被東西塞住了,怎麽也無法開口。
草坪上有野花,有頑皮的白兔。
有束花離她很近,一束小小的、黃白色的花。
紅袍人以前曾提到過這束花。
似乎和曾經那場西天靈山的盛會有關係。
那日,佛祖拿出自己的袈裟和飯碗交給迦葉,叮囑迦葉,在自己涅盤後不可死去,要等到下一個劫,將衣缽傳給彌勒。
迦葉同樣也是個很老的人,和眾多少女想象中的不同,並非什麽英俊少年。
可迦葉很愛花。他養了一個院子的花,有事沒事便會趴在泥土中,和那些花說話。
他養的花裏,其中一種就像極了雞蛋,花瓣末端是白色的,起始端卻是溫和的黃色。
青木夫人伸出手,輕輕折下一朵,緩緩地放到了她的心口。
所有的動作都是那麽尋常,卻又是如此艱難而機械。
她已瀕臨身體的大限。
達摩沒有幫她,他明白,她是個高傲的人,無論如何都不肯讓他相幫的。
黃白色的小花終於貼住了她的心跳。
她在微笑。
兩滴淚順著她的臉頰滑落在地上,成了兩個濕濕的斑點。
他們不必再說什麽。
風很輕,很幹燥。
紅色的雲,橙色的天空。
琴聲悠悠,環繞其間,徐徐流淌。
(本章正文結束,以下是關於洛陽的一篇番外)
宋道玉初來洛陽,什麽都收進眼裏,什麽都不放在心上;夜裏從不會為了泥金帖書輾轉反側,隻會為如花美眷而寤寐思服。他的爹應該會後悔給他帶了如此飽足的銀兩去趕考,以致他甘願在此忘記虛構過的滿腔壯誌。
到底是毛頭小子在外地,感覺沒人罩,自我分析之後,一來不夠身強力壯,二則自胎裏就帶了些混不吝,所以在五陵輕薄兒和遊俠少年之中選擇成為前者的一份子,並且很快承認了這種集體榮譽感,甚至想把這個身份印在名片上——這是他老宋家的優點也是缺點之一,他的爸爸在某一年上元節的家庭聚餐上點名批評:這小子跟我年輕時候一樣!太容易相信別人了,有苦頭吃!宋道玉說:爸爸,你這是指桑罵槐、含沙射影。其他家庭成員勸架的功力保證了那條街上的住戶過節的質量,所以自那天之後,所有洛陽居民都意識到組建家庭需要具備這樣的基本功,有人說片兒警愛和稀泥是現代社會的現象,不是的,這是有史可考的傳統美德。
想要加入組織,有錢有閑還不夠,在一係列宣誓完之後還要作下流狀,擇良家子調戲之,這是儀式感。
所以,在一個秋高氣爽的下午,宋道玉剛醒就被前唿後擁地架去了白馬寺。同伴們架人的技術熟練,中間他都沒醒,到了,揩掉眼屎一看,好一個——冶遊的兒郎,碧玉妝成的小娘子們,在洛陽城中大路相逢——春意浩蕩如同春天打了個迴馬槍。路有五車並駕那麽寬,銀杏樹得有最大的菩薩造像那麽高,葉子的金色聲勢恢弘。始皇帝要知道後世有這樣的城市,會把阿房宮再擴建一圈兒。
宋道玉有樣學樣,啐一口道,他媽的,洛陽就連樹也那麽繁華。
很快有一件事引起了他的注意。固然小娘子們個個爭奇鬥豔,隻消擺個擂台就要開始選美比賽,或許是時人不知道一場比賽能撈多少油水,也或許出於是對美的包容,沒整這個事兒,所以小娘子們隻是暗暗地較勁,表麵太平。
宋道玉注意到的是,參天銀杏樹下站著一個白衣男子,那人望著遠處諱莫如深,仿佛站在哪兒,哪兒就成了望鄉台,實在是不合氣氛。所以與其說引起宋道玉的注意,不如說是引起了宋道玉的不滿。不合氣氛的人是最裝逼的!再有兩個字,罪加一等:沒勁。沒勁在這個年紀是不被允許的。年輕,挺拔,瀟灑,像一段白玉雕成的竹子,這樣的人如果沒勁,誰看了都覺得沒勁。
