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喜的意思,往往是又驚又喜,二者缺一不可。少了驚,喜就像餓時的白米飯,必須嚼爛了才有些微甜頭;少了喜,驚好似空中搖搖欲墜的樓閣,不僅縹緲,還存在崩塌的危險。
龐故的出現有驚無喜,元詡心頭閃過無數疑問,最大的惶惑當然是徐紇的先頭部隊去了哪裏。他看向元歡,因為龐故是元歡推薦的人,或許元歡另有安排,沒有告知他。元歡卻像刻意躲避似的,根本不理會天子的眼神。
元詡著急地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但是麵上盡量不動聲色。他清楚身旁的太後比他更焦慮,更沉不住氣,檀木盒中李神軌的頭顱足夠令她方寸大亂。他長舒一口氣,心髒卻仍劇烈地跳動著,似乎在暗示他有什麽意外將發生。
元詡高唿:“來人,傳舞伎,設鼓樂。”他想藉此讓自己鎮定,可舞伎和鼓樂真的能讓人平靜嗎?
一對對迴旋的歌姬讓大殿恢複了生氣,有幾位老臣已不勝酒力,臉紅通通的,和著鼓樂打著拍子。元詡也在用手打節拍,隻不過他是在掐算時間。
胡太後突然在旁低聲問道:“你在等人?”元詡的瞳孔收縮,驚駭之中,竟說不出任何話,好半天才反應過來,支支吾吾地迴答道:“孩兒在觀樂。”
胡太後道:“古時賢人季劄觀樂,能知一國得失興衰,今日不妨由你來品評此樂舞,說說你的看法。”
元詡推辭道:“孩兒不如季紮公子博學廣聞,不敢妄自議論。”
胡太後並不強求元詡,說:“那就讓朕來試試。”
沉吟片刻後,太後道:“樂曲舒緩和美,坦蕩正直,如我大魏國勢日漸強盛,又崇佛尊道,萬方歸附。”這是很官方的套話,元詡經常聽到,他知道這些話十之八九是假的,可他已經養成了點頭的習慣。
他再一次點頭表示對太後話語的肯定。太後見狀繼續說道:“宮音高亢,細聽又分兩支,宮音代表君主,可見大魏如今有二君並立,雙日當空。原本在的那支宮音強,新生的那支宮音弱,可弱的終將代替強的,這是樂曲動聽的秘密,也是萬事萬物的規律。”她頓了頓,在觀察元詡的反應。元詡沒有表示,他在思考太後話中的深意。
太後是否想同他和解?
如果太後真的願意交還權力,和解絕對是皆大歡喜的方案。畢竟與他對壘的是他的親生母親,還有什麽比血濃於水的母子之情更令人動容呢?
元詡的思緒翻湧,久久無法平息。他本為奪權,並不想殺太後,太後生育了他,過去北魏的製度規定,太子登基,母親就要殺頭。胡太後懷上元詡時,好多嬪妃勸她趕緊流產,但她義無反顧地迴答道:“如果我的孩子能成為天子,我殞命身死也心甘情願。”這句話讓元詡感動至今,無論對母親多麽不滿,隻要想起這段往事,他的怒火都會平息。
有些可憐人正是因那麽一兩句話才懷揣了繼續生活的勇氣。
元詡望著胡太後的眼睛,一字字說道:“當年為了生下我,你不惜冒著殺頭的危險,這份恩情,孩兒一直感念著,今日種種,隻須母後道一聲歉,既往不咎。”
“為什麽道歉?”
“為了過去發生的所有事情。”
殿內的鼓樂仍在飄蕩,眾人安逸而滿足,仿佛天地間隻有皇宮一隅是真實的,仿佛他們掌管的北方民眾受苦受難同他們全無關係。
大魏是一場謊言,是一個幻夢,他們或許都明白,可他們要做的事情,是讓謊言看起來更真實,讓幻夢延續更長的時間。
他們也並不知曉兩位陛下在說什麽話。他們不在意。他們在意的是愉快而平安地過完一生,再將榮耀和財富留給子孫。
胡太後盯著殿內屍位素餐的群臣,問道:“過去發生了什麽事情,讓你耿耿於懷,如鯁在喉?”
元詡不答。
“是那個宮娥嗎?”胡太後又問。
元詡忽然問道:“母後知道她在宮裏的名字嗎?”
