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嵐愛吃不乃羹,他經常讓唐、楊、司馬、二吳五人來他家裏一起吃。
牛羊豬鹿肉入鍋,煮至軟骨糯軟,便將肉漉去,放入其他的配料和鮮蔬,就成了一桌好菜。
不乃羹據傳後來演變成了“火鍋”,是高嵐在嶺南遊曆時照貓畫虎學來的。
嶺南濕氣太重,需要辣的、燙的東西下嘴,祛濕,解瘴氣,這麽說來,辣椒是大自然的一種恩賜,而不乃羹則是辣椒和熱油的偉大創造。
這是個冬夜,襄陽很冷,司馬笙迴想起兒時被父親扔進火中的那身狐裘,——那身狐裘是普通的農民窮其一生都買不起的——他不由得扯了扯身上的華貴衣裳。
“據說越人能用鼻子吃這麽燙的羹?”唐觴笑著向高嵐確認,他的笑裏帶著很濃的嘲諷意味。
荊楚和吳越很早以前就是邊緣地帶的文化,為中原人士所輕,可笑的是,這倆地方的人也互相看不慣彼此。他們的仇恨已莫名其妙而又有跡可循地延續了千年之久。
“我沒見過,但他們確實有‘鼻飲’這種說法,”高嵐總是有一說一,當然,他也是個聰明的人,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我的觀點是,有些提神的草藥放進清水裏泡上半月,他們用鼻子吸此以求清醒罷了,並非是指不乃羹,畢竟,不乃羹用嘴都未免太燙。”
他笑了起來,因為他享受和朋友在一塊兒的時光。
他們很久沒有六個人聚在一塊兒吃頓飯了,多數時候都是匆匆一麵便分別,一年半載才有機會碰頭,家族裏的事務都很繁忙,而他們要逐漸適應這樣繁忙的生活,將原本行俠仗義、執劍天涯的夢想埋葬。
吳悵坐在吳惆身邊,他們在冬天的膚色白得出奇,如果不刻意蓄須,看起來就像兩個女人。
吳悵說:“要不是我知道他們是越人,我甚至還會以為鼻飲是在練習什麽神秘的內功呢。”
他喜歡遠古時越人那種披發文身的狂放勁,他對野蠻的男人有種奇特的向往,然而他也了解到,自西晉東渡以來,純種的、野性的越人已基本絕跡。
來自中原的文明有種不可思議的同化能力。
司馬笙沒有繼續“越人”這個話題,他知道目前蕭家皇族對於蠻人的政策是團結,所以他絕不會說半句蠻人的壞話,就算他內心有多麽看不起那些未開化的野種。他打官腔——那時他還不能熟練地運用類似的腔調——之前要幹咳兩聲:“不論如何,我們總算像小時候那樣坐在一起,談天說地了,來,幹一杯。”
在幹杯的時候,他從楊淮、吳惆兩個人刻意放低杯口的舉動中明白,他們已不可能再做到坦誠相待、心照不宣的地步了。他自己也下意識地往下壓了壓杯沿,直到想起自己是六君子中名氣最響的一人時,他才有把杯子平舉的勇氣。
人總在不知不覺中被他所處的環境改變,無論他承認與否。
唐觴最早放下杯子。他無論做什麽都很講求效率,做什麽都透著股雷厲風行的勁兒,可吳悵並不喜歡唐觴,他認為唐觴舉手投足間皆是魯莽,魯莽的男人往往不可靠。