走到那人跟前,宋道玉假借於小團體的那股虛張起來的聲勢,隨著一陣秋風,瞬間飄零如銀杏葉。他覺得,項羽他媽的當時四麵楚歌的時候應該他媽的,也是這種感覺吧,怎麽說呢。走到這兒了不搭話也不成。
宋道玉說:“兄台,你好,你一個人在這兒站半天等什麽呢。”
那人未及迴答,另一件事就掠奪了所有人的注意,做人就是這樣,一件事兒沒想明白,馬上又會發生另一件事。
一輛寶馬香車正在路中間碾出一道車轍,將在場所有人分開兩邊兒,一邊是悄悄的男人,一邊是悄悄的女人,女人們集體念咒:不是她不是她。常言道先聲奪人,可有些人根本不在意出場順序。
車簾還是無可救藥地被掀開了,那女人足尖點地,像是剛從溫暖的華清池裏出來之後有點兒怕冷,又像是天上的神仙沒踩過凡間的地。秋風吹起她的麵紗,紫陌紅塵拂麵而來,宋道玉離得遠沒看清臉,隻是見那女人背影,輕煙一樣緩緩往寺中行進,經過處,人們就低下頭去,男男女女們居然在鴉雀無聲中達成了一種罕見的共鳴。氣氛就這麽,不是被破壞,是被扭轉了,就在她走過的地方,時空有些重疊。宋道玉改變了剛才的偏見,不合氣氛的人不是最裝逼的,讓所有人覺得自己並不在場的人才是。所幸她的車離門口不遠,總算走了進去,氣氛得以恢複。
人聲再次鼎沸起來。
那男人笑著給出了答案:“等的是她。”
離白馬寺稍近有一個極大的酒樓,是公子小姐們afterparty的常設地。宋道玉與那白衣男子臨窗對坐,出於紈絝子弟的職業素養,給才結交的這位新朋友介紹了至少二十種好喝的酒,但大唐物資之豐盛並沒能引起那人的興趣。
宋道玉:“還不知兄台姓名?”那人迴答,張擇舟。
宋道玉:“我叫宋道玉。酒,不喜歡?”那人迴答,戒了。
宋道玉:“張兄做些什麽營生?”那人答,寫書的。
這迴宋道玉心說:還當你是什麽修道的呢,他媽的,嘴上問:“你今天等的那位娘子是誰?”
張擇舟笑笑不答,掃了眼四周。宋道玉琢磨這意思應該是:就她,誰能不認識?
宋道玉不再問,他很有信心能從自己那群朋友那裏探聽到這個神仙妃子的消息,因為他們的腦子裏都有一張城中漂亮女人的分布圖,反正他們的腦子裏也不裝什麽別的,當然能夠記住每個女人的姓名。念及此,他作揖拜別了張擇舟,迴到住處。
當宋道玉向其他人提問完,受到嘲笑之程度是他始料未及的。大家一致認為,竟然有人,特別是一個男人,來到洛陽兩個月有餘,卻不知道那是誰,此乃一樁足以把他踢出組織的奇恥大辱。那可是洛陽最美貌的歌妓,住在碎玉樓,但是樣貌和歌聲都不是人們將其與壁畫上的仙女形象聯係起來的理由,最主要的原因是:她沒有名字。
一個人怎麽會沒有名字呢,這讓人想不明白。宋道玉想起小的時候用墨汁在他父親臉上畫了一個象征長壽的爬行動物後,躲到了院子裏,他父親睡醒後的吼聲響遏行雲,但是這個八歲的孩童顯示出了這個年紀不該有的聰慧——他沒作出任何反應,書上說這叫按兵不動,直到父親喊出了自己的全名,他才站起身、立馬撤退到了母親的房間。所以宋道玉從小就明白,一個人的名字是有重大意義的,是事關生死的。何況,她是一個歌妓,如果沒有稱唿,別人要怎麽點歌呢?喂!說你呢!你給我唱一首《小蘋果》。
那個時候沒有這種歌,如果有的話確實可以喊“喂”,但她不像娼妓,像一位歌唱家,藝術家怎麽可以沒有個人標簽呢?
“為什麽一定要有名字呢?”
