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淮的父親是個風流成性的人,他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能繼承他在兩性方麵的天賦,所以給楊淮取了個極富風月色彩的名字。
秦淮自古就是煙花之地,隻不過“秦淮”這個名字是唐代以後才改稱的。
烏衣巷、朱雀街、桃葉渡等處,都是高門望族居所。
高門望族的居所附近,總是有數不清的失樂園。
楊淮的父親向往在淮水兩岸定居,但出於政治形勢和家族發展的考慮,他還是選擇留在襄陽。
不同於父親,楊淮一點兒也不好色,他行為檢點,沉默寡言,家世顯赫,自然順理成章地成了“荊襄六君子”。
可惜背叛是寄宿於楊家血脈中的因子,就像楊淮的祖父背叛了他的至交好友,楊淮的父親背叛了他的結發妻子一樣,是刻在骨子裏的東西。
司馬笙在問初新是否有懷疑對象時,初新就曾提到過楊淮。
“他太安靜了,安靜得就好像六君子中沒有這個人那樣。我不相信太安靜的人,因為很難測知他們在想些什麽。”初新說。
司馬笙歎道:“僅僅是懷疑,你就讓我冒這麽大的險,把寺裏的人都引開?”
可現在他已確信初新的判斷。
或許是楊淮的舉動讓他過分敏感,也許是楊家長於背叛這種刻板印象左右了他的判斷。
他對楊淮說:“楊家的好處是什麽?”
楊淮沒有應答,也許他認為這個問題沒有迴答的必要,也許他因為某些情感和原因開不了口。
“你為什麽突然跑到這裏來?拋下了唐觴他們。”司馬笙繼續問道。
楊淮終於覺得有必要解釋一下,似乎他也瞧出這是司馬笙最為懷疑他的地方:“我不喜歡冒險,地麵上的人實在太多,太難對付。”
“你並不是個怕死的人。”司馬笙道。
“我當然不怕死,我隻是怕自己死得毫無意義。”楊淮反駁道。
司馬笙道:“我知道,你一直都是個聰明人,所以你當然應該明白,其他家族隕歿之後,楊家孤掌難鳴,遲早會成為子先生的案頭肉。”
楊淮重新陷入了沉默,好像在思考司馬笙所說的話。他當然不會開口,那意味著承認自己犯下的事情。
佛堂,十餘把劍形成的網已籠罩著初新,他每一寸的退路,每一分可以反擊的餘地皆被封死。
同樣陷於困境的,還有如磐石般端坐著的達摩。
初新從不相信有人能在生死關頭保持極端的冷靜,可他此刻卻必須承認,猩紅帽兜下的那張臉沒有任何怯意,甚至,沒有任何屬於人類的情感浮現。
他的劍已不在腰間,他是個手無寸鐵的人。
可他還沒喪失信心。
對於劍客而言,信心遠比劍更重要。
他開始明白這個道理。
他夾住了從身前來襲的一柄劍,以極其刁鑽的角度和奇詭的力道改變了它運行的方向。
於是那柄劍紮入了他身後刺客的右臂,那名刺客手中的劍立刻垂了下去。
然而這僅僅是兩個人而已。
其餘的劍依然如亙古不變的星辰般,環繞於亙古不變的軌道之上,擁有亙古不變的破壞力。
琴聲悠悠,已至佛堂前。
如此間不容發的時刻,初新的全身心仿佛都被這陣琴聲統攝,他驚訝地發現,除了達摩,其他人也都一樣。
劍鋒止於原地,瞎眼刺客們的臉上竟然浮現出一種莊嚴、肅穆的神情,甚至帶著柔和的寶光。
他看清了彈琴的人:一襲白衣,兩鬢霜雪,雙眉常蹙,不修邊幅。
他認得這個人,這個人是曾來一家酒館演奏過的高琴師。
高琴師盤膝坐在擔架上,由四個麵目清秀的琴童抬著,慢慢地從夜色中溶滲至佛堂的燭光裏。
琴童皆莫約十二歲的年紀,抬擔架卻穩當得很,沒有半點搖晃。
身後的達摩突然開口:“琴師,你的琴聲十幾年來都未曾變過。”
高琴師皮笑肉不笑:“我的琴技每一天都在進步。”
達摩搖搖頭,道:“我不聽技,隻聽到了琴聲中的執意,十幾年過去,還是很濃厚,沒有任何增減。”
高琴師冷冷道:“正因如此,你不知我琴技已進步了很多。”
“此話怎講?”達摩問。
高琴師的眼神似到了遠方,他用虔誠而低微的聲音解釋道:“因為我已懂得克製我琴音中的情思,我的執一天勝過一天,然而我表現出來的永遠隻有那一部分。”
達摩歎道:“這麽說來,你的琴藝的確已遠勝當年。”他補充道:“懂得克製的情感,總是比傾瀉而出的更飽滿,更真摯。”
初新疑惑地望著他們,也驚訝地瞧著周遭的刺客,他發現佛堂內的時間似乎靜止了,靜止得連根針都無法落下。
“我早該知道是你,我早該知道你沒有死,”高琴師不再撫琴,他的手指停在了震蕩的琴弦上,“從我第一眼見到你身披紅袍的時候,我就隱約有這樣的預感。”
初新發現自己腦海中也有根琴弦緩緩地恢複了平靜,這時他看清了眼前的一切。
血泊之中,橫七豎八地躺著瞎眼的刺客,他們的劍以微妙的姿態刺入了同伴的身軀。
身軀與身軀之間是劍,劍與劍之間是殘破的身軀,他們被這樣一種奇特的方式連綴成為一個整體。
