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不是一個人。
達摩是一個組織。
隻不過在這個組織裏的成員實在少得可憐,有時是三四個人,有時是兩個人,有時僅有一人。
這也是初新剛剛才想明白的。
“我們的理念不同,可我們同為第七代達摩,我們都在試圖說服對方。”達摩解釋道。
“也許老達摩不該同時將一份權力授予兩個人。”初新道。
“這是師尊的高明之處,我們誰能夠力證自己的觀點,誰的佛道就將順理成章地成為正統。”
強者留存,這是自然的殘酷法則。
初新凝視著帽兜之下的陰影,感到一陣恍惚,他今天的見聞實在匪夷所思,就像他手臂上的傷口一樣。
他不知道那傷口會帶給他什麽,就像他不清楚今日與達摩的對話將對他的未來產生怎樣的影響。
“你和他各持怎樣的想法呢?”他問。
“我們的分歧太多了,我說不完,也總覺得難以開口。”達摩說。
“可你們若想說服對方,總得有能說的東西才行,不是嗎?”初新失笑道。
“很簡單,舉個例子吧,”達摩道,“少俠聽說過眾生平等這一說法嗎?”
初新點了點頭,當然,聽過歸聽過,他不曾深切體會過這種“平等”。
他覺得世間萬物並不對等,哪怕同為人類,也被硬生生劃分了三六九等。
“眾生平等並非是權責、地位的平等,而是法性的平等,心的平等,”達摩似乎看穿了初新眼中的疑惑,耐心地解釋著,“心善,行善,在三世的因果輪迴中就能得到好的終了。”
“意思就是善惡有報?”初新問道。
“差不多吧,無論天地人神鬼,都受著輪迴因果的製約,”達摩嚴肅地說著,“可這一切都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
初新搶道:“那個前提便是世間存在因果與輪迴。”
“是的。”
世間真的有輪迴和因果嗎?
阿青生前似乎很喜歡研究類似的問題。
坐在草坪上望著遠山時,她常問初新:“你說下一世若是我們遇見的話,你會記得我這一世的樣子嗎?”
初新總是沉默。
他不知道該怎麽迴答這種問題,他好像也並不相信來世。
他隻能沉默。
阿青並不惱,自顧自說著:“我好像沒做過什麽善事,來世不知能不能變成一隻蝴蝶。”
為什麽要變成蝴蝶?
因為它多彩的、能夠飛翔的身軀嗎?
還是因為它的勇敢,它堅強到能夠破繭而出?
初新還是沒有開口問。
在喜歡的人麵前,他向來沒有太多言語。
“世間有輪迴和因果嗎?”
他忽然問達摩。
達摩隻是笑了笑,道:“我不知道。”
這才是最正確的迴答。
最正確的迴答就是無法迴答。
沒有活著的人經曆過輪迴,沒有死者能夠證明世間無因果。
“這麽一來,輪迴因果隻是一句空話,是智慧的佛用來引導世人向善的工具,”達摩繼續說著,“而我的哥哥雖然能夠領悟這一層意思,卻認為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這種做法指的當然是智慧的佛以來世福報這樣的誘惑引導信眾向善。
初新說:“不管怎樣,引人向善這個出發點總是不錯的。”
達摩微微頷首,忽又問道:“出發點好,整樁事情便好嗎?”
“不一定。”初新歎道。
好的出發點配上不當的處理或者不走運的過程,同樣可以釀成嚴重的災禍。
“佛是智慧的,可凡人不是,無法勘破生命的迷局,一生兜兜轉轉,難免被欲望和情感吞噬束縛,善也可能被別有用心者利用,成為他們奴役弱者的枷鎖。”達摩說。
初新想起了元歡曾與自己爭論過的正義。
正義究竟是天地生來就有的定則,還是打扮曆史的眉筆?究竟是人心深處紮根的良知,還是統治者借以麻痹生民的工具?