宋道玉掂著荷包去碎玉樓的路上想,那位小娘子一定會這樣反問他的。他之前遇到的女人,多是問一些你愛不愛我,我們還會再見麵嗎之類的,問得多了也就其義自見,但“為什麽要有名字”這問題要怎麽迴答,就連那些登科的才子,恐怕也無法迴答。據傳說,李白大概是能夠答上來的,所以,要不就這麽告訴沒有名字的那位:下次我見到李白了幫你問一問。如果李白就在碎玉樓前,那是最好的,但他不知道李白長什麽樣子,所以和李白套近乎也很成問題。
到了碎玉樓前,充滿問題的宋道玉見到的人,通身氣派和他想象中的李白也沒甚區別,那個人叫作張擇舟。
張擇舟,以他站在銀杏樹下的那種神態,在人群中再次被宋道玉給看到了,當時碎玉樓前是一個公共活動場地,有騎馬的,有放風箏的,有在路邊義結金蘭的,有蕩秋千的,有下象棋的,有收廢品的,也有倒買倒賣的,有非法,有非非法,但正如之前所描述的,什麽都收在眼裏,卻一概沒有放在心上,宋道玉現在隻有一個問題:
“為什麽他在門口站著不進去?”
張擇舟很老實:“沒錢。”
宋道玉選了一個包間,以便於張擇舟能夠近距離地看清楚他魂牽夢繞的人。
未幾,佳人掀開珠簾,盈盈下拜。
沒有一個男人不會認可她像一朵兒桃花成了人形的這個比喻,而且,她說話就像露結為霜的聲音那樣好聽,這樣的女人就算等她再久一些,男人也不會有什麽怨言。
“兩位要奴唱些什麽?”
張擇舟隻是若有所思地看著她,好像不是來狎妓,而是來朝拜的。而無名小娘子的頭低著,眼光清澈,垂下來的頭發黑亮而光滑,如果沒有人發出聲音,這一幕能夠持續到永遠。宋道玉是個對深情過敏的人,如果讓他坐著聽完一首歌不跑,簡直就像讓怕火的人捏著燃燒的火柴一樣難熬。可惜唐朝的人多少都有些深情,當時流行的歌裏有一首叫渭城曲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新新啊不對,客舍青青柳色新,管他的呢,宋道玉想,反正這兩句還成,但是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的話,他無法認同,天下真的會有找不到朋友的地方嗎?
事實上,多年以後,在被貶謫迴鄉的路上,他自然會明白陽關三疊的曲意,因為天下很多地方,的確是找不到朋友的。
不過此時的宋道玉並不知道自己喜歡聽什麽,於是就問她:“你最喜歡什麽曲子呢?”
如果他沒有這樣反問,也許這一切都將變得不同。
當他這樣問之後,張擇舟從一種呆滯裏迴過神來陷入了另一種呆滯,小娘子離他們好像遠了一遠,泛著一種被雨淋過的光暈。
來到洛陽後,從來沒有人問過她最喜歡的歌是什麽。
“奴最喜歡《莫愁樂》。”她輕聲地說,並不希冀得到客人的首肯。
宋道玉可以像扔手帕一樣轉瞬之間想起又忘記十首像這樣的散漫小詩。但張擇舟顯然受到極大震動,他緩緩吟道:“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宋道玉總覺得,張擇舟有很多話想對她說,但是不能,不然他的聲音為什麽有些發顫?這不是一個對話,他們好像在各說各的故事,隻有宋道玉是在講話,不是在說心事,也不是要唱歌,他的問題是按照邏輯的:“小娘子為什麽喜歡它?”
她抬起了頭,給出她的理由:“莫愁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姑娘,在蘆葦蕩裏劃著船,多自在,有個人知道她在哪裏,知道她盡興了自然會迴來,於是在岸邊等著她,多好。”說罷,光華黯淡。聽了這話,張擇舟的神情如程門立雪一般虔誠,甚至宋道玉也覺得頗有道理,等一個人等得略微有些心焦的時候,那個人要是出現了,就會無比地受用,可是轉念一想,他媽的,從她嘴裏說出來這些,怎麽聽上去,竟然有些可憐?而且,她說的這些,仿佛是曾經擁有過又失去了一樣,這是怎麽一迴事,難道自己也要像姓張的呆子一樣,著了她的道嗎?一個念頭在他腦海裏冒出來,他把整個荷包沉甸甸放在桌上,說道:“我有一個要求。”
“客人請說罷。”
宋道玉說:“你不要連名字都沒有,這樣太可憐了。從此以後,你就叫莫愁吧。”
她沒有說話。
宋道玉笑笑:“你不喜歡這個名字嗎?”
