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種子掉在土裏,一個孩子降生在那個世上,一陣風穿過樹林,一匹馬在高原上奔跑。
沙子入目,眼睛在流淚,沙漠幹渴,如熱鬧的市場。
城鎮如此寂寞,星星聲嘶力竭地歌唱。
穿猩紅長袍的人靜默地立在一口水缸邊上,望著缸中的水麵出神,不知他在看著水中的月亮,還是他自己的倒影。
透過他的倒影,他又見到了什麽呢?
是真實,還是複雜的靈魂?
他記得的都是很遙遠的事情。
他記得小時候肚子餓,用飛石打傷了兔子的腿,為了避免兔子的痛苦,殘忍地將之扼殺,在炙烤兔肉的時候,他的眼淚會撲簌撲簌地落下。
他記得曆代達摩都要去的地方天竺,那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法發源地。那裏有森嚴的等級製度,叫做種姓。第一任達摩是天竺的原住民,他是高貴的刹帝利種姓,是南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卻放棄了榮華富貴,與釋迦牟尼一樣,選擇了艱苦的修佛之路。
他記得禪宗發源時,迦葉由一隻小猴子拈花的動作頓悟入佛,森林中的流螢便如蒲公英般紛紛飄飛。
達摩這一組織是禪宗衍生的支脈,為了保護佛教的傳播與繁衍而秘密存在。
佛教並非沒有遭遇過災難,相反,這樣一個宣傳“眾生平等”的組織,極其容易引起統治者的嫉恨,信仰是比權力和暴力更強大的武器,那不是被迫的,而是全然發自內心的。
同樣,佛教也有極度鼎盛的時期,在人人皆講佛,家家皆有僧的年代,達摩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因為往往最深刻的危機就根植於事物的內部。
當佛法繁盛之時,衣缽本身所象征的物什就產生了變化,人的雜念和欲望增加,無可避免地走向墮落。
他記得,有段時間,有一些比丘為了爭奪一段骨頭而互相殘殺。他們說,那是釋伽牟尼的頭顱,拿到之後就能獲得無上的智慧。
他輕蔑地笑了笑,用手輕輕點在水麵的正中央,漣漪層層蕩開,月亮和他的倒影也便模糊了,仿佛夢與現實的混淆。
城樓之上,琴聲悠揚,緩慢地於熱夏的氣息中流淌。琴聲有種攝人心魄的魔力,仿佛脫離了彈者,具備了自己的生命。
初新聽到了微弱的琴聲,他的左耳埋在土裏,右耳則被唐觴牢牢地踩在腳底。
他渾身上下能動的地方實在太少,能夠帶給他幫助的更是寥寥無幾。
或許此刻他身體最有力的部分是他的脖子,可唐觴的腳隻要輕輕用力,他的脖子就將折斷,他的生命也將隨之消逝。
唯一能保住他性命的,是舒不誠給他的那幾頁紙。
為了保險起見,他早就將這幾頁紙放在了一處不會有人想到的地方。
“東西呢?”唐觴的腳又變得如鉛塊般沉重,初新的唿吸已很困難。
再這樣下去,他就算不死,也將半死不活。
他眼中的時間流動仿佛變慢了,他想,也許這就是死亡降臨的感覺。
他想起自己經曆的那些可怕的煉獄般的訓練,頗感唏噓,因為在人世間行走,絕對實力並不是決定一個人生死存亡的最重要因素。
名滿天下的大俠可以被初出茅廬的愣頭青殺死,坐禪二十載的高僧佛法講得並不一定比稚嫩的小和尚優秀,功勳卓著的將軍也許會在兵戎相見時輸給名不見經傳的馬弓手。
這一切是多麽荒誕而合理。
當他在瀑布底下經受源源不斷的水流和濕氣的衝擊時,當他在山頂上舞劍,迎風而嘯時,當他於海潮中搏擊怒濤時,他都不會想到自己的死可能會如此卑瑣無聊。