初新很快看清了各柄劍的劍路,他發現其實這些劍路和原本的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隻不過在要害部位上偏離了幾寸而已。
幾寸已足夠讓劍鋒刺穿另一個人的肋骨與橫膈膜。
“攝魂術?”初新輕唿道。
如果不是攝魂術,那幾寸的差距當然不會產生,生與死的界限也就並不會那麽分明。
“確實是攝魂術。”達摩道。
率先發難的那名瞎眼刺客仍捂著手,頗驚異地捕捉著周圍的動靜。
他發現自己的同伴已在瞬間成為了一片死寂。
對於一個瞎子而言,世間最恐怖的就是死寂。
“但是對你不起作用。”高琴師對達摩道。
達摩沉吟著,開口道:“確實。”
他突然出手,紅袍中射出一股勁風,高琴師左手的中指和無名指即刻感受到了刺痛,雙指所壓的琴弦斷裂,殘餘的震蕩仍在琴麵上短暫演繹,發出一種讓心髒覺得鬱悶壓抑的聲音。
初新長長舒了口氣,他發現自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脫,因為剛剛的他正被這種聲音統攝著,陷在惡魔的低語中無法自拔,更糟糕的是,他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他猛地發現,被自己製伏的瞎眼刺客並沒有捂著手呻吟,並沒有驚異於夥伴的死亡,而是拋棄了長劍,舉起短刀,立在自己的身側。
他看見的,不過是又一層幻覺罷了。
現實是,短刀已落下。
屋頂。
夏夜的風悶而熱,讓人難以清醒理智地思考。
楊淮和司馬笙卻都不得不保持高度的緊張和冷靜。
因為他們彼此都意識到了他們所談論的,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誠然,子先生為我們的家族提供了許多政治上的保護,可那並不能持續很久,”司馬笙繼續道,“他怕我們根基紮實之後,成為威脅他後代的族類,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我們羽翼漸豐的時候斬斷我們的翅膀。”他整理了一下衣袖,補充道:“子先生絕不會遺漏任何隱患,他的心很狠,思維也很縝密,你覺得楊家能夠明哲保身麽?”
楊淮終於鬆了口:“我並沒有出賣你們,我的父親族人也是,他們隻是迴答了子先生的問題,我隻是報告了我們幾個人和初新的行蹤而已。”
司馬笙點了點頭,似乎對楊淮的反應表示滿意:“怪不得你用在方便上的時間比其他人要多,甚至比生性墨跡的吳惆吳悵還多。因為你要和子先生的下屬接頭。”
楊淮歎了口氣:“我並沒有打算瞞著你們,可是我也怕你們誤會。”
司馬笙笑了:“當然,當然不會有什麽誤會,我們幾個畢竟是這麽多年的好朋友,隻要五大家族聯合起來,定然有製衡子先生的辦法。”
楊淮相信司馬笙的話,可他認為,那會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司馬笙拍了拍楊淮的背,道:“和你接頭的是什麽人?我們可以從他開始想辦法,尋找突破口。”
楊淮側著臉,望向司馬笙的眼睛。
他的眼睛溫柔得像春日的江南湖澤,每個少女都會因他真摯而熱切的眼波淪陷,他的目光像在告訴你:世界還未走到盡頭與末日,無論如何都不必放棄,都該朝好的方向望去。
楊淮終於被他們的友誼打動,或者說,他被那種獨特的夏夜氛圍所感染,緩緩吐出幾個字:“薛財,胖胖的薛財。”
言罷,他就低下了頭,像個犯錯的孩子那樣躲避苛責的眼神。
所以他也沒有瞧見司馬笙嘴角湧現的那抹獰笑,情不自禁,喜不自勝。
“司馬,你說,我們有勝算麽?”他剛想這麽問,可還有幾個字沒有說完,一柄短劍就由他的背後刺入,貫穿了他的前胸。
他餘下的話語因唿吸困難而被他吞咽,杳無影蹤。
秦淮自古就是煙花之地,隻不過“秦淮”這個名字是唐代以後才改稱的。
烏衣巷、朱雀街、桃葉渡等處,都是高門望族居所。
高門望族的居所附近,總是有數不清的失樂園。
楊淮的父親向往在淮水兩岸定居,但出於政治形勢和家族發展的考慮,他還是選擇留在襄陽。
不同於父親,楊淮一點兒也不好色,他行為檢點,沉默寡言,家世顯赫,自然順理成章地成了“荊襄六君子”。
可惜背叛是寄宿於楊家血脈中的因子,就像楊淮的祖父背叛了他的至交好友,楊淮的父親背叛了他的結發妻子一樣,是刻在骨子裏的東西。
司馬笙在問初新是否有懷疑對象時,初新就曾提到過楊淮。
“他太安靜了,安靜得就好像六君子中沒有這個人那樣。我不相信太安靜的人,因為很難測知他們在想些什麽。”初新說。
司馬笙歎道:“僅僅是懷疑,你就讓我冒這麽大的險,把寺裏的人都引開?”
