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的寺廟建得又大又氣派,可並非從來如此。
北魏是曾經發生過滅佛運動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逐漸發現戰爭和徭役中人力匱乏,大量青壯年遁入佛門以逃避本該屬於他們的保家衛國的重任,佛教勢力的迅猛發展也妨害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原本敬佛禮佛的太武帝接受了深信道教的崔浩的建議,詔令五十歲以下的沙門全部還俗,到後來,竟愈演愈烈,成為一場佛教的浩劫。
長安的沙門死絕,中原的經書佛像都被焚毀,舉國無人敢言菩提之道。
這是很古早的日子裏了,白馬寺最著名的不是那未卜先知的妙僧,依然是白馬馱經的典故,有一個容貌秀麗的姑娘來到金碧輝煌的禪院。
“女施主,”接待她的是一位中年僧人,眼袋很腫,額頭有一塊凸起,“上香還是講經?”
“上香。”她穿著胡地的窄袖短裘,微笑著迴答。
“好。”
她身旁隨行的女孩悄聲問道:“夫人耳朵上戴的是什麽啊?”
“胡人的稀奇玩意兒,”她不好意思地說道,摸了摸自己的耳環,“叫耳環。”
“耳環,耳環,這名字真好聽。”女孩喃喃道。
“兒還,兒歡,如果你有情郎,我送你一副戴。”姑娘輕笑。她的聲音和她的腰肢一樣綿軟。女孩害羞地搖搖頭。
中年僧人在一旁靜靜地看著,不覺莞爾。
他喜歡佛道,也愛世間的煙火氣,所以他選擇來到洛陽的廟裏做個小僧人,既可以潛心佛學,又能與俗世打交道。
“夫人,我不明白,他們為什麽看起來都行色匆匆的?”女孩望著周遭的佛像和絡繹不絕的香客,低聲問那姑娘。
姑娘正跪拜著一尊金像,沒有答話。
後世流傳,觀世音有三千法相,其中一相曾幫助一個求子者送去孩子。菩薩本是男身,受漢文化影響逐漸女性化,“送子觀音”的名頭也漸漸比釋迦牟尼還要響亮。
跪拜結束,女孩湊到姑娘身旁問:“夫人懷孕了?”她是個聰慧的孩子,雖然隻有十歲,也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可她學什麽東西都很快。
姑娘嗔了她一眼,將手指抵到唇邊,示意讓她別說。
女孩閉上了嘴,但很快,她又嘰嘰喳喳起來,指指中年僧人額頭上的凸塊,露出疑怪的神情,並和姑娘分享了她的看法和意見。
“甜兒,不得無禮。”姑娘又瞪了女孩一眼,女孩隻能吐吐舌頭。中年僧人見狀,走過去,和緩地說道:“不要緊的,小女孩嘛。”
叫“甜兒”的女孩見僧人走來,躲到了姑娘身後,僧人愣了愣,雙手合十立在原地,不再上前,可臉上仍不露難色。
他是個風度儀態俱佳的人,如果不是額頭的凸塊和過深重的眼袋,他一定會是個美男子。
“大師,她怕生。”姑娘解釋道,盡量不讓僧人難堪。僧人微笑點頭,沒有再提此事,而是對姑娘說道:“施主要求兒子,便一定會有兒子的。”
“騙子。”甜兒突然冒出一句。這句“騙子”是對僧人說的,姑娘有些驚愕,剛想責備甜兒,卻聽見僧人問:“你為何說我是騙子呢?”