唐觴開口的第一句話就幾乎讓司馬笙投來白眼:“南部捉來的那些奴隸,我想要一半,家裏缺人手。”
荊襄一帶富庶,當地底層的民眾往往可以輕易地自給自足,缺少幹苦力賣命的人,所以各大家族會定期去南方,在一些奴隸販子手裏買一些奴隸,甚至那些更大更富有的家族能夠直接派人去捉。運氣好的話,可以抓到極南之海過來的昆侖奴,通身發黑,身強力壯而又聽話,是當奴隸的不二人選。
五大家族在南部確實捉到了這樣一群昆侖奴,這次行動是由幾位年輕後生所領銜的。
唐家近來的狀況確實不好,唐觴這種性格容易樹敵,他沒有遺傳爺爺唐豐低調內斂的性子。
所以唐豐雖退隱前作惡多端,卻無人知曉,無人能問罪。
司馬笙頗為不滿,可說得又很含蓄:“奴隸的分配,還是要請示家父,我想高嵐他們也一樣。”
高嵐聽見司馬笙喊自己的名字,當然也瞧見了他暗暗使的眼色,他明白司馬笙想委婉拒絕唐觴的要求,可他還是對唐觴說:“我可以替家裏做主,劃給高家的人你可以帶走一批。”他笑著補了一句:“畢竟以前你雖然經常欺負我,偷摘的果子卻沒少分我。”
他們兒時經常偷鄰家樹上的水果,若是被逮到,要被帶至父親跟前罰跪,所以這是一項高風險的活動,除了司馬笙,所有人都樂此不疲,他們不愁吃喝,可偷嚐果子能給他們一種畸形的快感。
司馬笙向來很懂得克製,懂得如何少惹麻煩。
他從來沒有因為和其他五人胡鬧而被罰過,他也從未覺得真正融入過這個圈子。
他不屬於任何圈子。
他對高嵐此刻的迴答很不滿,可他臉上沒有表現出半點不悅,卻像是對高嵐的大度讚賞不已:“高家先人高之飛本就是個仗義疏財的人,你承繼了他的遺風。”
高嵐歎惋般迴了句:“我隻是覺得,我們六個人總該不分彼此才對。”雖然他自己心裏也清楚,這是根本不可能再實現的事情,從他們十八歲成名遠遊以後,那便隻是高嵐記憶中和夢裏的東西了。
“我不敢不過問家父的意見。”司馬笙不鹹不淡地搪塞道,仍沒有半分慍怒。
高嵐不再說什麽,畢竟他說的話已經駁司馬笙的麵子了,他有些於心不忍。
他們是自幼一同長大的,他了解司馬笙的脾氣和性子,知道司馬笙雖喜怒不形於色,卻不代表能夠忍耐任何指責和暗諷。
他並不知道,自己在嶺南、交趾遊曆的時間裏,司馬笙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沉默的楊淮開口,他習慣做個和事佬:“楊家的奴隸也可以撥一些給你,十個,再多些我就也得去問問父親的意見了。”
唐觴很久以前就看不慣楊淮的作風,但是聽到這番言辭,唐觴也忍不住拍了拍楊淮的肩頭。
吳惆仍望著熱鍋裏的肉和湯水,他應該要多吃一些熱的東西,這對他虛寒的脾胃有好處,然而不乃羹往往燙得他下不了嘴。
當然,他擺出這副樣子,還是為了裝作沒有聽見唐觴所說的話,所提的要求。
眼不見為淨,對於耳朵,也是這麽個道理。
但是唐觴是絕不會讓他置身事外的,用吳惆自己的話講:唐觴是個非常沒有情趣的人。
唐觴對吳惆喊道:“你呢?你能撥出多少人來?”