可現在他已確信初新的判斷。
或許是楊淮的舉動讓他過分敏感,也許是楊家長於背叛這種刻板印象左右了他的判斷。
他對楊淮說:“楊家的好處是什麽?”
楊淮沒有應答,也許他認為這個問題沒有迴答的必要,也許他因為某些情感和原因開不了口。
“你為什麽突然跑到這裏來?拋下了唐觴他們。”司馬笙繼續問道。
楊淮終於覺得有必要解釋一下,似乎他也瞧出這是司馬笙最為懷疑他的地方:“我不喜歡冒險,地麵上的人實在太多,太難對付。”
“你並不是個怕死的人。”司馬笙道。
“我當然不怕死,我隻是怕自己死得毫無意義。”楊淮反駁道。
司馬笙道:“我知道,你一直都是個聰明人,所以你當然應該明白,其他家族隕歿之後,楊家孤掌難鳴,遲早會成為子先生的案頭肉。”
楊淮重新陷入了沉默,好像在思考司馬笙所說的話。他當然不會開口,那意味著承認自己犯下的事情。
佛堂,十餘把劍形成的網已籠罩著初新,他每一寸的退路,每一分可以反擊的餘地皆被封死。
同樣陷於困境的,還有如磐石般端坐著的達摩。
初新從不相信有人能在生死關頭保持極端的冷靜,可他此刻卻必須承認,猩紅帽兜下的那張臉沒有任何怯意,甚至,沒有任何屬於人類的情感浮現。
他的劍已不在腰間,他是個手無寸鐵的人。
可他還沒喪失信心。
對於劍客而言,信心遠比劍更重要。
他開始明白這個道理。
他夾住了從身前來襲的一柄劍,以極其刁鑽的角度和奇詭的力道改變了它運行的方向。
於是那柄劍紮入了他身後刺客的右臂,那名刺客手中的劍立刻垂了下去。
然而這僅僅是兩個人而已。
其餘的劍依然如亙古不變的星辰般,環繞於亙古不變的軌道之上,擁有亙古不變的破壞力。
琴聲悠悠,已至佛堂前。
如此間不容發的時刻,初新的全身心仿佛都被這陣琴聲統攝,他驚訝地發現,除了達摩,其他人也都一樣。
劍鋒止於原地,瞎眼刺客們的臉上竟然浮現出一種莊嚴、肅穆的神情,甚至帶著柔和的寶光。
他看清了彈琴的人:一襲白衣,兩鬢霜雪,雙眉常蹙,不修邊幅。
他認得這個人,這個人是曾來一家酒館演奏過的高琴師。
高琴師盤膝坐在擔架上,由四個麵目清秀的琴童抬著,慢慢地從夜色中溶滲至佛堂的燭光裏。
琴童皆莫約十二歲的年紀,抬擔架卻穩當得很,沒有半點搖晃。
身後的達摩突然開口:“琴師,你的琴聲十幾年來都未曾變過。”
高琴師皮笑肉不笑:“我的琴技每一天都在進步。”
達摩搖搖頭,道:“我不聽技,隻聽到了琴聲中的執意,十幾年過去,還是很濃厚,沒有任何增減。”
高琴師冷冷道:“正因如此,你不知我琴技已進步了很多。”
“此話怎講?”達摩問。
高琴師的眼神似到了遠方,他用虔誠而低微的聲音解釋道:“因為我已懂得克製我琴音中的情思,我的執一天勝過一天,然而我表現出來的永遠隻有那一部分。”
達摩歎道:“這麽說來,你的琴藝的確已遠勝當年。”他補充道:“懂得克製的情感,總是比傾瀉而出的更飽滿,更真摯。”
初新疑惑地望著他們,也驚訝地瞧著周遭的刺客,他發現佛堂內的時間似乎靜止了,靜止得連根針都無法落下。
“我早該知道是你,我早該知道你沒有死,”高琴師不再撫琴,他的手指停在了震蕩的琴弦上,“從我第一眼見到你身披紅袍的時候,我就隱約有這樣的預感。”
初新發現自己腦海中也有根琴弦緩緩地恢複了平靜,這時他看清了眼前的一切。
血泊之中,橫七豎八地躺著瞎眼的刺客,他們的劍以微妙的姿態刺入了同伴的身軀。
身軀與身軀之間是劍,劍與劍之間是殘破的身軀,他們被這樣一種奇特的方式連綴成為一個整體。
初新很快看清了各柄劍的劍路,他發現其實這些劍路和原本的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隻不過在要害部位上偏離了幾寸而已。