她沒有說話。在片刻的沉默後,依依不舍的張擇舟還是跟著離去的宋道玉走了。而荷包就被留在了案上。
碎玉樓下是很熱鬧的,什麽人都有,但卻沒有水,也沒有船,更沒有蘆葦蕩。他們走到樓下,看到一個老乞丐看著天說要下雪了,實際上離下雪還有很久,宋道玉用完了所有的錢,所以他相信老乞丐說的,大概真的馬上就快要下雪了。
他便抬起頭來,喊了一聲:莫愁——
張擇舟也喊:莫愁——
誰知洛陽的居民不假思索地愛湊熱鬧,此起彼伏喊了起來:莫愁。莫愁。莫愁。
碎玉樓上一扇窗戶輕輕被推開,她探出身子看著他們,她被這個名字喚了出來,從此便受到了這個名字的拘束。
宋道玉離開洛陽時,覺得很快活,這是他第一次來洛陽,他覺得不虛此行,唯一的遺憾是,那年他離開洛陽的時候,沒有見到張擇舟,也就沒有道別。
莫愁有了名字,這事很快傳遍了洛陽城,所有百姓都開始發表意見,當時小報記者還走街串巷地做了民意調查,有百分之85.37的人支持她用這個名字。一直持續到那年的初雪,他們才開始討論別的事情。而那時,宋道玉已經迴到家中,而且不知道為什麽,開始用功苦讀。望著庭院裏的雪,他想起遙遠的洛陽,以及洛陽城裏的兩個人,一個是男人,一個是女人。
宋道玉就快要上任了,他要留在長安了,他很高興自己並沒有去什麽偏遠的地方。如此一來,便能常常去看莫愁,常常去白馬寺了罷?
當然洛陽也不止莫愁和白馬寺。
張擇舟這個人,就像鬼魅一樣,你想到他的時候,總是會如期出現在那裏。關於這一點,宋道玉的爸爸覺得很討厭,因為這樣的人聽起來十分不祥,自己的兒子作為班幹部應該多結交一些班幹部,而不是和這樣神出鬼沒的人喝酒,第二次去洛陽之前,宋道玉的爸爸首先就問,你這個朋友是做什麽的,成績好嗎,宋道玉答不上來。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考場上放下筆的那一刻,宋道玉馬上就有了一種能夠金榜題名的直覺。同樣地,依靠直覺,他認為這個秋天,也能在白馬寺前看到張擇舟。
洛陽的秋天與別的地方,其實無甚不同,但白馬寺前的銀杏樹,卻有別於其他。寺內造像威嚴,法度堂皇,寺外的眾生不知疲倦地流轉於六道因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漂浮起來,又塵埃落定,好像隻有那棵銀杏樹,不曾投入輪迴,它隻是每一年都重複著同一個秋天,每一年都延續著上一個秋天。往往有人盯著看,超過兩分鍾,就會產生一種幻覺:認為自己是紛紛落葉中的其中一片,那個時候這叫頓悟,現在叫做抑鬱症。產生這樣的幻覺以後,人們往往會選擇進去聆法,找個法師聊一聊,其實和現在的心理治療,並無不同。
果然,張擇舟又在銀杏樹下,是在等莫愁來進香嗎?宋道玉想起那年在碎玉樓前,張擇舟說自己沒有錢,所以隻是站著。可進入白馬寺,難道也要入場費嗎?這一次他沒有問。張擇舟看見宋道玉仿佛並不驚訝,於是省略了一係列不必要的寒暄,達成了去喝酒的共識。
在酒樓裏,宋道玉終於了解到張擇舟在寫什麽,原來是傳奇故事,這真像是他會做的事情。張擇舟說他寫了很久很久,問他有多久了,卻隻說記不清了。宋道玉抑製住了告訴對方自己是如何從安排日程表和機場暢銷書中獲得了現在成就的衝動——“讀完這六本書,你離自律又近了一步”——好在宋道玉並沒有隨身攜帶這些書,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還沒有正式踏入官場之前,他已經被一些東西慢慢地吞噬進去。假如向下有無底洞的話,向上一定也有一個無底洞。