“我聽別人說,那些推斷生孩子是男是女的人都是騙子。”甜兒接口。
“‘別人’是什麽人?”僧人又問。
“你不用管,反正夫人不會生兒子。”甜兒說不過,隻能開始強嘴。
姑娘斥道:“胡說。”可甜兒卻“哇”的一聲哭了起來,引得周圍人駐足觀看。姑娘有些不知所措,隻好望著僧人,僧人卻蹲下身子,拭去甜兒的眼淚,柔聲道:“明白了,你家夫人不會生兒子,會生女兒。”
生男生女當然不由一句言語決定,有人說僧人破了妄語戒,一會兒說生兒子,一會兒說生女兒,可僧人從來隻是笑笑。他後來還預言了很多事情,無一不中,隻有那天,為了讓一個女孩不再哭泣,他說過一句謊話。
甜兒不哭了,她摸了摸僧人額上的腫塊,問道:“你受傷了嗎?”
僧人無奈地笑了笑,道:“我犯了錯,老天為了懲罰我,放了這腫塊在我額頭處。”
甜兒也笑了。她說:“騙子。”
二十年後,當甜兒迴憶起這段往事,心裏仍充滿感激和溫暖。那中年僧人已變老,腫塊也成了一顆肉瘤,甜兒雖然想不通他犯了什麽大錯,可始終覺得像寶公沙門這樣的人不該遭命運如此對待。
甜兒是個老姑娘了,她守在宮嬪潘外憐身旁,照顧潘和潘的女兒。潘外憐的女兒也是年輕的元詡唯一的後代。
甜兒覺得生女兒蠻好的,尤其在北魏的深宮高牆中。
曾幾何時,她也希望胡太後生下的不是皇子,而是女兒,這樣胡太後就能免於一死。可太後與她不同,太後是個要強的女人,勇敢而剛毅,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承繼大統。真能如此,她死也無憾。
“為什麽她能對自己這麽狠?”甜兒兀自想著,她不明白皇位有怎樣巨大的吸引力,讓天下矚目,讓眾人趨之若鶩,讓善良單純的鳳兒夫人變成了心狠手辣的皇太後。
所幸的是,胡太後活了下來,元詡也安然無恙地成年了,可甜兒總能在元詡身上感覺到疏離和孤僻,那種隔離了他與世界的怪異的力量。
生於帝王家,沒有一件事是容易的。
她望著搖籃裏的女嬰,幻想著她一生中出彩的瞬間:懂得梳妝打扮、出嫁、為人母……甜兒希望這個嬰兒能平安地度過一生,如果以後有了情郎,甜兒就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對耳環送給她。
近來宮中很混亂,她和潘外憐躲在一處偏僻的地方,等待風波平息。
“人生不正是等待嗎?”她自我安慰道。想起二十年前的那個陽光散漫的午後,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白馬寺的香客像迷離婆娑的樹影,他們各自的人生在女孩的哭聲中短暫交會,又長久地分開。
人生不正是類似這樣的東西嗎?
城郊,孤塚,四個短暫交會的人。
他們因某些微妙的聯係站在一起,又因某些奇妙的情感分為兩種陣營。
元歡忽然問宇文泰:“爾朱榮為何不多派些人來?”
宇文泰迴答:“酋帥覺得我和三叔已足夠對付你。”
“笑話,你們三個人加起來都不一定殺得死我,”元歡說,“他派你同三叔來,隻因他不信任你們,若是你們能與我鬥得兩敗俱傷,令他漁翁得利,那再好不過,若是任意一方折損,他也不會心疼。”
三叔開口道:“不必再費口舌了。王爺,你確實很厲害,你比我們三個中任何一個都要厲害,無論心計、武功還是頭腦,天下或許都無人出你右,可我們是不會再放走你的。一旦城中有消息,天子沒有死,我們會立刻動手除掉你。”
他補充道:“我們三人聯手,就算不濟,也值得試試看。”
元歡淡漠地環視著四周,輕哼了一聲。
他們陷入了等待。人在等待時,原本確切的東西也會變得虛無而縹緲。
元歡雖然提早布置好了計劃,可他終究不在城中,難保沒有變數。他不敢貿然動手,腹背受敵的狀態下,妄動便是送死。他隻有等,等待破綻,等待城裏的消息,等待天子的隕落。
洛陽城中又出現了火光。
一場戰爭在悄悄爆發。
北魏是曾經發生過滅佛運動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逐漸發現戰爭和徭役中人力匱乏,大量青壯年遁入佛門以逃避本該屬於他們的保家衛國的重任,佛教勢力的迅猛發展也妨害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原本敬佛禮佛的太武帝接受了深信道教的崔浩的建議,詔令五十歲以下的沙門全部還俗,到後來,竟愈演愈烈,成為一場佛教的浩劫。
長安的沙門死絕,中原的經書佛像都被焚毀,舉國無人敢言菩提之道。
這是很古早的日子裏了,白馬寺最著名的不是那未卜先知的妙僧,依然是白馬馱經的典故,有一個容貌秀麗的姑娘來到金碧輝煌的禪院。
“女施主,”接待她的是一位中年僧人,眼袋很腫,額頭有一塊凸起,“上香還是講經?”