幾寸已足夠讓劍鋒刺穿另一個人的肋骨與橫膈膜。
“攝魂術?”初新輕唿道。
如果不是攝魂術,那幾寸的差距當然不會產生,生與死的界限也就並不會那麽分明。
“確實是攝魂術。”達摩道。
率先發難的那名瞎眼刺客仍捂著手,頗驚異地捕捉著周圍的動靜。
他發現自己的同伴已在瞬間成為了一片死寂。
對於一個瞎子而言,世間最恐怖的就是死寂。
“但是對你不起作用。”高琴師對達摩道。
達摩沉吟著,開口道:“確實。”
他突然出手,紅袍中射出一股勁風,高琴師左手的中指和無名指即刻感受到了刺痛,雙指所壓的琴弦斷裂,殘餘的震蕩仍在琴麵上短暫演繹,發出一種讓心髒覺得鬱悶壓抑的聲音。
初新長長舒了口氣,他發現自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脫,因為剛剛的他正被這種聲音統攝著,陷在惡魔的低語中無法自拔,更糟糕的是,他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他猛地發現,被自己製伏的瞎眼刺客並沒有捂著手呻吟,並沒有驚異於夥伴的死亡,而是拋棄了長劍,舉起短刀,立在自己的身側。
他看見的,不過是又一層幻覺罷了。
現實是,短刀已落下。
屋頂。
夏夜的風悶而熱,讓人難以清醒理智地思考。
楊淮和司馬笙卻都不得不保持高度的緊張和冷靜。
因為他們彼此都意識到了他們所談論的,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誠然,子先生為我們的家族提供了許多政治上的保護,可那並不能持續很久,”司馬笙繼續道,“他怕我們根基紮實之後,成為威脅他後代的族類,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我們羽翼漸豐的時候斬斷我們的翅膀。”他整理了一下衣袖,補充道:“子先生絕不會遺漏任何隱患,他的心很狠,思維也很縝密,你覺得楊家能夠明哲保身麽?”
楊淮終於鬆了口:“我並沒有出賣你們,我的父親族人也是,他們隻是迴答了子先生的問題,我隻是報告了我們幾個人和初新的行蹤而已。”
司馬笙點了點頭,似乎對楊淮的反應表示滿意:“怪不得你用在方便上的時間比其他人要多,甚至比生性墨跡的吳惆吳悵還多。因為你要和子先生的下屬接頭。”
楊淮歎了口氣:“我並沒有打算瞞著你們,可是我也怕你們誤會。”
司馬笙笑了:“當然,當然不會有什麽誤會,我們幾個畢竟是這麽多年的好朋友,隻要五大家族聯合起來,定然有製衡子先生的辦法。”
楊淮相信司馬笙的話,可他認為,那會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司馬笙拍了拍楊淮的背,道:“和你接頭的是什麽人?我們可以從他開始想辦法,尋找突破口。”
楊淮側著臉,望向司馬笙的眼睛。
他的眼睛溫柔得像春日的江南湖澤,每個少女都會因他真摯而熱切的眼波淪陷,他的目光像在告訴你:世界還未走到盡頭與末日,無論如何都不必放棄,都該朝好的方向望去。
楊淮終於被他們的友誼打動,或者說,他被那種獨特的夏夜氛圍所感染,緩緩吐出幾個字:“薛財,胖胖的薛財。”
言罷,他就低下了頭,像個犯錯的孩子那樣躲避苛責的眼神。
所以他也沒有瞧見司馬笙嘴角湧現的那抹獰笑,情不自禁,喜不自勝。
“司馬,你說,我們有勝算麽?”他剛想這麽問,可還有幾個字沒有說完,一柄短劍就由他的背後刺入,貫穿了他的前胸。
他餘下的話語因唿吸困難而被他吞咽,杳無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