吳惆厭惡他問話的腔調,也不方便迴答這個問題。他其實一個昆侖奴都不想給唐觴,不光是出於家族利益的考慮,也是情感因素的引導。
可他們在十歲上下時,明明是很要好的朋友,無話不談。
拿著竹棒當作刀劍揮舞的年紀,吳惆有很多話要講,然而司馬笙總和高嵐待在一塊兒,吳悵又太小了點,他便總是站在唐觴身旁不停地說。
唐觴潛意識裏覺得吳惆像個女人,原因恐怕就是因為這個——十歲時的吳惆,已有說不完的話,發不完的牢騷。
吳惆後來才發生事情的真實與殘酷,他那時所以為的無話不談,其實隻是他單方麵向唐觴的灌輸,唐觴根本連半個字都沒有聽進去。
於是他的親近轉變為了厭惡,而且轉變得極快,反感也更深。
那個冬夜是如何結束的,是歡快的還是不悅的,司馬笙和楊淮都有些忘了,可此時此刻卻都在他們眼前不約而同地浮現。
所有人貌合神離,所有人分道揚鑣,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楊淮深吸了一口氣,用來維持身體最後的力量:“我從未真正想過你會殺我,我們畢竟是朋友。”
司馬笙看著楊淮的後頸,一字字道:“我就是要讓你這麽以為。”
楊淮苦笑:“是啊,你善於讓別人輕敵,讓別人輕視你。”
司馬笙道:“可我知道,這次你沒有輕視我,而是過於重視了某樣東西。”
楊淮的氣息已不足為繼,弱弱地問道:“那是什麽?”
司馬笙輕推他的後背,道:“我們之間的情分。”
楊淮因此一推,徹底失去了坐在琉璃屋瓦上維持平衡的能力,他向前傾倒,一發不可收拾地朝地獄滑下去。
墜落總是比攀升容易得多。
往事幕幕重演,六個孩子,圍坐在一個熱氣騰騰的銅鍋旁邊,歡聲笑語,爭先恐後地用筷子夾鍋裏的肉和蔬菜。他們沒有討論什麽昆侖奴,沒有談及關於家族的醜聞和仇敵的事宜,他們隻是隨便聊聊,想到哪裏,就說到哪裏。
楊淮感覺世界有些顛倒,而且他也說不出為什麽記憶會出現這樣子的偏差,明明他們像孩子那麽大的時候,高嵐還沒去過嶺南,沒有學來不乃羹的做法。
大概死者的世界總是顛倒的。
他的身體落在了佛堂前,隻抽動了兩下,便開始降溫、腐爛。
牛羊豬鹿肉入鍋,煮至軟骨糯軟,便將肉漉去,放入其他的配料和鮮蔬,就成了一桌好菜。
不乃羹據傳後來演變成了“火鍋”,是高嵐在嶺南遊曆時照貓畫虎學來的。
嶺南濕氣太重,需要辣的、燙的東西下嘴,祛濕,解瘴氣,這麽說來,辣椒是大自然的一種恩賜,而不乃羹則是辣椒和熱油的偉大創造。
這是個冬夜,襄陽很冷,司馬笙迴想起兒時被父親扔進火中的那身狐裘,——那身狐裘是普通的農民窮其一生都買不起的——他不由得扯了扯身上的華貴衣裳。
“據說越人能用鼻子吃這麽燙的羹?”唐觴笑著向高嵐確認,他的笑裏帶著很濃的嘲諷意味。
荊楚和吳越很早以前就是邊緣地帶的文化,為中原人士所輕,可笑的是,這倆地方的人也互相看不慣彼此。他們的仇恨已莫名其妙而又有跡可循地延續了千年之久。
“我沒見過,但他們確實有‘鼻飲’這種說法,”高嵐總是有一說一,當然,他也是個聰明的人,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我的觀點是,有些提神的草藥放進清水裏泡上半月,他們用鼻子吸此以求清醒罷了,並非是指不乃羹,畢竟,不乃羹用嘴都未免太燙。”
他笑了起來,因為他享受和朋友在一塊兒的時光。