“所以他要想你證明,宣揚輪迴因果是錯誤的,勸人積德行善也是錯誤的?”初新問。
“達摩從未宣揚輪迴因果,也從不勸人積德行善,因為善行隻有自然為之,方可算作功德。”達摩說。
“自然為之?”初新聽不懂。
當一門手藝,一門武功練到至高境界時,餘下的不過就是“自然”二字。
他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
“南邊的大梁皇帝曾和師尊爭論過關於功德的事情,”達摩說,“大梁皇帝是個才學超絕的人,篤信佛教,到了數次舍皇位出家的地步。”
初新歎道:“才學超絕與否我不知道,我隻知道一個皇帝不該動不動就投身寺廟的。”
“確實,”達摩點頭同意道,“他對於佛道的喜愛實在到了癡迷的程度。”
“他們的爭論如何?”初新問。
“大梁皇帝信佛多年,卻並未深入佛法真諦,隻浮於有相之法而已,”達摩道,“他自言造寺、度僧、寫經無數,大力弘揚佛法,問有功德幾何,本以為師尊會誇獎他,不曾想師尊的迴答令他失望。”
“老頭子說了什麽?”初新很好奇。
他好像習慣於稱老達摩為“老頭子”,達摩似乎也並不在意,迴答道:“師尊說,其實無有功德,皆是有漏之因,種人天善根而已,就像人的影子,鏡花水月,看似有,實則無。”
“那真正的功德是什麽呢?”初新問。
達摩雙眼微闔,道:“這正是大梁皇帝接下去問的問題,師尊的迴答是圓融無礙,本體空寂,無法可尋。”
“我好像明白了,大梁皇帝是為了功德而行善事,真正的功德善行卻絕不是刻意能為的。”初新脫口而出道。
“你很聰慧,”達摩笑道,“起碼比大梁皇帝要聰慧。”
一個人出於某些特殊的原因和考慮行善,例如求名求利、標榜炫耀時,他所行的“善”本身就已不夠純粹了。
真正的善是自然而然的。
隻有自然為之的善才能超出輪迴因果,成為不朽於世的珍寶和財富。
“話不投機,所以你們離開了南梁?”初新忽然問道。
“是的,大梁皇帝後來雖得誌公禪師點撥,想要挽留師尊,可師尊明白,留在那裏終究不利於傳法,”達摩說,“大梁皇帝會將我們關在他的皇宮裏,就像鳥兒關在鳥籠之中。”
“的確,我聽說大梁皇帝是個很奇怪的人,中年以後不喝酒,不吃肉,不近女色。”初新說。
“少俠不喜歡這樣的人?”
“人總是喜歡和自己相像者,”初新羞赧地笑了笑,“而我恰巧是個愛喝酒,愛吃肉,愛女色的人。”
他停頓片刻後忽然繼續問道:“我聽人說,達摩僅靠一根葦管便橫渡了長江,是真的嗎?”
達摩搖了搖頭:“不是真的。”
初新有些失望,喃喃道:“我早該明白,世間不可能有這般高明的輕功。”
“其實是兩根葦管。”
初新瞪大了眼睛,道:“一根葦管和兩根葦管難道有什麽不同嗎?”
在他看來,若是能用兩根葦管施展渡江的輕功,用一根也不會差到哪裏去。
武學就是這樣,一法通,萬法通,全在悟性高低罷了。
“不一樣,太不一樣了,”達摩仰麵笑起來,他兩腮的大胡子也在跳舞,“一根葦管不夠兩個人唿吸,兩根就夠了,夠得剛剛好。”
“唿吸?”初新愣住了。
“道理很簡單,有人能在水麵上行走自如,就必然有人在水下負重前進,不論多麽出色的內功,都不及兩根葦管實在。”
初新一下子明白了,“一葦渡江”的真相並不神奇,反倒平庸得惱人。
一對借葦管唿吸的雙胞兄弟,托舉著一個老人,在江中緩慢地跋涉。
“可是當人們都在傳誦這個故事時,你們並沒有出言製止。”他有些疑惑。
在他看來,不實的話語,既然起到的隻是哄騙的作用,就應該澄清。
“這種言語更有助於我們傳道,就好像寶公沙門的預言那般,白馬寺的香火有一半是靠他的。”達摩的迴答很世俗,世俗得非常有道理。
神乎其神的故事正是凡人向往的,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宗教需要吸引力。
所以宗教總是要借用一些奇異的故事,增添想象的色彩和浪漫的氣息。
“還有一半或許來自升天的活佛。”每每想起那具被焚燒的屍體,初新仍然會感到厭惡。
“這種勾當,我在遊曆途中已見怪不怪,”達摩歎道,“在偏僻的地方,孤身一個人是萬萬不能進寺廟的,很容易被廟裏的比丘謀害,號稱活佛,於大庭廣眾之下焚燒。”
“仁慈的佛也會被利用,真是諷刺。”初新這句話也同樣有譏嘲達摩的意思。
達摩好像並不在意,他也不曾偽裝得像沒有聽出初新話中的含義。
他隻是淡淡地說了句:“此刻你的想法,也許和我的兄弟一模一樣。”
達摩是一個組織。
隻不過在這個組織裏的成員實在少得可憐,有時是三四個人,有時是兩個人,有時僅有一人。
這也是初新剛剛才想明白的。
“我們的理念不同,可我們同為第七代達摩,我們都在試圖說服對方。”達摩解釋道。
“也許老達摩不該同時將一份權力授予兩個人。”初新道。
“這是師尊的高明之處,我們誰能夠力證自己的觀點,誰的佛道就將順理成章地成為正統。”
強者留存,這是自然的殘酷法則。
初新凝視著帽兜之下的陰影,感到一陣恍惚,他今天的見聞實在匪夷所思,就像他手臂上的傷口一樣。
他不知道那傷口會帶給他什麽,就像他不清楚今日與達摩的對話將對他的未來產生怎樣的影響。
“你和他各持怎樣的想法呢?”他問。
“我們的分歧太多了,我說不完,也總覺得難以開口。”達摩說。
“可你們若想說服對方,總得有能說的東西才行,不是嗎?”初新失笑道。
“很簡單,舉個例子吧,”達摩道,“少俠聽說過眾生平等這一說法嗎?”