“上香。”她穿著胡地的窄袖短裘,微笑著迴答。
“好。”
她身旁隨行的女孩悄聲問道:“夫人耳朵上戴的是什麽啊?”
“胡人的稀奇玩意兒,”她不好意思地說道,摸了摸自己的耳環,“叫耳環。”
“耳環,耳環,這名字真好聽。”女孩喃喃道。
“兒還,兒歡,如果你有情郎,我送你一副戴。”姑娘輕笑。她的聲音和她的腰肢一樣綿軟。女孩害羞地搖搖頭。
中年僧人在一旁靜靜地看著,不覺莞爾。
他喜歡佛道,也愛世間的煙火氣,所以他選擇來到洛陽的廟裏做個小僧人,既可以潛心佛學,又能與俗世打交道。
“夫人,我不明白,他們為什麽看起來都行色匆匆的?”女孩望著周遭的佛像和絡繹不絕的香客,低聲問那姑娘。
姑娘正跪拜著一尊金像,沒有答話。
後世流傳,觀世音有三千法相,其中一相曾幫助一個求子者送去孩子。菩薩本是男身,受漢文化影響逐漸女性化,“送子觀音”的名頭也漸漸比釋迦牟尼還要響亮。
跪拜結束,女孩湊到姑娘身旁問:“夫人懷孕了?”她是個聰慧的孩子,雖然隻有十歲,也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可她學什麽東西都很快。
姑娘嗔了她一眼,將手指抵到唇邊,示意讓她別說。
女孩閉上了嘴,但很快,她又嘰嘰喳喳起來,指指中年僧人額頭上的凸塊,露出疑怪的神情,並和姑娘分享了她的看法和意見。
“甜兒,不得無禮。”姑娘又瞪了女孩一眼,女孩隻能吐吐舌頭。中年僧人見狀,走過去,和緩地說道:“不要緊的,小女孩嘛。”
叫“甜兒”的女孩見僧人走來,躲到了姑娘身後,僧人愣了愣,雙手合十立在原地,不再上前,可臉上仍不露難色。
他是個風度儀態俱佳的人,如果不是額頭的凸塊和過深重的眼袋,他一定會是個美男子。
“大師,她怕生。”姑娘解釋道,盡量不讓僧人難堪。僧人微笑點頭,沒有再提此事,而是對姑娘說道:“施主要求兒子,便一定會有兒子的。”
“騙子。”甜兒突然冒出一句。這句“騙子”是對僧人說的,姑娘有些驚愕,剛想責備甜兒,卻聽見僧人問:“你為何說我是騙子呢?”