其實,他此行很想看看那些故事,但張擇舟卻說,並不曾落於紙筆,隻是在腦中。宋道玉失笑。
假如機場的書店能夠多放一些童話故事,也許世界會變得更有意思一點兒。但是入仕之後,宋道玉現在大部分的願景都寄托在了官場上,他想起顏真卿,他也想用碑銘一樣鄭重的筆法,給所有事情安上一個名堂。他本想勸張擇舟把故事寫下來。可是終究沒有說出口。他變得不愛慫恿人了。
那天晚上,在碎玉樓中,他們開始喝第二輪酒,
莫愁同他們熱熱鬧鬧地喝了個爛醉。到後來,宋道玉高興極了,邀請附近所有的居民都來喝酒,風頭一時無兩。人一多,空氣變得難聞,莫愁是唯一沒有喝醉的,她推開那扇窗,吸了一口被月光滋養過的冷鮮空氣,每一次這樣熱鬧的宴飲,都令她感到悲傷,見盛之始,伏衰之機,這讓她從來沒有真正地參與到任何集會中去。
第二天宋道玉醒來的時候,張擇舟早已如所料那般不在此處了。莫愁為他端來茶盞,他喝了一口之後,記起昨天晚上張擇舟說了很多祝福自己的話,其中一句好像是:有去有迴。他看著茶湯一點點翻出玉色,對那些話的記憶越來越模糊。他問莫愁,你會隨我同去嗎?莫愁笑著搖搖頭。
他頓首:那我一定會常常來洛陽看你。
長安畢竟是長安。任職之期在近,他再一次離開了洛陽。
當宋道玉完全浸淫到權謀中的時候,莫愁已經在洛陽成為莫愁很久了。
洛陽的百姓都知道,白馬寺出入著許多會去進香的權貴,洛陽的百姓都知道,白馬寺總是能見到莫愁。於是便有小報記者津津樂道,說這個莫愁去白馬寺,其心不純。甚至連宋道玉也漸漸地默許這個消息的傳播,因為在數次提出要帶莫愁去長安的要求被拒絕後,他本能地認為是自己的官職還不夠高。莫愁淡淡然,就像從前那樣,什麽也不說。
但有一個人卻永遠不會相信小報記者。
張擇舟忘了自己是怎麽來到洛陽的,也忘了來洛陽之前的事情。有些人說,忘了,一準是在騙人,那張擇舟臉上那副表情,他都不用自己說,你都會覺得這個人什麽都不記得了。在偶遇莫愁之前,白馬寺前那棵銀杏樹是唯一令他感到慰藉的事物。他有時候也會反思,怎麽自己什麽都不記得了呢?所以除了在銀杏樹下發呆,他還喜歡遊蕩在人多的地方,諸如今日的公園、公共汽車、地鐵站,那時候也有,聽別人交流也許能夠使自己記起一些什麽,這也是他的一個長處:他能夠聽見別人在說什麽,每個人,即使離得有些遠。
他詢問過碎玉樓下的乞丐,你覺得失憶這個事兒正常嗎?
乞丐說,我給你搓一個泥丸,保管能治好。當張擇舟發現泥丸的產量和不洗澡有著必然聯係的時候,他始終還是沒能跨過這個心理障礙。曆史上有好多神仙傳記,都有類似的情節,也就是說,張擇舟要是吃了那個,可能就和曆史上那些人一樣得道了。
本來他認為自己是很奇怪的,但他慢慢就發現世界上什麽鳥人都有,有一天,站在川流不息的人群裏,他赦免了自己。
也不知道來洛陽多久之後,終於被他碰見了莫愁,就好像他已經找了她很久了。
莫愁的腳步很輕很輕,讓他想起漢宮的飛燕,可飛燕已經成了死無對證的事情,而莫愁現在的美麗雖然是眼見為實,也終有一天要死無對證。既然飛燕不像飛燕那樣自由,那麽莫愁是真的莫愁嗎?
他發現莫愁常常來白馬寺,這讓他更執著於站在寺前,他不知道自己會等到什麽。偶爾莫愁也會注意到他,在她從寺中出來,也會投來目光,但仿佛是不敢多看似的,又立馬轉開去。隻有她的侍女會盯著他笑個不停。
他認為這是一種恩情,她竟然沒有像所有人那樣笑他。他不記得誰笑過他了,對他來說,就隻有莫愁,和其他人。其他人笑不笑,又有什麽關係?