初新點了點頭,當然,聽過歸聽過,他不曾深切體會過這種“平等”。
他覺得世間萬物並不對等,哪怕同為人類,也被硬生生劃分了三六九等。
“眾生平等並非是權責、地位的平等,而是法性的平等,心的平等,”達摩似乎看穿了初新眼中的疑惑,耐心地解釋著,“心善,行善,在三世的因果輪迴中就能得到好的終了。”
“意思就是善惡有報?”初新問道。
“差不多吧,無論天地人神鬼,都受著輪迴因果的製約,”達摩嚴肅地說著,“可這一切都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
初新搶道:“那個前提便是世間存在因果與輪迴。”
“是的。”
世間真的有輪迴和因果嗎?
阿青生前似乎很喜歡研究類似的問題。
坐在草坪上望著遠山時,她常問初新:“你說下一世若是我們遇見的話,你會記得我這一世的樣子嗎?”
初新總是沉默。
他不知道該怎麽迴答這種問題,他好像也並不相信來世。
他隻能沉默。
阿青並不惱,自顧自說著:“我好像沒做過什麽善事,來世不知能不能變成一隻蝴蝶。”
為什麽要變成蝴蝶?
因為它多彩的、能夠飛翔的身軀嗎?
還是因為它的勇敢,它堅強到能夠破繭而出?
初新還是沒有開口問。
在喜歡的人麵前,他向來沒有太多言語。
“世間有輪迴和因果嗎?”
他忽然問達摩。
達摩隻是笑了笑,道:“我不知道。”
這才是最正確的迴答。
最正確的迴答就是無法迴答。
沒有活著的人經曆過輪迴,沒有死者能夠證明世間無因果。
“這麽一來,輪迴因果隻是一句空話,是智慧的佛用來引導世人向善的工具,”達摩繼續說著,“而我的哥哥雖然能夠領悟這一層意思,卻認為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這種做法指的當然是智慧的佛以來世福報這樣的誘惑引導信眾向善。
初新說:“不管怎樣,引人向善這個出發點總是不錯的。”
達摩微微頷首,忽又問道:“出發點好,整樁事情便好嗎?”
“不一定。”初新歎道。
好的出發點配上不當的處理或者不走運的過程,同樣可以釀成嚴重的災禍。
“佛是智慧的,可凡人不是,無法勘破生命的迷局,一生兜兜轉轉,難免被欲望和情感吞噬束縛,善也可能被別有用心者利用,成為他們奴役弱者的枷鎖。”達摩說。
初新想起了元歡曾與自己爭論過的正義。
正義究竟是天地生來就有的定則,還是打扮曆史的眉筆?究竟是人心深處紮根的良知,還是統治者借以麻痹生民的工具?