他的嘴已啃到了地上的泥土。
這一生中,他有太多難過遺憾的事情,可此刻他唯一難過遺憾的事情卻是,沒有任何反抗的餘地,甚至連敵人囂張的麵目都不能瞧見。
唐觴終究挪開了他的腳。
初新臉上有一道道紫紅的鞋印,大口大口地喘著氣。
高歡此刻並不輕鬆,他麵對的絕不是尋常對手。
他仔細盯著陳慶之蒼白的、毫無血色的麵容,有些出神,他不懂這樣一個虛弱的人如何突破了北魏前線的重重關隘,率領區區七千兵馬來到這裏,他也不懂陳慶之如何能使劍在掌中如手足般靈活自如。
他自以為他的談判方式無比正確,可事實卻是,陳慶之根本不是他腦袋裏原本設想的那種人。
很矛盾的地方在於,陳慶之明明那麽在乎部下的性命,甘願殞身與他相拚,卻沒有接受他以其部下生命為要挾開出的條件。
在高歡看來,這當然是矛盾的地方,可對陳慶之而言,這些皆在情理之中。
他珍惜部下的生命,他也在意自己許下的承諾,兩者於他同等重要。
他記得和下屬們同甘共苦的每一天,記得出征前,謝勝的阿母送給他的那壇濁酒。
陳家軍啟程的那天,每個人都無比威風,天空晴朗無風,相送的人很多:相擁泣下的新婚夫婦相對無言,牙牙學語的孩童騎著父親的脖子當大馬,白發蒼蒼的老者顫顫巍巍地道別,揉著已完全流不出眼淚的眼睛抿嘴祈禱。首發
他願意用生命去交換這些人的平安喜樂。
他的劍已越來越快。
這一劍刺向的是高歡的眼睛,高歡倉皇地提劍抵擋,因雙劍相震而倒退了三步。陳慶之的劍仍如影隨形。高歡的瞳孔因恐懼放大。
“你不讓你的部下插手?”陳慶之冷冷地問道。
高歡沒有迴答。他的牙關緊咬,沒有餘力迴答。
“你想尋求和我公平對決的機會,對嗎?”陳慶之的劍法變了,原來的挑、刺都變為了簡單的劈砍,“你也想看看,憑自己的能力能否戰勝我,能否戰勝所向無敵的白袍將軍?”
高歡能做的,就隻有提劍硬擋。
他的虎口幾乎要崩裂。
兩柄劍劍身的缺口越來越多,有些缺口已越來越大,陳慶之就像一名打鐵匠人,不知疲倦,永無停歇,甚至力度和速度都變得更快。
高歡還在撐。
他在靜候陳慶之氣勁消散的瞬間,他的虎口每疼一下,他就斷定陳慶之的氣勁會短一分。
荒原裏的野獸都是這樣的,擁有殘暴兇猛的開場,韌性卻差得驚人。
越大隻的獸,便越是如此。
高歡曾和猛獸搏鬥過,不鬥力,鬥智,鬥氣。他知道和野獸纏在一塊兒時,周圍人是很難插手相幫的,他本來也並未希冀這群黑甲武士幫忙,他心裏清楚,自己能夠統領他們靠的完全不是威信,而是爾朱榮的令箭。
所以他必須借陳慶之樹威,他要堂堂正正地擊敗陳慶之。
既然陳慶之不願在戰場上給他這個機會,他就私下裏索要。
現在機會已經來了。
他活了三十多年,終於感覺自己在發光發熱。
很少有人明白他這個浪蕩子的真麵目,隻有婁昭君相信,在他表麵的油滑與浮誇之後,藏著一具燃燒的靈魂。
他和陳慶之本是不同的人,可他們竟然有如此相似的經曆,同樣身懷絕藝,同樣年少無為,同樣中年得誌。
他嫉妒陳慶之建立的彪炳戰功,他也不屑於隱藏自己的嫉妒,雙劍相擊時,他們已完全理解對方,理解對方身上的固執,理解對方身上的不甘。
高歡是個一直不願委屈自己的人,此刻,他卻忍受著陳慶之瘋狂的複仇行為,不講章法,不論招式,隻有最純粹的氣力相爭。
“不疼,一點兒也不疼。”他對自己說。
沙子入目,眼睛在流淚,沙漠幹渴,如熱鬧的市場。
城鎮如此寂寞,星星聲嘶力竭地歌唱。
穿猩紅長袍的人靜默地立在一口水缸邊上,望著缸中的水麵出神,不知他在看著水中的月亮,還是他自己的倒影。
透過他的倒影,他又見到了什麽呢?