他偶爾也會在碎玉樓前聽聽她的歌聲,因為他不像別人一樣,需要上樓才能聽見,而且,這樣的距離讓他更安定一些。
他屈指可數與莫愁相對的那幾次,都是宋道玉帶他走進去的。當她說自己最喜歡莫愁曲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像一條仔沙灘上擱淺許久的魚,終於被潮汐帶迴了海裏。她說的那個莫愁,蘆葦蕩裏的小舟,好像都在遙遠的地方存在著。可他分不清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還是真實的記憶。他想要告訴她這是一種什麽感覺,但他又有什麽證據呢?
宋道玉去了長安之後,張擇舟就再也沒有那麽近地見過莫愁,也許是自己所說的“有去有迴”過於像句讖言,打擊了他的躊躇滿誌。其實宋道玉的確常常來看莫愁,他來得總是很隱蔽,並不願意被任何人看到,也的確沒有任何人知道,除了她的侍女,除了總是遙遙觀察著碎玉樓的張擇舟。
而這一年開始,宋道玉漸漸來得少了。張擇舟不僅發現了這一點,還發現了另一件事——有一個人總是在夜裏悄悄地來。張擇舟並不知道那是誰。而莫愁也變得很少出門。
宋道玉在自己宅子門口見到小元的時候,眉頭鎖在了一起,她的侍女來了,她卻沒有像他期待的那樣出現。是啊,她又怎麽可能來長安?小元的臉上帶著一種棄婦的神色,淚痕猶在,他冷笑道:“發生什麽了?”
小元哭道:“姑娘要嫁人了,把仆從老少都遣散了,就連我也……”
宋道玉沒有聽清:“嫁人?”
小元解釋道,莫愁要嫁與他人作小妾,情意甚篤,新郎的父親是一位將軍。
宋道玉忽然有一刻平靜,他想起那時她說的蘆葦蕩,本來想等辭官還鄉後,帶她去一個那樣的地方,到底是自己不能抽身,還是她也從未真的這樣希望過。他看著小元,走也不是,退也不是,站在那裏發出一陣不能自已的笑聲。
這一年秋天,小元成為了宋道玉的正室,風光無限地被娶進了他的家門,她知道宋道玉並不喜歡她,可是這對她來說也是一種慰藉。坐在花轎裏,小元體諒了莫愁,她想,在洛陽,小姐一定比這更風光吧?
她並不知道,莫愁的出嫁,隻是在夜裏無人時,被一乘轎子從小門抬了進去。
宋道玉的父親聽到兒子被貶謫的這個消息時,想起多年前自己說過兒子太容易相信別人的這個評價。他由衷地懊悔。有些事如果不說而發生了,就是倒黴,說了之後發生了,那就是命中注定的倒黴。前者尚能被安慰,後者就隻能認命。當宋道玉發現構陷自己的人竟是在朝中最好的朋友時,他的信念隨之瓦解。
在出牧邊城的路上,他突然想起洛陽,那好像是一切開始的地方。他想從張擇舟的口中再次聽到那四個字:有去有迴。
而莫愁呢,她是不是在鏡子前妝成熏香坐,持著珊瑚枝和滿月一般的團扇,容貌還像從前一樣?
於是他帶著小元迴到洛陽。
宋道玉是個對氣氛很敏感的人。當他踏入洛陽城的時候,覺得洛陽好像比以前安靜了許多,也許是他心裏的寂寥過甚,又或許是隨著氣溫變冷,大家漸漸變得不愛說話。
碎玉樓周遭的居民早已不認識宋道玉了,但有的人還記得小元,因為她也算是個頗為好看的小娘子,當他們騎著馬行過街道的時候,一些人對她展露笑容,對她所騎馬的血統表示讚許。宋道玉在臨行前選了兩匹最好的馬,他說想早日地到達邊城,但小元心裏明白,其實他是想早日地到達洛陽,他想把在洛陽得到的東西,全都還給洛陽,去掉這裏的一部分煩惱,就去掉了很大的一部分煩惱。
然而還沒近前,小元就發現路上鋪著紅毯,馬都不知道怎麽走了,馬沒有收過這樣的訓練,是該往鋪著毯子的地方走,還是往沒鋪的地方走?兩匹馬麵麵相覷,把宋道玉和小元從馬背上甩了下來。宋道玉覺得有些悲涼,這馬和他一樣不知道哪兒才是路,因此犯了渾。其實他很想在馬屁股上踹一腳鼓勵它們去尋找自由,但邊城靠走是走不到的,他吩咐家丁把馬先抓住。而他和小元則沿著紅毯一直走到碎玉樓前,小元脫口而出:怎麽這麽多花圈?