“所以他要想你證明,宣揚輪迴因果是錯誤的,勸人積德行善也是錯誤的?”初新問。
“達摩從未宣揚輪迴因果,也從不勸人積德行善,因為善行隻有自然為之,方可算作功德。”達摩說。
“自然為之?”初新聽不懂。
當一門手藝,一門武功練到至高境界時,餘下的不過就是“自然”二字。
他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
“南邊的大梁皇帝曾和師尊爭論過關於功德的事情,”達摩說,“大梁皇帝是個才學超絕的人,篤信佛教,到了數次舍皇位出家的地步。”
初新歎道:“才學超絕與否我不知道,我隻知道一個皇帝不該動不動就投身寺廟的。”
“確實,”達摩點頭同意道,“他對於佛道的喜愛實在到了癡迷的程度。”
“他們的爭論如何?”初新問。
“大梁皇帝信佛多年,卻並未深入佛法真諦,隻浮於有相之法而已,”達摩道,“他自言造寺、度僧、寫經無數,大力弘揚佛法,問有功德幾何,本以為師尊會誇獎他,不曾想師尊的迴答令他失望。”
“老頭子說了什麽?”初新很好奇。
他好像習慣於稱老達摩為“老頭子”,達摩似乎也並不在意,迴答道:“師尊說,其實無有功德,皆是有漏之因,種人天善根而已,就像人的影子,鏡花水月,看似有,實則無。”
“那真正的功德是什麽呢?”初新問。
達摩雙眼微闔,道:“這正是大梁皇帝接下去問的問題,師尊的迴答是圓融無礙,本體空寂,無法可尋。”
“我好像明白了,大梁皇帝是為了功德而行善事,真正的功德善行卻絕不是刻意能為的。”初新脫口而出道。
“你很聰慧,”達摩笑道,“起碼比大梁皇帝要聰慧。”
一個人出於某些特殊的原因和考慮行善,例如求名求利、標榜炫耀時,他所行的“善”本身就已不夠純粹了。
真正的善是自然而然的。
隻有自然為之的善才能超出輪迴因果,成為不朽於世的珍寶和財富。
“話不投機,所以你們離開了南梁?”初新忽然問道。
“是的,大梁皇帝後來雖得誌公禪師點撥,想要挽留師尊,可師尊明白,留在那裏終究不利於傳法,”達摩說,“大梁皇帝會將我們關在他的皇宮裏,就像鳥兒關在鳥籠之中。”
“的確,我聽說大梁皇帝是個很奇怪的人,中年以後不喝酒,不吃肉,不近女色。”初新說。
“少俠不喜歡這樣的人?”
“人總是喜歡和自己相像者,”初新羞赧地笑了笑,“而我恰巧是個愛喝酒,愛吃肉,愛女色的人。”
他停頓片刻後忽然繼續問道:“我聽人說,達摩僅靠一根葦管便橫渡了長江,是真的嗎?”
達摩搖了搖頭:“不是真的。”
初新有些失望,喃喃道:“我早該明白,世間不可能有這般高明的輕功。”
“其實是兩根葦管。”
初新瞪大了眼睛,道:“一根葦管和兩根葦管難道有什麽不同嗎?”
在他看來,若是能用兩根葦管施展渡江的輕功,用一根也不會差到哪裏去。
武學就是這樣,一法通,萬法通,全在悟性高低罷了。
“不一樣,太不一樣了,”達摩仰麵笑起來,他兩腮的大胡子也在跳舞,“一根葦管不夠兩個人唿吸,兩根就夠了,夠得剛剛好。”
“唿吸?”初新愣住了。
“道理很簡單,有人能在水麵上行走自如,就必然有人在水下負重前進,不論多麽出色的內功,都不及兩根葦管實在。”
初新一下子明白了,“一葦渡江”的真相並不神奇,反倒平庸得惱人。
一對借葦管唿吸的雙胞兄弟,托舉著一個老人,在江中緩慢地跋涉。
“可是當人們都在傳誦這個故事時,你們並沒有出言製止。”他有些疑惑。
在他看來,不實的話語,既然起到的隻是哄騙的作用,就應該澄清。
“這種言語更有助於我們傳道,就好像寶公沙門的預言那般,白馬寺的香火有一半是靠他的。”達摩的迴答很世俗,世俗得非常有道理。
神乎其神的故事正是凡人向往的,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宗教需要吸引力。
所以宗教總是要借用一些奇異的故事,增添想象的色彩和浪漫的氣息。
“還有一半或許來自升天的活佛。”每每想起那具被焚燒的屍體,初新仍然會感到厭惡。
“這種勾當,我在遊曆途中已見怪不怪,”達摩歎道,“在偏僻的地方,孤身一個人是萬萬不能進寺廟的,很容易被廟裏的比丘謀害,號稱活佛,於大庭廣眾之下焚燒。”
“仁慈的佛也會被利用,真是諷刺。”初新這句話也同樣有譏嘲達摩的意思。
達摩好像並不在意,他也不曾偽裝得像沒有聽出初新話中的含義。
他隻是淡淡地說了句:“此刻你的想法,也許和我的兄弟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