胡太後不知道,哪怕知道也早已忘記了,她隻能搖頭。
元詡忿忿道:“母後連她的名字都不知道,為何要殺她?”
胡太後自己也說不出原因,或許她不想讓兒子於讀書外分心,或許是不想讓他過早接觸男女之事,以免自己淫亂的惡行被元詡知曉。
反正她想殺,那便殺了。
她依然嘴硬:“朕要殺她,何必要理由?”
元詡想駁詰,卻又失卻了言語,有什麽東西將他的嘴堵住了。他從那一刻才明白,胡太後根本沒有絲毫悔意,根本意識不到她隨意的舉動幾乎摧毀了她的孩子。
父母同孩子的溝通永遠無法正常進行,兩者中間始終有難以逾越的鴻溝。
人隻有互相平等時才能交流,而父母和孩子永遠沒有真正的平等。孩子永遠不能逃脫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們這輩子欠父母的恩情是還不清的。
當你欠一個人恩情時,你永遠無法正視他,而他卻怎麽瞧你都可以。
“這麽說,母後始終不覺得自己有錯?”元詡的手握緊。
“我唯一的錯,就是太縱容你。”
胡太後的話終於激怒了元詡,他喝幹了杯中的酒,將酒樽擲在地上。坐在前麵的幾位大臣一驚,連忙停下筷子,跪倒謝罪。雖然他們並不清楚自己哪裏招惹到了天子。
擲杯是動手的信號,元詡卻遲遲沒有等來帷幕之後的伏兵。他瞪大眼睛,左顧右盼,不敢相信自己的信號居然無人響應。
元歡還在喝酒,仍在微笑。
“圈套?”元詡呆滯地吐出兩個字來。胡太後輕笑道:“剛才朕論樂,隻是為了看看你是否還有悔改之意,如今你執迷不悟,是時候把以前落下的管教補齊了。”
她一擲杯,殿內就多了一圈甲士。
“什麽時候……”
“就在那盤小魚端上來時,你設下的埋伏就已統統被我解了。”
“不可能……”元詡搖著頭,仔細迴想宴席的始末。他沒有聽見任何廝打的聲音,這也意味著殿內沒發生過衝突,既然如此,他的禁軍緣何不翼而飛了?
“你手下的宦官似乎與禁軍關係不錯,他一指揮,所有人便撤出了大殿。現在估計正在西南門嚴防我的增援部隊呢。”胡太後的話裏帶刺,每個字都讓元詡心驚膽戰。
宗玉趨步至殿外隻是一個假象,趁著宮女太監上菜,他也許又悄悄迴來了。
也許他正在某個角落,準備看天子的笑話。
太後拿起湯匙,在碗沿敲了三下,殿內大半朝臣竟紛紛放下筷子,跪拜於地,沒有跪下的人裏有不少也彎下腰裝作跪拜的模樣。
這是赤裸裸的示威,是告訴元詡,真正的權力握在誰的手中。
恍惚之中,元詡想起胡太後很久之前問他的問題:三位貴人身居同一間屋室,一名君王,一名僧侶,一名富翁,三人當中站著一名士兵,如果每位貴人命令士兵殺死其他兩人,誰會活著,誰會死?
元詡那時尚不懂權術詭計,天真地答道:“這取決於士兵,利劍在他的手中,我們不得而知。”
太後反問道:“是嗎?”見元詡迷惑不解,胡太後又進一步問道:“既然士兵擁有生殺大權,為何統率一國的人不是將軍?”