他們很久沒有六個人聚在一塊兒吃頓飯了,多數時候都是匆匆一麵便分別,一年半載才有機會碰頭,家族裏的事務都很繁忙,而他們要逐漸適應這樣繁忙的生活,將原本行俠仗義、執劍天涯的夢想埋葬。
吳悵坐在吳惆身邊,他們在冬天的膚色白得出奇,如果不刻意蓄須,看起來就像兩個女人。
吳悵說:“要不是我知道他們是越人,我甚至還會以為鼻飲是在練習什麽神秘的內功呢。”
他喜歡遠古時越人那種披發文身的狂放勁,他對野蠻的男人有種奇特的向往,然而他也了解到,自西晉東渡以來,純種的、野性的越人已基本絕跡。
來自中原的文明有種不可思議的同化能力。
司馬笙沒有繼續“越人”這個話題,他知道目前蕭家皇族對於蠻人的政策是團結,所以他絕不會說半句蠻人的壞話,就算他內心有多麽看不起那些未開化的野種。他打官腔——那時他還不能熟練地運用類似的腔調——之前要幹咳兩聲:“不論如何,我們總算像小時候那樣坐在一起,談天說地了,來,幹一杯。”
在幹杯的時候,他從楊淮、吳惆兩個人刻意放低杯口的舉動中明白,他們已不可能再做到坦誠相待、心照不宣的地步了。他自己也下意識地往下壓了壓杯沿,直到想起自己是六君子中名氣最響的一人時,他才有把杯子平舉的勇氣。
人總在不知不覺中被他所處的環境改變,無論他承認與否。
唐觴最早放下杯子。他無論做什麽都很講求效率,做什麽都透著股雷厲風行的勁兒,可吳悵並不喜歡唐觴,他認為唐觴舉手投足間皆是魯莽,魯莽的男人往往不可靠。
唐觴開口的第一句話就幾乎讓司馬笙投來白眼:“南部捉來的那些奴隸,我想要一半,家裏缺人手。”
荊襄一帶富庶,當地底層的民眾往往可以輕易地自給自足,缺少幹苦力賣命的人,所以各大家族會定期去南方,在一些奴隸販子手裏買一些奴隸,甚至那些更大更富有的家族能夠直接派人去捉。運氣好的話,可以抓到極南之海過來的昆侖奴,通身發黑,身強力壯而又聽話,是當奴隸的不二人選。
五大家族在南部確實捉到了這樣一群昆侖奴,這次行動是由幾位年輕後生所領銜的。
唐家近來的狀況確實不好,唐觴這種性格容易樹敵,他沒有遺傳爺爺唐豐低調內斂的性子。
所以唐豐雖退隱前作惡多端,卻無人知曉,無人能問罪。
司馬笙頗為不滿,可說得又很含蓄:“奴隸的分配,還是要請示家父,我想高嵐他們也一樣。”
高嵐聽見司馬笙喊自己的名字,當然也瞧見了他暗暗使的眼色,他明白司馬笙想委婉拒絕唐觴的要求,可他還是對唐觴說:“我可以替家裏做主,劃給高家的人你可以帶走一批。”他笑著補了一句:“畢竟以前你雖然經常欺負我,偷摘的果子卻沒少分我。”
他們兒時經常偷鄰家樹上的水果,若是被逮到,要被帶至父親跟前罰跪,所以這是一項高風險的活動,除了司馬笙,所有人都樂此不疲,他們不愁吃喝,可偷嚐果子能給他們一種畸形的快感。
司馬笙向來很懂得克製,懂得如何少惹麻煩。
他從來沒有因為和其他五人胡鬧而被罰過,他也從未覺得真正融入過這個圈子。
他不屬於任何圈子。
他對高嵐此刻的迴答很不滿,可他臉上沒有表現出半點不悅,卻像是對高嵐的大度讚賞不已:“高家先人高之飛本就是個仗義疏財的人,你承繼了他的遺風。”
高嵐歎惋般迴了句:“我隻是覺得,我們六個人總該不分彼此才對。”雖然他自己心裏也清楚,這是根本不可能再實現的事情,從他們十八歲成名遠遊以後,那便隻是高嵐記憶中和夢裏的東西了。