“我聽別人說,那些推斷生孩子是男是女的人都是騙子。”甜兒接口。
“‘別人’是什麽人?”僧人又問。
“你不用管,反正夫人不會生兒子。”甜兒說不過,隻能開始強嘴。
姑娘斥道:“胡說。”可甜兒卻“哇”的一聲哭了起來,引得周圍人駐足觀看。姑娘有些不知所措,隻好望著僧人,僧人卻蹲下身子,拭去甜兒的眼淚,柔聲道:“明白了,你家夫人不會生兒子,會生女兒。”
生男生女當然不由一句言語決定,有人說僧人破了妄語戒,一會兒說生兒子,一會兒說生女兒,可僧人從來隻是笑笑。他後來還預言了很多事情,無一不中,隻有那天,為了讓一個女孩不再哭泣,他說過一句謊話。
甜兒不哭了,她摸了摸僧人額上的腫塊,問道:“你受傷了嗎?”
僧人無奈地笑了笑,道:“我犯了錯,老天為了懲罰我,放了這腫塊在我額頭處。”
甜兒也笑了。她說:“騙子。”
二十年後,當甜兒迴憶起這段往事,心裏仍充滿感激和溫暖。那中年僧人已變老,腫塊也成了一顆肉瘤,甜兒雖然想不通他犯了什麽大錯,可始終覺得像寶公沙門這樣的人不該遭命運如此對待。
甜兒是個老姑娘了,她守在宮嬪潘外憐身旁,照顧潘和潘的女兒。潘外憐的女兒也是年輕的元詡唯一的後代。
甜兒覺得生女兒蠻好的,尤其在北魏的深宮高牆中。
曾幾何時,她也希望胡太後生下的不是皇子,而是女兒,這樣胡太後就能免於一死。可太後與她不同,太後是個要強的女人,勇敢而剛毅,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承繼大統。真能如此,她死也無憾。
“為什麽她能對自己這麽狠?”甜兒兀自想著,她不明白皇位有怎樣巨大的吸引力,讓天下矚目,讓眾人趨之若鶩,讓善良單純的鳳兒夫人變成了心狠手辣的皇太後。
所幸的是,胡太後活了下來,元詡也安然無恙地成年了,可甜兒總能在元詡身上感覺到疏離和孤僻,那種隔離了他與世界的怪異的力量。
生於帝王家,沒有一件事是容易的。
她望著搖籃裏的女嬰,幻想著她一生中出彩的瞬間:懂得梳妝打扮、出嫁、為人母……甜兒希望這個嬰兒能平安地度過一生,如果以後有了情郎,甜兒就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對耳環送給她。
近來宮中很混亂,她和潘外憐躲在一處偏僻的地方,等待風波平息。
“人生不正是等待嗎?”她自我安慰道。想起二十年前的那個陽光散漫的午後,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白馬寺的香客像迷離婆娑的樹影,他們各自的人生在女孩的哭聲中短暫交會,又長久地分開。
人生不正是類似這樣的東西嗎?
城郊,孤塚,四個短暫交會的人。
他們因某些微妙的聯係站在一起,又因某些奇妙的情感分為兩種陣營。
元歡忽然問宇文泰:“爾朱榮為何不多派些人來?”
宇文泰迴答:“酋帥覺得我和三叔已足夠對付你。”
“笑話,你們三個人加起來都不一定殺得死我,”元歡說,“他派你同三叔來,隻因他不信任你們,若是你們能與我鬥得兩敗俱傷,令他漁翁得利,那再好不過,若是任意一方折損,他也不會心疼。”
三叔開口道:“不必再費口舌了。王爺,你確實很厲害,你比我們三個中任何一個都要厲害,無論心計、武功還是頭腦,天下或許都無人出你右,可我們是不會再放走你的。一旦城中有消息,天子沒有死,我們會立刻動手除掉你。”
他補充道:“我們三人聯手,就算不濟,也值得試試看。”
元歡淡漠地環視著四周,輕哼了一聲。
他們陷入了等待。人在等待時,原本確切的東西也會變得虛無而縹緲。
元歡雖然提早布置好了計劃,可他終究不在城中,難保沒有變數。他不敢貿然動手,腹背受敵的狀態下,妄動便是送死。他隻有等,等待破綻,等待城裏的消息,等待天子的隕落。
洛陽城中又出現了火光。
一場戰爭在悄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