元詡說不出。按照他的邏輯,的確是擁有最強武力的人才能成為天下的主宰。
“有人說,天子受命於天,能讓萬民臣服;有人說,宗教擁有極強的凝聚力,可以使信徒團結;還有人說,錢沒有腳卻能走遍世界,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這三樣東西不及利劍鋒銳,偏偏能驅使利劍。”
她摸了摸元詡的腦袋,總結她的言辭:“力量存於人心,讓別人敬你,尊你,害怕你,無論用什麽方式,讓他在心裏認定自己是你的奴仆,到那時,即使是最矮小最鄙陋的人,也能投射出最高大最威猛的影子。這是你號令大魏的最強利器。”
元詡呆坐著,無法動彈。
有一道影子壓在他心頭,不斷延展,不斷加深。
在權力麵前,母子也是陌路,而他要麵對的那道陰影,遠比世上任何事物冷血無情得多。
龐故的出現有驚無喜,元詡心頭閃過無數疑問,最大的惶惑當然是徐紇的先頭部隊去了哪裏。他看向元歡,因為龐故是元歡推薦的人,或許元歡另有安排,沒有告知他。元歡卻像刻意躲避似的,根本不理會天子的眼神。
元詡著急地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但是麵上盡量不動聲色。他清楚身旁的太後比他更焦慮,更沉不住氣,檀木盒中李神軌的頭顱足夠令她方寸大亂。他長舒一口氣,心髒卻仍劇烈地跳動著,似乎在暗示他有什麽意外將發生。
元詡高唿:“來人,傳舞伎,設鼓樂。”他想藉此讓自己鎮定,可舞伎和鼓樂真的能讓人平靜嗎?
一對對迴旋的歌姬讓大殿恢複了生氣,有幾位老臣已不勝酒力,臉紅通通的,和著鼓樂打著拍子。元詡也在用手打節拍,隻不過他是在掐算時間。
胡太後突然在旁低聲問道:“你在等人?”元詡的瞳孔收縮,驚駭之中,竟說不出任何話,好半天才反應過來,支支吾吾地迴答道:“孩兒在觀樂。”
胡太後道:“古時賢人季劄觀樂,能知一國得失興衰,今日不妨由你來品評此樂舞,說說你的看法。”
元詡推辭道:“孩兒不如季紮公子博學廣聞,不敢妄自議論。”
胡太後並不強求元詡,說:“那就讓朕來試試。”
沉吟片刻後,太後道:“樂曲舒緩和美,坦蕩正直,如我大魏國勢日漸強盛,又崇佛尊道,萬方歸附。”這是很官方的套話,元詡經常聽到,他知道這些話十之八九是假的,可他已經養成了點頭的習慣。
他再一次點頭表示對太後話語的肯定。太後見狀繼續說道:“宮音高亢,細聽又分兩支,宮音代表君主,可見大魏如今有二君並立,雙日當空。原本在的那支宮音強,新生的那支宮音弱,可弱的終將代替強的,這是樂曲動聽的秘密,也是萬事萬物的規律。”她頓了頓,在觀察元詡的反應。元詡沒有表示,他在思考太後話中的深意。
太後是否想同他和解?
如果太後真的願意交還權力,和解絕對是皆大歡喜的方案。畢竟與他對壘的是他的親生母親,還有什麽比血濃於水的母子之情更令人動容呢?
元詡的思緒翻湧,久久無法平息。他本為奪權,並不想殺太後,太後生育了他,過去北魏的製度規定,太子登基,母親就要殺頭。胡太後懷上元詡時,好多嬪妃勸她趕緊流產,但她義無反顧地迴答道:“如果我的孩子能成為天子,我殞命身死也心甘情願。”這句話讓元詡感動至今,無論對母親多麽不滿,隻要想起這段往事,他的怒火都會平息。
有些可憐人正是因那麽一兩句話才懷揣了繼續生活的勇氣。
元詡望著胡太後的眼睛,一字字說道:“當年為了生下我,你不惜冒著殺頭的危險,這份恩情,孩兒一直感念著,今日種種,隻須母後道一聲歉,既往不咎。”
“為什麽道歉?”
“為了過去發生的所有事情。”
殿內的鼓樂仍在飄蕩,眾人安逸而滿足,仿佛天地間隻有皇宮一隅是真實的,仿佛他們掌管的北方民眾受苦受難同他們全無關係。
大魏是一場謊言,是一個幻夢,他們或許都明白,可他們要做的事情,是讓謊言看起來更真實,讓幻夢延續更長的時間。
他們也並不知曉兩位陛下在說什麽話。他們不在意。他們在意的是愉快而平安地過完一生,再將榮耀和財富留給子孫。
胡太後盯著殿內屍位素餐的群臣,問道:“過去發生了什麽事情,讓你耿耿於懷,如鯁在喉?”
元詡不答。
“是那個宮娥嗎?”胡太後又問。
元詡忽然問道:“母後知道她在宮裏的名字嗎?”
胡太後不知道,哪怕知道也早已忘記了,她隻能搖頭。
元詡忿忿道:“母後連她的名字都不知道,為何要殺她?”