“我不敢不過問家父的意見。”司馬笙不鹹不淡地搪塞道,仍沒有半分慍怒。
高嵐不再說什麽,畢竟他說的話已經駁司馬笙的麵子了,他有些於心不忍。
他們是自幼一同長大的,他了解司馬笙的脾氣和性子,知道司馬笙雖喜怒不形於色,卻不代表能夠忍耐任何指責和暗諷。
他並不知道,自己在嶺南、交趾遊曆的時間裏,司馬笙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沉默的楊淮開口,他習慣做個和事佬:“楊家的奴隸也可以撥一些給你,十個,再多些我就也得去問問父親的意見了。”
唐觴很久以前就看不慣楊淮的作風,但是聽到這番言辭,唐觴也忍不住拍了拍楊淮的肩頭。
吳惆仍望著熱鍋裏的肉和湯水,他應該要多吃一些熱的東西,這對他虛寒的脾胃有好處,然而不乃羹往往燙得他下不了嘴。
當然,他擺出這副樣子,還是為了裝作沒有聽見唐觴所說的話,所提的要求。
眼不見為淨,對於耳朵,也是這麽個道理。
但是唐觴是絕不會讓他置身事外的,用吳惆自己的話講:唐觴是個非常沒有情趣的人。
唐觴對吳惆喊道:“你呢?你能撥出多少人來?”
吳惆厭惡他問話的腔調,也不方便迴答這個問題。他其實一個昆侖奴都不想給唐觴,不光是出於家族利益的考慮,也是情感因素的引導。
可他們在十歲上下時,明明是很要好的朋友,無話不談。
拿著竹棒當作刀劍揮舞的年紀,吳惆有很多話要講,然而司馬笙總和高嵐待在一塊兒,吳悵又太小了點,他便總是站在唐觴身旁不停地說。
唐觴潛意識裏覺得吳惆像個女人,原因恐怕就是因為這個——十歲時的吳惆,已有說不完的話,發不完的牢騷。
吳惆後來才發生事情的真實與殘酷,他那時所以為的無話不談,其實隻是他單方麵向唐觴的灌輸,唐觴根本連半個字都沒有聽進去。
於是他的親近轉變為了厭惡,而且轉變得極快,反感也更深。
那個冬夜是如何結束的,是歡快的還是不悅的,司馬笙和楊淮都有些忘了,可此時此刻卻都在他們眼前不約而同地浮現。
所有人貌合神離,所有人分道揚鑣,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楊淮深吸了一口氣,用來維持身體最後的力量:“我從未真正想過你會殺我,我們畢竟是朋友。”
司馬笙看著楊淮的後頸,一字字道:“我就是要讓你這麽以為。”
楊淮苦笑:“是啊,你善於讓別人輕敵,讓別人輕視你。”
司馬笙道:“可我知道,這次你沒有輕視我,而是過於重視了某樣東西。”
楊淮的氣息已不足為繼,弱弱地問道:“那是什麽?”
司馬笙輕推他的後背,道:“我們之間的情分。”
楊淮因此一推,徹底失去了坐在琉璃屋瓦上維持平衡的能力,他向前傾倒,一發不可收拾地朝地獄滑下去。
墜落總是比攀升容易得多。
往事幕幕重演,六個孩子,圍坐在一個熱氣騰騰的銅鍋旁邊,歡聲笑語,爭先恐後地用筷子夾鍋裏的肉和蔬菜。他們沒有討論什麽昆侖奴,沒有談及關於家族的醜聞和仇敵的事宜,他們隻是隨便聊聊,想到哪裏,就說到哪裏。
楊淮感覺世界有些顛倒,而且他也說不出為什麽記憶會出現這樣子的偏差,明明他們像孩子那麽大的時候,高嵐還沒去過嶺南,沒有學來不乃羹的做法。
大概死者的世界總是顛倒的。
他的身體落在了佛堂前,隻抽動了兩下,便開始降溫、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