是真實,還是複雜的靈魂?
他記得的都是很遙遠的事情。
他記得小時候肚子餓,用飛石打傷了兔子的腿,為了避免兔子的痛苦,殘忍地將之扼殺,在炙烤兔肉的時候,他的眼淚會撲簌撲簌地落下。
他記得曆代達摩都要去的地方天竺,那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法發源地。那裏有森嚴的等級製度,叫做種姓。第一任達摩是天竺的原住民,他是高貴的刹帝利種姓,是南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卻放棄了榮華富貴,與釋迦牟尼一樣,選擇了艱苦的修佛之路。
他記得禪宗發源時,迦葉由一隻小猴子拈花的動作頓悟入佛,森林中的流螢便如蒲公英般紛紛飄飛。
達摩這一組織是禪宗衍生的支脈,為了保護佛教的傳播與繁衍而秘密存在。
佛教並非沒有遭遇過災難,相反,這樣一個宣傳“眾生平等”的組織,極其容易引起統治者的嫉恨,信仰是比權力和暴力更強大的武器,那不是被迫的,而是全然發自內心的。
同樣,佛教也有極度鼎盛的時期,在人人皆講佛,家家皆有僧的年代,達摩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因為往往最深刻的危機就根植於事物的內部。
當佛法繁盛之時,衣缽本身所象征的物什就產生了變化,人的雜念和欲望增加,無可避免地走向墮落。
他記得,有段時間,有一些比丘為了爭奪一段骨頭而互相殘殺。他們說,那是釋伽牟尼的頭顱,拿到之後就能獲得無上的智慧。
他輕蔑地笑了笑,用手輕輕點在水麵的正中央,漣漪層層蕩開,月亮和他的倒影也便模糊了,仿佛夢與現實的混淆。
城樓之上,琴聲悠揚,緩慢地於熱夏的氣息中流淌。琴聲有種攝人心魄的魔力,仿佛脫離了彈者,具備了自己的生命。
初新聽到了微弱的琴聲,他的左耳埋在土裏,右耳則被唐觴牢牢地踩在腳底。
他渾身上下能動的地方實在太少,能夠帶給他幫助的更是寥寥無幾。
或許此刻他身體最有力的部分是他的脖子,可唐觴的腳隻要輕輕用力,他的脖子就將折斷,他的生命也將隨之消逝。
唯一能保住他性命的,是舒不誠給他的那幾頁紙。
為了保險起見,他早就將這幾頁紙放在了一處不會有人想到的地方。
“東西呢?”唐觴的腳又變得如鉛塊般沉重,初新的唿吸已很困難。
再這樣下去,他就算不死,也將半死不活。
他眼中的時間流動仿佛變慢了,他想,也許這就是死亡降臨的感覺。
他想起自己經曆的那些可怕的煉獄般的訓練,頗感唏噓,因為在人世間行走,絕對實力並不是決定一個人生死存亡的最重要因素。
名滿天下的大俠可以被初出茅廬的愣頭青殺死,坐禪二十載的高僧佛法講得並不一定比稚嫩的小和尚優秀,功勳卓著的將軍也許會在兵戎相見時輸給名不見經傳的馬弓手。
這一切是多麽荒誕而合理。
當他在瀑布底下經受源源不斷的水流和濕氣的衝擊時,當他在山頂上舞劍,迎風而嘯時,當他於海潮中搏擊怒濤時,他都不會想到自己的死可能會如此卑瑣無聊。
他的嘴已啃到了地上的泥土。
這一生中,他有太多難過遺憾的事情,可此刻他唯一難過遺憾的事情卻是,沒有任何反抗的餘地,甚至連敵人囂張的麵目都不能瞧見。