胡太後自己也說不出原因,或許她不想讓兒子於讀書外分心,或許是不想讓他過早接觸男女之事,以免自己淫亂的惡行被元詡知曉。
反正她想殺,那便殺了。
她依然嘴硬:“朕要殺她,何必要理由?”
元詡想駁詰,卻又失卻了言語,有什麽東西將他的嘴堵住了。他從那一刻才明白,胡太後根本沒有絲毫悔意,根本意識不到她隨意的舉動幾乎摧毀了她的孩子。
父母同孩子的溝通永遠無法正常進行,兩者中間始終有難以逾越的鴻溝。
人隻有互相平等時才能交流,而父母和孩子永遠沒有真正的平等。孩子永遠不能逃脫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們這輩子欠父母的恩情是還不清的。
當你欠一個人恩情時,你永遠無法正視他,而他卻怎麽瞧你都可以。
“這麽說,母後始終不覺得自己有錯?”元詡的手握緊。
“我唯一的錯,就是太縱容你。”
胡太後的話終於激怒了元詡,他喝幹了杯中的酒,將酒樽擲在地上。坐在前麵的幾位大臣一驚,連忙停下筷子,跪倒謝罪。雖然他們並不清楚自己哪裏招惹到了天子。
擲杯是動手的信號,元詡卻遲遲沒有等來帷幕之後的伏兵。他瞪大眼睛,左顧右盼,不敢相信自己的信號居然無人響應。
元歡還在喝酒,仍在微笑。
“圈套?”元詡呆滯地吐出兩個字來。胡太後輕笑道:“剛才朕論樂,隻是為了看看你是否還有悔改之意,如今你執迷不悟,是時候把以前落下的管教補齊了。”
她一擲杯,殿內就多了一圈甲士。
“什麽時候……”
“就在那盤小魚端上來時,你設下的埋伏就已統統被我解了。”
“不可能……”元詡搖著頭,仔細迴想宴席的始末。他沒有聽見任何廝打的聲音,這也意味著殿內沒發生過衝突,既然如此,他的禁軍緣何不翼而飛了?
“你手下的宦官似乎與禁軍關係不錯,他一指揮,所有人便撤出了大殿。現在估計正在西南門嚴防我的增援部隊呢。”胡太後的話裏帶刺,每個字都讓元詡心驚膽戰。
宗玉趨步至殿外隻是一個假象,趁著宮女太監上菜,他也許又悄悄迴來了。
也許他正在某個角落,準備看天子的笑話。
太後拿起湯匙,在碗沿敲了三下,殿內大半朝臣竟紛紛放下筷子,跪拜於地,沒有跪下的人裏有不少也彎下腰裝作跪拜的模樣。
這是赤裸裸的示威,是告訴元詡,真正的權力握在誰的手中。
恍惚之中,元詡想起胡太後很久之前問他的問題:三位貴人身居同一間屋室,一名君王,一名僧侶,一名富翁,三人當中站著一名士兵,如果每位貴人命令士兵殺死其他兩人,誰會活著,誰會死?
元詡那時尚不懂權術詭計,天真地答道:“這取決於士兵,利劍在他的手中,我們不得而知。”
太後反問道:“是嗎?”見元詡迷惑不解,胡太後又進一步問道:“既然士兵擁有生殺大權,為何統率一國的人不是將軍?”
元詡說不出。按照他的邏輯,的確是擁有最強武力的人才能成為天下的主宰。
“有人說,天子受命於天,能讓萬民臣服;有人說,宗教擁有極強的凝聚力,可以使信徒團結;還有人說,錢沒有腳卻能走遍世界,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這三樣東西不及利劍鋒銳,偏偏能驅使利劍。”
她摸了摸元詡的腦袋,總結她的言辭:“力量存於人心,讓別人敬你,尊你,害怕你,無論用什麽方式,讓他在心裏認定自己是你的奴仆,到那時,即使是最矮小最鄙陋的人,也能投射出最高大最威猛的影子。這是你號令大魏的最強利器。”
元詡呆坐著,無法動彈。
有一道影子壓在他心頭,不斷延展,不斷加深。
在權力麵前,母子也是陌路,而他要麵對的那道陰影,遠比世上任何事物冷血無情得多。