宋道玉說:不,這是花籃。
他們抬頭一看,樓頂的燈牌上三個大字:售樓處。有些靠右而不是居中。樓字是楷體,售和處兩個字是黑體,顯然樓字是碎玉樓的樓。
小元立刻慌了,四顧喊道:這裏的主人呢?這裏的主人呢?
裏頭出來一個打著領帶的人,是之前在樓下的那個乞丐,他笑著問,您們看房嗎?那個時候還沒有領帶,也不興領帶,但由於他們賣的樓盤位於今天的莫桑比克,也為了顯示和別的售樓處不一樣,推銷員打上了領帶。小元認出來,那分明是從二樓窗簾上裁下來的一段絛子。
小元一下子就哭了,碎玉樓中的每一樣物件兒都是莫愁自己選的,就算沒能帶去夫家,也不可能租出去。她不要碎玉樓了,不是逃難去了,就是死了。
馬上,售樓處的人就為小元的想法作了證:嫁給將軍兒子的那位小娘子把個好端端的丈夫克死了,聽說是得了什麽急症,她自己個兒也尋了死,將軍覺得大大的不吉,聽說把她草席一卷,就埋到了城外。
小元把馬鞭恨恨地往地上一抽,說:這不對,小姐是不會為了那個人尋死的。這不對!
宋道玉和小元想為莫愁在白馬寺安一個靈位。
等小元在客棧裏哭完,已經是傍晚了,寺門眼看著就要關上。
宋道玉連忙搶上去說明了來意,小沙彌帶他們去見主持,向主持交代完這件事,他問了他一直很想問的那個問題:張擇舟,也就是常常站在寺門前的那個人,他去哪裏了?
主持合十說,這你就要問我的師弟了,隻是,他常常像乞丐一樣行走在城中,我也不知道去哪裏找他。
宋道玉找到推銷員的時候,他正在碎玉樓的天台上調整燈牌的角度,如之前所說的那樣,這三個字不夠居中。
宋道玉問:張擇舟呢?
推銷員問:張擇舟是誰?
就是常常站在銀杏樹下的那個人。
人?那隻是亡魂,和女施主的父兄一樣,因援軍不到而枉死沙場。
亡魂如何有形?
執念過深,自然成形,執念一解,形體自然泯滅。
他為何總在門外?
哪裏有門?
宋道玉在邊疆病死的時候,還是壯年。
在去世以前,他常常對小元說,自己的心裏積了太多的灰塵,馬上就要跳不動了。小元總是生氣地迴答:胡說!但她知道他不是在胡說。
他在碎玉樓裏找到了一份征兵的名錄,和張擇舟的書稿。
莫愁曾在那名錄上麵,用朱筆無數次地勾畫其中的兩個名字,這兩個人是父子,都姓盧。他每次看,都會想起自己在碎玉樓下第一次喊她:莫愁。
也許沒有名字的人,就沒法記在生死簿上。
去世以前,他把這兩樣東西交給了小元。
蘆葦蕩邊的人們,已經很久沒有見過外鄉人了。自從那一年男丁盡數成了征人,一去無迴。留下的多是婦人、老人和孩子。
小元按照張擇舟的書稿尋到了這裏。
他終於還是寫了下來,他少年時候,曾等候歸舟的蘆葦蕩。他所寫的景象和小元所見的沒什麽不同,但在故事裏,莫愁是一個水澤上的神女,在這裏等候少年郎歸來。
蘆葦蕩邊濃霧彌漫,黃昏時分的最後一絲光線將要融化在漣漪裏。
小元唱起從前莫愁常唱的歌謠,風把她的聲音散播到深深的葦叢中,也吹開霧,她這才見到數丈外的水麵上泊著一艘小船,船上站著一位年邁的艄公,他張望著岸邊,喊道:“是莫愁迴來了嗎?”
她覺得欣慰,原來小姐她,真的叫作莫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