唐觴終究挪開了他的腳。
初新臉上有一道道紫紅的鞋印,大口大口地喘著氣。
高歡此刻並不輕鬆,他麵對的絕不是尋常對手。
他仔細盯著陳慶之蒼白的、毫無血色的麵容,有些出神,他不懂這樣一個虛弱的人如何突破了北魏前線的重重關隘,率領區區七千兵馬來到這裏,他也不懂陳慶之如何能使劍在掌中如手足般靈活自如。
他自以為他的談判方式無比正確,可事實卻是,陳慶之根本不是他腦袋裏原本設想的那種人。
很矛盾的地方在於,陳慶之明明那麽在乎部下的性命,甘願殞身與他相拚,卻沒有接受他以其部下生命為要挾開出的條件。
在高歡看來,這當然是矛盾的地方,可對陳慶之而言,這些皆在情理之中。
他珍惜部下的生命,他也在意自己許下的承諾,兩者於他同等重要。
他記得和下屬們同甘共苦的每一天,記得出征前,謝勝的阿母送給他的那壇濁酒。
陳家軍啟程的那天,每個人都無比威風,天空晴朗無風,相送的人很多:相擁泣下的新婚夫婦相對無言,牙牙學語的孩童騎著父親的脖子當大馬,白發蒼蒼的老者顫顫巍巍地道別,揉著已完全流不出眼淚的眼睛抿嘴祈禱。首發
他願意用生命去交換這些人的平安喜樂。
他的劍已越來越快。
這一劍刺向的是高歡的眼睛,高歡倉皇地提劍抵擋,因雙劍相震而倒退了三步。陳慶之的劍仍如影隨形。高歡的瞳孔因恐懼放大。
“你不讓你的部下插手?”陳慶之冷冷地問道。
高歡沒有迴答。他的牙關緊咬,沒有餘力迴答。
“你想尋求和我公平對決的機會,對嗎?”陳慶之的劍法變了,原來的挑、刺都變為了簡單的劈砍,“你也想看看,憑自己的能力能否戰勝我,能否戰勝所向無敵的白袍將軍?”
高歡能做的,就隻有提劍硬擋。
他的虎口幾乎要崩裂。
兩柄劍劍身的缺口越來越多,有些缺口已越來越大,陳慶之就像一名打鐵匠人,不知疲倦,永無停歇,甚至力度和速度都變得更快。
高歡還在撐。
他在靜候陳慶之氣勁消散的瞬間,他的虎口每疼一下,他就斷定陳慶之的氣勁會短一分。
荒原裏的野獸都是這樣的,擁有殘暴兇猛的開場,韌性卻差得驚人。
越大隻的獸,便越是如此。
高歡曾和猛獸搏鬥過,不鬥力,鬥智,鬥氣。他知道和野獸纏在一塊兒時,周圍人是很難插手相幫的,他本來也並未希冀這群黑甲武士幫忙,他心裏清楚,自己能夠統領他們靠的完全不是威信,而是爾朱榮的令箭。
所以他必須借陳慶之樹威,他要堂堂正正地擊敗陳慶之。
既然陳慶之不願在戰場上給他這個機會,他就私下裏索要。
現在機會已經來了。
他活了三十多年,終於感覺自己在發光發熱。
很少有人明白他這個浪蕩子的真麵目,隻有婁昭君相信,在他表麵的油滑與浮誇之後,藏著一具燃燒的靈魂。
他和陳慶之本是不同的人,可他們竟然有如此相似的經曆,同樣身懷絕藝,同樣年少無為,同樣中年得誌。
他嫉妒陳慶之建立的彪炳戰功,他也不屑於隱藏自己的嫉妒,雙劍相擊時,他們已完全理解對方,理解對方身上的固執,理解對方身上的不甘。
高歡是個一直不願委屈自己的人,此刻,他卻忍受著陳慶之瘋狂的複仇行為,不講章法,不論招式,隻有最純粹的氣力相爭。
“不疼,一點兒也不疼。”他對自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